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6 10:43 编辑
有诗十万却评不上诗人的乾隆 . 中国历史上谁写的诗最多?你会说那当然是李白、杜甫或白居易吧。不,写诗最多的不是这三位大诗人,而是一位皇帝,那便是清朝的乾隆皇帝。集唐代诗歌大全的《全唐诗》,有诗四万多首,够多吧,可是,和乾隆比起来可就小巫见大巫了。乾隆除了书法、作画外,每天必写数首诗,每年出一本诗集,厚一寸多,乾隆十四年交给沈得潜校阅的已有十二册。后来又把一生写的诗共编为五集,计十万多首。写诗如此之多,可谓前无古者,后无来者了。可是文学界却连一顶诗人的桂冠也不给乾隆,这是什么原因呢? . 是不是他写的诗歌狗屁不通胡说八道呢?不,乾隆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尤其对诗歌知识了解得非常透彻。有一个姓彭的官员曾进呈百韵排律,乾隆一边读一边指出哪几个字出韵,姓彭的回家一查,果然如此。乾隆自己写诗也一丝不苟,无论平仄、押韵,都合规合拍,而且请学士校阅。对于自己诗歌中出现的错误也能从谏如流。比如沈得潜给他校阅了四册先缴进,当天乾隆便接见了他,说:“你所改的几处都依你。”对改得不当的个别地方,也用历史事实和古书与沈得潜进行讨论,并诚恳地说:“古书读不尽,用此有我知而你不知,也有你知而我不知的。”可见乾隆治诗的态度多么认真。 乾隆在诗词中的见识也不凡,乾隆朝有请废天下寺观者,高宗为赋一诗日:“江河日下岂能迥,二氏如今亦可哀。何必辟邪仍泥古,留资画稿与诗材。”不独得体,所见盖深远,语言也通俗。 . 有人说乾隆因为是皇帝,不能反映民间疾苦,与读者们缺少情感交流,宫殿生活反映在诗中,没有什么值得一读。这种看法也未必当,皇帝而为诗人的不少,南北朝许多皇帝老儿都是诗人,都有诗歌传世。乾隆是人,人有感情,乾隆的感情还特别丰富,诗歌中不会全是空空洞洞的,十万诗中难道无一首可读?历史上宫廷诗人不少,皇帝诗人也有几位,何独对他这么吝啬? . 乾隆为什么不配称诗人,这个疑问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拂之不去。后来偶尔看到了乾隆朝几篇记叙乾隆写诗的笔记,方恍然大悟。原来乾隆的失误在于“掉书袋”。 . 乾隆每写一首诗,都要付给儒臣注释。古诗要注释,那是时代造成的文化隔阂,有时会产生误解或疑惑,所以需要注释。当代人写诗,直抒心臆,那是不必注释的。偶尔诗中提到一些历史事件,当然也要注释,但总不需要每首必注吧。乾隆的诗,有的儒臣不得原委,还要带回家去查找,常常遇到翻阅万卷,还找不到出处的。乾隆诗中遇到引用故事,他自己却不作注,而只在这一句后写上“注之”二字,让儒臣回家翻书下注,有的“数日始得”,有的“终不得”。比如《塞中雨猎》一诗,有一个“製”字,谁也找不到出处,只好请示他本人,他笑道:“你们都是一代巨儒,还没读完《左传》么?”大家终于在《左传》中找到“陈成子杖製以行”,原来“製”是雨衣。又如有一首诗中有“埋根首进”,谁读得懂?后来有人从《后汉书·马融传》中才找到了,原来是决计进兵的意思。 . 乾隆书读得多,知识渊博,于是在诗中便处处炫耀知识,古书词语、古代为人鲜知的历史在他的诗中如潮如涌,他自以为得意,以难倒儒臣为能事,孰不知一首诗如果离开注释便不知所云,那这首诗还有什么读头?杜甫、白居易的诗使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他们写的诗明白如话,即使千年以后,也如眼前,哪像读乾隆的诗似在云里雾里呢? . 以诗纪事这是高宗御制诗之长, 而以诗言志则是御制诗之短。诗言志、诗抒情,是诗的精髓,这就是乾隆有诗十万首还评不上一个诗人资格的主要原因。 (附 今常见赋家写赋,注释常超本文,我就暗笑,又来了一个掉书袋者。)
这只是一个侧面的分析,还有更多的原因,请大家讨论。其实这个皇帝老子还是有些好诗的,起码比我写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