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楼晓峰 于 2013-11-8 11:04 编辑
联语无声,岁月有痕 ——104副楹联见证浙西南山区的抗战风云 遂昌是浙西南只有23万人口的一个山区小县,由于地处偏僻,境内群山连绵,可活动空间极其狭小,千百年来交通条件和文化状态积为落后,百姓与外界少有联系,可谓山高路远,充耳不闻天下事。历史上的一次次农民起义、宫廷变故,一次次改朝换代所引起的天下动乱似乎都不足以影响人们的衣食行居,因此,在明末天下大乱的年代,当时的县令汤显祖深有体会地将这里誉为人间“仙县”。可是,当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到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这里的父老乡亲,这里的一山一水一夜间都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国土地革命低潮时,由粟裕、刘英领导的部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当时挺进师的活动以遂昌县为中心,以仙霞岭山区为辐射。三年的同甘共苦,不仅使一代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而且还让这里的人们懂得了如何去捍卫游击成果,并且长期保持着高昂的革命热情,为配合未来的抗日和解放战争做好了思想和行动的准备。 一部由中国楹联学会统一部署,遂昌县诗词学会编撰的《中国楹联集成.遂昌卷》收录本县长达1300年历史跨度的民间建筑和档案文献楹联1100多副,其中竟然有104副是关于中国抗战主题的,时间跨度仅为8年,由此可见当时的遂昌人民对那段民族危亡历史的关注和投入。 最早的是一副是1937年7月关于一个乡政府抗日纪念碑的联语:“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想想,在战争之初,连一个边远县的乡级区域都竖起了抗战纪念碑,喊出了如此自信的口号,可见日本战败实在是天意使然。虽然楹联文字表述和音韵大多不尽人意,但是出于民族攸关的非常时期,应该是情有可原的。 以下按主题不同各选若干副,以窥一个抗战后方山区人民精神状态之一斑。 坚持主战观点:“抗战必定胜利;妥协就是灭亡”。“纠正分歧思想;坚持抗战主张”。 民族利益至上:“地不论东西同心救国;人不分老幼合力驱倭”。“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讴歌抗战英雄:“驱倭真好汉;杀敌是英雄”。“为中华雪耻;替民族争光”。 表达民族气节:“集中精力救国;坚持气节做人”。“除声色货利生活;养奋发蓬勃精神”。“不计个人利益;争取民族生存”。 军民生死与共:“秉至诚相亲爱;共患难同死生”。 后方备战:“加紧战时服务;扩大生产动员”。“忍羞辱埋头苦干;复雪耻自力更生”。 全盘战略:“防敌前发展敌后;发民力巩固民心”。 励志操行:“戒悠闲怠情生活;提发奋蓬勃精神”。“爱惜物资禁止浪费;节省财力戒绝虚糜”。“节省日常行为生活;贡献一切物质精神”。 全民皆兵:“户户抽丁,社鼓如战鼓;家家驱倭,桃符似兵符”。 以上为第一类,数量最多,共有59副,内容侧重于战前动员,目的在于统一战略思想,楹联语势较为从容。一旦进入实际战争,则硝烟弥漫,捐躯频频,气氛则紧张而壮烈,如: 抗战一周年:“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是民之孝子,是国之忠魂”。 抗战两周年:“抗战两周年,守土长流烈士血;冲锋数千里,杀身不负少年头”。“至大至刚,浩气永存万世;尽忠尽义,英灵常在九天”。“竭令执殳,卫国歌邦杰;勇而带剑,楚天赋国殇”。“抗战两周年,赖前线热血健儿,视死如归,拼弃头颅寒敌胆;救亡同负责,虽后方裙钗弱质,临风管奠,痛挥涕泪慰忠魂”。 抗战四周年:“巨恶未歼,倭寇未除,山河尚偏残,数四年抗战有功,更那堪,释奠招魂怀先烈;成仁如志,取义如愿,精神真不死,崇二次晋袱盛典,再且看,犁庭扫穴饮黄龙”。 抗战六周年:“抗战六周年,赖诸君日夜冲锋,忠魂永垂民国史;纪念双七日,在各界倾觴布奠,哀声泣咽浙江潮”。 “卫国成仁功垂万世;殉身取义死重泰山”。“杀身成仁名垂竹帛;舍身取义气壮河山”。 以上连续6年的倥偬岁月,楹联内容清一色都是祭奠、悼亡、哀殇的内容,可见当时抗战形势的艰难程度,这类楹联共有18副。 令人心情振奋的是庆祝抗战胜利的楹联,但数量不多,一共仅有7副,此选3副: “抗战八周年万众同歌胜利;联盟四大国全球皆颂澄清”。 “三岛屈膝投降,粉碎侵略美梦;四强携手迈进,奠定和平根基”。“华夏重光全民咸奋;日本投降渤海欢腾”。 在众多的楹联中有一组是宣传抗战时期兵役事宜的,共有19副,从所标注的行业名称看,应该属于全社会的鼓励士气运动,由于每一副楹联都以具体的行业形象出现,所以内容生动活泼、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独具人情味。 水果店:“相率荔子桃娘从军赴敌;待看橙黄橘绿歼寇收功”。 荔子桃娘、橙黄橘绿,这应该是一系列应征军人的名字,甚至有“娘子军”在其中,真是把人的眼泪都读出来了。 打铁店:“敌寇似煤灰渐烧渐尽;我军如钢铁越打越强”。 旅店:“今日望门投宿;明晨万里从军”。 南货商店:“要食海山珍快收失地;欲尝南北味先复沦区”。 油烛店:“照解放明灯同心杀顽寇;擎自由火炬一举歼倭奴”。 药材店:“接济前方药物;救护病院伤兵”。 缝衣店:“处处灯机,共待征人缝布履;家家刀尺,好为战士制寒衣”。 最具可读性趣味的是以下两副,即使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仍然表现出幽默诙谐的情趣,充分表现了军人应该具备的大无畏惧的乐观主义气概: 照相馆:“报国献身,争看真面目;复仇雪耻,莫负好头颅”。 理发店:“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复,负此头颅”。 一个与外界严重阻隔的山区小县,能够在民族危亡的时候自觉地配合全国战事部署,积极地发起全面的抗战救亡运动,这首先要归功于红军挺进师将士及其为期三年的南方游击战,是他们在遂昌这快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战争过去将近70年了,但是这些文字依然为我们全方位地保存着革命老区人民当年坚持抗战的民族气节、精神和风貌,阅读起来依然充满对惨无人道日本法西斯的愤慨之情,这就是楹联艺术不朽的生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