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8|回复: 11

读《左传》——老谋深算的鲁国外交 兼论“庚癸乎”的含义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7-12-3 0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1、季康子嫁女收获的战争
2、鲁国借兵败以投靠吴国
3、齐悼公断头弥兵
4、吴鲁联军大败齐国
5、越国端了吴国的老巢
6、黄池会盟
7、吴鲁蜜月的结束
8、鉴古知今

齐国与鲁国为邻国,世代姻亲,然而并不友好。齐强而鲁弱,齐国常常欺负鲁国。这就是鲁国外交的定位基础。为抗衡齐国,鲁国除了投靠晋国这个霸主外,春秋末,也曾经投靠过吴国,或者说,利用过吴国。不过,这种投靠,让外人、乃至于当事人都看不出痕迹,实在做得巧妙。

1、季康子嫁女收获的战争

鲁哀公五年,齐景公病危。齐景公晚年溺爱公子荼,叫大夫高张、国夏立公子荼为君,将“群公子”遣送到萊邑安置。五位公子见状,三人逃奔到卫国,两人逃奔到鲁国。逃到鲁国的,其中有后来成为齐国国君的公子阳生。
鲁哀公六年,陈乞、鲍牧联合打败高张、国夏,并从鲁国接回公子阳生,立为齐悼公。公子阳生在鲁国的时候,鲁国的执政卿季康子,将女儿(或妹妹)嫁给了他。
公子阳生在鲁国不过半年多时间,与季姬没有圆房就逃回齐国接班去了。
公子青春几何?据《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公子阳生的“儿子慭流亡到卫国,曾经让他的女儿为自己驾车去参加大叔懿子的田猎。大叔懿子留他父女俩饮酒,于是就聘了他的女儿为妻,生了大叔疾”;大叔疾长大以后“娶了宋子朝的女儿为妻”,又四处淫乱,造下不少桃色新闻流传诸侯。这样看来,“公子阳生”就是大叔疾的太姥爷了。曾外孙都能翘起杆子乱捅,太姥爷能不老吗?
季康子不傻,将女儿(或妹妹)嫁给这个老男人,显然是出于政治目的。齐鲁两国的宫廷政治,双方都是了然于心的。齐景公要立幼子,齐国的大族不同意,长子或年老的其他公子,就有被拥立的机会。季康子将女儿季姬嫁给公子阳生,大约也是“持原始股”的政治考量,也不无“押宝”之嫌。但是,季康子这宝儿押赢了。
公子阳生看来是个无政治远见的老色鬼,他当上齐侯后,就急着向鲁国索取季姬。而季姬,正值青春年少,耐不住寂寞,在选择为国献身和自身幸福时,选择了自我。不避“同姓不育”,与季鲂侯通奸。当齐国索要时,她将实情告诉了季康子。出于礼仪,鲁国不敢就这样将她交给齐悼公。
齐悼公发怒,鲁哀公八年夏五月,齐国的鲍牧帅师讨伐鲁国,夺取了讙邑及阐邑。齐悼公又派人到吴国请师,准备联合攻打鲁国。
季康子既然已经将季姬嫁给了公子阳生,阳生现在又是齐国君主,难道不想将季姬送到齐国吗?但是,在季姬闹出事情的情况下,直接送过去,显然不当。虽然在春秋时代,对贞操并不那样看重,但也不能不当一回事。
季康子在寻找机会。而当齐国帅师讨伐、并夺取了鲁国的讙邑及阐邑的情况下,送季姬的机会就来了。就像钓鱼,要等鱼儿把钩儿吃老了才收杆一样。
这时,齐鲁两国讲和,鲁国也将季姬名正言顺地送了过去。这是这次战争的“伟大”成果,谁也要接受与维护的,也就保住了季姬在齐国的地位与安全。
季姬到齐国以后,齐悼公不嫌她是二婚嫂,很受齐悼公宠爱,气也消了。鲁哀公八年冬,因季姬得宠,齐国归还鲁国的讙邑、阐邑。鲁哀公九年,齐悼公派孟公绰出使吴国,说:“不打鲁国了”。
吴王说,“去年寡人刚刚接到贵君的命令,现在又改变了,寡人不知所从,将带领军队来接受贵君的命令!”当然是反话。
齐悼公实在昏庸,为个女人能轻易开战、和战,大国外交能如此草率?看来,姜氏齐国真是“九斤老太”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的了。
2、鲁国借兵败投靠吴国
为了对抗强国的逼迫,投靠大国,这是春秋时代弱国的必然选择。而这时,吴国强大,所以也是鲁国投靠的对象。
但是,吴国强大以后,对诸侯十分霸道。对鲁国的态度更为粗鲁野蛮。
《鲁哀公七年》,哀公与吴王夫差在鄫地会见。会见时,吴国大夫伯嚭竟然要鲁国以百牢的规格招待吴王,而当时招待周天子、晋国霸主也不过十牢,特殊时增加一牢、二牢。迫于势力,如此霸道的要求,鲁国也不得不从。
伯嚭又要召鲁国的执政卿季康子,说:“我们国君远道而来,而贵国的大夫却闭门不出,这是什么礼法呢?”季康子派子贡去对伯嚭说:“这当然不是礼法?是畏惧大国。大国不以礼法命令诸侯,若不遵礼,哪里知道内心的深浅?寡君既已奉命前来了,卿大夫岂敢离开国家丢下国家不管?……”。季康子的矜傲与和顺,把持得非常有度。
鲁哀公从“鄫”地与吴王会见后回国,季康子就认为吴国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了。
既然吴国如此霸道,而且又是“没有多大作为了”,为何还要去跟从吴国呢?这就是季康子高明之处。大约就是,在吴国还没有败落之前,利用一下子吧?
但是在吴国的不礼貌的威逼下顺从吴国,既失体面,又为国际所反对。季康子在寻找一个最恰当的机会,这就是:讨伐邾国,引来吴国的干涉,而后名正言顺地投靠吴国。
鲁哀公七年,就讨伐邾国一事,季康子宴请卿大夫,会议,就像今日的“政治家会议”。会议上,季康子不能将计划挑明。因不理解伐邾的“阴谋”,鲁国六卿人人反对,三雄之一的孟孙氏反对尤烈。季康子无法,于是以私家军伐邾。
邾国频临亡国。邾国的茅成子向吴国求救。
三月,吴国攻打鲁国。鲁国的公宾庚、公甲叔子两个低等级军官帅师在“夷”地与吴师交战。吴师俘获了公甲叔子和析朱鉏,将他俩献给吴王。对于他们誓死不辱使命的精神,确实让吴王认识了鲁国人的家国情怀。吴王说:“这两人乘坐一辆战车共赴死难,表明鲁国人心凝聚,看来鲁国不可能轻易占领”。随后吴师驻扎在庚宗,一路挺进,再进驻泗上。在泗上,鲁国大夫微虎“准备夜袭吴王的住处,就带领他的私属七百人,在帐篷外的空地里跳跃三次,最终选取三百人……三百勇士聚集于稷门之内”,准备夜袭。季康子阻止了这次夜袭。吴王听说鲁国的夜袭计划后,被吓得一晚上换了三个住处。
吴王深知鲁国力量犹存,或出于别样考虑,于是提出跟鲁国讲和,正中季康子的下怀。
鲁国的“外交部长”子服景伯对季康子说;“楚人围攻宋国,宋国人曾经交换儿子杀食充饥,敲碎人骨为柴煮饭,也没有订立城下之盟。我们现在还没有消耗到不能作战的地步,而订城下之盟,这是抛弃国家。吴师轻装远袭,不能持久,他们就要撤退了,请稍微等待一下”。
季康子不同意。
景伯拟草好盟书,与吴国讲和了。
这次与吴国讲和,就像上次送季姬到齐国一样,让外人看来都是“兵败”的结果,都是“城下之盟”,无由指责。于是,名正言顺地投靠了大国,达到骑老虎以唬群兽的效果。
代价是向吴国贡八百乘的贡赋(见《左传.鲁哀公十三年》)。
八百乘,是指三千二百匹马?还是八百辆战车?抑或是连马带车?左丘明没有点明,我们也一时难于认定。就按三千二百匹马算,今日的价值5000元一匹,也是1600万元。春秋时代,各国人口都很少,鲁国人口也不多,几十万?一百万?负担也不小了。
3、齐悼公断头弥兵
吴、鲁两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共同攻打齐国。
《左传.鲁哀公十年》:“鲁哀公与吴王、邾子、郯子攻打齐国的南部边境,驻扎在鄎邑。”
齐人认为,这次受到吴、鲁两国的讨伐,全是齐悼公的过错。于是,齐人杀了昏庸老朽的齐悼公,向吴师讣告。“吴王在军门之外哭了三天”,也就是一种祭奠。
杀齐悼公的人是谁?大约也应该是陈乞吧?《左传》没有说。当时陈家势力强大,要废谁,要立谁,随意。
吴大夫徐承带领的吴国水师,从海上进攻齐国,也被齐人打败了,于是吴师就退师回国去了。但是,这仅仅是吴王遵循“不伐有丧之国”的“礼”而已,向北挺进,称霸中国(中原之国)的梦想并没有放弃。

4、吴、鲁联军大败齐国

鲁哀公十一年春,见吴师退去,齐国的国书、高无丕帅师讨伐鲁国。
鲁国的桓氏三族的孟孙氏与叔孙氏,都认为是季孙氏攻打邾国引来的灾祸,不愿意出死力对抗齐国。季康子不得已,让鲁哀公带领公族之兵守城,季康带领私家军在城郊抵御齐师。叔孙氏被冉有的激将法激怒,招摇助阵。齐国之师被季康子打败。孟孙氏似乎占了干岸。
这次战争被称为“鲁郊之战”。战争的结果是,坚定了季康子投靠吴国的决心。
鲁哀公十一年,为报“鲁郊之战”之仇,吴、鲁两国联合攻打齐国。
激战之前,齐国军人对战争的前途十分悲观。“公孙夏命令他的士卒唱《虞殡》之歌(送葬歌)。陈逆出行前命令他的士卒为自己准备含玉(人死了以后,埋葬时,在死人口里置玉,称为含玉)。……陈书说:‘这次作战,我恐怕只能听到进军的鼓声,听不到收兵的锣声了!’”
战争的结果,齐国大败。吴鲁联军俘获了齐国的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缴获革车八百乘,斩首三千只。
战争失败,似乎也在齐国执政卿陈乞的计划之中。出师前,他对弟弟陈书说:“你要是战死,我在齐国就一定能达到目的”。陈乞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本人读《左传》还不细,无法推断。是不是借战争消耗大族势力、造成陈氏独大?难于认定。
吴王北进中原,战胜了齐国,成就了霸主梦。
5、越国端了吴国的老巢
鲁哀公十三年,乘吴王在齐鲁纵横驰骋、吴国国内空虚之际,越国于六月丙子日兵分两路攻打吴国。九日后的乙酉日双方交战。第二日丙戌,再次交战,大败吴师。越人俘获了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日,越国之师进入吴国国都。
吴人赶快向吴王夫差报告战败的消息。吴王夫差深恐消息走漏,亲手将七个报信的人都杀死在帐下。
6、黄池会盟
鲁哀公十三年秋七月辛丑日,诸侯黄池之会正式订立盟约。
盟会上,吴国、晋国为谁先歃血而争执。吴人说:“对于周王室,我们吴国的祖先是太伯,是长房(注:周文王的哥)”。晋人说:“对于姬姓诸侯,我们晋国历代都是盟主”。
双发争执不休,久久不定。
晋国的赵鞅对司马寅说:“太阳都偏西了,订盟的大事还没有完成,这是我们两人的罪过。不如击鼓列阵,我们两人与吴军拼死一战,谁是盟主就可以定下来了”。司马寅说:“莫忙,等我去看一下”。
司马寅观察后回来说:“按说高贵者的脸色不会阴沉的,现在吴王的脸色黑着呢!难道是他们被别国打败了吗?抑或太子死了吗?……”。
晋人合计,不如让他执牛耳,盟会以后,吴国就回去了,中国(中原之国)的盟主照样是我们。于是晋国让吴人先行歃血、当盟主。
7、吴、鲁蜜月的结束
黄池盟会后,吴国匆匆退军。这样大的动静,鲁国早就看出来了。
退军时,发生了吴国将军申叔仪向鲁国田邑主公孙有山借粮的事。
《左传.哀公十三年》:吳申叔仪乞粮食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
此时的申叔仪,已经没有了要鲁国以“百牢劳王”的那份霸气,卑谦而自敛,以赋诗抒意的方式,委婉地向公孙有山暗示军人在饿饭,要借(不是要,更不是指派)粮食。将他的话翻译一下就是:
赠我美玉啊!但是,战袍上没有系玉的地方;
敬我美酒啊!只有一杯,我和我的父老兄弟只能在一旁看。
申叔仪不要美玉、不要美酒,要什么?要粮食。公孙有山当然明白,于是齐杵杵地回答:
粱則無矣,粗則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
翻译一下就是:
   
细粮是没有了,粗粮还有些。只要你站到山头上喊一声“庚癸乎!”则答应给你。否则,粗粮也没有。
问题就在这个“庚癸乎”是什么?我手边有六七个版本的《左传全译》,都说是“下等
货啊!”他们这样翻译,也不是他们自己的发明,都是照抄名家王先谦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嘛!也不要难为他们了。何况王先谦还是很权威的嘛!
老童子对此不同意。
根据吴国从霸主到流寇的聚变,吴国与鲁国的主从关系就到了头,也就成了历史。鲁国再也不认这个宗主的了,谁愿意将3200百匹马或者与马等值的黄金(黄铜),白白的送人?于是叫公孙有山这个低等级的田邑主,向吴国传达说“我们不认你啦!”
而且不是直接传给吴王和吴王的大臣伯嚭,而是普通将军。太机智了,总比叫鲁国的外交部长景伯亲自出面给伯嚭说,要强多了。
鉴于“庚癸乎!”的语义环境,老童子认为应该是:
   细粮是没有了,粗粮还有些。只要你站到山头上喊一声“跟了的敢反吗?”,就有……
而且“首山”可以理解为“山首”——我公孙有山之首。
站在我公孙有山的头上喊一声,“跟了的敢反吗?” 就有……
《左传》既是历史书,也是传记书、文学书。指桑骂槐、弦外有音。说者有意,听者生心。语言灵活跳跃、丰富多彩,不乏民间俚语,而且比比皆是。“站在我公孙有山头上喊一声,‘跟了的敢反吗?’”,就是杨志卖刀中泼皮刘二那样的语言。
后来,本人又研究“庚”、“癸”的甲骨文、金文,更坚定了我的认识。
“庚”与“朿”是正倒字,朿是我的戈矛突出国界之形,表意向外行使武力。
庚,则是我捉住了来犯敌人的枪头之形。表意战争胜利、敌人投降跟从。这和鲁国
投降吴国的形式、实质是一样的,失败就得投降。所以,“庚”是“跟”的原字。
至于“癸”,我们还不能得出它的造字原理,但应该是“睽违”的“睽”之本字。
“庚癸乎?”,跟了的敢反不?
总之,当公孙有山对申叔仪说:“你站到山头上喊一声‘跟了的敢反吗?’”,这就是鲁国向吴国提交的断交国书,结束了吴国的霸主梦。
8、鉴古知今


伟人毛泽东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追求的,不一定是简单的胜利,它是政治逻辑链中的一环,受控于政治。胜与败,都要根据政治需要决定。有时,需要战场上的失败,作为政治上胜利的筹码。
鲁国两次借助战场的失败,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意图。第一次是借战败实现象齐国送季姬,达到讨好齐国的政治目的;第二次是借讨伐邾国受到吴国惩罚,乘势投靠吴国,结成吴、鲁政治同盟,用以对抗齐国。
总之,国际关系是高智商的博弈。而我们的一部分人,喜欢感情用事。只要发生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就恨不得“摧毁”、“剿灭”;只要一见到美国,就是“美帝国主义”,要“工农奋起抽长捷”,要“上甘岭”。这些人,太感情用事,还停留在“拳打镇关西”、“血溅鸳鸯楼”的那个层次。我们对美国,和也是争,争是为和,都是博弈,不是简单的战与和。不能以街头架犯的思维处理国际关系。
对于前不久的中印朗洞对峙,没有发生战争,真是上天的意思。而我们有很多同志,高喊“踏平”。在战场上,可能印度不及中国。但战争,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大计。即令在那里胜利了,也将铸成千古之错。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老谋深算的鲁国外交”,阅读故事,鉴古知今,庶几能让我们的脑子变得复杂一些。

说明:
本文介绍的“鲁国省时度势、机智聪明的外交”,构成“庚癸乎”的语义环境。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一般逻辑,推讨出“庚癸乎”的含义。因《周易.巽.九五》爻辞有“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明白“庚”字的含义,对解释这一爻辞十分重要。所以,不惜将产生“庚癸乎”的那段春秋历史,作深入研讨,加以总结。至于对不对,则请《纵横》的朋友讨论鉴定。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00: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了一则《左传》故事,目的是为解释“庚癸乎”的含义,最终解释“庚”字的含义。但我的解释是否对?还请传刚先生、梅花山人先生,以及《纵横》内的各位网友前来鉴定。谢谢!
“庚癸乎”的解释,是《左传》翻译中,几处最具争议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 08: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庚葵,【左传·哀十三年】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注】军中不得出粮,故为私隐。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 又年齿亦曰庚。通行的解释为暗语,庚为西金,葵为北水,代表生火做饭,庚葵乎如译为“你站到山头上喊一声‘跟了的敢反吗?’”,这是造反的节奏呀,哪么,谁还敢借你粮和水呀,我认为不如意译为‘吃了就回去’,与前句所问互应,表示就不挑肥拣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09: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庚癸乎?”这是鲁国田邑主公孙有山要求吴国将军申叔仪这样说的,公孙有山的意思是:你站在山上喊一声“庚癸乎?”我就能给你粗粮,否则的话......。而申叔仪的借粮语言,前面已经用赋诗抒意的方式说过了,非常有礼有节,不会用“庚癸乎?”这样的话。
反正,此句翻译的争论很大。我的“跟了的敢反吗?”也仅是一家之说,还有待斟酌。感谢山人的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0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中不得出粮,故为私隐。”这句我没有读懂。当时是吴国将军申叔仪向鲁国田邑主公孙有山借粮,不是“出粮”,也不存在隐私。军人饿饭是第一大事,哪里还管什么“私隐”。所以申叔仪用赋诗抒意的方式,委婉向鲁国田邑主借粮。
而至于“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这是汉代“五行学说”的内容,在春秋时代,就没有什么“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之说。用汉代的哲学观念解释春秋经文,就恐怕有问题了。难免臆说,尽管是古代权威之说。
这里仅仅是大家研讨,不是反驳。因我对“庚癸乎?”解释为“跟了的敢反吗?”也无十分把握。欢迎大家讨论。

点评

也许可以有另解,“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或可译为,佩玉坠重,我没地方可挂了;美酒一盛,我和我的父老兄弟瞧不上了【睨,斜视,轻貌】‘’。。。“庚癸乎”,换点吃的吧 庚,变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4 08:17
庚为西葵为北是易经中的,不是汉代的吧,六经均出于孔子删定,秦末失乐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4 07: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00: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醒”说,小吉仙先生“对我的帖子有评论”,结果没有找到,心中不免挂欠。能否再发?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4 07: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2-4 00:48
“军中不得出粮,故为私隐。”这句我没有读懂。当时是吴国将军申叔仪向鲁国田邑主公孙有山借粮,不是“出粮 ...

庚为西葵为北是易经中的,不是汉代的吧,六经均出于孔子删定,秦末失乐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4 08: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2-4 00:48
“军中不得出粮,故为私隐。”这句我没有读懂。当时是吴国将军申叔仪向鲁国田邑主公孙有山借粮,不是“出粮 ...

也许可以有另解,“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或可译为,佩玉坠重,我没地方可挂了;美酒一盛,我和我的父老兄弟瞧不上了【睨,斜视,轻貌】‘’。。。“庚癸乎”,换点吃的吧

庚,变更;更换。通“更”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菜也。崔寔曰。六月六日可種葵。中伏後可種冬葵。九月可作葵葅乾葵。齊民要術有種葵法、種冬葵法。从艸。癸聲。彊惟切。十五部。今作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0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庚癸”,而不是“庚葵”,“葵”可以使菜,“癸”就不能将其当菜讲。
另外,“东方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巳午火,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这是算命术中的口诀,而算命术,出于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这个理论出于汉代,形家(堪舆家)说是出于《白虎通》(堪舆家也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相地的)。然而,都说它是易经的,中国人,总喜欢攀古、攀名人名著,靠不住的。
你提供的一种翻译法,我会参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23: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庚癸乎?”就是“跟了的敢反不?”这是我的解释,不知各位高手有否新解释示教于我?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1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各位新年快乐,万事顺意。
看来“庚癸乎”,还有待研究,大家就放在一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6: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