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7-11-7
威望35
金钱516
贡献143
高级会员

威望- 35 点
贡献- 143 次
金钱- 516 枚
|
“思无邪”谈略
“思无邪”,此语创造者是春秋时期鲁地的佚名君,见于《诗·鲁颂·駉》。《駉》诗为咏马诗,有四章,每章八句。在此诗每章倒数第二句,分别以“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直接赞美鲁僖公。“思无邪’,就是首次在这里亮相。这时的“思无邪”,虽则名见经传,实际上还是微不足道,既不具传世意义,更没有后来的名气。
“思无邪”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符号,作为诗经的品牌形象代表,以至被后来尊崇,都因了圣人的点拨之故。这就像那孙悟空,纵然神通广大,但不经观世音和如来点拨,是不会成佛的。即便大腹便便、心眼小小、贪吃懒做、好色无能的猪八戒,一经佛祖指点,也照例可以变腐朽为神奇。
孔子在整理修编诗三百篇时,面对这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周礼产物——“诗”,不禁再作顶礼膜拜,赞叹油然而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看得出,孔子对前人创作是敬服的,夸赞是由衷的,用语不加思索,完全“拿来主义”——“思无邪”,自此横空出世。
《诗·鲁颂·駉》的“思无邪”,思,为语助词,无实质意义。邪,即斜,无邪即不歪斜。也有以《诗·邶风·北风》里的“其虚其邪”为例,认为邪同徐,而虚”二字同义,徐即虚,无邪即无虚。
孔子拿来主义的“思无邪”的“思”字,此时意象已经变化,词性已经变化,已不再是虚字而是实词,这时已作为“思想”来用。此后,对于孔子“思无邪”的命义,古今一直存在大致两种解释:一种是以朱熹、杨伯峻为代表的“光明磊落”、“思想纯正。宋朱熹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今人杨伯峻翻译孔子的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另一种是以郑浩、李泽厚为代表的“不虚假”。近代学者郑浩论及:“夫子盖言于《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现代美学家李泽厚翻译最后一句为:“不虚假。”。就我个人,我以为前者更接近孔子的原意。
孔子当时似乎很是率意的说出“思无邪”,不期然后来竟然会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阐述,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这是诗经之幸?孔丘之幸?还是中国文学理论之幸?
“思无邪”思想,其实是孔子的中和思想、仁为中心思想的文学延续。也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中华诗词一直秉承着载道言志、爱人爱国的精神内涵而矢志不移。离此,是为离经叛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