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17-11-18 09:24 编辑
风、雅、颂之辨
摘要:风、雅、颂乃曲调之分,非后世之体裁之谓。
一、引言
《诗经》三百篇冠以风、雅、颂而集成,其中“雅”又分“大雅”、“小雅”,故而后世经学家称之为“四诗”,错把《诗经》之风、雅、颂看做后世文学作品之体裁分类,大误矣。
二、风雅颂乃曲调
关于“风、雅、颂”之别,近世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可谓真知灼见。说白了,“风、雅、颂”就是不同风格乐调的名称。
“风”,古代指的是曲调,是无可辩驳的。
《山海经·海内经》:“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郭璞注:“作乐之曲制。”)(389页)
《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333页)
《诗经·大雅·嵩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其风肆好”,指的是曲调流畅而动听。)
《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乐操土风,不忘旧也。”(950页)
《左传·襄公十八年》: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1247页)
《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从以上记载来看,“风”多是乡土民歌,属于乡土乐调无疑。
“雅”,也是一种曲调。
《诗经·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533页)
“颂”,是一种特殊的、比较和缓的曲调。王国维《说周颂》:“颂之所以异于风、雅者,在声不在容。”
《礼记·乐记》:子贡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所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师乙是乐师,他正是从曲调风格角度向子贡介绍了一个人的性格与他所偏爱的曲调有直接关系。能从师乙的解释中也能领会出风、雅、颂三种曲调的大致区别。
三、综述
《诗经》本是根据曲调风格来分类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上古时期“乐教”之根本不是辞,而是乐。风、雅、颂,是曲调之名,不是指的文本、体裁。
四、参考文献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ISBN978-7-5502-2564-0.2013年12月
【2】《左傳》郭丹等譯註,中華書局,ISBN978-7-101-08833-5,2012年10月。
【3】《诗经译注》袁梅译注,青岛出版社,ISBN7-5436-1636-X/I.235.1999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