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5
注册时间2017-8-22
威望1879
金钱5546
贡献2801
金牌会员
 
威望- 1879 点
贡献- 2801 次
金钱- 5546 枚
|
本帖最后由 临风寄语 于 2018-5-9 00:02 编辑
论题缘起:这是此前发在其他论坛上的一篇随笔。缘于在论坛浏览诗贴,有两篇诗作之外的帖子颇有印象,一是亓魛的《我和他》、再就是五四老人的《诗的社会意义》,本文就后者谈点浅见。
兹题应为老生常谈。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正因为诗对人有教化功能或曰社会意义,所以汉朝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强化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把诗奉之为“经”而列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以此作为教化工具,可见这是为政者最早对诗之社会功能的看重和推崇。
今天如抛开诗的形式及诗人个人的闲情逸致和为诗情志,只就其社会意义而言,除了其固有的教化功能,个人以为主要无非两点:一是诗应是时代变革之先声强音。具有唤醒功能,可称之曰“呐喊”。二是诗或为历史风云和世态风貌的真实记录和呈现,具有认识价值,可称之为“诗史”。读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我们都会对那个时代产生真实的感官体验和丰富的情感共鸣。舍此,诗的社会意义何在?
当然,在今天诗的社会意义和教化功能虽还依然存在。但诗人自己也不宜过分自矜和夸大。因为诗歌已经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学样式色彩纷呈,洗脑教化手段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随着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逐渐边缘化,其社会功能也已经被大大弱化了。诗歌已经和正在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浪淘沙,该淘汰的必然会淘汰,该远去的终究会远去,望其渐行渐远的背影唏嘘感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非谁有能让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本事,再造唐宋气象。否则也就是因为自己喜欢诗歌,自娱自乐,闲来无聊,玩玩而已罢了。讨论诗的社会意义实在是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一首所谓好诗并不足以兴邦,一首劣作也不至于亡国。
歌功颂德和针砭时弊并非判断诗之社会意义大小的标准。关键看是否是现实的真实折射和诗人个人独特的认知和情感表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样出自杜甫的笔下。前者歌颂盛唐开元盛世,后者痛贬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因为真实,所以两者都具有社会意义和对时代的认识价值。
诗写家国情怀就有社会意义,写个人闲情逸致就无社会意义也并非如此。因为后者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诗人生存状态中的一种折射并通过诗来暗示。这样的诗作往往对时代的感受更具体,更感性,表露更含蓄,更有所谓“诗意”或“诗味”。读此诗也可触摸时代的脉搏和诗人对社会和时代深层次的认知。
诗之内容永远超越形式。因为内容才具有社会意义和功能,形式再好也只具有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谈诗之社会意义应该和诗的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无关。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能产生不朽的诗作。不同的表现形式,浪漫也好,现实也罢,都有其代表诗人和精品之作传世。至于形式和语言词汇的运用我倒以为应该随着世易时移而与时俱进。如果诗作内容苍白无力,语言运用上再厚古薄今,故弄玄虚,捡拾古人之牙慧,玩弄古人文字词汇诗语游戏,读来晦涩艰深,不知所云,诗人自设阅读及传播的藩篱和障碍。没人喜欢没人看也是完全正常的。如果诗没有了广大社会受众群体,人家看都懒得看,还奢谈什么社会功能?(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