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介无名 于 2018-10-14 08:23 编辑
紫玉箫·深秋雨 文/小蜗 点评/一介无名
来自何方,将之何去,悄然弥漫山川。轻盈所至,但捻云闻雁,攀树无蝉。
小径芳草,余一二、似觉阑珊。堪寻也,桃溪菊园,却说明年。
寻常一滴清水,凭甚置私心,赋予悲欢?青红易变,岂朝朝、相倚岁岁初颜?
久熏烟火,依旧是、一席蓝天。清风里,霜露洗尘,独舞成姸。
紫玉箫《宋史·乐志》:“歇指调”。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十一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秋雨这个意象,以其缠绵不尽的特点,成为了某种心绪的代言。从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凉、冯延巳“绣被微寒值秋雨”的怅然、杜牧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缱绻、王国维的“空庭相知秋雨”的冷寂、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血腥,无不和愁情怨绪相关。至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有那么一份清凉来时的清爽和欣喜,恐怕算是难得的一种意外。自古以来秋雨便成了一种忧郁、惆怅、伤感等情绪的象征,这似乎成了一种意向定势。 楼主这首紫玉箫,所描写是深秋雨,其情景更是萧条的,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幽婉而惆怅的。上阕四拍重写景,一片朦胧的烟雨中,云山雾罩,蝉无声,草衰落,花事无存,偶尔还传来几声雁鸣,更是叫人感到深秋的“阑珊”与落寞,秋雨的缠绵与无情,秋声的寂寥与冷清。一拍楼主问而不答的句子,很好的增添了秋雨的情致,以后三拍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去烘托渲染秋雨,侧面描写不错。
下阕四拍以问情为主,从秋雨萧然中季序的变换,时间的推移,而感叹光阴与人事,最后结在秋雨的无情与多情。首拍承起,问秋雨,你许是太过缠绵与清冷,总是让人悲欢相寄,总是让人倍感惆怅。这里的悲欢应是复义偏指,即悲伤之意。第二拍进一步感叹秋雨的无情,秋风秋雨中凋绿剪红,那许多的美好(比如花红柳绿)都在秋风中一扫而空,都在秋雨中凋零迨尽。这里的情景让人生发更多的联想:青春、时光、人生·······但无情也罢,多情也罢,蓝天依旧。秋风里,细雨绵绵,虽然冷落,但也自有一番情调,虽然不无惆怅;而风雨之后,那一份简洁、干净,是一道难得的风景可以勾起无边的情思,是无情,也是多情。结的蕴藉。
这首词写秋雨,应该说写的不错,情景相依,含蓄耐品。格律准确,章法上层次清晰,起承闭合见功夫。笔法还算灵活,是一首不错的婉约词。但在语言上似乎注意不够,这里提出几处用语探讨交流:起句首拍将之何去,之,可做动词,即往的意思,所以何去不如何处。捻云一词似乎费解?小径芳草,余一二、似觉阑珊,这里虽然明白,是指草色到了深秋绿色寥寥,基本枯萎了,但草儿尚在,所以余一二有歧义,似觉阑珊的似觉也欠确切。我觉得这样是否好点:草色枯径,偏漉漉、一片阑珊?再就是寻常一滴清水,这个句子觉得直白缺少词味,可不可以这样说:寻常尽是无歇?还有久熏烟火不是很好解?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