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鹤霞闲人 于 2014-11-15 20:21 编辑
原作:赠傅师母 依依东望柳丝长,白发茕茕江水阳。 多少恩情多少爱,深深全在目中藏。 (注:2014年4月24日下午,86岁的傅明夫老师陪同我们到杭州参加“中华诗词学院首届骨干培训班”,耄耋之年的傅师母在浦阳江边送别,倚着江边围栏,久久注视傅老背影……) 评:格律过关,诗意也不错。然“江水阳”之阳明显凑韵,表意不清,“多少恩情多少爱”为概念化语言,显空洞。诗要用形象说话,如恩爱与否要让读者在文字中去感受,而不是作者自言自语。另,从诗和注中可看出,实为描写傅师母送别之情形。改作首两句点送别之时间和地点,末两句写傅师母不舍之情形,恩爱与不舍自在其中。 改作:傅师母送别 春阑处处柳丝长,车马乘风别浦阳。 野陌游人行渐远,依然白发立苍茫。
原作:昙 花 雨打红颜瘦,风催日已曛。 莫言花季少,一刻胜三春。 评:昙花色白香浓,夜间开放,名气很大,昙花一现之成语人人尽知。抓住这些特点写来当不太难。原作头两句共性多个性少,后两句抓住了个性,但“一刻胜三春”又是概念化的大路货,难撑门面。改作: 命似红颜薄,名犹天下闻。 本来居淡泊,无意月醺醺。
原作:学校新建综合楼有感 尘土四扬覆讲台,铿锵顿挫满书斋。 儒冠不减凌云志,唯盼新楼早育才。 评:首句四、覆同仄,故扬为孤平,近体诗是不允许孤平的。校内建楼,尘土飞扬,对教学是有影响的,次句太平常,既看不岀扬尘的影响,也体现不岀师生的意志,与首句承接不到位(仔细体会改作与原作的不同)。中小学属基础教育,儒冠有点大,不如平平道来,最后以想象新楼建成后的景况作结。改作: 四面尘灰覆讲台,铿锵不减旧书斋。 明朝一栋新楼起,几净窗明好育才。
原作:蚕 昼伏桑叶夜当床,勤时懒困盼成霜。 酿得满腹成丝后,自做囹圄为哪桩? 评:先推荐张中行先生《诗词读写丛话》一书,该书知识丰富,读起也轻松,对诗词初学大有启迪,网上有购。再言本诗:伏叶得腹及改作中的蝶皆古入声,为仄,识别入声为说普通话者一个难点,除多练熟记外无捷径可走,对没把握的字可到网上查<韵典>。末句做和圄同为仄声。以你的水平这首应是大意了。从通篇看,应是仄起入韵式,故首句叶失律,次句合律但不知所云,第三句得岀律,第四句圄出律。全诗似含贬意,对蚕略显不公,也不合审美习俗。把它改得中性点吧。 果腹安居几叶桑,吐丝作茧事非常。 他人皆化庄生蝶,我在红尘看暖凉。
原作:夏日出行 溪流汩汩石环水,暮霭层层树更山。 曲径浓荫何尽头,山回路转不留连。 儿童最喜泉清浅,手洗蟠桃预解馋。 脚踏凌波舞恰恰,霞生发际笑妍妍。 评:原作问题较多,1、用韵:山为上平十五删,连妍为下平一先,此两部尚可通,可不算问题,而馋为下平十五咸,与前两部不通,则是毛病。2、第三句末字当仄而平是为大错。3、律诗中间两联应对仗,不能用散句。建议找本王力的《诗词格律》仔细研读。作律诗先得过对仗关,如有难度,可先作绝句。此诗毛病较多,材料也不够,今略取其意,再添枝加叶,用一先韵,重新塑形,或许差可。改作: 炎蒸何处可流连?野陌浓阴尚有妍。 曲径明溪花隐约,远山高树鸟翩跹。 忽闻童稚频频跃,原是蟠桃个个鲜。 欲待凌波轻趁步,夕霞几抹漱流泉。 首联写出行的背景,第二联用一工对写所见,三联用一流水对写所闻,尾联在晚霞中结束一天行程,顺势收束全诗。写诗并不难,多读前人佳作,并上诗词论坛与人交流,对初学是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