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7-11-26 10:10 编辑
因原文被关而看不见,我复制一下。
梅版《原文》如下:
唐赵嘏有诗曰:
风雪晴来岁欲除,孤舟晚下意何如。月当轩色潮平后,雁断云声客起初。
傍晓管弦何处静,犯寒杨柳绕津疏。三间茅屋东溪上,归去生涯竹与书。
其中的颔联‘月当轩色潮平后,雁断云声客起初’有人说是月色当轩的语序倒置,对应句是雁声断云的语序倒置,真的吗?
月当轩色潮平后,雁断云声客起初。再回过头谈这两句,这联其实是很美的一联,月色与轩色相融于潮平之后,这里还要留意到这首诗的首联,风雪晴来岁欲赊说明了季节是冬天、年关将近的时候,覆盖着白雪的小轩在潮平后的月色中融为一色,是不是一种很美的情景和意境呢?
前面说了雁断云声客起初的意思是客动身之时雁声断在了云天之外,这里的客我觉得指的是自己,一个异乡的游客,年关将近,思乡欲归的情感表露无疑,是不是一种非常伤感的情景呢? 哪么,这两种情景构成了什么修辞呢? 它是映衬,这就的确很美妙了,前句极尽其美好,后句却极尽其伤感,他乡虽好,终不是所归的意思就表现出来了。此联不论是张力、修辞、表现手法和意境其实都很美很美,所以,我认为月当轩色是不可以当作当轩月色或月色当轩去解释的,它也不是语序有意错乱后的再重组,这样会把很美的意境简单化而失去了诗之美好,您说呢?
倒置指的是语序的颠倒,由於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这种句子多半出现在辞赋骈文里,散文里有时也可见到。例如: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应理解为目游心想。),这样在解释上或许是可行的【但并不一定可行】,如作语序倒置看的话此联就太平常,突显不出诗意来了,所以,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月当轩色不是月色当轩哪么简单的意思,怎么可能是潮平后才看到明月照小轩呢?
这没有必然的联系呀,难道潮起时就看不到明月照小轩了吗? 这里的潮隐含的是心潮;同理,雁断云声也不是断云雁声即云中雁声哪么的简单,作者可是被杜牧赞之为胡倚楼的人哦;如果我们联系颈联的傍晓看的话,客起的起理解为动身可能更为准确。傍晓管弦,按今天的诗语来说是依偎着拂晓的歌声。。。
这两句同样可以用省略修辞去还原它原本应有的句子,月【色】当轩色在潮水回落之后,雁【声】断云声于我动身之时,雁断云声其实是雁断云天即雁远去之意,暗含着我也要远行了的意思,这远行我们看结句明显是归家,这首诗为思乡、归家心切和与世无争的基调就出来了。
此诗象是写今天的‘春运’,春运途中的一个小插曲,整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我要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