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87|回复: 44

从《诗经/相鼠》说起

 关闭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15 11: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1-15 11:39 编辑

       我们先来读一下《诗经/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首诗按白话可意译为:看那老鼠都皮毛齐全, 做人咋能不讲法度? 要是做人没了法度, 为何不死怎么还好意思活在世上?看那老鼠牙齿完整, 做人咋能不讲节制。 要是做人没了节制, 不死还想等个鸟呀?看那老鼠肢体健全, 做人怎能不讲礼义。 要是做人不讲礼义, 为何还不去快快去死?呵呵,都咒人快快去死了怎么还被孔老夫子收入在国风之中呢?莫非老夫子昏聩得不行教后世写骂诗么?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老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经/鄘風/相鼠》即以鼠喻其怨者也,喻是什么?「夫譬喻也者,生於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诗经》中以鼠为喻还有《硕鼠》,老夫子诗论简四中又说:「残民而怨之」,这里的残民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受尽压迫欺凌,宁无怨乎?怨而不斥言,所以就把统治者比作是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可见,这类譬喻之诗是讽刺诗而被孔老夫子归类为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人就知道诗歌具有美刺的社会功能,什么是美?什么是刺?按今天的话来说,美是赞美是弘扬,也就是说美即弘扬真善美,刺是讽刺是鞭挞,也就是说刺是鞭挞假丑恶,《诗经毛诗序》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个美刺论贯穿了整个中国诗歌史,如果一个诗词‘理论家’或者是一个版块、一个诗词论坛阴谋‘颂圣是诗人们永远的主要任务’而拼命否认诗歌鞭挞假丑恶的社会功能,呵呵,不是变态就是傻到家了。。。

      骂的本义是用粗语或恶意的话侮辱他人,意思很明显,如骂人混账王八蛋、龟孙子、瘪犊子、草尼玛、傻逼、杂碎之类的粗言秽语恶意侮辱他人是为骂,以此类语入诗侮辱他人是为骂诗。

      比较骂与讽刺,我们很快就可以分别其差异之所在,骂是用来侮辱人的,而讽刺则是用来鞭挞假丑恶的。今有网络混子,作恶太多又素喜对号入座,所以常常被人讽刺而故意混淆骂与讽之本质差别,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必欲删尽讽喻之作,目的不外乎保哪一丁点可怜的薄面罢了,呵呵。。。
      姑举两首个人诗例加以说明:
红鹦鹉/寄松叶林
奇姿辩慧羽毛红,学舌声声悦主公。
媚骨长歌夸颂圣,讥言利箭刺寒翁。
殚心日课浑无趣,求食樊隅喜有虫。
上下扑腾聊自慰,何如闭口待刀锋。

     首先要说的是,这首诗无论水平如何,语均雅言,诗中绝无混账王八蛋、龟孙子、瘪犊子、草尼玛、傻逼之类的粗言秽语侮辱他人,这当然不能算是骂诗,然而,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好事者评‘’何如闭口待刀锋‘’为咒人死,何其歹毒也,歹毒么?比之《诗经/鄘風/相鼠》中的不死何为、不死何俟、胡不遄死如何?呵呵,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况诗写的只是红鹦鹉,鞭挞假丑恶是诗人之本色,自己作恶太多,喜欢对号入座,真是人傻没得治,要死你便去死好了,干我鸟事。。。

某人
好跟人后仆街种,摇尾为求食屎堆。
作恶群前放臭屁,走春野外逞淫才。
满门杂碎非良类,痞子原来是怪胎。
每伴鸡鸣形屑小,弓藏时节剩悲哀。

     不好意思,这首还真是骂诗,是跟某人对着骂瞎写的,归为骂诗的理由主要有两点,1,辱人为狗,2,仆街、食屎、杂碎、放屁、痞子均属骂人之粗言。。。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11: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么一篇小文也犯法,真是奇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15 12:2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是诗,还是不要主动对号入座的好。不然得先做好被活活气死的心理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12: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1-15 13:00 编辑
素无名 发表于 2017-11-15 12:27
只要是诗,还是不要主动对号入座的好。不然得先做好被活活气死的心理准备。 ...

这个写骂诗侮辱他人我是反对的,不过鞭挞假丑恶是诗者本色是任谁也否认不了的,重要的是骂与讽该如何区别,连骂与讽都搞不清楚便乱删帖的话则是我们这些版面管理的无知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若要我骂你,我还真骂不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12: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1-15 13:01 编辑

重了,打麻将先,晚上再读帖、回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15 19: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15 12:47
这个写骂诗侮辱他人我是反对的,不过鞭挞假丑恶是诗者本色是任谁也否认不了的,重要的是骂与讽该如何区别 ...

每个人都会遇见天生合不来的那一类人。只不过表示反感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偶尔说说没关系,不要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浪费过多心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20: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无名 发表于 2017-11-15 19:57
每个人都会遇见天生合不来的那一类人。只不过表示反感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偶尔说说没关系,不要为自己 ...

泥鳅塘鲺两无鳞,讽骂不分是弄臣。
犊子护来夸自好,夜郎国里认权真。

我刚刚写的,可乐中国,百事可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15 20:1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15 20:06
泥鳅塘鲺两无鳞,讽骂不分是弄臣。
犊子护来夸自好,夜郎国里认权真。


我觉得那版块人不对版,有点浪费了。

说这话可能会被人骂,说就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20: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无名 发表于 2017-11-15 20:10
我觉得那版块人不对版,有点浪费了。

说这话可能会被人骂,说就说了。 ...

认了猴家认垃圾,秋蛙无奈是他身。
擅权棍子权为棍,唯爱删帖恁仄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15 2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15 20:30
认了猴家认垃圾,秋蛙无奈是他身。
擅权棍子权为棍,唯爱删帖恁仄神。 ...

这酱油打得不够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2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无名 发表于 2017-11-15 20:33
这酱油打得不够浓……

全两句是有故事的,以诗言诗,结句结得白了点,不过,酱油打得浓了人家不知味也是白搭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15 20:4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15 20:46
全两句是有故事的,以诗言诗,结句结得白了点,不过,酱油打得浓了人家不知味也是白搭呀 ...

好吧。

我先下线补今天没完成的功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6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1420
贡献
17102
金钱
19003
发表于 2017-11-15 21:0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被投诉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15 21: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错,应是又被撒娇满地打滚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6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1420
贡献
17102
金钱
19003
发表于 2017-11-15 21:1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拉了个没闸的水龙头过去,自家又去灌水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15 21: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无人 发表于 2017-11-15 21:18
刚刚拉了个没闸的水龙头过去,自家又去灌水鸟……

灌水也是可乐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15 21: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无人 发表于 2017-11-15 21:18
刚刚拉了个没闸的水龙头过去,自家又去灌水鸟……

灌水也是可乐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21: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原来诗兄说的投诉是版主之家的呀,恶人先告状,就会求爷爷告奶奶这一招
2345截图20171116210203.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18: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1-17 22:57 编辑

◎纲领

  只是"思无邪"一句好,不是一部诗皆"思无邪"。〔振〕

  "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使篇篇皆是讥刺人,安得"温柔敦厚"!〔璘〕

  因论诗,曰:"孔子取诗只取大意。三百篇,也有会做底,有不会做底。如君子偕老:'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此是显然讥刺他。到第二章已下,又全然放宽,岂不是乱道!如载驰诗煞有首尾,委曲详尽,非大段会底说不得。又如鹤鸣做得极巧,更含蓄意思,全然不露。如清庙一倡三叹者,人多理会不得。注下分明说:'一人倡之,三人和之。'譬如今人挽歌之类。今人解者又须要胡说乱说。"〔祖道〕

  问删诗。曰:"那曾见得圣人执笔删那个,存这个!也只得就相传上说去。"〔贺孙〕

  问:"诗次序是当如此否?"曰:"不见得。只是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诸诗,元初却当作一片。"又曰:"如卷阿说'岂弟君子',自作贤者;如泂酌说'岂弟君子',自作人君。大抵诗中有可以比并看底,有不可如此看,自有这般样子。"〔贺孙〕说卷阿与诗传不同。以下论诗次序章句。

  "诗,人只见他恁地重三叠四说,将谓是无伦理次序,不知他一句不胡乱下。"文蔚曰:"今日偶看棫朴,一篇凡有五章。前三章是说人归附文王之德,后二章乃言文王有作人之功,及纪纲四方之德,致得人归附者在此。一篇之意,次第甚明。"曰:"然。'遐不作人',却是说他鼓舞作兴底事。功夫细密处,又在后一章。如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四方便都在他线索内,牵著都动。"文蔚曰:"'勉勉',即是'纯亦不已'否?"曰:"然。'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个是盛美,资质真个是坚实。"〔文蔚〕

  恭父问:"诗章起於谁?"曰:"有'故言'者,是指毛公;无'故言'者,皆是郑康成。有全章换一韵处,有全押韵处。如颂中有全篇句句是韵。如殷武之类无两句不是韵,到'稼穑匪解',自欠了一句。前辈分章都晓不得,某细读,方知是欠了一句。"〔贺孙〕

  李善注文选,其中多有韩诗章句,常欲写出。"易直子谅",韩诗作"慈良"。〔方子〕

  问:"王风是他风如此,不是降为国风。"曰:"其辞语可见。风多出於在下之人,雅乃士夫所作。雅虽有刺,而其辞庄重,与风异。"〔可学〕以下论风、雅、颂。

  "大序言:'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所以析卫为邶鄘卫。"曰:"诗,古之乐也,亦如今之歌曲,音各不同:卫有卫音,鄘有鄘音,邶有邶音。故诗有鄘音者系之鄘,有邶音者系之邶。若大雅小雅,则亦如今之商调、宫调,作歌曲者,亦按其腔调而作尔。大雅小雅亦古作乐之体格,按大雅体格作大雅,按小雅体格作小雅;非是做成诗后,旋相度其辞目为大雅小雅也。大抵国风是民庶所作,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宗庙之诗。"又云:"小序汉儒所作,有可信处绝少。大序好处多,然亦有不满人意处。"〔去伪〕

  器之问"风雅",与无天子之风之义。先生举郑渔仲之说言:"出於朝廷者为雅,出於民俗者为风。文武之时,周召之作者谓之周召之风。东迁之后,王畿之民作者谓之王风。似乎大约是如此,亦不敢为断然之说。但古人作诗,体自不同,雅自是雅之体,风自是风之体。如今人做诗曲,亦自有体制不同者,自不可乱,不必说雅之降为风。今且就诗上理会意义,其不可晓处,不必反倒。"因说,"尝见蔡行之举陈君举说春秋云:'须先看圣人所不书处,方见所书之义。'见成所书者更自理会不得,却又取不书者来理会,少间只是说得奇巧。"〔木之〕

  "诗,有是当时朝廷作者,雅颂是也。若国风乃采诗有采之民间,以见四方民情之美恶,二南亦是采民言而被乐章尔。程先生必要说是周公作以教人,不知是如何?某不敢从。若变风,又多是淫乱之诗,故班固言'男女相与歌咏以言其伤',是也。圣人存此,亦以见上失其教,则民欲动情胜,其弊至此,故曰'诗可以观'也。且'诗有六义',先儒更不曾说得明。却因周礼说豳诗有豳雅豳颂,即於一诗之中要见六义,思之皆不然。盖所谓'六义'者,风雅颂乃是乐章之腔调,如言仲吕调,大石调,越调之类;至比、兴、赋,又别:直指其名,直叙其事者,赋也;本要言其事,而虚用两句钓起,因而接续去者,兴也;引物为况者,比也。立此六义,非特使人知其声音之所当,又欲使歌者知作诗之法度也。"问:"豳之所以为雅为颂者,恐是可以用雅底腔调,又可用颂底腔调否?"曰:"恐是如此,某亦不敢如此断,今只说恐是亡其二。"〔大雅〕

  问二雅所以分。曰:"小雅是所系者小,大雅是所系者大。'呦呦鹿鸣',其义小;'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其义大。"问变雅。曰:"亦是变用他腔调尔。大抵今人说诗,多去辨他序文,要求著落。至其正文'关关雎鸠'之义,却不与理会。"王德修云:"诗序只是'国史'一句可信,如'关雎,后妃之德也'。此下即讲师说,如荡诗自是说'荡荡上帝',序却言是'天下荡荡';赉诗自是说'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是说后世子孙赖其祖宗基业之意,他序却说'赉,予也',岂不是后人多被讲师瞒耶?"曰:"此是苏子由曾说来,然亦有不通处。如汉广,'德广所及也',有何义理?却是下面'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几句却有理。若某,只上一句亦不敢信他。旧曾有一老儒郑渔仲更不信小序,只依古本与叠在后面。某今亦只如此,令人虚心看正文,久之其义自见。盖所谓序者,类多世儒之误,不解诗人本意处甚多。且如'止乎礼义',果能止礼义否?桑中之诗,礼义在何处?"王曰:"他要存戒。"曰:"此正文中无戒意,只是直述他淫乱事尔。若鹑之奔奔相鼠等诗,却是讥骂可以为戒,此则不然。某今看得郑诗自叔于田等诗之外,如狡童子衿等篇,皆淫乱之诗,而说诗者误以为刺昭公,刺学校废耳。卫诗尚可,犹是男子戏妇人。郑诗则不然,多是妇人戏男子,所以圣人尤恶郑声也。出其东门却是个识道理底人做。"〔大雅〕

  林子武问"诗者,中声之所止"。曰:"这只是正风雅颂是中声,那变风不是。伯恭坚要牵合说是,然恐无此理。今但去读看,便自有那轻薄底意思在了。如韩愈说数句,'其声浮且淫'之类,这正是如此。"〔义刚〕

  问"比、兴"。曰:"说出那物事来是兴,不说出那物事是比。如'南有乔木',只是说个'汉有游女';'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只说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关雎亦然,皆是兴体。比底只是从头比下来,不说破。兴、比相近,却不同。周礼说'以六诗教国子',其实只是这赋、比、兴三个物事。风雅颂,诗之标名。理会得那兴、比、赋时,里面全不大段费解。今人要细解,不道此说为是。如'奕奕寝庙',不认得意在那'他人有心'处,只管解那'奕奕寝庙'。"〔植〕(以下赋、比、兴。)

  问:"诗中说兴处,多近比。"曰:"然。如关雎麟趾相似,皆是兴而兼比。然虽近比,其体却只是兴。且如'关关雎鸠'本是兴起,到得下面说'窈窕淑女',此方是入题说那实事。盖兴是以一个物事贴一个物事说,上文兴而起,下文便接说实事。如'麟之趾',下文便接'振振公子',一个对一个说。盖公本是个好底人,子也好,孙也好,族人也好。譬如麟趾也好,定也好,角也好。及比,则却不入题了。如比那一物说,便是说实事。如'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一句,便是说那人了,下面'宜尔子孙',依旧是就'螽斯羽'上说,更不用说实事,此所以谓之比。大率诗中比、兴皆类此。"〔僩〕

  比虽是较切,然兴却意较深远。也有兴而不甚深远者,比而深远者,又系人之高下,有做得好底,有拙底。常看后世如魏文帝之徒作诗,皆只是说风景。独曹操爱说周公,其诗中屡说。便是那曹操意思也是较别,也是乖。〔义刚〕

  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但比意虽切而却浅,兴意虽阔而味长。〔贺孙〕

  诗之兴,全无巴鼻,振录云。"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其义。"后人诗犹有此体。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又如"高山有涯,林木有枝,忧来无端,人莫之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皆是此体。〔方子〕振录同。

  六义自郑氏以来失之,后妃自程先生以来失之。后妃安知当时之称如何!〔可学〕(以下六义。)

  或问诗六义,注"三经、三纬"之说。曰:"'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无诗不有,才无,则不成诗。盖不是赋,便是比;不是比,便是兴。如风雅颂却是里面横丳底,都有赋、比、兴,故谓之'三纬'。"〔焘〕

  器之问:"诗传分别六义,有未备处。"曰:"不必又只管滞却许多,且看诗意义如何。古人一篇诗,必有一篇意思,且要理会得这个。如柏舟之诗,只说到'静言思之,不能奋飞'!绿衣之诗说'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此可谓'止乎礼义'。所谓'可以怨',便是'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处。推此以观,则子之不得於父,臣之不得於君,朋友之不相信,皆当以此意处之。如屈原之怀沙赴水,贾谊言:'历九州而相其君,何必怀此都也!'便都过常了。古人胸中发出意思自好,看著三百篇诗,则后世之诗多不足观矣。"〔木之〕

  问"诗传说六义,以'讬物兴辞'为兴,与旧说不同。"曰:"觉旧说费力,失本指。如兴体不一,或借眼前物事说将起,或别自将一物说起,大抵只是将三四句引起,如唐时尚有此等诗体。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水中蒲',皆是别借此物,兴起其辞,非必有感而见於此物也。有将物之无,兴起自家之所有;将物之有,兴起自家之所无。前辈都理会这个不分明,如何说得诗本指!只伊川也自未见得。看所说有甚广大处,子细看,本指却不如此。若上蔡怕晓得诗,如云'读诗,须先要识得六义体面',这是他识得要领处。"问:"诗虽是吟咏,使人自有兴起,固不专在文辞;然亦须是篇篇句句理会著实,见得古人所以作此诗之意,方始於吟咏上有得。"曰:"固是。若不得其真实,吟咏个甚么?然古人已多不晓其意,如左传所载歌诗,多与本意元不相关。"问:"我将'维天其右之','既右享之',今所解都作左右之'右',与旧不同。"曰:"周礼有'享右祭祀'之文。如诗中此例亦多,如'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之类。如我将所云,作保祐说,更难。方说'维羊维牛',如何便说保祐!到'伊嘏文王,既右享之',也说未得右助之'右'。"问:"振鹭诗不是正祭之乐歌,乃献助祭之臣,未审如何?"曰:"看此文意,都无告神之语,恐是献助祭之臣。古者祭祀每一受胙,主与宾尸皆有献酬之礼;既毕,然后亚献;至献毕,复受胙。如此,礼意甚好,有接续意思。到唐时尚然。今并受胙於诸献既毕之后,主与宾尸意思皆隔了。古者一祭之中所以多事,如'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古人祭礼,是大段有节奏。"〔贺孙〕

  诗序起"关雎,后妃之德也",止"教以化之"。大序起"诗者,志之所之也",止"诗之至也"。〔敬仲〕以下大序。

  声发出於口,成文而节宣和畅谓之音,乃合於音调。如今之唱曲,合宫调、商调之类。〔敬仲〕

  诗大序亦只是后人作,其间有病句。国史。〔方子〕

  诗,才说得密,便说他不著。"国史明乎得失之迹"这一句也有病。周礼礼记中,史并不掌诗,左传说自分晓。以此见得大序亦未必是圣人做。小序更不须说。他做小序,不会宽说,每篇便求一个实事填塞了。他有寻得著底,犹自可通;不然,便与诗相碍。那解底,要就诗,却碍序;要就序,却碍诗。诗之兴,是劈头说那没来由底两句,下面方说那事,这个如何通解!"郑声淫",所以郑诗多是淫佚之辞,狡童将仲子之类是也。今唤做忽与祭仲,与诗辞全不相似。这个只似而今闲泼曲子。南山有台等数篇,是燕享时常用底,叙宾主相好之意,一似今人致语。又曰:"诗小序不可信。而今看诗,有诗中分明说是某人某事者,则可知。其他不曾说者,而今但可知其说此等事而已。韩退之诗曰:'春秋书王法,不诛其人身。'"〔高〕

  大序亦有未尽。如"发乎情,止乎礼义",又只是说正诗,变风何尝止乎礼义!〔振〕

  问"止乎礼义"。曰:"如变风柏舟等诗,谓之'止乎礼义',可也。桑中诸篇曰'止乎礼义',则不可。盖大纲有'止乎礼义'者。"〔〈螢,中"虫改田"〉〕

  "止乎礼义",如泉水、载驰固"止乎礼义";如桑中有甚礼义?大序只是拣好底说,亦未尽。〔淳〕

  诗大序只有"六义"之说是,而程先生不知如何,又却说从别处去。如小序亦间有说得好处,只是杜撰处多。不知先儒何故不虚心子细看这道理,便只恁说却。后人又只依他那个说出,亦不看诗是有此意无。若说不去处,又须穿凿说将去。又,诗人当时多有唱和之词,如是者有十数篇,序中都说从别处去。且如蟋蟀一篇,本其风俗勤俭,其民终岁勤劳,不得少休,及岁之暮,方且相与燕乐;而又遽相戒曰:"日月其除,无已太康。"盖谓今虽不可以不为乐,然不已过於乐乎!其忧深思远固如此。至山有枢一诗,特以和答其意而解其忧尔,故说山则有枢矣,隰则有榆矣。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一旦宛然以死,则他人藉之以为乐尔,所以解劝他及时而乐也。而序蟋蟀者则曰:"刺晋僖公俭不中礼。"盖风俗之变,必由上以及下。今谓君之俭反过於礼,而民之俗犹知用礼,则必无是理也。至山有枢则以为"刺晋昭公",又大不然矣!若鱼藻,则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采菽,则天子所以答鱼藻矣。至鹿鸣,则燕享宾客也,序颇得其意。四牡,则劳使臣也,而诗序下文则妄矣!褧皇者华,则遣使臣之诗也;棠棣,则燕兄弟之诗也,序固得其意。伐木,则燕朋友故旧之诗也。人君以鹿鸣而下五诗燕其臣,故臣受君之赐者,则歌天保之诗以答其上。天保之序虽略得此意,而古注言鹿鸣至伐木"皆君所以下其臣,臣亦归美於上,崇君之尊,而福禄之,以答其歌",却说得尤分明。又如行苇,自是祭毕而燕父兄耆老之诗。首章言开燕设席之初,而{殷心}懃笃厚之意,已见於言语之外;二章言侍御献酬饮食歌乐之盛;三章言既燕而射以为懽乐;末章祝颂其既饮此酒,皆得享夫长寿。今序者不知本旨,见有"勿践履"之说,则便谓"仁及草木";见"戚戚兄弟",便谓"亲睦九族";见"黄耇台背",便谓"养老";见"以祈黄耇",便谓"乞言";见"介尔景福",便谓"成其福禄":细细碎碎,殊无伦理,其失为尤甚!既醉,则父兄所以答行苇之诗也;凫鹥,则祭之明日绎而宾尸之诗也。古者宗庙之祭皆有尸,既祭之明日,则暖其祭食,以燕为尸之人,故有此诗。假乐则公尸之所以答凫鹥也。今序篇皆失之。又曰:"诗,即所谓乐章。虽有唱和之意,祇是乐工代歌,亦非是君臣自歌也。"〔道夫〕

  诗、书序,当开在后面。〔升卿〕以下小序。

  敬之问诗、书序。曰:"古本自是别作一处。如易大传、班固序传并在后。京师旧本扬子注,其序亦总在后。"〔德明〕

  王德修曰:"六经惟诗最分明。"曰:"诗本易明,只被前面序作梗。序出於汉儒,反乱诗本意。且只将四字成句底诗读,却自分晓。见作诗集传,待取诗令编排放前面,驱逐过后面,自作一处。"〔文蔚〕

  诗序作,而观诗者不知诗意!〔节〕

  诗序,东汉儒林传分明说道是卫宏作。后来经意不明,都是被他坏了。某又看得亦不是卫宏一手作,多是两三手合成一序,愈说愈疏。"浩云:"苏子由却不取小序。"曰:"他虽不取下面言语,留了上一句,便是病谤。伯恭专信序,又不免牵合。伯恭凡百长厚,不肯非毁前辈,要出脱回护。不知道只为得个解经人,却不曾为得圣人本意。是便道是,不是便道不是,方得。"〔浩〕

  诗小序全不可信。如何定知是美刺那人?诗人亦有意思偶然而作者。又,其序与诗全不相合。诗词理甚顺,平易易看,不如序所云。且如葛覃一篇,只是见葛而思归宁,序得却如此!毛公全无序解,郑间见之。序是卫宏作。

  小序极有难晓处,多是附会。如鱼藻诗见有"王在镐"之言,便以为君子思古之武王。似此类甚多。〔可学〕

  因论诗,历言小序大无义理,皆是后人杜撰,先后增益凑合而作。多就诗中采摭言语,更不能发明诗之大旨。才见有"汉之广矣"之句,便以为德广所及;才见有"命彼后车"之言,便以为不能饮食教载。行苇之序,但见"牛羊勿践",便谓"仁及草木";但见"戚戚兄弟",便为"亲睦九族";见"黄耇台背",便谓"养老";见"以祈黄耇",便谓"乞言";见"介尔景福",便谓"成其福禄":随文生义,无复理论。卷耳之序以"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为后妃之志事,固不伦矣!况诗中所谓"嗟我怀人",其言亲暱太甚,宁后妃所得施於使臣者哉!桃夭之诗谓"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为"后妃之所致",而不知其为文王刑家及国,其化固如此,岂专后妃所能致耶?其他变风诸诗,未必是刺者皆以为刺;未必是言此人,必傅会以为此人。桑中之诗放荡留连,止是淫者相戏之辞;岂有刺人之恶,而反自陷於流荡之中!子衿词意轻儇,亦岂刺学校之辞!有女同车等,皆以为刺忽而作。郑忽不娶齐女,其初亦是好底意思,但见后来失国,便将许多诗尽为刺忽而作。考之於忽,所谓淫昏暴虐之类,皆无其实。至遂目为"狡童",岂诗人爱君之意?况其所以失国,正坐柔懦阔疏,亦何狡之有!幽厉之刺,亦有不然。甫田诸篇,凡诗中无诋讥之意者,皆以为伤今思古而作。其他谬误,不可胜说。后世但见诗序巍然冠於篇首,不敢复议其非,至有解说不通,多为饰辞以曲护之者,其误后学多矣!大序却好,或者谓补凑而成,亦有此理。书小序亦未是。只如尧典舜典便不能通贯一篇之意。尧典不独为逊舜一事。舜典到"历试诸艰"之外,便不该通了,其他书序亦然。至如书大序亦疑不是孔安国文字。大抵西汉文章浑厚近古,虽董仲舒刘向之徒,言语自别。读书大序,便觉软慢无气,未必不是后人所作也。〔谟〕

  诗序实不足信。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语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后来子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因是看行苇宾之初筵抑数篇,序与诗全不相似。以此看其他诗序,其不足信者煞多。以此知人不可乱说话,便都被人看破了。诗人假物兴辞,大率将上句引下句。如"行苇勿践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行苇是比兄弟,"勿"字乃兴"莫"字。此诗自是饮酒会宾之意,序者却牵合作周家忠厚之诗,遂以行苇为"仁及草木"。如云"酌以大斗,以祈黄耇",亦是欢合之时祝寿之意,序者遂以为"养老乞言",岂知"祈"字本只是祝颂其高寿,无乞言意也。抑诗中间煞有好语,亦非刺厉王。如"於乎小子"!岂是以此指其君!兼厉王是暴虐大恶之主,诗人不应不述其事实,只说谨言节语。况厉王无道,谤讪者必不容,武公如何恁地指斥曰"小子"?国语以为武公自警之诗,却是可信。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者立例,篇篇要作美刺说,将诗人意思尽穿凿坏了!且如今人见人才做事,便作一诗歌美之,或讥刺之,是甚么道理?如此,亦似里巷无知之人,胡乱称颂谀说,把持放雕,何以见先王之泽?何以为情性之正?诗中数处皆应答之诗,如天保乃与鹿鸣为唱答,行苇与既醉为唱答,蟋蟀与山有枢为唱答。唐自是晋未改号时国名,自序者以为刺僖公,便牵合谓此晋也,而谓之唐,乃有尧之遗风。本意岂因此而谓之唐?是皆凿说。但唐风自是尚有勤俭之意,作诗者是一个不敢放怀底人,说"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便又说"无已太康,职思其居"。到山有枢是答者,便谓"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这是答他不能享些快活,徒恁地苦涩。诗序亦有一二有凭据,如清人硕人载驰诸诗是也。昊天有成命中说"成王不敢康",成王只是成王,何须牵合作成王业之王?自序者恁地附会,便谓周公作此以告成功。他既作周公告成功,便将"成王"字穿凿说了,又几曾是郊祀天地!被序者如此说,后来遂生一场事端,有南北郊之事。此诗自说"昊天有成命",又不曾说著地,如何说道祭天地之诗?设使合祭,亦须几句说及后土。如汉诸郊祀诗,祭某神便说某事。若用以祭地,不应只说天,不说地。东莱诗记却编得子细,只是大本已失了,更说甚么?向尝与之论此,如清人载驰一二诗可信。渠却云:"安得许多文字证据?"某云:"无证而可疑者,只当阙之,不可据序作证。"渠又云:"只此序便是证。"某因云:"今人不以诗说诗,却以序解诗,是以委曲牵合,必欲如序者之意,宁失诗人之本意不恤也。此是序者大害处!"〔贺孙〕

  诗序多是后人妄意推想诗人之美刺,非古人之所作也。古人之诗虽存,而意不可得。序诗者妄诞其说,但疑见其人如此,便以为是诗之美刺者,必若人也。如庄姜之诗,却以为刺卫顷公。今观史记所述,顷公竟无一事可纪,但言某公卒,子某公立而已,都无其事。顷公固亦是卫一不美之君。序诗者但见其诗有不美之迹,便指为刺顷公之诗。此类甚多,皆是妄生美刺,初无其实。至有不能考者,则但言"刺诗也","思贤妃也"。然此是汎汎而言。如汉广之序言"德广所及",此语最乱道!诗人言"汉之广矣",其言已分晓。至如下面小序却说得是谓"文王之化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此数语却好。又云:"看来诗序当时只是个山东学究等人做,不是个老师宿儒之言,故所言都无一事是当。如行苇之序虽皆是诗人之言,但却不得诗人之意。不知而今做义人到这处将如何做,於理决不顺。某谓此诗本是四章,章八句;他不知,作八章、章四句读了。如'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惟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此诗本是兴诗,即是兴起下四句言。以'行苇'兴兄弟,'勿践履'是莫远意也。"又云:"郑、卫诗多是淫奔之诗。郑诗如将仲子以下,皆鄙俚之言,只是一时男女淫奔相诱之语。如桑中之诗云:'众散民流,而不可止。'故乐记云:'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众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郑诗自缁衣之外,亦皆鄙俚,如'采萧''采艾''青衿'之类是也。故夫子'放郑声'。如抑之诗,非诗人作以刺君,乃武公为之以自警。又有称'小子'之言,此必非臣下告君之语,乃自谓之言,无疑也。"〔卓〕

  问:"诗传尽撤去小序,何也?"曰:"小序如硕人定之方中等,见於左传者,自可无疑。若其他刺诗无所据,多是世儒将他谥号不美者,挨就立名尔。今只考一篇见是如此,故其他皆不敢信。且如苏公刺暴公,固是姓暴者多;万一不见得是暴公则'惟暴之云'者,只作一个狂暴底人说,亦可。又如将仲子,如何便见得是祭仲?某由此见得小序大故是后世陋儒所作。但既是千百年已往之诗,今只见得大意便了,又何必要指实得其人姓名?於看诗有何益也!"〔大雅〕

  问:"诗传多不解诗序,何也?"曰:"某自二十岁时读诗,便觉小序无意义。及去了小序,只玩味诗词,却又觉得道理贯彻。当初亦尝质问诸乡先生,皆云,序不可废,而某之疑终不能释。后到三十岁,断然知小序之出於汉儒所作,其为缪戾,有不可胜言。东莱不合只因序讲解,便有许多牵强处。某尝与言之,终不肯信。读诗记中虽多说序,然亦有说不行处,亦废之。某因作诗传,遂成诗序辨说一册,其他缪戾,辨之颇详。"〔煇〕

  郑渔仲谓诗小序只是后人将史传去拣,并看谥,却附会作小序美刺。〔振〕

  伯恭党得小序不好,使人看著转可恶。〔振〕

  器之问诗协韵之义。曰:"只要音韵相协,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亦无甚要紧。今且要将七分工夫理会义理,三二分工夫理会这般去处。若只管留心此处,而於诗之义却见不得,亦何益也!"又曰:"协韵多用吴才老本,或自以意补入。"木之。以下论诗韵。

  问:"诗协韵,是当时如此作?是乐歌当如此?"曰:"当时如此作。古人文字多有如此者,如正考父鼎铭之类。"〔可学〕

  问:"先生说诗,率皆协韵,得非诗本乐章,播诸声诗,自然协韵,方谐律吕,其音节本如是耶?"曰:"固是如此。然古人文章亦多是协韵。"因举王制及老子协韵处数段。又曰:"周颂多不协韵,疑自有和底篇相协。'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叹,即和声也。"〔儒用〕

  诗之音韵,是自然如此,这个与天通。古人音韵宽,后人分得密后,隔开了。离骚注中发两个例在前:"朕皇考曰伯庸。""庚寅吾以降。"洪。"又重之以脩能。"耐。"纫秋兰以为佩。"后人不晓,却谓只此两韵如此。某有楚辞协韵,作"子厚"名字,刻在漳州。〔方子〕

  协韵,恐当以头一韵为准。且如"华"字协音"敷",如"有女同车"是第一句,则第二句"颜如舜华",当读作"敷"字,然后与下文"佩玉琼琚","洵美且都",皆协。至如"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是第一韵,则当依本音读,而下文"王姬之车"却当作尺奢反,如此方是。今只从吴才老旧说,不能又创得此例。然楚辞"纷余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能"音"耐",然后下文"纫秋兰以为佩"协。若"能"字只从本音,则"佩"字遂无音。如此,则又未可以头一韵为定也。〔闳祖〕

  吴才老补韵甚详,然亦有推不去者。某煞寻得,当时不曾记,今皆忘之矣。如"外御其务"协"烝也无戎",才老无寻处,却云"务"字古人读做"蒙",不知"戎",汝也;"汝、戎"二字,古人通用,是协音汝也。如"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亦是协音汝也。"下民有严",协"不敢怠遑"。才老欲音"严"为"庄",云避汉讳,却无道理。某后来读楚辞天问见一"严"字乃押从"庄"字,乃知是协韵,"严"读作"昂"也。天问,才老岂不读?往往无甚意义,只恁打过去也。〔义刚〕饶何氏录云:"中庸'奏格无言',奏,音族,平声音騣,所以毛诗作'鬷'字。"

  或问:"吴氏协韵何据?"曰:"他皆有据。泉州有其书,每一字多者引十馀证,少者亦两三证。他说,元初更多,后删去,姑存此耳。然犹有未尽。"因言:"商颂'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僣不滥,不敢怠遑'。吴氏云:'"严"字,恐是"庄"字,汉人避讳,改作"严"字。'某后来因读楚辞天问,见'严'字都押入'刚'字、'方'字去。又此间乡音'严'作户刚反,乃知'严'字自与'皇'字协。然吴氏岂不曾看楚辞?想是偶然失之。又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吴氏复疑'务'当作'蒙',以协'戎'字。某却疑古人训'戎'为汝,如'以佐戎辟','戎虽小子',则'戎、女'音或通。后来读常武诗有云:'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则与'汝'协,明矣。"因言:"古之谣谚皆押韵,如夏谚之类。散文亦有押韵者,如曲礼'安民哉'协音'兹',则与上面'思、辞'二字协矣。又如'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下,协音护。礼运孔子閒居亦多押韵。庄子中尤多。至於易彖辞,皆韵语也。"又云:"礼记'五至'、'三无'处皆协。"〔广〕

  "知子之来扐。之,杂佩以赠入。之",此例甚多。"作"字作"做","保"字作"补"。"往近王舅",近,音"既",说文作"()",误写作"近"。〔〈螢,中"虫改田"〉〕

  问:"诗协韵,有何所据而言?"曰:"协韵乃吴才老所作,某又续添减之。盖古人作诗皆押韵,与今人歌曲一般。今人信口读之,全失古人咏歌之意。"〔煇〕

  "诗音韵间有不可晓处。"因说:"如今所在方言,亦自有音韵与古合处。"子升因问:"今'阳'字却与'唐'字通,'清'字却与'青'字分之类,亦自不可晓。"曰:"古人韵疏,后世韵方严密。见某人好考古字,却说'青'字音自是'亲',如此类极多。"〔木之〕

  器之问诗。曰:"古人情意温厚宽和,道得言语自恁地好。当时协韵,只是要便於讽咏而已。到得后来,一向於字韵上严切,却无意思。汉不如周,魏晋不如汉,唐不如魏晋,本朝又不如唐。如元微之刘禹锡之徒,和诗犹自有韵相重密。本朝和诗便定不要一字相同,不知却愈坏了诗!"〔木之〕

  ◎论读诗

  诗中头项多,一项是音韵,一项是训诂名件,一项是文体。若逐一根究,然后讨得些道理,则殊不济事,须是通悟者方看得。〔方子〕以下总论读诗之方。

  圣人有法度之言,如春秋书礼是也,一字皆有理。如诗亦要逐字将理去读,便都碍了。〔淳〕

  问:"圣人有法度之言,如春秋书与周礼,字较实。诗无理会,只是看大意。若要将理去读,便碍了。"问:"变风变雅如何?"曰:"也是后人恁地说,今也只依他恁地说。如汉广汝坟皆是说妇人。如此,则是文王之化只及妇人,不及男子!只看他大意,恁地拘不得。"〔宇〕

  公不会看诗。须是看他诗人意思好处是如何,不好处是如何。看他风土,看他风俗,又看他人情、物态。只看伐檀诗,便见得他一个清高底意思;看硕鼠诗,便见他一个暴敛底意思。好底意思是如此,不好底是如彼。好底意思,令自家善意油然感动而兴起。看他不好底,自家心下如著枪相似。如此看,方得诗意。〔僩〕

  诗有说得曲折后好底,有只恁平直说后自好底。如燕燕末后一章,这不要看上文,考下章,便知得是恁地,意思自是高远,自是说得那人著。〔义刚〕

  林子武说诗。曰:"不消得恁地求之太深。他当初只是平说,横看也好,竖看也好。今若要讨个路头去里面,寻却怕迫窄了。"〔义刚〕

  读诗之法,且如"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扒言白华与茅尚能相依,而我与子乃相去如此之远,何哉?又如"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只是说云汉恁地为章于天,周王寿考,岂不能作人也!上两句皆是引起下面说,略有些意思傍著,不须深求,只此读过便得。〔僩〕

  看诗,且看他大意。如卫诸诗,其中有说时事者,固当细考。如郑之淫乱底诗,若苦搜求他,有甚意思?一日看五六篇可也。〔僩〕

  看诗,义理外更好看他文章。且如谷风,他只是如此说出来,然而叙得事曲折先后,皆有次序。而今人费尽气力去做后,尚做得不好。〔义刚〕

  读诗,且只将做今人做底诗看。或每日令人诵读,却从旁听之。其话有未通者,略检注解看,却时时诵其本文,便见其语脉所在。又曰:"念此一诗,既已记得其语,却逐个字将前后一样字通训之。今注解中有一字而两三义者,如'假'字,有云'大'者,有云'至'者,只是随处旋扭掜耳,非通训也。"〔〈螢,中"虫改田"〉〕

  先生因言,看诗,须并协韵读,便见得他语自整齐。又更略知协韵所由来,甚善。又曰:"伊川有诗解数篇,说到小雅以后极好。盖是王公大人好生地做,都是识道理人言语,故它里面说得侭有道理,好子细看。非如国风或出於妇人小夫之口,但可观其大概也"。〔铢〕

  问:"以诗观之,虽千百载之远,人之情伪只此而已,更无两般。"曰:"以某看来,须是别换过天地,方别换一样人情。释氏之说固不足据,然其书说尽百千万劫,其事情亦只如此而已,况天地无终穷,人情安得有异!"〔必大〕

  看诗,不要死杀看了,见得无所不包。今人看诗,无兴底意思。〔节〕以下论读诗在兴起。

  读诗便长人一格。如今人读诗,何缘会长一格?诗之兴,最不紧要。然兴起人意处,正在兴。会得诗人之兴,便有一格长。"丰水有虬,武王岂不仕!"盖曰,丰水且有虬,武王岂不有事乎!此亦兴之一体,不必更注解。如龟山说关雎处意亦好,然终是说死了,如此便诗眼不活。〔必大〕

  问:"向见吕丈,问读诗之法。吕丈举横渠'置心平易'之说见教。某遵用其说去诵味来,固有个涵泳情性底道理,然终不能有所启发。程子谓:'"兴於诗",便知有著力处。'今读之,止见其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而已,不知其他如何著力?"曰:"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不特诗也,他书皆然。古人独以为'兴於诗'者,诗便有感发人底意思。今读之无所感发者,正是被诸儒解杀了,死著诗义,兴起人善意不得。如南山有台序云:'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盖为见诗中有'邦家之基'字,故如此解。此序自是好句,但才如此说定,便局了一诗之意。若果先得其本意,虽如此说亦不妨。正如易解,若得圣人系辞之意,便横说竖说都得。今断以一义解定,易便不活。诗所以能兴起人处,全在兴。如'山有枢,隰有榆',别无意义,只是兴起下面'子有车马','子有衣裳'耳。小雅诸篇皆君臣燕饮之诗,道主人之意以誉宾,如今人宴饮有'致语'之类,亦间有叙宾客答辞者。汉书载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亦是此意。古人以鱼为重,故鱼丽南有嘉鱼,皆特举以歌之。仪礼载'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本一套事。后人移鱼丽附於鹿鸣之什,截以嘉鱼以下为成王诗,遂失当时用诗之意,故胡乱解。今观鱼丽嘉鱼南山有台等篇,辞意皆同。菁莪湛露蓼萧皆燕饮之诗。诗中所谓'君子',皆称宾客,后人却以言人君,正颠倒了。如以湛露为恩泽,皆非诗义。故'野有蔓草,零露湑兮',亦以为君之泽不下流,皆局於一个死例,所以如此。周礼以六诗教国子,当时未有注解,不过教之曰,此兴也,此比也,此赋也。兴者,人便自作兴看;比者,人便自作比看。兴只是兴起,谓下句直说不起,故将上句带起来说,如何去上讨义理?今欲观诗,不若且置小序及旧说,只将元诗虚心熟读,徐徐玩味。候彷彿见个诗人本意,却从此推寻将去,方有感发。如人拾得一个无题目诗,再三熟看,亦须辨得出来。若被旧说一局局定,便看不出。今虽说不用旧说,终被他先入在内,不期依旧从它去。某向作诗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处,亦曲为之说。后来觉得不安,第二次解者,虽存小序,间为辨破,然终是不见诗人本意。后来方知,只尽去小序,便自可通。於是尽涤旧说,诗意方活。"又曰:"变风中固多好诗,虽其间有没意思者,然亦须得其命辞遣意处,方可观。后人便自做个道理解说,於其造意下语处,元不及究。只后代文集中诗,亦多不解其辞意者。乐府中罗敷行,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其曰'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正相戏之辞。"又曰:"'夫婿从东来,千骑居上头',观其气象,即使君也。后人亦错解了。须得其辞意,方见好笑处。"〔必大〕

  学者当"兴於诗"。须先去了小序,只将本文熟读玩味,仍不可先看诸家注解。看得久之,自然认得此诗是说个甚事。谓如拾得个无题目诗,说此花既白又香,是盛寒开,必是梅花诗也。卷阿,召康公戒成王,其始只说个好意思,如"岂弟君子",皆指成王。"纯嘏"、"尔寿"之类,皆说优游享福之事,至"有冯有翼"以下,方说用贤。大抵告人之法亦当如此,须先令人歆慕此事,则其肯从吾言,必乐为之矣。〔人杰〕

  读诗正在於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诗,自然足以感发善心。今公读诗,只是将己意去包笼他,如做时文相似。中间委曲周旋之意,尽不曾理会得,济得甚事?若如此看,只一日便可看尽,何用逐日只捱得数章,而又不曾透彻耶?且如人入城郭,须是逐街坊里巷,屋庐台榭,车马人物,一一看过,方是。今公等只是外面望见城是如此,便说我都知得了。如郑诗虽淫乱,然出其东门一诗,却如此好。女曰鸡鸣一诗,意思亦好。读之,真个有不知手之舞、足之蹈者!〔僩〕以下论诗在熟读玩味。

  诗,如今恁地注解了,自是分晓,易理会。但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若是草草看过一部诗,只两三日可了。但不得滋味,也记不得,全不济事。古人说"诗可以兴",须是读了有兴起处,方是读诗。若不能兴起,便不是读诗。因说,永嘉之学,只是要立新巧之说,少间指摘东西,斗凑零碎,便立说去。纵说得是,也只无益,莫道又未是。〔木之〕

  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务自立说,只恁平读著,意思自足。须是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少间推来推去,自然推出那个道理。所以说"以此洗心",便是以这道理尽洗出那心里物事,浑然都是道理。上蔡曰:"学诗,须先识得六义体面,而讽味以得之。"此是读诗之要法。看来书只是要读,读得熟时,道理自见,切忌先自布置立说!〔僩〕

  问学者:"诵诗,每篇诵得几遍?"曰:"也不曾记,只觉得熟便止。"曰:"便是不得。须是读熟了,文义都晓得了,涵泳读取百来遍,方见得那好处,那好处方出,方见得精怪。见公每日说得来乾燥,元来不曾熟读。若读到精熟时,意思自说不得。如人下种子,既下得种了,须是讨水去灌溉他,讨粪去培拥他,与他耘锄,方是下工夫养他处。今却只下得个种子了便休,都无耘治培养工夫。如人相见,才见了,便散去,都不曾交一谈,如此何益!所以意思都不生,与自家都不相入,都恁地乾燥。这个贪多不得。读得这一篇,恨不得常熟读此篇,如无那第二篇方好。而今只是贪多,读第一篇了,便要读第二篇;读第二篇了,便要读第三篇。恁地不成读书,此便是大不敬!此句厉声说。须是杀了那走作底心,方可读书。"〔僩〕

  "大凡读书,先晓得文义了,只是常常熟读。如看诗,不须得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因举"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四句,吟咏者久之。又曰:"大雅中如烝民板抑等诗,自有好底。董氏举侯苞言,卫武公作抑诗,使人日诵於其侧,不知此出在何处。他读书多,想见是如此。"又曰:"如孟子,也大故分晓,也不用解他,熟读滋味自出。"〔夔孙〕

  先生问林武子:"看诗何处?"曰:"至大雅。"大声曰:"公前日方看节南山,如何恁地快!恁地不得!而今人看文字,敏底一揭开板便晓,但於意味却不曾得。便只管看时,也只是恁地。但百遍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题彼脊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这个看时,也只是恁地,但里面意思却有说不得底。解不得底意思,却在说不得底里面。"又曰:"生民等篇,也可见祭祀次第,此与仪礼正相合。"〔义刚〕

  问时举:"看文字如何?"曰:"诗传今日方看得纲领。要之,紧要是要识得六义头面分明,则诗亦无难看者。"曰:"读诗全在讽咏得熟,则六义将自分明。须使篇篇有个下落,始得。且如子善向看易传,往往毕竟不曾熟。如此,则何缘会浃洽!渠云:'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今学者看文字,若记不得,则何缘贯通!"时举曰:"缘资性鲁钝,全记不起。"曰:"只是贪多,故记不得。福州陈止之极鲁钝,每读书,只读五十字,必三二百遍而后能熟;精习读去,后来却赴贤良。要知人只是不会耐苦耳。凡学者要须做得人难做底事,方好。若见做不得,便不去做,要任其自然,何缘做得事成?切宜勉之!"〔时举〕

  问:"看诗如何?"曰:"方看得关雎一篇,未有疑处。"曰:"未要去讨疑处,只熟看。某注得训诂字字分明,却便玩索涵泳,方有所得。若便要立议论,往往里面曲折,其实未晓,只仿彿见得,便自虚说耳,恐不济事。此是三百篇之首,可更熟看。"〔时举〕

  先生谓学者曰:"公看诗,只看集传,全不看古注。"曰:"某意欲先看了先生集传,却看诸家解。"曰:"便是不如此,无却看底道理。才说却理会,便是悠悠语。今见看诗,不从头看一过,云,且等我看了一个了,却看那个,几时得再看?如冢杀相似,只是杀一阵便了。不成说今夜且如此冢杀,明日重新又杀一番!"〔僩〕

  文蔚泛看诸家诗说。先生曰:"某有集传。"后只看集传,先生又曰:"曾参看诸家否?"曰:"不曾。"曰:"却不可。"〔文蔚〕

  ◎解诗

  汉书传训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诂训传三十卷。"是毛为诂训,亦不与经连也。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未审此诗引经附传,是谁为之?其毛诗二十九卷,不知并何卷也。

  毛郑,所谓山东老学究。欧阳会文章,故诗意得之亦多。但是不合以今人文章如他底意思去看,故皆局促了诗意。古人文章有五七十里不回头者。苏黄门诗说疏放,觉得好。〔振〕

  欧阳公有诗本义二十馀篇,煞说得有好处。有诗本末篇。又有论云:"何者为诗之本?何者为诗之末?诗之本,不可不理会;诗之末,不理会得也无妨。"其论甚好。近世自集注文字出,此等文字都不见了,也害事。如吕伯恭读诗记,人只是看这个。它上面有底便看,无底更不知看了。〔僩〕

  因言欧阳永叔本义,而曰:"理义大本复明於世,固自周程,然先此诸儒亦多有助。旧来儒者不越注疏而已,至永叔原父孙明复诸公,始自出议论,如李泰伯文字亦自好。此是运数将开,理义渐欲复明於世故也。苏明允说欧阳之文处,形容得极好。近见其奏议文字,如回河等劄子,皆说得尽,诚如老苏所言。便如诗本义中辨毛郑处,文辞舒缓,而其说直到底,不可移易。"〔〈螢,中"虫改田"〉〕

  程先生诗传取义太多。诗人平易,恐不如此。

  横渠云:"置心平易始知诗。"然横渠解诗多不平易。程子说胡安定解九四作太子事,云:"若一爻作一事,只做得三百八十四事!"此真看易之法。然易传中亦有偏解作一事者。林艾轩尝云:"伊川解经,有说得未的当处。此文义间事,安能一一皆是?若大头项则伊川底却是。"此善观伊川者。陆子静看得二程低,此恐子静看其说未透耳。譬如一块精金,却道不是金;非金之不好,盖是不识金也。"〔人杰〕必大录云:"横渠解'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却不平易。"

  子由诗解好处多,欧公诗本义亦好。因说:"东莱改本书解,无阙疑处,只据意说去。"木之问:"书解谁底好看?"曰:"东坡解,大纲也好,只有失。如说'人心惟危'这般处,便说得差了。如今看他底,须是识他是与不是处,始得。"〔木之〕

  问:"读诗记序中'雅、郑,邪、正'之说未明。"曰:"向来看诗中郑诗邶鄘卫诗,便是郑卫之音,其诗大段邪淫。伯恭直以谓诗皆贤人所作,皆可歌之宗庙,用之宾客,此甚不然!如国风中亦多有邪淫者。"又问"思无邪"之义。曰:"此只是三百篇可蔽以诗中此言。所谓'无邪'者,读诗之大体,善者可以劝,而恶者可以戒。若以为皆贤人所作,贤人决不肯为此。若只一乡一里中有个恁地人,专一作此怨刺,恐亦不静。至於皆欲被之弦歌,用之宗庙,如郑卫之诗,岂不亵渎!用以祭幽厉褒姒可也。施之宾客燕享,亦待好宾客不得,须卫灵陈幽乃可耳。所谓'诗可以兴'者,使人兴起有所感发,有所惩创。'可以观'者,见一时之习俗如此,所以圣人存之不尽删去,便尽见当时风俗美恶,非谓皆贤人所作耳。大序说'止乎礼义',亦可疑,小序尤不可信,皆是后人讬之,仍是不识义理,不晓事。如山东学究者,皆是取之左传史记中所不取之君,随其谥之美恶,有得恶谥,及传中载其人之事者,凡一时恶诗,尽以归之。最是郑忽可怜,凡郑风中恶诗皆以为刺之。伯恭又欲主张小序,锻炼得郑忽罪不胜诛。郑忽却不是狡,若是狡时,他却须结齐国之援,有以钳制祭仲之徒,决不至於失国也。谥法中如'堕覆社稷曰顷',便将柏舟一诗,硬差排为卫顷公,便云'贤人不遇,小人在侧',更无分疏处。'愿而无立曰僖',衡门之诗便以诱陈僖'愿而无立志'言之。如子衿只是淫奔之诗,岂是学校中气象!褰裳诗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至'狂童之狂也且',岂不是淫奔之辞!只缘左传中韩宣子引'岂无他人',便将做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不知古人引诗,但借其言以寓己意,初不理会上下文义,偶一时引之耳。伯恭只诗纲领第一条,便载上蔡之说。上蔡费尽辞说,只解得个'怨而不怒'。才先引此,便是先瞎了一部文字眼目!"〔〈螢,中"虫改田"〉〕

  问:"今人自做一诗,其所寓之意,亦只自晓得,前辈诗如何可尽解?"曰:"何况三百篇,后人不肯道不会,须要字字句句解得么!"

  当时解诗时,且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却看诸人说与我意如何,大纲都得之,又读三四十遍,则道理流通自得矣。

  或问诗。曰:"诗几年埋没,被某取得出来,被公们看得恁地搭滞。看十年,仍旧死了那一部诗!今若有会读书底人,看某诗传,有不活络处都涂了,方好。而今诗传只堪减,不堪添。"〔胡泳〕

  伯恭说诗太巧,亦未必然,古人直不如此。今某说,皆直靠直说。〔扬〕

  李茂钦问:"先生曾与东莱辨论淫奔之诗。东莱谓诗人所作,先生谓淫奔者之言,至今未晓其说。"曰:"若是诗人所作讥刺淫奔,则婺州人如有淫奔,东莱何不作一诗刺之?"茂钦又引他事问难。先生曰:"未须别说,只为我答此一句来。"茂钦辞穷。先生曰:"若人家有隐僻事,便作诗讦其短讥刺,此乃今之轻薄子,好作谑词嘲乡里之类,为一乡所疾害者。诗人温醇,必不如此。如诗中所言有善有恶,圣人两存之,善可劝,恶可戒。"杞。

  某解诗,多不依他序。纵解得不好,也不过只是得罪於作序之人。只依序解,而不考本诗上下文意,则得罪於圣贤也。〔扬〕

  因说学者解诗,曰:"某旧时看诗,数十家之说一一都从头记得,初间那里敢便判断那说是;那说不是?看熟久之,方见得这说似是,那说似不是;或头边是,尾说不相应;或中间数句是,两头不是;或尾头是,头边不是。然也未敢便判断,疑恐是如此。又看久之,方审得这说是,那说不是。又熟看久之,方敢决定断说这说是,那说不是。这一部诗,并诸家解都包在肚里。公而今只是见已前人解诗,便也要注解,更不问道理。只认捉著,便据自家意思说,於己无益,於经有害,济得甚事!凡先儒解经,虽未知道,然其尽一生之力,纵未说得七八分,也有三四分。且须熟读详究,以审其是非而为吾之益。今公才看著便妄生去取,肆以己意,是发明得个甚么道理?公且说,人之读书,是要将作甚么用?所贵乎读书者,是要理会这个道理,以反之於身,为我之益而已。"〔僩〕

  诗传中或云"姑从",或云"且从其说"之类,皆未有所考,不免且用其说。〔拱寿〕

  诗传只得如此说,不容更著语,工夫却在读者。〔必大〕

  问:"分'诗之经,诗之传',何也?"曰:"此得之於吕伯恭。风雅之正则为经,风雅之变则为传。如屈平之作离骚,即经也。如后人作反骚与九辩之类则为传耳。"〔煇〕

   宋·朱熹

针叶林吱吱喳喳反了几年的毛大序之异议,宋腐儒、无名学究之论耳,更奇怪的是,解相鼠却又用了毛诗正义,文革时期,批林批孔批周公,何不更直接点,打倒孔老二,孔二先生的兴观群怨还有存在的价值么
吾国吾民,历来都有些很奇怪的本事,要造反了便打倒孔老二,造反成功要治国了又尊孔为圣,朱熹,孔孟之后儒,程周理学之奠基人,满口存天理灭人欲,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自己却是纳尼为妾、与儿媳扒灰的老手,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三纲五常在扒灰时便全都丢在了脑后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段文字,是鲁迅对古代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伪君子的深刻嘲讽,也是对那些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无情鞭笞。
  如果要给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找一个人物对号入座的话,非宋代大儒朱熹先生莫属。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想造反么,好办,皇帝人人做,明年到我家,想安国么,也好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有上下哈,皇帝是天子,天命所归,忠君便是顺天应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灌你个满脑子的愚忠奴才思想,奴才么,自然是满口‘颂圣’且‘颂圣是诗人们永远的主要任务’了,看不得下以风刺上了也就不奇怪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人文之情怀,嗯嗯,要不得的,要不得的,这还不要了奴才的老命么,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针叶林搬出宋腐儒的话来否定毛诗,胡说毛诗序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可惜,毛诗之为毛诗而不说是孔诗历史是有记载的,三国时期吴人陆玑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孔子删书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而唐代陆德明著的《经典释文序》中有不同记载:“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宋腐儒学究也者,下以风刺上不符合其三纲五常思想,拼命歪曲毛诗序是村野妄人之作实在是情理之中,可惜,有个鸟用,歪曲之辞连同三纲五常一起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按照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针叶林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D:D:D:D

针叶林是应该也把这段文字搬回到他的老巢去的,以此为镜,照照镜子,然后惊恐于自己的那份丑陋--红卫兵加清末奴才: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1: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五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书图,麟凤翔乎郊。不由《关雎》之道,则《关雎》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1: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七 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19 13:48: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斗争数年,赢得对方易一字,你要知足了。迷你的胜利也是胜利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19 14: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7-11-19 14:44 编辑
素无名 发表于 2017-11-19 13:48
斗争数年,赢得对方易一字,你要知足了。迷你的胜利也是胜利哈,

除了胡说八道他还还会什么呀

知针,两个虚伪无耻的货色,如果不是被挡出了理论版,有他们好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19 16:4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7-11-19 14:39
除了胡说八道他还还会什么呀

知针,两个虚伪无耻的货色,如果不是被挡出了理论版,有他们好看的 ...

沒怎么打过交道,体会不深。

其实感觉最痛快的事,应该是自己已轻蔑的一笑而过,而对方还在那点不是事的事中满地打滚。虽然这样说有点不厚道,也是实诚的经验之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19 16: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7-11-19 14:39
除了胡说八道他还还会什么呀

知针,两个虚伪无耻的货色,如果不是被挡出了理论版,有他们好看的 ...

知针,两个虚伪无耻的货色,如果不是被挡出了理论版,有他们好看的
------------------------------------------------------------------------------------
那里不许开店,这里照样开染坊,染点漂亮的绸缎给他们做衣裳O(∩_∩)O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7: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19 16:51
知针,两个虚伪无耻的货色,如果不是被挡出了理论版,有他们好看的
----------------------------------- ...

不反对,哪有只许他们胡骂乱骂胡批乱斗不许人家还嘴的道理

不过,不主张开主帖,国学版还是注意到自身的定位问题的,在老金的主帖下跟帖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我是不会开这种主题帖的,回帖也就问题开打,不骂。只送礼、还礼,若送来帽子则加赠一顶以示礼节。  发表于 44 秒前 删除

我这帖本来就不是对针叶林开的,是给管理员开的,什么是骂,什么讽,明明白白的两件事,删帖总要个理由吧,总不能孙子嚷嚷着说要删帖就删帖吧

好吧,哪就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01: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雄雉》,刺卫宣公也。淫乱不恤国事,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患之而作是诗。
《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
《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於新昏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简兮》,刺不用贤也。
《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
《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
《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
《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
《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
《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於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
《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
《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
《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大车》,刺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焉。
《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
《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
《女曰鸡鸣》,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
《有女同车》,刺忽也。郑人刺忽之不昏于齐。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取,卒以无大国之助,至於见逐,故国人刺之。
《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
《萚兮》,刺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
《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
《东门之墠》,刺乱也。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者也。
《子矜》,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脩焉。
《还》,刺荒也。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国人化之,遂成风俗,习於田猎谓之贤,闲於驰逐谓之好焉。
《著》,刺时也。时不亲迎也。
《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
《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
《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
《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
《载驱》,齐人刺襄公也。无礼义故,盛其车服,疾驱於通道大都,与文姜淫播其恶於万民焉。
《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
《葛屦》,刺褊也。魏地陿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
《汾沮洳》,剌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剌不得礼也。
《园有桃》,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
《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
《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於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山有枢》,刺晋昭公也。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锺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埽,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
《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
《椒聊》,剌晋昭公也。君子见沃之盛强,能修其政,知其蕃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
《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
《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
《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
《无衣》,刺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有杕之杜》,刺晋武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
《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
《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
《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
《东门之池》,刺时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贤女以配君子也。
《东门之杨》,刺时也。昏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有不至者也。
《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傅,以至於不义,恶加於万民焉。
《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
《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
《泽陂》,刺时也。言灵公君臣淫於其国,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
《素冠》,刺不能三年也。
《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
《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
《鸤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
《伐柯》,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
《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23: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