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8-1-1 20:19 编辑
近体诗创作中,今人只管平仄,韵部随意选。如果你说韵部的选用对情感的抒发有很大的作用,估计听者会说你胡说八道。原因在于我们现在读诗用的是朗读法,朗读法是五四后从话剧表演渗透到文章诗词的诵读的。朗读法尾音不拖音,不含感情色彩。尾部的感情靠标点符号,诗的感情靠词语、修辞。三羊注意25律的尾字不同调,但也没有从情感表达上分析过。以前诗歌读法是吟唱或吟诵的。吟诵的特点一是节奏有规矩,二是尾字拖音,音一拖,情感就出来了。所以唐人很重视韵部的选择,利用它来表达情感。这大概也是我们现在写诗无论如何认真也赶不上唐诗的一个原因吧。
本文专门谈韵字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希望引起诗人们注意。
情感的表达方式 用韵与选用韵部 诗歌的情感抒发常见的是利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修辞选择、节奏长短的利用等,其实用韵也有情感抒发的作用,但今人多忽视之。 诗歌韵律即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好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诗歌的韵律与感情抒发也有很大的关系。 1).声调的选用 韵脚的感情基调首先表现在汉语四声(古代的平,上,去,入,现代的阴平,阳平,上,去)声调的不同上。据《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这些发音都含有感情色彩,因此在作诗填词的时候要看你的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来选择不同声调的韵字。 平声:宽平,宜于表达和谐舒缓的思想感情, 上声:劲厉,宜于表达沉郁凝壮的思想感情, 去声:清涵,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感情, 入声:短促,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感情。 比如,去声入声都可用于发誓,但又有所不同,去声用于一般的发誓,入声用于决绝的发誓,原因就在于一个绵邈一个峭拔。 古代诗人早已发觉平上去入的声调变化会对韵部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区别作用。的确,即使是韵腹和韵尾相同,声调不同也会给读者完全不同的印象。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阴平阳平的韵,更加洪亮,更适合表达开心、壮阔的情感;相应的上声、去声的音感更加低沉婉转,所以更适合表达郁闷、低沉、压抑的情感。 古风可用仄声韵,因此对选用上去入声哪种韵部要认真琢磨。可惜今人常常忽视声调的感情抒发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