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9
注册时间2017-1-9
威望549
金钱4870
贡献4059
金牌会员
 
威望- 549 点
贡献- 4059 次
金钱- 4870 枚
|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1 18:35 编辑
近体诗中词语位置调换例子
例子出处:《唐宋诗举要》近体诗部分为主。是1978年读书时发在校刊上的小文。应梅版要求调序诗的例子,临时打字发上,不一定全对,有的有几种说法,供参考。
诗词倒装主要指三种情况:倒词倒句和倒叙。与古典文献中的倒装现象有些不同。
一、词序倒置的原因
由于近体诗的平仄、对仗、押韵日趋严格,因此在近体诗、词、曲中便出现固定的符合格律要求的词序倒置的各种方法。
.
.
二、词序倒置的作用
1.协调平仄、符合押韵、整齐对仗。
2.创造新的语境。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本意是“明月生海上”,但不符合||- -|,为了协调,因此改为“海上生明月”,,这样一改,又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意境,好像明月是从海上生出来的。
3.也有的是倒文叶韵的情况。
.
三、词序倒置的特点
1.词序倒置一般出现在近体诗的首、颔、颈联中,尾联一般没有词序倒置的情况。这是由于尾联一般不要求对偶,而且尾联常用小拗、大拗,不需要靠词序倒置。
2.词序倒置与使动用法不同,前者是为符合平仄、对偶、押韵而灵活运用的,后者是一种为了在一句的五至七个字中表达被动、使动的情况,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如“欲穷千里目”是“欲使目穷千里”意,为了五字表达六字的内容,而使“目”倒置到宾语位置。因此二者的区别是:词序倒置的意义不变,使动用法在意义上不同。
.
四、近体诗的词序倒置类型及例子
A、宾语提到动词前(主语—宾语—谓语)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云鬟)湿是湿(云鬟),玉臂寒却不是寒玉臂,“寒”是使动用法,“使玉臂寒”。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孟浩然《舟中晓望》---(东南)望是望(东南)。
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松间)照是照(松间)。
B、宾语提到主语位置上。真正的主语省略了,而由宾语充当形式上的主语。(宾语—谓语)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迹五首》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杜甫《咏怀迹五首》
(鸿雁)不堪梦里听,(云山)况是客中来。 李颀《送魏万之京》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喜欢指错喜欢铺,泣孤臣不是孤臣泣,泣是使动用法。
C、宾语提到句子前面,成为外位成分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
(渚蘋)行客荐,(山木)杜鹃愁。 刘长卿《经漂母墓》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李白《过崔八丈水亭》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杜甫《房兵曹胡马》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王安石《王辰寒食》
(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归。 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这一例实际是补语变成状语。意思是太白经过苍耳林中,德公回鹿门山下归隐。
D、复杂的宾语前置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王维《终南山》---前两句把宾语部分的主要词提到主语位置上,应作“回望(白云)合,入看(青霭)无”解释。后两句是宾语提到句首做外位成分。
(图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杜甫《咏怀迹五首》---“省(图画)”变成“(图画)省”,使“省”“识”两动词连在一起。
(池花)春映面,(窗竹)夜鸣秋。 李白《谢公亭》---其中既有宾语前置,又有主谓倒置。还原应是“春映(池花)面,秋夜鸣(窗竹)”。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正常顺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把主语和宾语的定语部分调位,显得非常特殊。分析家说,宾语前置(应该是宾语的定语前置),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引起了读者美妙的想像,开拓了诗句深邃的意境,并使句法新奇,构思新颖,整首诗富有情致。但这样复杂的调序是不是真好,值得探讨。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正常顺序是“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断肠”则不像诗而像散文,作者运用倒词,改变节奏,从而使诗句富有节奏感,音律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行宫见月色伤心是个连动句,月色是见得宾语,月是定语,色是中心语,却把色提到第二个谓语后。第二句也如此。
2、前后成分对换
(翠华)想象(空山里),(王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猎)走(村翁)。 杜甫《咏怀迹五首》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杜甫《陪郑广文》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宋之问《度大庾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祖咏《苏氏别业》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杜甫《房兵曹胡马》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杜甫《楼上》
(蛟龙)惊(鼓角),(云雾)裛(衣裘)。 梅尧臣《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苏轼《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塚)卧(麒麟)。 杜甫《曲江二首》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杜甫《秋兴八首》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3、主谓倒置 主语< > 谓语(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王维《登裴秀才小台作》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 杜甫《得舍弟消息二首》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杜甫《遣兴》---主语放在宾语后。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杜甫《阁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主语放在补语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构成对仗
4、定语移动
A.定语挪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刘叉《从军行》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陆游《昼卧》---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锦官城花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句意思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而一经颠倒,则造语新颖得体,寓意深远,蕴含着浓烈的怀乡思亲之情,富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可谓点石成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路八千”正常顺序应为“八千路”,颠倒为“路八千”是为了与“九重天”协韵。
C.两个定语位置调动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正常的顺序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诗句颠倒后,平仄正好与下句相对,既合乎格律诗对于平仄的要求,又使句子音律和谐,声调优美。
5、状语后置
今天状语放在动词前,但古代状语常常当补语用,形式上好像宾语,语法上为省略介词“于”。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别,我们现在翻译都是把这种补语当状语用的,因此我们我们把它当做状语后置也未尝不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应为“僧月下敲门”,此句把状语放到宾语前,是真正的状语后置。
双燕归来细雨中---这是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中的句子,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但它可看做“双燕归来(于)细雨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词“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它可看作“桃花依旧笑(于)春风”。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杜甫《秋兴》---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它可看作“千家山郭静(于)朝晖,日日江楼坐(于)翠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