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7-7-22
威望65
金钱233
贡献131
高级会员

威望- 65 点
贡献- 131 次
金钱- 233 枚
|
本帖最后由 李元軌 于 2017-11-17 18:53 编辑
说一些我的看法。我认为,诗写的好的关键无他,一是人力,二是天赋。而人力又在天赋之前。好诗虽然不避拘泥于字句,然如前人所说,字不精练则害句,句不精练则害全篇,可说遣辞用句说是写诗基础中的基础,若是字句不顺,不辨声调平仄,就算再有思想创意,也没有发挥的空间。如果试看古人流传至今的诗,不一定有丰富情感,不一定有深刻内容意义,但通常字句应用熟练,合律通顺。这并非古人不重视内容情感,而是因为字句工顺只是基本门槛,就好比现在人如果不会断句、使用标点符号,就算有再多想法,也不可能写出人人称好的散文一样。
而诗是否写的工顺合律,无关天赋,只是个人的学力功底。有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回吟诗也会吟,读古人诗是熟悉诗的语感与学习用辞典故最好的方式。然而若要写好诗,唐诗三百首只是基础,读完三百首后,可以开始读个别名家的全集或选集,而也不须侷限于唐,上溯魏晋六朝,下观两宋明清,没有任何流派或年代的诗是不可读的,任何流派的诗必有值得学习之处,正若少陵(杜甫)之言:「转益多师是汝师。」「不薄今人爱古人。」当同时代的人在批评齐梁靡靡之音的宫体诗人时,惟少陵以诗为前代之人辩护,并也确深刻学习先代各诗人的优点,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风格,可知少陵成为千古大家并非偶然。读懂别人的诗并能挖掘他人诗的优点是写好诗的第一步。
读懂诗似易实难,读诗难不在读懂其义,时常难在读诗的意境和神韵。一开始读诗可先读有注释赏析的诗集,而之后不妨大量阅读同一流派或同一作者的诗,尝试摸捉其中诗的神韵感,时常一开始读的时候不太有感觉,然读久了之后自然会渐渐读出一些东西来,例如就算能熟读唐诗,突然去看南朝诗会有很强的违和感,可能会觉得词藻冗多而感觉滞涩,然耐着性子熟悉后就能渐渐体会南朝诗的情趣,宋诗也是如此,一开始读时只会读到诗的外形,读久后才会渐渐感受到诗的精神与内容,为什麽几十年前的人常动不动就对一个时代一个派别的诗人贴形式主义的标籤呢?大概是因为没有耐心,读完诗的形之后就搁下不读了吧。
另外同时间可相佐着看「历代诗话编」,就是前人写的诗话,前人写的诗话有一大好处就是常常摘录一首佳诗或佳句做深入评析,或将类似的句子互相比较评定优劣,对于这些评论都可细细体会。能流传至今的诗话通常作者都是饱学文人,诗话都是一代评诗之精华。读的时候建议照时代顺序,不需特意挑有名的诗话或作者,并可以比较不同诗话作者对诗的想法或观念,有的时候对同一个文人不同诗话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或赞赏或批评,这些一般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阅读古人诗话时可以学到很多当代书籍上学不到的东西。
而对于现在主流文学价值观,我认为了解后也要有所保留,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一点主观的部分,也是很正常的事。阅读古人诗时尽量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想法,不建议有太决断的评论或批评,有时负评只是主观性格上的不喜欢所致,正如魏文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观唐宋以来历代到今天的文学主流评论,可以感慨,千多年前的古人有時比之后数百年的人来有智慧个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