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风秋月 于 2017-11-22 08:28 编辑
妙用动词显韵味 写诗,不只是描摹人物动作,要注意选用好恰当的动词,而且描绘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也要注意选用好恰当的动词。如能选用好恰当的动词,往往会把没有生命变成有生命的,把无意识的变成有意识的,马上事物人格化,使诗句负引发起来。古人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使得我们学习、借鉴。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所以古诗中写得最好的一首。原诗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最好”,是因为它妙用动词,以形传神是重要原因之一。妙用的动词分别是“生”、“挂”、“下”、“落”四个字,恰好每句中占了一个,位置几乎都居第五字。别小看这几个字,它可是妙笔生花,一字千金,把瀑布写活了!一个“生”字,给香炉峰涂上飘缈神奇的色彩,引人萌发无限生动的遐想,不由心驰神往。“香炉”是位于庐山北部的一座山峰,因状如香炉,再加上庐山耸立于鄱阳与长江之滨,常年有水气郁聚峰顶,有如香烟缭绕,故名“香炉峰”。这些水气,如烟似雾,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朝阳映照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笼罩在香炉峰的周围。作者妙用了一个“生”字,就把这瑰丽的自然景观渲染得有形有色,绚烂多姿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极富浪漫情趣,为飞瀑创造了神奇的背景。 一个“挂”字,激活了读者的视觉和触觉,借助动态的勾勒和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让香炉峰壁上的瀑布活化。在明确了观察点是“遥看”之后,通过“挂”字,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高悬挂在空旷深邃的山川之间,以形传神,显现了飞瀑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引人入胜,动人心魂。 第三句的“下”字,不仅同前边的“飞”字相照应,展示了瀑流速度之快、之急,声势之惊人,而且映衬出山峰之高峻陡峭,凸现出飞瀑由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情状,犹如千军万马呐喊,又似惊涛骇浪相扑。气象万千,令人目眩神夺,无不叹服作者的神思奇想和鬼斧神工之生花妙笔。 末句的“落”,一字千钧,令人于无声处听有声,引发读者之听觉,听出了飞瀑惊天动地的雷鸣之声,幻化出溅起漫天水珠的奇景。更为巧妙的是作者把动词谓语“落”移位到主语“九天”的前边来,从而突出了“银河”(喻指飞瀑,并与“九天”相应)直泻而下、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 我们从李白妙用四个动词,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高超的遣词造句才能。这应该是《望庐山瀑布》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吧。 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割”字奇险,极为出色,自山的南北因日照不同而明暗判然。平常都以“割”与实体名词组合,如“割地”,“割麦子”之类,而“昏”与“晓”是表时间的虚有性名词,亦加之以“割”就虚实相生,新警不凡了。 “穿花䖬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曲江的百花盛开,蛱蝶恋花,在花丛中往复飞舞,时隐时现,用动词“穿”字表其动态,再以“深深”二字与之相照应,以状蛱蝶穿花的持续性。蜻蜓蘸水,一触即起,缓缓而飞,动词“点”字描摹其戏水动态,“款款”二字极写蜻蜓从容而飞之貌,动态的形象鲜明十分工致精微。 今人的动词妙用也不逊于古人。如楼立春的《甲春》:嫩寒浅暖未均匀,小院风情已逗人。 才有桃花三两朵, 却教蜂蝶炒成春。一二句扣题。三四句出彩。三两朵桃花,只略有春意,得蜂蝶妙作,居然春光烂漫矣。一个动词“炒”字,用的妙极了,味道好极了。套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语:“着一“炒”字,而境界余出。” 唐代诗人刘庆林的《冬天打背柴》:“一把镰刀一丈绳,河边打草雪兼冰。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荒村犬吠声。”这首小诗的转句“捆星背月”星星能捆,月亮可背,两个动词用得极妙,可谓想象奇特,独出机杼;结句“踩响荒村犬吠声”犬吠声是由我踩想的,踩响两字,不仅想象奇妙,而且也用的恰到好处。 又如杨初的《春耕掠影》:“, :轻霜惊布谷,细雨润桃花。 乡叟犁晨雾,村姑播晚霞。”寥寥二十字,竟用了“惊”、“润”、“犁”、“播”四个动词。一“惊”一“润”,状物摹景都准确、仔细,令人如闻如见,可触可感。更妙的是“犁晨雾”和“播晚霞”,意象组合新奇,词语搭配反常,却表现作者的灵视所见与诗心所想,使春耕中的诗情画意美若乳白晨雾与五彩晚霞,弥漫诗中,妙不可言。 动词用的妙的诗句俯拾皆是,这里再举一些例子。如“翠鞭挥醒田园梦,牛踏春风犁彩霞”(春耕),“晨起凭轩望,清风撞入怀”(山居),“两个黄鹂鸣树丫,一篱溪钓朝霞(村居),“春光鲜在竹篮中”(挖野草),“一曲笛声山野醉,黄牛甩尾啃夕阳”(忆春牧),“挥镰割月色,放倒北山秋”(秋景)等等,无不说明用好一个动词,能使全诗皆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