精华0
注册时间2015-5-2
威望2486
金钱9920
贡献6411
金牌会员
 
威望- 2486 点
贡献- 6411 次
金钱- 9920 枚
 
|
郑家治先生著《古代诗歌史论》,内有章节分析唐以后近体诗长盛的原因,原文过长,我简略摘要如下:
初唐以前是古体诗称盛的时代,盛唐是古、近体并盛的时代,中唐以后是近体诗渐居统治地位的时代,其后词盛于宋代,曲盛于元代,明清及近代则诗词曲共存而近体诗较盛。何以盛中唐以后近体诗及词曲取代古体而居统治地位?
1、从宏观角度看,有社会时代的外因,即从周至清,封建制度发展成熟,封建专制日益加强,言论钳制加剧,盛中唐以后重表现社会重大题材、重讽喻批评、重风骨的古体为统治者所难容,文人精神由外向重社会关怀转入内心情感的抒发(恋情、山水隐逸之情及其他个人悲怨之情)及应酬,重个人情感表现、重意境的近体诗及词曲既适合文人需要,又不易招致灾祸,而表现社会重大题材、重讽喻批评等重任则多由戏剧、小说承担。
2、有诗歌创作主体的原因,先秦至汉是民歌乐府称盛,汉末至六朝是民歌乐府与文人创作并盛,唐代以后则是文人诗歌称盛,而民歌作者因文化、文学修养等原因无条件及不愿意追求讲究格律,民歌歌谣只作为一种暗流存在,文人格律诗词曲便长盛且居于统治地位。
3、近体诗是根据汉语特色而从篇制、对仗及音韵等方面诗化的诗歌体式,是最规范精致的诗歌体式,诗化产生意境美、形式美及易于吟咏记忆的特点,是其优于词曲及古体诗的特色,亦是它优于现代白话新诗及善文的特色,也是它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