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4|回复: 50

情感的表达方式 用韵与选用韵部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2-2 13: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8-1-1 20:19 编辑

      近体诗创作中,今人只管平仄,韵部随意选。如果你说韵部的选用对情感的抒发有很大的作用,估计听者会说你胡说八道。原因在于我们现在读诗用的是朗读法,朗读法是五四后从话剧表演渗透到文章诗词的诵读的。朗读法尾音不拖音,不含感情色彩。尾部的感情靠标点符号,诗的感情靠词语、修辞。三羊注意25律的尾字不同调,但也没有从情感表达上分析过。以前诗歌读法是吟唱或吟诵的。吟诵的特点一是节奏有规矩,二是尾字拖音,音一拖,情感就出来了。所以唐人很重视韵部的选择,利用它来表达情感。这大概也是我们现在写诗无论如何认真也赶不上唐诗的一个原因吧。
      本文专门谈韵字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希望引起诗人们注意。
                      情感的表达方式   用韵与选用韵部
      诗歌的情感抒发常见的是利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修辞选择、节奏长短的利用等,其实用韵也有情感抒发的作用,但今人多忽视之。
      诗歌韵律即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好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诗歌的韵律与感情抒发也有很大的关系。
                    1.声调的选用
      韵脚的感情基调首先表现在汉语四声(古代的平,上,去,入,现代的阴平,阳平,上,去)声调的不同上。据《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这些发音都含有感情色彩,因此在作诗填词的时候要看你的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来选择不同声调的韵字。
      平声:宽平,宜于表达和谐舒缓的思想感情,
      上声:劲厉,宜于表达沉郁凝壮的思想感情,
      去声:清涵,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感情,
      入声:短促,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感情。
      比如,去声入声都可用于发誓,但又有所不同,去声用于一般的发誓,入声用于决绝的发誓,原因就在于一个绵邈一个峭拔。
      古代诗人早已发觉平上去入的声调变化会对韵部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区别作用。的确,即使是韵腹和韵尾相同,声调不同也会给读者完全不同的印象。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阴平阳平的韵,更加洪亮,更适合表达开心、壮阔的情感;相应的上声、去声的音感更加低沉婉转,所以更适合表达郁闷、低沉、压抑的情感。
      古风可用仄声韵,因此对选用上去入声哪种韵部要认真琢磨。可惜今人常常忽视声调的感情抒发功能。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3: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2 13:13 编辑

                           2). 韵部的选择
       声调定好后,便要斟酌韵部的选择了。近代词曲家王易在《词曲史•构律篇》中总结词韵的经验时说道:“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东董宽洪,江讲爽朗,支纸缜密,鱼语幽咽,佳蟹开展,真轸凝重,元阮清新,萧筱飘洒,歌哿端庄,麻马放纵,庚梗振厉,尤有盘旋,侵寝沉静,覃感萧瑟,屋沃突兀,觉药活泼,质术急骤,勿月跳脱,合盍顿落,此韵部之别也。此虽未必切定,然韵切者情亦相近,其大较可审辨得之。”其“韵切者情亦相近”便指出韵与情的关系密切。
       今人陈少松先生对各韵进行了概略分析,看法与王易差不多。认为东冬等韵,宽平、浑厚、镇静;真文侵等韵,平稳、沉静;支微齐等韵,隐微、细腻;先寒删覃盐咸等韵,悠扬、稳重;鱼虞等韵,缠绵、深微;歌韵郁结难吐;萧肴豪等韵,流利飘荡;尤韵,阔远深沉;阳江等韵,豪放、激昂;麻韵,喜悦快乐;等等。
       更有人对上平声的十五部进行了较细的分析:
       一东之韵宽洪,二冬之韵稳重,三江示爽朗,四支显缜密,五微蕴藉,六鱼幽咽,七虞细贴,八齐整洁,九佳舒展,十灰潇洒,十一真严肃,十二文含蓄,十三元清新,十四寒挺拔,十五删隽妙,一先雅秀,二萧飘逸,三肴灵俏,四豪超脱,五歌端庄,六麻豪放,七阳宏亮,八庚清厉,九青深远,十蒸清淡,十一尤回旋,十二侵沉静,十三覃(读作“潭”)萧瑟,十四盐谦恬,十五咸通变。
       因此三十平声韵,各有性格:
麻韵,喜悦快乐;-----a
阳江等韵,豪放、激昂;----ang/iang
尤韵,阔远深沉;----iou
支微齐等韵,隐微、细腻;-----i/ei
先寒删覃盐咸等韵,悠扬、稳重;----an/ian
萧肴豪等韵,流利飘荡;-----iao/ao
鱼虞等韵,缠绵、深微;----ü
东冬等韵,宽平、浑厚、镇静;----ong
真文侵等韵,平稳、沉静;----en/in
      也有人归纳说
       凡佳、咍韵的韵语,都有悲哀的情感——ia、a ;
       凡微、灰韵的韵语,都含有气馁抑郁的情思——ei、ui;
       凡萧、肴、豪韵的韵语,都含有轻佻妖娆之意——ao;
       凡尤、侯韵的韵语,都似乎含有著千般愁怨,无法申诉的意味似的,最适用于忧愁的诗——ou;
       凡寒、桓韵的韵语,都含有黯然神伤、偷弹双泪的情愫,适用于独自伤情的诗——uan、an;
       凡真、文、魂韵的韵语,都含有苦闷、深沉、怨恨的情调——en;
       凡庚、青、蒸韵的韵语,都含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似乎又有相当理智的情愫——eng、ing;
       凡鱼、虞、模韵的韵语,都含有日暮途穷、极端失意的情感。——u、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3: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2 14:07 编辑

                           3).口型部位分析
       为什么会有上面那些不同呢,原因就在发音部位的口型上。
       先看声母。宋代有三十六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可以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诗人选择不同的字母,其所要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喉牙音属于见组、影晓匣喻,这些音从发音特点上来看,都是从口腔后部发出。这一类的音节所要表现的感情比较厚重、深沉、悲壮。齿音属于精组、照组,在现代汉语中有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它们都从舌尖发音,而且在发音时都有气流经过发音部位,造成摩擦。这一类的音节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比较悲凉的意境。舌音属于端组,知组,这一类的音主要是从舌尖中和舌尖后发出的,其所要表现的是比较轻快、活泼、明亮的感情色彩。唇音属于帮组、非组,这一类主要是从双唇和唇齿间发音,其表达的是朦胧、苍凉、浑浊的感情。
       再看韵母。声母虽也有感情抒发作用,但在诗中作用不算大,韵母才是重要的。根据发音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发音方式,被叫做四呼(与“四等”有别)。四呼分别是: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四呼”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上的术语(大约起于明末清初)。 在宋代的韵图中,只有开口合口两呼。每类又分洪音和细音。“四呼”是把“开口”分为两类——开口和齐齿,“合口”分为两类——合口和撮口。开口洪音称为“开口呼”,开口细音称为“齐齿呼”,合口洪音称为“合口呼”,合口细音称为“撮口呼”。
       对四呼的具体解释上各人有些差异。
       开口呼,顾名思义,嘴巴张开的发音方式。开口呼是主要元音为a而没有韵头的韵母(今把a、o、e开头的韵母都称开口呼了)。开口呼的感情外张,合口呼的感情比较沉郁。一般适合表达开心的感情,当然不是绝对。带a的音节,表大笑或略伤的情感。比如读扬字,嘴巴咧开,发扬这个音的时候可以同时微笑。但是如果你读鱼时,试试能笑着读不?但是开心的感情首选是开口呼。开口呼一旦用在表达悲愁的诗中,一般都是愁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直到把那种愁全部的宣泄出来为止。因此一般开心的感情多用“商”;“七阳”一般适合表达开心的激昂的感情。 
       齐齿呼:牙齿对齐的发音方式。齐齿呼是主要元音为i和韵头为i的韵母。带e(说法不同,有认为e也是齐齿呼)、i的音节,表微笑或伤或中性的情感。一般表达的感情也是淡淡的。不温不火的。淡淡的愁 ,淡淡的喜。愁不会愁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喜不会喜得“漫卷诗书喜欲狂”。一般“徵”音的韵部表达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淡淡的愁。八庚和九青,一般表达的内容都跟情感有关。
       合口呼(闭口呼):是主要元音为u和韵头为u的韵母。北大的《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说法不同,认为o也是合口呼):“……ong和ueng本来是一个韵母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语音系统来说,ong和ueng只是同一个韵母出现在不同条件下,应该根据实际读音归入合口呼。iong的实际读音开头往往带有圆唇成分,归入齐齿或撮口两可。汉语拼音方案根据字母形式归入齐齿呼,如果从语音系统整齐考虑,应该归入撮口呼。”带ong、o、u的音节,表伤感,根本笑不出。
       撮口呼:凡韵头或韵母是ü的韵母叫“撮口呼”。现代汉语中,有4个属于撮口呼的韵母,分别是ü、üe、üan、ün。ou、iou(iu)也是撮口呼,它的口型越来越小。撮口呼的发音特点是双唇相搓,脸上看不到一点不会张,所以一般表达的感情很少有开心的。撮口呼一般是表达忧愁的感情,比如十一尤是撮口呼,如果你这首诗感情是愁的,首选便是十一尤,这样吟唱起来的时候面部表情和表达的感情就相协调(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合口呼、齐齿呼比较举例:
       例曰:“某女大鼓艺人,俊美牙白。一日因事故掉门牙两棵,赴宴去为不露牙,说话发音一律闭口呼,以遮丑。问:贵姓?答: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那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诸如此类回答,都是闭口呼音,可以不露齿。
       “后来女艺人将门牙修补好,再与人交谈,为露美牙,全部改用开口呼音。问曰:贵姓?答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那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钱玄同讲课所用)
       关于闭口呼的不同说法:
       “闭口呼”在王骥德的《曲律》中专为收录。按该书所指,有一部分汉语字音韵母后面以辅音m收尾,收音时需将口闭起,使气从鼻出,发双唇鼻音。事实上,《曲律》中也谈到了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韵部,其中“侵寻”“监咸” “廉纤”三部为闭口字,因为随着当时语音发展变化,吴语中闭口字的m都变作了n,故十九韵部“遂缺其三”发生了“侵亲”同音的现象。然而王骥德、沈璟还是努力保留闭口字的,要求歌者掌握“似开而实闭,似闭似未尝不开”的咬字方法。所有的入声字均为闭口呼。近体诗都是押平韵,所以闭口呼的入声韵字在近体诗中基本用不上。
       关于开口呼的不同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不是开口呼不是看韵头,而是看最后一个韵母是不是a,因此a、ia、ian、an、iang、iang、ua、uan(n、ng不是韵母)都是,而ao、iao则不是。我赞成这种解释,原因就是看嘴唇变化的结果,比如ua若按现在说法属于合口呼,但它的口型是由小到大,应该是开口呼,又如ao,现在把aoe都当开口呼,所以ao是开口呼。但实际上它的口型由大到收敛,因此不是开口呼,而应该属于合口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3: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4).唐诗中通常用的韵部所表达的感情
       一东二冬比较特殊,发音比较浑厚雄远,适合表达庄重的感情,一般不适合表达那种个人的小家子情怀。心情带有愤怒的时候,也较多选一东、二冬。
       七阳,一先,适宜表达开心的内容。七阳韵不适合表达那种比较压抑的内容。
       四支韵多以写感怀为题。
       八庚九青的韵字,多是和感情有关的,所以一般涉及到情的时候用这两个韵部的多。九青,适合表达淡淡的哀愁感情,或深远或理智。
       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里,涉及感情的作品,多数喜欢都押八庚和九青呢?为什么不押别的韵部?如沈佺期《杂诗》杜甫《月夜忆舍弟》李白《送友人》。当然也有押四支的,但押四支的通常较伤感。
       古人把复杂的事简单化,作品涉及情感的时候,他们直接就选这些韵部的字押;其中,九青较多;其次有成、心部;说情,就用情部的韵。相对于其他韵部而言,更容易表达清楚,这可以给我们做个借鉴。
      有位老师分析过《唐诗三百首》,其中心情中等的,一点不悲的,约只有不超过两首押九青韵。据此总结出:
      1、唐人写作品,与感情有关时、不开心时,这个韵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包括李白、杜甫在内。
      2、作品内容多为别离,不是兄弟,就是朋友,要不就是挂念。因此我们在押韵的时候,也可以象唐人这样简单些,不必要那么复杂。
       例
       大家看两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按看最后韵母定是不是开口呼的说法,用的是开口呼韵“烟、川、天”。
       还有一个同样是写庐山苏轼的《题西林寺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的韵字是合口呼“峰、同、中”。
       李白押的韵an 是开口呼,此韵的发音特点是:气流轻快的从口中向外流出,发出响亮的声音。结合李白的诗风特点:豪放派。他的这个韵就非常附和他的诗风的特点和性格,开朗豪放,激情满怀。特别是最后一句,语出惊人,显得张扬。表现了一种外放,一种从心内往外释放的激情。
      再看苏轼押的韵ong是合口呼,在读的时候气流内转,以鼻腔发音,较之韵母an有了很多的收敛。同时,ong为后鼻音,读起来有点像钟声,雄厚浑远,有余音缭绕,从耳朵像要缭绕到人的心里去的感觉。结合苏轼的风格,显得比较沉稳更趋向于写实。  
      苏轼少了李白的豪放,但是多了一份深蕴的哲理。李白因景而抒怀,苏轼因景而感慨,不同的侧重点所选择的韵字也不同,这就是韵字在情感上的细微差别。一句话总结就是:开口呼的感情外张,合口呼的感情比较沉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3: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5).中华新韵
       其实《中华新韵》也是不同的韵,有不同的表现力,如:
       一、麻 a,ia,ua 适宜表现盼望的感情,因为盼望的感情发声气多声放,口腔积极敞开,气息力求畅达。
       二、波 o,e,uo  适宜表现恐惧的感情,因为恐惧的情感发声气提声凝,口腔象冰封,气息象倒流。 
       三、皆 ie,üe    适宜表现急迫的感情,因为急迫的情感发声,气短声促,口腔似弓箭,飞剑流星;气息如穿梭。 
       四、开 ai,uai 适宜表现欢畅的情感,因为欢畅的情感发声气上声高,口腔放大,气息急出。
       五、微 ei,ui  适宜表现冷漠的感情,因为冷漠的情感发声 气少声平,口腔松软,气息微弱。 
       六、豪 ao,iao 适宜表现痛苦的情感,因为痛苦的情感发声气缓声高,口腔松大,气息急上转下。
       七、尤 ou,iu  适宜表现疼爱的感情,因为疼爱的感情发声气徐声柔,口腔宽松,气息深长。
       八、寒 an,ian,uan,üan 适宜表现喜悦的感情,因为喜悦的感情发声气满声高,口腔似千里轻舟,气息似不绝清流。  
       九、文 en,in,un,ün 适宜表现悲伤的感情,因为悲伤的感情发声气沉声缓,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
       十、唐 ang,iang,uang 适宜表现愤怒的感情,因为愤怒的感情发声,气粗声重,口腔如鼓,气息如椽。
       十一、庚 eng,ing,ong,iong 适宜表现沉着的情感,因为沉着的感情气平声稳,口腔放松,气息匀缓。
       十二、齐 i,er,ü 适宜表现怀疑的感情,因为怀疑的感情发声气细声黏,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
       十三、支(-i)(零韵母) 适宜表现憎恨的感情,因为憎恨的感情发声气足声硬,口腔紧窄,气息猛塞。
       十四、姑 u   适宜表现忧郁的情感,气弱声低,口腔窄小,气息迟缓。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韵母的发声和那一种情感状态下人的发声相似,就适宜表现哪种情感。因此,某种情感有时并不只是用某一韵去押韵就适合表现,有时可能两种韵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6).曲韵
       王骥德在《曲律•杂论三十九下》指出:“凡曲之调声各不同,已备载前十七宫调下。至各韵为声亦各不同。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耕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相之弱,鱼、摸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杂人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盐、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他对韵的描述,已经细化到了每一个韵部。除了注意到“各韵为声亦各不同”之外,他又从审美的角度对各韵部之字加以分析。如认为具有“洪”、“响”、“和”等特征的十二个韵部的字是“韵之最美听者”,“侵、寻、盐、咸、廉、纤”等韵部的字“勿多用可也”。都是对不同“韵”的发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审美特征的关注。同时,“韵”已经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3: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7).十三辙
       有人把韵母分成响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
       十三辙可以分为三级〔十八韵可以类推〕:洪亮级:发花辙、江阳辙、言前辙、人辰辙、中东辙; 柔和级:怀来辙、波梭辙、遥条辙、尤求辙; 细微级:灰堆辙、乜斜辙、衣欺辙、姑苏辙。
      从理论上讲,洪亮级相当于大调式,具有较明朗的色彩;柔和级以及细微级相当于小调式,具有较柔和的色彩,而细微级色彩更加灰暗。
      从辙韵的感情色彩上看,各道辙口的功能有所不同,可归纳为: 1、热烈、火爆、雄壮、激昂型:江洋、中东、言前、人辰、发花; 2、平和、从容、温柔、婉约型:摇条、怀来、梭波、油求; 3、严肃、抑郁、悲凉、凄苦型:一七、乜斜、姑苏、灰堆; 4、风趣、幽默、诙谐、俏皮型:两道小辙。
       对于选韵,总的来看,要灵活,要以生活为参照。人情绪激昂的时候,声音高亢;情绪低落的时候,声音低微。
       1、发花辙:a、ua、ia发音属洪亮级,可以表现雄壮豪迈的情感。   
       2、梭波辙:e、o、uo适宜表现平静的心情,或低落的情绪,以及宁静的氛围。
       3、乜斜辙:ê(指ye中的韵母e)、ie、üe发音低沉细弱,可以表现低沉压抑、懦弱胆小等。
       4、衣期辙:i、ü、er、-i(指zi、zhi等中的韵母i)      1.ü是撮口呼,适宜表现悲伤抑郁的感情。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正是用了这个韵。   2.-i(指zi、zhi等中的i)适宜表现悲婉凄切的感情。3.-i发声细弱,适宜表现哀伤等情感。
      5、姑苏辙:u发音低弱呜咽,比较沉着,属收口韵,适宜委婉抒情。
      6、怀来辙:ai、uai该韵发音柔和,适宜表现柔情蜜意,缠绵眷恋之情。
      7、灰堆辙:ei、ui 发音低柔,适宜表现平和温情的情感。
      8、遥迢辙:ao、iao发音圆柔,适宜表现深情厚谊。
      9、由求辙:ou、iu悠长柔和,适宜表现舒畅的心情,绵长的情感。
      10、言前辙:an、ian、uan、üan声音有力,适宜表现劲健刚毅的情感。
      11、人辰辙:en、un、in、ün声音适中,适宜表现心平气和、沉着从容的情感。
      12、江阳辙:ang、iang、uang---声响极洪亮,适宜表现慷慨激昂,情绪激动的情感。
      13、中东辙:eng、ing、ong、iong发声雄浑,,鼻音较重,可以变现浑厚的情感,或悲壮等。
      押韵时,能同时考虑到平仄,就更好。因为平声韵和仄声韵也有色彩的区别,平韵比较明朗,仄声比较阴暗。这样来说表现喜悦、欢快等平声更好,表现忧愁、压抑仄声更好。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说: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在写诗实践中,要具体分析,如愁苦凄切,用去声字,就很有表现力。
       薛生明在《诗词与写作》中说:
        “选韵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和所抒发的感情来决定韵脚的响度级别。一般来说表达激昂、雄壮感情的作品最好选用宏亮级。如毛主席的《长征》一诗中选用了宏亮级的‘寒’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读起来感情奔放,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
       “表达颂扬、赞美和抒发感情题材的作品,最好选用柔和级。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就选取了柔和级的‘尤求’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读起来让人感到优雅、恬适、清新可喜和心旷神怡。”
       “表达悲苦、深沉感情的作品最好选用细微级。如李白的《忆秦娥》一词,就选用了细微级的‘皆’韵:‘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读起来让人感到在西风残照里凭吊历史的悲凉之声,分外深沉、悲痛、哀婉和凄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4: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8).举例说明(网络例子汇)
       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是有尺度的,有的情感奔放,有的情感压抑。例如同样是哭,啜泣和嚎啕就是悲伤情感的两种不同的表达程度。这种尺度表现在人发声的生理特征上,就是发声时开口度的大小。
      1.以小开口度元音为韵腹的韵字在诗歌表情程度中的作用:   
在上古、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中,小开口度的元音并不是很多,据现有拟测状况来看,只有两个。《诗经》中的二十九个韵部,只有以为韵腹的韵部,幽部和觉部[uk]。《诗经》中有较多以这样的韵为诗的作品,如《国风•周南•关雎》的前半部分、《邶风•日月》的第二章等等。由于其开口度较小,因此以这种元音为韵腹的字充当韵脚字,其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会比其它元音小。
      诗歌用韵的开口度大小,与其所表达的情感程度密切相关。并具有潜在的配合关系。如《周南•关雎》开头八句为:“关关雎鸠[kiu],在河之洲[tjiu],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u]。参差荇菜,左右流[liu]之。窈窕淑女,寤寐求[giu]之。”此八句共五个韵脚字,都属于幽部。以幽部字为韵的韵脚字韵腹的开口度较小,通常用于那些欲言又止、拘谨的情感表达类型。这类小开口度的韵脚字所传达出的韵的声音感与本诗中青年男子想要追求青年女子而又迫于羞涩之感无法毫无遮拦地表明心迹的情感轨迹基本一致,同时也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相一致。该诗的后半部分,接连用了职部、之部、宵部、觉部的韵,这些韵部虽比幽部的开口度大,但依旧属于中开口度的韵。此诗的情感表达程度是经历了一个由拘谨到相对开放的过程的。这与用韵的开口度大小基本保持着相对一致的状态。
       以幽部、觉部字为韵的诗篇多属于这种情况,如《周南•汉广》开头两句:“南有乔木,不可休[xiu]思,汉有游女,不可求[giu]思。”这两句诗,以乔木起兴,后又提及游女。并直接点名其“不可求”。虽然这两句诗中很明确地流露出一种遗憾和悲伤之感,但是在表达这种情感方面显得十分的含蓄,情绪显得不是特别强烈。由于“休”、“求”二字在上古开口度不是很大,这样正好适合于该诗在本章节的起兴。在这两句诗歌中,表达情感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到了本章节的后半部就有所不同了,该章接下来连续四句用了阳部的韵,开口度要比幽部大很多。从诗歌内容的角度,后四句写境界宏大的江水,当然与其背后所要传达的感情的抒发程度相一致。境界的宏大背后隐藏着的则是情感表达程度的酣畅淋漓,毫无遮拦。这一点与开头起兴两句也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后四句的情感表达程度明显加强。由此我们可知,诗歌韵脚字的开口度与其抒情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一类诗作中,诗歌韵脚字的开口度大小的变化,与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程度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
       2.大开口度韵腹为韵脚的字,其情感表达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以大开口度元音为韵腹的韵脚字,在《诗经》二十九个韵部中包括:鱼部[a],哥部[ai],铎部[ak],月部[at],盍[ap],阳部[ang],元[an],谈[am]。其中韵腹基本都是以[a]或与[a]接近的元音。
      诗歌有情绪,音韵更是有情感的;韵律与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相对固定的联系。
      因此,在选用韵脚时,不能随意乱用,必须根据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情调去用韵,还有看你的作品所表达的气氛来决定,并不是每一首诗词的韵脚可以随意乱用的。
      律诗、绝句用韵的要求过多,而古体诗则更加强调韵为情生,再加之篇幅上的限制较少,使得杜甫在创作古体诗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用韵上也更加具有倾向性,更倾向于选择自己脑海中最为适合的韵律,就这一点而言,古体诗更适于探讨杜甫诗歌用韵的选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表达高昂舒畅、欢快的情绪时,作者往往选用开放而洪亮的韵辙。
      比如杜甫在表达高亢洪亮的心情时,喜用洪亮级的韵。 具体来说包括:东部(东、冬、钟)、江部、真部(真、谆、臻、欣)、文部、魂部(魂、痕、元)、寒部(寒、桓)、删部(删、山)、先部(先、仙)、阳部(唐)、庚部(庚、耕、清、青)、蒸部(蒸、登)、侵部、衔部(衔、凡)、麻(麻、佳)等。前期杜甫深受开元全盛时期的影响,加上自己漫游吴越,身心受到滋养,诗歌风格宏大开阔,所表达的常是自己对于时代、对于未来的一片抱负。所以洪亮级韵用得很多。从以上分析可知,洪亮级韵与诗人所要表达的宏大情感有直接对应的关系,在感情气势上以坚毅刚强为主,在感情基调上以昂扬向上为宗,但也可以表达悲愤慷慨之词。杜甫运用这一级韵部的韵字,更在修辞之外,强化了自己的感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到了后期,诗人开始遭遇苦难,从旅食京华,无人赏识,到亲历安史之乱,自己所信奉的信仰一夜之间崩塌,眼看着满心的壮志再也没有机会得以实现,悲愤、痛苦充斥诗间。杜甫在表达或绵长缠绵或悲凉严肃的情绪时,常用柔和级的韵。具体来说包括:萧部(萧、宵)、豪部、歌部(歌、戈)、尤部(尤、侯、幽)、泰部(泰、队、代)、药部(药、铎)、陌部(陌、麦、昔、锡)、叶部(叶、怗、洽、狎、业)等。柔和级的韵常常表达一些平和的情感,同时又兼具一种时间绵长之感,所以相对表达高昂情绪的洪亮级韵和表达低沉情绪的细微级韵而言,柔和级韵所表达的情感很难界定。对惨景的描摹,对人物对话的铺陈,此时柔和级韵最为适用。 而在笔者统计的以上篇目中,写作于客居草堂中期的作品最多,因为此时杜甫远离战争、身居田园,与邻和睦,是难得的人生和乐时期,但是又无法完全排遣自己内心对于家国、对于未来的担忧,所以不适于使用洪亮级和细微级韵,那柔和级韵成为此时的主导。 由此可见,柔和级韵虽然使用相对较少,但是意义重大,作为洪亮级韵和细微级韵之间的一种过渡,仍不可小视。
       杜甫在表达低落哀伤的情怀时,会用细微级的韵字。具体来说包括:支部(支、脂、之、微)、鱼部(鱼、虞、模)、齐部、灰部(灰、咍)、缉部、职部(职、德)、祭部(祭、霁)、屋部(屋、沃、烛)、觉部、质部(质、术、栉、物、没、月、曷、末、黠、屑、薛)等。(杜甫例子选自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在抒发愤懑,忧伤感情时,常选用短促而低沉的韵辙。如岳飞的《满江红》中: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该词通过写“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这样一些短促而激越的韵调。充分表现英雄岳飞仇敌雪耻,收复失地的强烈感情。
       而表示悲哀幽怨的大多集中在四支十一尤里,而更多的是在仄韵里。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以说是最好的代表。
        4. “i”韵的选用
       有写爱情诗,用“i”作韵,有开玩笑说,似乎觉得老鼠“吱吱吱”的叫,戏称“老鼠韵”,没有悲伤,最好少用“i”韵。
       i韵,大部分用在伤情、悲伤的时刻。
       苏武的《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晨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但是,凡事无绝对。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为什么?因为i的音节,可表中性的情感。一般表达的感情也是淡淡的。不温不火的。淡淡的愁 ,淡淡的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4: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2 14:09 编辑

                                  9).小结
       因此在对今后作诗填词者来说韵脚不是乱用的,特别是在填词中你的思想,你的词意义皆和韵脚有着莫大关系,在用韵上和选韵上必须斟酌。
      词学家龙榆生认为作词选韵与心情有关,他引用明代散曲理论家王骥德说法,说:《中原音韵》这十九部韵的不同性质:
       各韵为声,亦各不同。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歌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桓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弱,“鱼模”之混,“真文”之缓,“车遮”之用杂入声,又次之。“支思”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至“侵寻”、“监咸”、“廉纤”,开之则非其字,闭之则不宜口吻,勿多用可也。
          ——《方诸馆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选韵,是说要写一首诗,选用那个韵部的字作韵脚。选韵是创作诗歌的很要紧的事情,韵选的好,写起来顺达,念起来好听。这是个很具体,很重要,颇具个性的问题。每写一首诗都要在一个韵部中选一些字作韵脚。对于选韵,总的来看,要灵活,要以生活为参照。情感抒发的选韵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从所要表达的感情出发选韵。有的字发音响亮高亢,如“麻”、“豪”、“寒”、“唐”,比较适合写感情激昂奔放的诗词;有的字发音轻微低沉,如“波”、“皆”、“儿”、“微”、“姑”、“鱼”,比较适合写凄苦悲凉的诗词;其它韵部发声适中,对写不同感情的诗词有广泛适用性。
       二是转韵,在随情用韵的手法中,除了韵脚的声调配合诗词的情感及把握韵步与诗词的情调相应关系外,诗词作者还会在诗词里转韵来增强诗词的声调美,例如:桂水通百越,徧舟期晓发。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襄王梦行雨,才子嫡长沙。孟浩然在全诗中先用入声韵月韵,继而用平声麻韵,接着用去声韵,最后用平声尤韵这些韵脚的转换都是与诗情气氛变化相配的开首二句写水 和运行,而日韵正有跳脱之意,接下是写思家,诗情较为开阔,用去声最合适了,整体的看来全部的诗韵都恰到好处地为所要表达的感情服务,充分显示了韵与情婉转相生之妙。这首诗句句用韵因而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苦痛心情这中过韵脚的疏或密来加强情感的变化起伏,轻重缓急的方法正是作者随情用韵的艺术匠心体现。
       三是韵脚的疏或密。有时作者借韵脚的疏或密来加强所表达的感情气氛,例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鹤南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 14: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证明感情与用韵的关系。我认为不一定。只有词选入声韵与感情的表达有直接关系外(因为最早的词是有谱的),诗却来必。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用不同的韵却是同一个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7: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2 17:47 编辑

词选入声韵与感情的表达有直接关系----那也是经人研究,然后被人接受。
诗有没有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从喜怒哀乐与发音有关来看,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2 21:10 编辑

秋兴八首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en   "凡真、文、魂韵的韵语,都含有苦闷、深沉、怨恨的情调"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a  "开口呼一旦用在表达悲愁的诗中,一般都是愁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直到把那种愁全部的宣泄出来为止。"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ei  "凡微、灰韵的韵语,都含有气馁抑郁的情思"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i  "表达的感情是淡淡的。不温不火的。淡淡的愁 ,淡淡的喜。"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an   "凡寒、桓韵的韵语,都含有黯然神伤、偷弹双泪的情愫,适用于独自伤情的诗"ɑn也可以是伤感,作为韵尾,拖长的是“n”而不是“ɑn”, 如果您这样去拖韵尾,就会一下子感受到诗中的感伤气氛了。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ou  "凡尤、侯韵的韵语,都似乎含有著千般愁怨,无法申诉的意味似的,最适用于忧愁的诗"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ong  "带ong、o、u的音节,表伤感"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i  "表达的感情是淡淡的。不温不火的。淡淡的愁,淡淡的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 18: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先生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有些古音标注可榷

点评

古音标注可榷----我不懂,不装懂。那些古音照抄的,我都看不懂,所以不敢乱解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 18: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 18:04
许先生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有些古音标注可榷

古音标注可榷----我不懂,不装懂。那些古音照抄的,我都看不懂,所以不敢乱解释。

点评

大中华诗词论坛 http://www.hksc888.com/thread-778358-1-1.html 我的帖子上有古音标注,基本上取王力拟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 1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 18: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2 18:08
古音标注可榷----我不懂,不装懂。那些古音照抄的,我都看不懂,所以不敢乱解释。 ...

大中华诗词论坛
http://www.hksc888.com/thread-778358-1-1.html

我的帖子上有古音标注,基本上取王力拟音

点评

王力与郑张尚芳都是自学成才,然郑张尚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 22:42
可是看不懂,无法比较  发表于 2017-12-2 1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8: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关雎鸠[kiu],在河之洲[tjiu],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u]。参差荇菜,左右流[liu]之。窈窕淑女,寤寐求[giu]之。”----音太古,鬼知道该怎样读,王力、朱熹都不足听。只要知iu韵没错,我就知足了

点评

诗经韵哪可是上古音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 2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0: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摘抄一段:
《红楼梦》 里有一回写黛玉教香菱作诗, 那一回的回目是: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为什么呢? 因为诗是吟成的。 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 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第十八回) 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 写出。(第三十八回) 谁知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第四十回) 很明显,“吟”就是“作”,“作”就是“吟”。诗吟成以后,才“提笔写出”。 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 景而已。”(第十八回) 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第三十七回) 还记得咱们初结“海棠社”的时候,大家吟诗做东道,那时候何等热闹?(第八十一回) “吟诗”, 是整个诗歌创作过程的代称。 “海棠社”是创作诗歌的社团, 不是诵读诗歌的社团, 所以“吟诗”就是指创作诗歌,“吟社”就是创作诗歌的社团。这个涵义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还 有引申义,比如诗人也叫“吟家”,称呼别的诗人为“吟友”等等。 类似的记载,在古代文献中俯拾即是。汉诗,基本上都是先吟后录的。以前有所谓“口占”, 指随口吟出,不加修改。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诗都是“口占”而不是“笔占”的。只不过很多诗还 要修改,而修改也是吟的,所谓“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诗句)啊。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声音。“登高而赋”、“赋诗言志”,诗歌本来 就是声音的创作。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 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永明体诗歌追求的就是声音之美。 这种美并不是在纸面上看字和字应该怎么组合, 而是用吟咏 的声音尝试出来的,所以魏晋以降,吟咏之风大盛。 唐诗是吟出来的!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吟”与“作”互文。杜甫: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是指自己作诗;“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则说的更 清楚。白居易:“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 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此处明确说《长恨歌》是“歌咏” ,又说张籍作诗“日夜秉笔吟, 心苦力亦勤。”。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崔涂:“朝吟复暮吟,只此望知音。”杜荀鹤: “四海无寸土,一生惟苦吟。” “生应无辍日,死 是不吟时。”许棠:“万事不关心,终朝但苦吟。”徐铉:“年少支离奈命何?悲秋怀旧苦吟多。” 孟郊:“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这些都是说用吟诵来创作。 至于诗既作成之后,又复吟咏,或吟咏前人诗作,在文献中更是俯拾即是。此处不多赘述了。 总之诗是吟出来的,是声音的创作。

刚刚说,为什么是吟诗,就是通过声音把字词的美,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出来,字词固然是情感最重要的表达,声韵自然也是。否则只需像我们现在这样直接写出来,凭视觉产生情感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0: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 我们只有“作诗”、 “作文”、 “作歌”之称, 并无“写诗”、 “写文”、 “写 歌”的说法,因为诗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声音“作”出来的。 汉诗文的这种创作方式,决定了汉诗文的意义产生机制。今天,我们的创作已经变成了上来就 写,涂涂改改,或者上来就敲键盘,删除回车。汉诗文创作不再是声音的创作,而纯粹是文字的创 作,这恐怕是白话诗文在形式上最大的软肋。对于古代文学研究来说,把古诗文仅仅当成是文字的 作品,恐怕也是在形式研究上最大的误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0: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组同义词的区别
      吟,“今”符的意思应为 揭开盖子,以“今”为声符的字,都与开启、打开的涵义有关。如“今”字本身,是“当 下”的意思;“黔”并不是“黑”的意思,而是“开始变黑”的意思,所以《庄子•天运》说“乌 不日黔而黑”,乌鸦不是每天染黑才黑的;“矜”的意思是矛柄,即矛的开端;“衿”是两片衣裳 交叉的地方,也就是衣服开领的地方;所以心打开为“念”,思念、念想、念头,口打开为“吟”。 人多以为“吟”是口微张或低声,其实那是“微吟”、“低吟”,“吟”本身就是开口发声的 意思,并未规定声音大小、高低。
       “咏”是后起的字,声符为 “永”,“永”是“长”的意思。“吟咏”并称,“吟”短“咏”长,与“呻吟”同义。
       “歌”、“唱”为大声,“呻”、“咏”为长声。“歌永言”,“歌”、“唱”也 是长声。“吟”为开口说、诵、歌,以歌为主,以短声为主,以大声为主。但是“吟”的内容,在 先秦都不是诗歌。 两汉以后, 始为“吟诗”, “吟”之意转为长声为主, 以低声为主, 这恐怕是“吟 咏”并称的结果。
      “诵”,声符为“甬”,为容器中冒出。涌出之言,为“诵”,所以“诵”有大声、用力的意 思。
     “读”为说话时停顿、顿挫、有节奏的 意思。 “读”最早也应是“以声节之”的意思。 在后世,“读”则成为汉诗文的所有诵读方式的统称,举凡吟、唱、诵、背、咏、叹、念、歌 等等,都可以称之为“读”。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自己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有这样一段回忆: 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 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 静下去了,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 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 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先生特意加上了曲线符号以表示有旋律,用六个点表示拖长的尾腔,用“摇着”和两个 “拗过去”表示头部动作——这显然是在吟咏!可是鲁迅却说是“朗读”,因为吟咏就是一种 “读”。所谓“朗读”,就是大声吟诵,“朗诵”就是大声背诵(背着吟诵)。当时此文新出,寿 先生不及背过,要手里拿着书看着“读”,所以不称“朗诵”而称“朗读”。 “读”是有节奏的、 顿挫的, 这一点揭示了汉诗文的读法不同于口语, 乃是一种书面语的读法。 像口语那样去说,或者一字一顿地念,都不是“读”。“读”是一种正式的、规矩的、有章法的念 法。汉诗文的节奏,不是西方的均匀律动,而是“板眼”式的不均匀节奏,忽快忽慢,忽长忽短, 忽高忽低,而长短高低快慢缓急都是有规矩、有章法的,这才是“读书”。 因为百年前西学东渐,有人学西方诵读法而发明了汉诗文的新式读法,又因首先用于话剧,需 要大声,故称“朗读”、“朗诵”。汉诗文的传统读法的概念指称遂陷入混乱,以致今日国人多以 为汉诗文自古就是朗诵的,令人痛心疾首。所以我们现在用“吟诵”这个词,代替原来的“读”, 用来统称古代的汉诗文的读法。“朗朗读书声”,不知原为“琅琅”,乃旋律美妙之意,并非大声之意。
      我们现在把有旋律的读法叫做“吟咏”, 没有旋律的读法叫做“诵读”,合称“吟诵”。请注意,这是我们现在的定义,是为了进行学术研 究的方便,和古代的概念是有所区别的。
      先秦诗歌已经确立了以拖长为主的声音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0: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关雎》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四字,应该怎么读呢?现在的人往往都读成:关、关、雎、鸠,或者:关关、雎 鸠,但是吟诵从来不是这样的。关关 雎鸠, 在河 之洲。 窈窕 淑女, 君子 好 逑。 “关关雎”三个字是两拍,“鸠”一个字也是两拍!这就叫押韵!
现在的学者只能讲两层意思:第一,关关叫的雎鸠鸟;第二,雎鸠 鸟是爱情忠贞的象征。这就是只讲字义,不管音义。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这四个字,一半的时 间都在说“iou—”,这个音有什么意义呢? 这首诗前八句都是这个韵,属幽部。幽部的具体读音,各家构拟有异,但大致都是闭口音。这个音本身是有涵义的,与各字的语义 是有关联的,然后在诗歌中又被拖长,其声音的意义进一步被放大。这种缠绵温柔的感觉,就是淑 女给君子的感觉,也是君子初恋上淑女的感觉,非常准确。所以,必须要把这个韵读长,才能把这 种感觉读出来,也才能把这几句诗的意思完全读出来。尤其是吟咏,有旋律,用腔音,其表达更完满,亲自吟诵一下,就会发觉这几句的涵义比字面丰满了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40

帖子

639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74
贡献
111
金钱
240
发表于 2017-12-2 22: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 18:12
大中华诗词论坛
http://www.hksc888.com/thread-778358-1-1.html

王力与郑张尚芳都是自学成才,然郑张尚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 22: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2 18:25
“关关雎鸠[kiu],在河之洲[tjiu],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u]。参差荇菜,左右流[liu]之。窈窕淑女,寤寐求[ ...

诗经韵哪可是上古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发在我博客中,想不到两天就得31人转载与收藏,这是我博客中首次遇到的轰动。以前比较好的文章要几年才有这么多人收藏的。可见这个问题得到大家的重视。也许对诗词写作会发生一定的影响。

点评

许先生对自己这篇文章很自信,也用了很大的功夫,但我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表达感情在于词句的本身,不在于它的读音(即由字音组成的整个韵部),例如:忧愁,是悲情。喜心头,则是喜悦。这同一韵部的字,可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4 2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4 20: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2-4 18:58
这篇文章发在我博客中,想不到两天就得31人转载与收藏,这是我博客中首次遇到的轰动。以前比较好的文章要几 ...

许先生对自己这篇文章很自信,也用了很大的功夫,但我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表达感情在于词句的本身,不在于它的读音(即由字音组成的整个韵部),例如:忧愁,是悲情。喜心头,则是喜悦。这同一韵部的字,可以是忧,也可以是喜。

点评

零丁洋里叹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贴切的韵字,会使其所构成韵句情感表达更浓郁凝重更富于感染力,而不会把一个韵部搬上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5 21:37
并不自信,只是因受到网友重视而兴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5 07: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7: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4 20:31
许先生对自己这篇文章很自信,也用了很大的功夫,但我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表达感情在于词句的本身 ...

并不自信,只是因受到网友重视而兴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2

主题

6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845
贡献
72900
金钱
90923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5 1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毋庸置疑,诗、词用韵的选择对情感抒发的作用不亚于平仄整齐的遣词,二者有机组合使得气脉畅达。

点评

用事实证明,光这一句毋庸置疑不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5 11:36
赞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5 11:23
美文,顶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5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2

主题

6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845
贡献
72900
金钱
90923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5 10: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草 发表于 2017-12-5 10:20
毋庸置疑,诗、词用韵的选择对情感抒发的作用不亚于平仄整齐的遣词,二者有机组合使得气脉畅达。 ...

美文,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草 发表于 2017-12-5 10:20
毋庸置疑,诗、词用韵的选择对情感抒发的作用不亚于平仄整齐的遣词,二者有机组合使得气脉畅达。 ...

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5 11: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草 发表于 2017-12-5 10:20
毋庸置疑,诗、词用韵的选择对情感抒发的作用不亚于平仄整齐的遣词,二者有机组合使得气脉畅达。 ...

用事实证明,光这一句毋庸置疑不够。

点评

好的,金老,草根找一首: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5 1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2

主题

6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845
贡献
72900
金钱
90923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5 12: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7-12-5 12:04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5 11:36
用事实证明,光这一句毋庸置疑不够。


好的,金老,草根找一首诗: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

这好像不能证明什么,用九青韵而感情却与此相反的诗多的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5 14:39
这首真的很好,但你不分析,金老是不服气的  发表于 2017-12-5 13: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