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29 15: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1-29 16:05 编辑
先不说这是不是乱编。总之,认识北山十年,你的两句名言老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1、大中华名言:老干体理论。
2、风雅颂名言:蚂蝗功理论。
先看事实:
针叶林近日发布:
3,金筑子的联律不能制定论:
《联律通则》于2008年发布。
中文名 联律通则
作 用 楹联创作、评审、鉴赏之格律依据
制订者 中国楹联学会
颁布时间 2008年10月1日
在这之前金筑子却反对说:
发表于 2008-3-5 10:35:35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题]《今人想搞一部联律为什么办不到?》
今人想搞一部联律为什么办不到?
近些年来,有人总想搞一部“楹联格律”之类的书,什么“五要素”“六要素”之类,却又漏洞百出,应者寥寥。最近,更由中国楹联学会企图以“法定”的手段,推出一部《楹联通则》,似乎他们如此一“法定”,一“通则”,别人就不敢违抗圣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了。
我认为,这些好事者首先就没有把楹联的“律”到底是什么弄清楚,就想在那里编织套套,想一套套住天下对联,尤如孙吾空头上的紧箍咒。殊不知这是办不到的。
我们先来说姊妹文学的格律:诗,它的概念是,只要押韵,就可称诗。它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可一韵到底,可转韵……。只有诗的一种“近体”,才有规定甚严的格律。词,它的格律就是词牌,多种多样。曲有曲牌,跟词一样,更是繁多。而楹联,它的产生年代跟词差不多,可它的普及则较词甚至曲都晚得多,是在明朝时候。它的形式多种多祥,有借骈文句式的,有借古诗句式的,有律句的,有词句的,有文句的,非常自由。只要对仗形式成立,它就是对联。句中平仄可讲可不讲,相对平仄可宽可严。清末甚至有人新创以阴平、阳平、仄声互对成联的。举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古联)句中不讲平仄。
宾壶酒尽人皆醉;
苍山雪冷我独餐。
(杨慎)这是上下联平仄不相反。
石梯有尘清风扫,
洞门无锁白云封。
(西山清人联)这是阴平阳平、平仄、阴平阳平相对。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如故意别字对: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故意字数不对称对(袁世凯对不起孙中山)。拆字对、谐音对、地名趣味对、人名对、药名对、无情对等巧对。
联的形式如词如曲,多得无计,又无“联牌”(不须要),你能用一个什么“律、”“通则”管得了的么?
-----------
这不吸了十年?他能驳金筑子这篇文章么?诗有诗律,词有词律,曲有曲律,而何来“联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