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8|回复: 10

回文诗词简史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14 12: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编写的《中国诗体简史教材》中的一章。太长,发表的时间可能会拉得很长。

目录
第一节  回文诗
一、简说
二、回文诗类说
(一).通体回文
(二).本篇回文
(三).双句回文
(四).本句回文
(五).折叠回文
(六).错杂回文
三、读法研究
第二节   回文词、回文曲、回文铭、回文赋
一、回文词
二、回文曲
三、回文铭
四、回文赋
第三节   变化
一、多体合一与合璧
(一)多体合一
(二)诗联合璧
(三)词联回文诗
(四)诗词合璧
1. 虞美人诗词合璧回文。
2.其他诗词合璧
二、回文诗词图
1.织锦图
2.其他图诗
第四节  回文书籍与研究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13: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14 13:49 编辑

                                                                      第一节   回文诗
                                                                           一、简说

       回文诗的出现并非偶然,和其他诗体同是语言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汉语中很早就出现过倒文、倒句、倒序、错综成文、倒文协韵等修辞手法或句法(见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何时由局部词句发展为贯穿全体的回文诗,则是历代聚讼纷纭的话题。
      皮日休说晋温峤始有回文诗,刘勰谓回文所兴,道原为始,《陔余丛考•回文诗》:“宋有贺道庆,作四言回文诗一首,计十二句,从尾至首,读亦成韵。勰所谓道原,或即道庆之讹也。但道庆宋人,而苏蕙苻秦人,则蕙仍在道庆前,而勰谓始自道原,意或当时南北朝分裂,蕙所作尚未传播江南,而道庆在南朝,实创此体,故以为首耳。”《 四库提要》已指出“考《艺文类聚》载曹植《镜铭》(按,属于玉连环作品)八字,回环读之,无不成文,实在苏蕙前。”曹植(192—232)比苏蕙早一百五六十年,只不过曹植的是铭,苏蕙的诗,因此回文诗当以苏蕙为始。而回文铭的出现,曹植并不算首创,汉朝已经出现,如《汉家常富贵镜》:“家常富贵”。从考古资料看,人类很早就有在金石器物上铭刻文字的习惯,到两汉魏晋,文人又多将箴规劝诫的文字表现为反复可读的诗歌铭刻于器皿,遂形成新生的回文诗体。因此回文诗的源头应该是汉朝的回文铭文。朱剑心《金石学说》:“魏晋以后,最可玩者,莫如六朝之回文镜。”
      晋苏蕙《璇玑图》织锦回文,不但是巨篇回文诗,还开图形诗、多读诗先河。这是第一首图形诗,自它出现后图形诗一直无后来者,直到唐朝才开始慢慢发展,到了明清时代,开始加快步伐,到网络时代,在奇诗派的率领下,图形诗迅猛前行。
按一般规律,应该是先有一首回文诗,然后出现多读回文诗,可是苏蕙《璇玑图》竟然一开始就非常成熟并且以多读形式出现,这确实有些出乎意外,这种突变现象很值得研究。
      苏蕙之作在南朝影响甚大。《隋书》经籍志记载,有谢灵运《回文集》十卷,失传。佚名《五岳七星回文诗》一卷、《杂诗图》一卷,皆失传。南朝时涌现出大批回文作家,如江淹、吴均已用于诗赋。
     《隋书•王劭传》:有人浴于黄凤泉,得二白石,颇有文理,劭遂附致其文以为字,复回互其字,作诗二百八十编奏之。此盖仿苏蕙之体,而今不传。
       回文诗是杂体诗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数量最多、形式规范最繁杂,对社会生活影响也最为深入的诗体,古今对回文诗的编集、研究、创作等方面给予的关注,远非其他任何种类的杂体诗甚至正体诗可以相比。
       1.回文诗是诗中形成最早的诗体之一。最早的诗体是汉朝的柏梁体,回文诗萌芽于汉魏时期,晋苏蕙《璇玑图》代表回文诗正式开山立宗,南北朝出现第一批回文诗作者群,唐朝回文诗开始兴盛,两宋兴旺发达,清朝时登峰造极。它比古风定型更早,是诗体中的老二。
       2.影响最大。回文诗的影响不亚于古风与格律诗。清人康发祥《伯山诗话》称“回文体六朝时最尚之”。连武则天都为苏蕙作《苏氏织锦回文记》。唐朝时兴考进士前先向名臣贤士献行卷(自己的诗文之作),景福二年湖南举子宜春人卢邈以回文诗300首为行卷,并由此登第。可见回文诗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宋淳化三年,宋太宗亲试进士,十六岁的王博文以回文诗百篇为公卷,人谓之“王回文”。清代赵翼说:“(回文)唐人惟皮、陆偶为之,宋以后则无人不作矣”,虽有些夸张,但可见回文在宋时差不多已经普及。
       3.写作队伍庞大。回文作者队伍中竟然涌现了一个皇帝回文写作班子,像梁高祖武皇帝萧衍、梁元帝萧绎、武则天、宋太宗赵光义、明孝宗朱佑樘、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嘉靖皇帝朱厚熜、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萧衍是首批回文队伍的中坚人物。赵光义不但回文作品数量惊人,而且创造了新奇复杂的反复体,他自制《回文诗》四卷、《莲华心轮回文偈颂》二十五卷、《心轮图》一卷、《怀感回文五七言诗》一卷,并多次把这些回文作品赠给东女真、西夏、高丽、日本、交趾等周边邻邦邻国,进行文化交流。在太宗的倡导和带动下,宋代的回文诗与时俱进,不断地推陈出新,回文新品种大量创造出来了。在皇帝们的示范作用下,臣子们回文写作的积极性分外高,写作态度也分外认真。若说他们写回文诗是玩文字游戏,还真有点说不过去。                                                                                                                                                           回文诗词作者中名臣名人非常多,如王融、谢灵运、庾信、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钱惟治、王安石、刘攽、苏轼、秦观、孔平仲、黄庭坚、杨万里、张孝祥、朱熹、周德清、高启、唐寅、杨慎、朱权、汤显祖、徐渭、万斯同、毛奇龄、王士祯、王世贞、万树、纳兰性德、年羹尧、刘大白等都给后人留下各种样式的回文诗词。苏轼喜欢回文,甚至梦寐中也作回文诗。尤其是顽固保守的理学大师朱熹,偏偏写的回文诗脍炙人口(薛瑄《读书续录》:“晦庵先生回文词几于家絃户诵矣”),若说他也喜欢文字游戏,那实在是冤枉了他。
      僧道人非常喜欢写回文诗,如达摩、吕洞宾、船子和尚、白玉蟾、汪元量、张三丰、本忆、释颠颠、文和道人、张皜、陶汝鼐、东皋心越、方以智、释无热、郭都贤、张皜、陶汝鼐、陈子升、谈亮、痴道人、醉道人、笑道人、颠道人、释大汕、释庄秀、释见自、释海与、释几微、释照纯、释显清、本潮、彻凡、王嘉诚、徐恕、杨太虚、万慧、显清、惟诚法师;回文词人有鉴堂、释唵囕、陈㛃、释大汕、东皋心越、蒋敦复、霍洁尘、明夷等。
      中国的女子似乎特别擅长写回文诗词,也许女人们细腻的特点,因此回文写景多有情致,也许女人们感情丰富,因此善于利用回文表达缠绵曲折的情感,那时的回文女作者多得惊人。如谢道蕴、苏蕙、苏氏、武后、薛涛、李舜弦、耶律常哥、花蕊夫人、王昭仪王清惠、沈琼莲、彭淑彗、景翩翩、朱中楣、黄唯、曹鉴冰、黄峨、钱夫人、卞远文、沈静蓴等。尤其是清朝,回文女诗人特别多。如蔡平娘、曾素莲、王端淑、李宜男、佘尊玉、宋芳斌、袁棠、王贞仪、吴如玉、赵云卿、余尊玉、吴绛雪、顾春、余芳瑶、沈宜修、张芬、吴坠、吴如玉、张令仪、蓉湖女子、顾英、胡琼、程嘉则、刘氏、李心敬、黄淑畹、陈敬、许在璞、顾端士、袁棠、仲莲庆、王氏、许兰似、沈彩、甘立媃、王采薇、张淑、顾韫玉、徐裕馨、王贞仪、周秀眉、金礼嬴、方彦珍、汪嫈、江月娥、朱文娟、黄芝台、吕芳贞、张凤、金道夫、洪原周、朱逵、袁希谢、朱镇、傅隐兰、赵云卿、黄婉璚、吴秀珠、朱篔孙、陈淑英、钱守璞、吴筌佩、赵韵卿、周绮、劳蓉君、程芙亭、刘慧娟、左锡嘉、如兰女史、涟漪女儿、画屏、小环校书、扈斯哈里、庆凤晖、刘鉴、露香女史、林韵芳、彭若梅、幹琼蓉、郑一、陈菊贞、杨韵英、濮九孃、任翰芳、沈仪彬、谭志学、洪原周、项佩、翁与淑、陈㛃、吴山、阿莲、冯履端、许燕珍、张玉珍、沈纕、冯兰贞、赵婉扬、沈彩、孙云凤、宗婉、朱璵、庆凤晖、彭贞隐、姚倩、金章、陈婉卿、陆凤池、张学贤、堵霞、缪珠荪、卞梦钰、叶小纨、时娴、沈榛、缪珠荪、华浣芳等。
       4.回文在杂体中数量最多。上海师大教授丁胜源、周汉芳夫妻的《回文集》是回文的集大成者,有六十四卷三百多万字的六册大書,收集作者一千四百余家,诗词曲赋万首,图六百多幅,可见作家之多、作品之丰。
到清朝时,作者个人写作的回文诗数量大增。
     (清)曹封祖《春闺花月词并序》,六十四首,常顺回押相同的韵,或押邻近的韵,特别是每四首标题也为一首回文,这是个创举。
       出现命题大型组诗。(清)陈琼仙曾以秋天的景物为名创作27首回文诗﹐总标题名为《秋宵吟》。(清)李旸《春吟回文》七律八十首,是同一题目回文首数最多的。
       50首以上的作者不少。(清)张玉德《雁字回文》180首(加回文360首) 号称“三绝碑”:以雁字为七言律诗360首为一绝,回文为二绝,真、行、草、隶、篆以仿名家书法为三绝;(清)李旸《春吟回文》七律八十首;(清)曹封祖《春闺花月词并序》,六十四首。《封淑英回文诗集》一百首,封淑英尚还有《兰香吟草》、《荷花词叶》回文诗集。
       5.形式规范最繁杂。回文遍及铭、诗、词、曲、赋、尺牍、对联、隐语(谜语),及乐曲、绘画。没有任何诗体能与之抗衡。回文铭是回文诗的先驱,历史悠久,历代都有作品流传。回文诗是回文的主体,回文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但可逢不可求,所以古代包括变体在内也就五十来个词牌,自从刚刚发现错杂回文和两读字的理论,现在所有的词牌从理论上说都可写成回文词了。回文曲属于稀缺品种,数量少,写作的人也少。回文赋太难写,流传下来不过二十来篇而已,网络奇诗派的手缺一指、孙希平、王大沐、兰若子墨等写作数量远超古代,使这种文体大放光芒。回文联,清朝很时兴,网络上更是很受欢迎品种。回文图诗,它向两方面发展,一是璇玑图系列,古今都有人仿苏蕙的璇玑图,如华彬《璇玑续锦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颂有序》,清朝的金礼嬴《拟赵阳台回文诗》,成就最高。现今有奇诗派的孙希平“升熙图”最出色,其他有“福瑞图”、“牛孩圣法图”、“魔法印”、“纵横回文叠字诗”、“野马跳涧玄机图”等。一是一般的回文图诗,最早的是宋朝《回文类聚》,清朝人在这方面最有成就,这时期的图体诗集很多,图体诗集里都有这种回文图诗,有收集的,也有作者创作的,但没见单独的回文图诗集,丁胜源、周汉芳夫妻的《回文集》把古代的回文图诗全收入集中。网络奇诗派把回文图诗发展到登峰造极,数量超历史,新体非常多,刚刚有回文图诗集两册。
       回文的小类有上百种,任何诗体都难忘其背。下面有专节介绍。
       回文还渗透到其他的杂体诗体中,形成各种合璧。合璧是一种边缘文学,边缘文学属于处女地,是以后发掘的重点。如联诗回文、联绝合璧、诗词合璧、双词合璧,而且回文的许多小类都能写出联绝合璧,比如四变回文联绝体、脱卸回文联诗、四变脱卸联绝体、联绝连环反复体、玻璃回文联诗、坤歌联绝体、词联回文诗、双十字辘轳回文联诗、神智体回文等。这说明回文的灵活性、适应性比任何诗体都强,因此回文诗体的潜力、创造力可观,发展前途无穷。
      更独特的是其他诗体一首诗就只能读出一首,回文诗一首最少读两首,多的一首读几首、几十首、几百首、几千首,甚至几万首,据说有一种虞美人回文,56个字可以读出36万首以上。
      回文组诗,始于唐朝《志舒生遇异》中佚名的《四时回文诗四绝》,历代组诗有四时回文诗、四景回文诗、八景回文诗、十景回文诗、四君子回文诗等,作者非常多。
      长篇回文咏物组诗,是清朝的回文特色。如陈琼仙《秋宵吟》二十七首、黄濬《春宵吟》二十七首、杨枝远《落花诗》、《燕子回文》七律各三十首、李暘《春吟回文》八十首、倪锡湛《梅花回文》七律十五首、曹封祖《春闺花月词并序》六十四首、汪士杰《回文花鸟吟》七律百首、魏荔彤《雁字回文》七律三十首、张玉德《雁字回文诗》七律三百首等。
      小说中常出现回文诗词。如《志舒生遇异》、《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情史(六)并蒂莲》、《今古奇观》三十四卷、《禅真逸史》、《林兰香》、《新镌绣像巧联珠小说》、《英云梦传》、《梅兰佳话》、《合锦回文传》、《空空幻》、《小豆棚》、《终须梦》、《萤窗清玩》、《梦笔生花》、《艳异编》、《並蒂蓮花記》、《古今小说》卷十五、《金瓶梅词话》、《曾国藩第一部||血祭》、《唐祝文周四杰传》等。
       剧本中有回文诗词的明朝高濂《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汤显祖《邯郸记》。
       名胜古迹,古今都留下大量回文诗刻、诗碑。如伏虎寺步文峰、云关古刹、逍遥岩、宣恩县高罗乡板寮古街观音洞石壁、四川射洪县金华山上玉虚阁、安徽省萧县的天门寺、湖南桃源县桃花源、广东茂名市高州县观山寺、晋祠、列圣殿、贵州省荔波县王蒙大七孔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曲江慈公书院、镇江金山寺/武汉龟山、雁荡山净园水帘洞/桃花源向路桥/阳朔莲花岩/兴山县昭君书院、新津纯阳观、安徽省萧县的天门寺白马王墓、福建省永春县百丈岩、翰园壁、湖北省来凤县仙佛寺、清溪桥、连云港花果山仙人桥、遇仙桥、紫霄宫、重庆酉阳清泉乡回龙桥等都有回文诗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13: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14 13:46 编辑

       6.清朝以后的回文发展简况
      回文诗在清朝灭亡和五四运动中衰亡了,数十年少见有人写作,1958年后在大陆销声匿迹了。海外则还有些残余,如周策纵、熊应祚,还成立过中国回文学会。熊应祚有《四季廻文诗集》、《如心斋廻文诗词集》,《回文诗之要义》。新加坡、香港、台北、东京相继出版了回文的专门著作。其中新加坡王仲厚,《绝妙世界之回文文学》反响很大,行销港台及东南亚。
       文革结束后,回文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复苏期。三十年间发表的研究回文的文章80多篇,出版物近30种。建立了一些研究组织。
      泉流出版《中国历代回文诗汇编》,里面汇集了晋以来的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散曲共500多首,还有他自己的回文作品200余首。到目前为止已创作出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散曲计400余首,也是历史上写作回文最多者之一。又独创了30多种新体。先后写出了《略谈回文诗》、《谈回文词的结构形式》和《我国历代回文体的发展轨迹》、《奇花异卉斗芳菲——谈回文词 的结构形式》、《井字借字回文诗五首》、《历代回文诗词曲集》等等。
       萧玉苍著有《回文诗词对联选》,写作回文诗词三百六十多首。
       蔡丽水著有《笑叟回文集》。
       冯锦诸有《七律回文集》、《七律回文集续编》。
       时明皋《回文诗四百首》。
       张安木《回文对联集锦》。
       付瑞亭《回文联墨迹》。
       王应容从《回文文学发展史》到回文诗词歌赋曲联铭,有一套完整的著作。
       安徽王公寿筹建回文诗廊,征诗辑成《神墨碑林回文诗词汇编》。
       蒙山高天飞经五年征集,编成《中国当代回文诗词选集》。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博白的陈国才,为中国回文诗联研究会会长,主编《回文萃珍》诗选,自1977年至2003年,已坚持不懈出了60多期。
       回文名家还有湖南的乔昆等。
       二是网络时代,回文诗风起云涌,有春风野火之势,成为第一大杂体诗,数量之多,远超历史。有名的如一点梅心、邓柔刚、廉煜、叶秋、黄木林、惟诚法师、清江月影、古道龙游、英杰等。
      最值得庆祝的是丁胜源、周汉芳夫妻数十年的收集成果《回文集》终于出版,这是古代回文的总结。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网络奇诗派横空出世,这是一个杂体诗流派,从汉语在线的奇诗怪词版孕育,蔓延到许多网站,后来还专门出现过奇诗怪词网站,这个流派人员众多,分散在海内外,其中有一批人创作了不少的回文诗词,如香港的李凡、广西的陈国才、江西的刚刚、湖南的对对、湖北的姜祚正、湖北的竟陵残雪、福建的陈诗忠、美国的王大沐、吉林的吟龙天骄、北京的小草儿、河北的俗雅斋、安徽的似曾相识、江西的逸飘、山东德州的孙希平、吉林的小溪细语,以及天涯客车、山林樵夫、蓝娃娃、兰若子墨、万华、楚鄢闲人、八卦掌付、高山流水、竹影泉音、程瑞、德翠轩人、蔚然、月清宁、泉水港湾、红了樱桃等(多数为网名)。多数人的回文诗词创作超百首,尤其是李凡、对对、姜祚正、竟陵残雪、小草儿、俗雅斋、似曾相识、孙希平、天涯客车、山林樵夫等,刚刚的回文诗词数量超过1000首,古今数量第一,还有20万字的《回文词谱》。王大沐、兰若子墨的回文赋数量惊人。
更突出的是他们在回文图诗的研究和创作,不但数量多,而且不断创新,其中孙希平、对对、姜祚正、竟陵残雪、吟龙天骄、小草儿、李凡、似曾相识的回文图诗的数量都不逊色于古人,刚刚回文图诗数量则远超古人,刚刚、对对、姜祚正的创新都超过古人。孙希平有一幅《升熙图》,784字,解诗21900首。
       第三是他们对回文诗的收集和宣传工作。在丁胜源、周汉芳夫妻的《回文集》没有正式出版前,他们大量收集各个朝代的回文诗词,与《回文集》不同的是奇诗派采取归纳分类的方法,整理发掘出许多新的类别。对对、吟龙天骄等自己制图把古代的回文图诗发在网站中,使大家耳目一新,他们还在不同的网站教给大家各种回文的写作方法,使各网站都涌现出一批回文诗词爱好者。
       第四是理论研究。他们有一支强大的理论研究队伍,如对对、刚刚、吟龙天骄、孙希平、逸飘等,他们的理论文章已达数百篇。如
      程瑞《魔方诗联新韵》研究
      小草儿《 “神智体”关系字“一对一”翻译字汇》
      吟龙天骄《再探织锦图和龟形诗之间的联系》
      逸飘《诗词合璧<虞美人•竹>百变回文反复体报告》
      刚刚、对对《七——十字辘轳体回文研究》  
      对对是奇诗派有名的理论家,有《“藏头诗”与其他杂体元素之结合》、《诗词曲联合图资料与研究》、《图形诗创新例说》、《桃源碑体藏头诗的流变与创新》、《几种运用文字手段的杂体诗及区别》、《神智体诗“双字根”得失》、《神智体诗的“字位”研究》、《中国杂体诗发展简史——图形诗篇》、《 “藏头诗”浅论》、《奇诗研究:以少胜多——言与体》、《图形回文词的总结》等。
       刚刚的理论文章更多,如
       刚刚在理论上用两读字解决了五言绝句顺逆都用平声韵避免孤平、三平收、三仄收等历史问题。
       az122333和刚刚对十字回文辘轳体从理论上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一个研究回文联绝诗的是几、夫《五言联绝回文体(探讨)》。刚刚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押韵,归纳出回文联绝诗中五绝的三种形式与八种读法。
      刚刚对纵横相同回文诗作了系统的研究,一,第一句的模式有平平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二,第四字要选平仄两读的多音字,做押韵时为平声。三,12467字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模式也是抓住第四字平仄两读。
      刚刚用两读字和错杂回文的理论,解决了回文词的偶然性问题,使任何一个词谱都能写成回文。
      奇诗派在回文上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对回文的复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我国回文的特色(照抄《回文集》)
       若同世界各国比较,我国回文的特点是:
首先,语言文字适合。回文之所以能在我国文学领域充分发扬,是与汉字的单音、多义、词序灵活紧密相关。由于字词,基本同一,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又无碍事的性、数、格等语法关系,形态变化;并且汉语语词具有强大的结合力,双音词容易解体,也容易组合。因而创制回文,要比其他语言文字具备更有利的条件。中国是诗的国度,亦是回文的国度。不只有汉文回文,同诗还拥有藏文回文。
       其次,形式多样,往复二意。我国文学方面的回文作品,如与和文、西文的回文作品两相对照的话,一是形式上多样性,我国有首尾回环、反覆体、逐句转换、倒句回环、转尾回环、当句回环、通贯回文等不同形式,“工巧日增,非仅一顺一倒也”。其中反覆体,即“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还有一诗词合璧”、“一调回作他调者”,这些,西文、和文都是无法企及的。二是“往复二意”,颠倒字序,词性、音节都回发生变化,有的还改变句式,顺读与倒倒意义、意境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于五七言诗尤为明显。如顺读为“迎客”,逆读意思变成“送客”;顺读为“忆妻”,逆读意思变成“忆夫”;又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上下句意义相反,不像西文,和文,无论顺读倒读,句式和意思完全一模一样。
       第三,回文、诗图结合。胡震亨《唐音癸签》谓:“苏伯玉妻寄夫诗,写从中央周四角,屈曲成文,名盘中”。这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诗图。历代对它的评价甚高,尤深得毛泽东的喜爱,先后在几个本子的盘中诗旁圈圈点点,要“熟读”。郭沫若也说:“可与前秦窦滔妻璇玑图的回文诗比美”。回文与诗圆,原本两途,自苏蕙集回文、诗图于一锦方,后人遂将这样的诗图归入“回文”类中,称为“回文图”。如《隋书经籍志》卷四,把梁杂诗图列于五岳七星回文诗下。唐代张眼暌妻“侯氏绣回文作龟形诗”,其实便是通常的一首七律,只“绣作龟形寓意”而已。龟、谐音归,祈盼夫婿归来内容的一种文字之外的表达方式。桑世昌编纂《回文类聚》,因其写于盘中,开我国诗图创作的先河,就置于篇卷,以为“肇端”。并将白居易《游紫霄宫》(明本《回文类聚》、《三才图会》图名《藏头回文拆字诗》、苏轼《采莲》、秦观《客怀》(明本《回文类聚》图名《借字回文体》一、佚名《拟织锦图》等这些不可逆读的篇什,也都收入集中。后来人们更云用汉字字形、音韵、词义的特点,采取离合、藏头、拆字、顶真等格,制出许多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匪夷所思的诗图。万树所著《璇玑碎锦》六十幅,各以“名物寓题,组织工巧”,其中大半并非回文诗词。又如傅冠《临江仙》,题目《回文赠别》,实为顶针。因此,朱象贤指出,“今之屈曲成文者,盘中之遗也;反覆往回,左右相通,巡环成句及交加借字,三四五六七言互诵者,皆璇玑之制也”。所以,中国的回文,涵盖了盘中一类的诗图。但西方的诗图,是诗的形式依内容而定,诗中写什麽,诗行就排成什麽样式。作者运用文字图形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是的内容,使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充分发挥视觉效果。受语言文字的制约,回文与诗图,不能像我国那样殊途同归,合流为一。
      第四,设限多,难度高。作诗难,回文尤难。张之象说:“盖回文妙在借字就意,往返成章而不戾于义,可谓难矣。故观回文者,不在正文之巧,而在反文之妙,实人之所难能也”。刘公坡《学诗百法》谓“回文诗反覆成章,可以纵横排比,非仅一顺一倒也。然有一字不妥,则句便费解,有一字未谐,则句便失叶”。皮日休《杂体诗序》云:“刘宾客集中,有回文、叠韵等,他集罕见,足知为之之难也”。也正因其难工,才吸引无数文人,甚至名家大儒迎难而上,天纵其才,浩放横决,创制出不少文辞精妙,“正言若反”的佳作。格律诗,限制多,七律难工,然后世作者,七律最多,回文七律,难之又难,然后世作者,偏是七律回文最多,特别是清代,数量几乎占了一半。以难见巧,能人之不能,如闻一多所说:“带着镣铐跳舞,才跳的痛快,跳的好,只有不合跳舞,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才感到格律的束缚”。还有孙中山,他也认为:“或以格律为束缚,不知能者以是益见工巧”(胡汉民不匮室诗抄卷八)。故周策纵答唐德刚诗云:“回文岂费道,组合见心裁,来去寓真美,才穷亦畅怀”。
       英国作家多普逊于一八八O年茌《文学戏语》中,说道:“中国在这方面显示出了更大的独创性。”
       8.正确评价
       一句话:“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形成两个极端。
历代对回文的评价值不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种文体,会象回文那样反差这般强烈的褒贬誉毁。爱之者,说它好得很,如吴继志《回文赋诗词对合编序》,谓“古今诗体之妙,无过回文”。台湾彭须源《回文诗词集》,称“回文诗词者国宝也”。恶之者,说它糟得很,如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渭“诗道之下流,学人之大戒也”,是费时失日无聊之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讲得更加严重,说什么“一染其习,终身不可语于大雅也”。甚或斥为“恶趣”、“贼道”、“谬妄极矣”,视若洪水猛兽,大大挞伐。有些评论家不问作者的创作背景,主观动机,也不论其表达的内容如何,一概贬入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文字游戏”。于是乎回文,即使不是戏谑取乐之作,也该带有炫才斗博之嫌。连写武侠小说的梁羽生,竟断言“任何回文诗,都是文人的游戏之作”(《名联趣谈》)。亦有采取双重标准,按不同对象,区别对待的,如许学夷《诗源辩体》,对苏轼,谓“东坡才大,自无不宜”,而对皮日休、陆龟蒙,则“吾当投畀豺虎”。文字游戏之说,人们显然并不认同,叶秉敬《定山园回文诗序》:“诗之有回文也毋乃近於戏乎!苟以为戏,则凡诗皆戏也”。张叔埏《戏雪集唐自序》:“唐山箫鼓,苏氏璇玑,皆得为之戏乎?”(《郯啸文集》卷下)。
       就形式和内容之同的关系而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只是表达内容而已,文学作品也不例外。无论“文以载道”、“诗言志”,抑是自娱娱人,都由其内容决定的。所以,任何文体、诗体全可以谓文字游戏,岂独回文?(以上抄自《回文集》)
       回文诗是中国的特色,确实是国宝,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中国这样形式的回文。
回文诗的形式与写法在中国诗体中表现得最活跃最多样化。回文诗的多读法堪称一绝。
       回文中的精品多多,不亚于任何一种诗体。
       对回文批评最多的是“文字游戏”。
       多数人是人云亦云,恐怕连什么是文字游戏都搞不懂。
       文字游戏,顾名思义就是以文字为载体,以一定规则为约束的一款游戏。诗歌正是以文字为载体,以一定韵脚为约束的一种文体,因此诗歌本身就是文字游戏,而且许多古人都承认这个事实。推而广之,凡韵文类未尝不是文字游戏。还是用朱光潜《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来说明吧:“就史实说,诗歌在起源时就已与文字游戏发生密切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已一直维持到现在,不曾断绝。”“凡是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大半来自民俗歌谣,都不免含有几分文字游戏的意味。诗人驾驭媒介的能力愈大,游戏的成分也就愈多。”“其次,就学理说,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娴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诗歌何尝不能用文字声音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呢?在许多伟大作家——如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中,文字游戏的成分都很重要,如果把它洗涤净尽,作品的丰富和美妙便不免大为减色了。”
       批评者也许不否认诗歌含文字游戏,那么他们批评回文是文字游戏可能是从文字游戏的度来考虑的,比如纯粹是文字游戏之类。南北朝时帝王与大臣们一起创作回文诗,恐怕不能说他们是为了文字游戏,尤其那时回文初出,他们处在探索阶段,创作态度应该是认真的。又比如苏轼,做梦也在考虑回文,那是多么的投入,岂能说是文字游戏?像宋朝周知微《龟山回文》,就是在七律的作品中也难有与之匹敌的,岂能说是文字游戏?当然回文中拼凑韵脚,逆读别扭的很多,确实是文字游戏,但这种文字游戏在律诗绝句中又何尝会少?因此是否是文字游戏,一看内容,二看写作态度,三看功力。
       还有一种针对性的批评,说回文顺逆都是一个意思,没什么味道。这种批评看起来很有道理,事实上很多回文诗顺逆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有的诗句的句子成分发生变化,比如顺读的主语在逆读中变成宾语,但句子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斜峰绕径曲”与“曲径绕峰斜”((梁)湘东王萧绎《後园回文诗》)。但是回文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有不少的回文诗顺逆句意或有差异,或不同,情感有不同,褒贬有不同,甚至有顺逆为两个主题的。某些主宾互动、有人物参与的主宾互动、顺逆整体的互动、字的多音、词的多义、语素构词产生的变化、有的反序词意思不同、某些句序的变化,都会造成顺逆句意的变化,因此“回文顺逆都是一个意思”的批评属于以偏概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回文诗类说
                              (一)、通体回文

      通常见的回文是通体回文(能从最后一个字倒读,一首诗顺逆变成两首诗的,叫“通体回文体”,又叫倒章回文,又名双回文),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说的回文诗就是这种通体回文。
      通体回文诗成为回文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通体回文诗可以是古风,也可以是格律诗,从唐开始,通体回文自觉地向格律靠拢。
      (南朝  齐)王融《春游回文诗》五言十句,是最早的山水诗回文。
      (唐)佚名《志舒生遇异》中的《四时回文诗四绝》是最早出现的回文组诗。
      李舜弦有《蜀宫应制回文》,所谓应制,唐宋间诗人有应制为标题的,皆为应皇帝之命,内容多半是歌功颂德,蹈袭陈言,后人把这类诗文称为应制体(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古代的老干体)。
      在应制写作中用上回文诗,可见帝王也非常看重回文诗。前有梁代众帝王写作回文诗,后有武则天的极力赞扬,再后又有宋太宗、彭城郡王钱惟治的创新。钱惟治曾作《吴越回文绶带连环诗》九十首,已失传。
      最早的通体回文诗为四言,有晋傅咸回文二首,晋温峤一首,但每首都只剩下两句。第一篇完整的通体回文诗是(宋)贺道庆《回文》四言十二句。
        回文寄情    (宋) 贺道庆
阳春艳曲,丽锦夸文。
伤情织怨,长路怀君。
惜别同心,膺填思悄。
碧凤香残,金屏露晓。
入梦迢迢,抽词轧轧。
泣寄回波,诗缄去札。
      倒读
札去缄诗,波回寄泣。
轧轧词抽,迢迢梦入。
晓露屏金,残香凤碧。
悄思填膺,心同别惜。
君怀路长,怨织情伤。
文夸锦丽,曲艳春阳。
       他顺逆采用转韵,各用了三组韵,是第一首转韵回文诗。文君(上平十二文);悄晓(上声十七筱);轧札(入声八黠);泣入(入声十四缉);碧惜(入声十一陌);偒阳(下平七阳)。短篇的回文诗中转韵回文诗很难得一见。
       四言回文诗比较少,宋钱惟治《春日登大悲阁 (四言回文)》是四言八句。(宋)项安世《转轮八花诗》为长篇四言回文图诗。清朝的四言回文多些,最长的有(清)朱方增《圣驾巡幸津淀礼成恭纪  四声回文颂十章瑾序》,十章共80句。当代萧玉苍《四言箴》,16句。  
       通体回文最常见的是五言与七言。五言出现在南北朝,七言出现在唐代。
       南北朝时兴五言诗,第一首五言回文诗是南朝齐王融的《春游》。梁时五言四句回文诗开始兴旺起来。唐许敬宗的《五言后池侍宴回文诗一首应诏》是五言八句,两组对偶不错,但平仄不合格律诗,应属古风,是最早的五言八句回文诗。
      五言后池侍宴回文诗一首应诏   (唐)许敬宗
凉气澄佳序,碧沚澹遥空。
篁林下仪凤,彩鷁间宾鸿。
苍山带落日,丽苑扇薰风。
长筵列广醼,庆洽载恩隆。
      宋赵光义《怀感回文五七言诗》中的五言诗已达二十句。(宋)梅窗《四时四首》为五言组诗。(宋)白玉蟾《戏联回文体》、《夜船与盘云联句回文》为五言联句。五言十二句,如张奕光《题澹园雅集图》;五言二十句,如范守己《七夕回文十韵》;五言二十四句,如王承时《金陵纪胜谩成十二韵廻文》;五言二十八句,如万斯同《登天封塔五古回文十四证》;五言四十句,如刘绘《回山王母宫廻文二十韵》。
      七言常见的是四句、八句,但也有三句、五句、七句、十二句、十六句,(宋)赵光义《怀感回文五七言诗》的七言诗二十句是从晋到宋的最长的回文诗。樊增祥《鸿侄作东园即事回文八韵小有意致更用原韵庚之凡十二叶》为二十四句、韩上桂《三殿篇效回文体有引》为二十四句、易佩绅《回文闺词二百韵有序》为一百句、吴统持《卍斋廻文诗有序》为一百四十四句、 吴统持的夫人项佩,字吹聆,据说有两百句的七言诗。
       第一首六言回文诗是梁定襄侯萧祗的《和湘东王后园》,唐宋两代六言回文甚少,《回文类聚》仅收录一首陈子高六言绝句回文《暮春》。(明)王留《咏梅  回文六言绝句》为折叠双回文、(清)叶圭《萬春山莊四時即景》六言四首组诗。流传下来的六言回文诗只十首左右。六言回文诗有四句、五句、六句、八句几种形式。  
       三言的难得一见,如(清)蔡受《松石图》、(清)涟漪女儿《芙蓉图》、佚名《古松》、(近代)周璧卿《三言诗》最长,八十句。
       九言的只有万斯同的牟尼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通体回文的小类
      唐朝的回文诗很闷很单调,宋朝开始,在宋太宗的带头下,作者猛增,回文诗开始生气勃勃,新体萌发,形式多样化。通体回文中出现许多小类。这些小类开始都是不自觉的写作,多不为人所知,后来数量多了便自然成为一类,推究源头发现不少肇始于宋,然后被人发现和发掘整理,尤其是网络奇诗派整理出许多小类和归纳出多种读法。
                A、        韵的特征
      回文诗的很多小类都来自韵。
           1.交锁韵回文/間韵回文
      诗中有交锁韵和間韵,但交锁韵回文和間韵回文似乎无人分类与论及,我只好收入囊中。例不三不立,类不十不立,收集到的已远超十首,因此这种回文是可成一类的,它读出的首数比通体回文多,也该独立门户。
      它与折叠双回文同类。
      诗体特点:
      有三组韵,奇句的首字为一组韵,偶句的尾字为一组韵,奇句的尾字为一组韵。尾字韵组平仄不同,尾字韵组的韵母不同的为交锁韵,尾字韵组的韵母相同的为间韵。
与折叠双回文的关系:折叠双回文也是三组韵,奇句的首字为一组韵,偶句的尾字为一组韵,第三组韵却是偶句的首字为一组韵。折叠双回文的回文也是交锁韵诗。它们是同类,因位置不同而读法有些不同。
      读法特点  调序读,得12首。
      交锁韵回文出现在南宋朝,王卿月《即事》、李涛《春昼回文一首》为七言四句。
             春昼回文一首    (宋)李涛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沉烧处碧凝烟。
纱窗闭着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回读为七绝:
天雨乍晴新困极,起慵犹着闭窗纱。
烟凝碧处烧沉水,齿透香时嚼饼茶。
        “着”一作“著”。
      齿起押韵,用了交锁韵方法,即上下句双用韵,因此还可读出几首来。
      首数推理
      调序读:
茶饼嚼时香透齿,极困新晴乍雨天。
纱窗闭着犹慵起,水沉烧处碧凝烟。
      回读:
烟凝碧处烧沉水,起慵犹着闭窗纱。
天雨乍晴新困极,齿透香时嚼饼茶。

纱窗闭着犹慵起,水沉烧处碧凝烟。
茶饼嚼时香透齿,极困新晴乍雨天。
       回读:
天雨乍晴新困极,齿透香时嚼饼茶。
烟凝碧处烧沉水,起慵犹着闭窗纱。

纱窗闭着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沉烧处碧凝烟。
       回读:
烟凝碧处烧沉水,齿透香时嚼饼茶。
天雨乍晴新困极,起慵犹着闭窗纱。

      上下句换位的调序读
水沉烧处碧凝烟,茶饼嚼时香透齿。
极困新晴乍雨天,纱窗闭着犹慵起。

水沉烧处碧凝烟,纱窗闭着犹慵起。
极困新晴乍雨天,茶饼嚼时香透齿。

极困新晴乍雨天,纱窗闭着犹慵起。
水沉烧处碧凝烟,茶饼嚼时香透齿。

极困新晴乍雨天,茶饼嚼时香透齿。
水沉烧处碧凝烟,纱窗闭着犹慵起。
       明清时这种交锁韵绝句诗,(清)吉梁《飞花》为七律,当代李德安《冬夜偶成》为五律。
       間韵回文出现得晚,例也不多。(明)李镐《四季回文诗•冬》为間韵七绝。
              四季回文诗•冬   (明)李镐
红炉拥处歌姬小,绿酒斟时醉客豪。
空舞雪花琼树老,地凝冰柱月山高。
       因为这是新归纳的类别,知道的人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的人会越来越多。
                  2.柏梁体回文
      (宋)秦观《拟题窦滔妻织锦图送人》顺逆都是柏梁体,可读出48首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20: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28 20:13 编辑

3.反复体
       最值得一提的还有回文反复体。
       “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 反复成文也。”这是反复体。《回文类聚》说:“两韵者谓之回文,一字皆成读者,谓之反复。”讲的是回文与反复相结合。
      反复体回文诗通常可做成圆形图,但也可做成其他几何形状。比如苏东坡最有名的那首二十九字的回文反复诗就是矩式的。
      有八言二句,常见的有二十字的五言四句,还有三言四句、六言四句、七言四句(石幢回文)、七言三句(菱镜铭),四言二十四句(璇玑瑞镜铭),四言三十八句(拟赵阳台回文诗)。
      (唐)陆龟蒙(“静烟临碧树”)开20字的联绝连环反复体回文先河。所谓联绝,就是既是两组对联,又是绝句,只是用的是折腰体绝句。它用了10组押韵,可以字字回文,可读出读出顺回40首诗来。但这首诗人们一直只把它当一般回文诗看待,没注意它是联绝连环反复体。
       梁代达摩的诗被人认为是史上最早的回文反复体诗。达摩和陆龟蒙可能是史上最早写回文反复体诗的人。
       回文反复体到宋朝时成果辉煌。
       宋太宗赵光义,他有《回文诗》四卷、《心轮图》一卷、《莲华心轮回文偈颂》二十五卷、《怀感回文五七言诗》一卷。《心轮图》是最早的回文反复体图诗之一,由五圈组成,是圆形图多层次的第一图。开创了回文反复体图诗的先河。
       苏轼类回文反复诗,是十字图外加矩形。二十九字排成一菱形,外圈任取一字开始,左旋右旋,读之皆可,能得五言绝句三十首;圈内十字交叉的十三个字,顺读、横读、逆读,可得七言绝句四首;以中间的“老”字为枢纽,左右上下旋读,又可得诗若干首;若将所有二十九字任取一字随意回旋,取其压韵,还能得诗若干首。共可读出一百多首。
      (宋)钱惟治的《春日登大悲阁两首》使20字的联绝连环反复体回文正式定体。后代的反复体回文基本都是20字的五言折腰体绝句。
       网络时代回文诗发展变化最大的恐怕是回文反复体了。回文反复体历代有人写作,一般是20字的,当代萧玉苍先生写得较多,网络时代写作的人更多。
       奇诗派的人写作的数量最多,尤其是刚刚,反复体回文有上百首,其次是李凡、姜祚正。
       乔昆《翠院秋》回文反复诗是种新形式,是句句押韵的柏梁体。把回文反复诗的10组押韵压缩到5组,根据押韵组数越少,首数越多的特点读得10800首以上。开启了回文反复体利用减少押韵组数,增加首数的新时代。
       16字的回文反复体,可得四言32首。如陆景升的镜铭,字有残缺,后无人继承。16字回文反复诗今萧玉苍写有一首。
      见得最多的是8字的回文反复体诗,叫玉连环,4言一句,四句一首,共16首。但因为实际多是铭文,难遵守诗的平仄押韵要求。真正的8字回文反复体诗,只有网络时代刚刚的两首,诗读成五言。
       刚刚在反复体的研究上成就最大。一是反复体创制最多的人。他创作了第一首28字的回文反复体,第一首12字的回文反复体,第一首8字回文反复体诗,第一首十六字令回文玻璃字反复体,第一首拆字通贯回文反复体,第一首双十字圆盘诗词反复体,第一首10字联绝连环回文反复体。在图诗中还创出几种反复体图诗。回文反复诗一般用圆形图,刚刚首创出8字图形。刚刚在回文反复体上还创造了利用公用字的办法,制出不同形状的回文反复体图。还有与其他诗体结合起来的回文反复体,如回文反复体兼柏梁体与独木桥体。历史上只有偶数字才有反复体,刚刚让奇数字都能写成反复体,这是一个大突破。李凡也把这种借字法分展到极致,他的《四季》是四环借字反复体。
       二是在读出的首数上的研究,有几种反复体诗体读出的首数打破历史记录。20字的回文反复体的读法通常是40首,刚刚通过减少押韵组数的方法,以及跳读、辘轳七言读、乱点鸳鸯法读等方法,读出1万多首,28字的根据押韵组数的不同可读出38976首至51880首。回文反复诗读出的首数最多的可能要数刚刚45字的《三合一》了,据说可读出140984首,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刚刚又写出一首《合璧虞美人百变回文反复体》,56个字可读出36万4906首诗来(数字也许存疑,但数量最多则无疑),逸飘采取减少韵组的方法,使合璧虞美人百变回文反复体读出更多首数。
                4.四变回文
       四变回文定义:举一句而反复成诵,句句可起,顺逆可读。实际是句子反复体。
       结构特点:奇句的首尾为两组押韵,双句的首尾为另两组押韵,萧玉苍说:“所谓四变回文,即指一首绝句,如变换其平仄韵脚而逐句正读之,则可得四首绝句;若可倒章回读者,则可共得绝句八首。至若倒章、倒句两读均可者,则加倍而成十六首绝句矣。”
      它来源于间隔韵,诗有三组韵的为间韵诗或交锁韵诗,四组韵的便为四变回文。诗例一般都是当代的,那么追究古代发源,谁最早写这种体呢,以前无人论及。
       按  唐徐夤从自己的《自咏十韵》中抽出四句由四组押韵组成的诗句,做成图障两面,被人称为八体回文诗,它是四变回文的雏形,(宋)王安石的《迸月》,由四组押韵组成,开了跳读的先河,是第一首四变回文。但这首四变回文一直没被人发现,被大家当一般回文诗看待。
           迸月    (宋) 王安石
迸月川鱼跃,开云岭鸟翻。
径斜荒草恶,台废冶花繁。

繁花冶废台,恶草荒斜径。
翻鸟岭云开,跃鱼川日迸。
      冶,通“野”。
     (金)宇文虚中《四时回文》也学这种写法,是古代写四变回文最多的,共12首。
      最早论及这种形式的是徐时栋(1814—1873)《烟屿楼笔记》卷七:作回文诗者或五绝一首,倒读之又成一首而已。偶见《中州集》宇文叔通四序回文十二首,其第一、第三句首,皆谐韵是也。而第二、第四句首亦皆谐韵。如《春景》云:“短草铺茸绿,残梅照雪稀。暖轻还锦褥,寒峭怯罗衣。”稀、衣,短、暖外,复韵残、寒。盖初回之“衣罗怯峭寒,褥锦还轻暖。稀雪照梅残,绿茸铺草短。”再回之则“绿茸铺草短,稀雪照梅残。褥锦还轻暖,衣罗怯峭寒。”又其第一、第三句末,绿褥亦谐韵。盖回句不回字,读之云:“残梅照雪稀,短草铺茸绿。寒峭怯罗衣,暖轻还锦褥。”然则一首化为四首矣!惟《夏景》第一首第一句“翠密围窗竹”,第三句“睡多嫌昼永”,永字与竹字不谐,不知何故。余十一首无不谐者,至同卷中选张德容回文五绝二首,惟一、三句首有韵,便是回文常法矣。
       清人陈作霖把它叫做连环格(《夜坐回文   连环格》读得八首),萧玉苍开始称之为倒章、倒句两读四变回文,后简化为倒章四变回文,再简化为四变回文(《过苇川 四变回文》)。
      (清末民初?)倪抡第《近水园四时即景五言廻文》说“句首尾同韵上下句可以互易一首可作四首读。”
      四变回文一般只见五绝和七绝,清朝出现一些律诗,四变回文七律有(清)毛咸《文笔庵  迴文读成四首》、(朝鲜)李诚中《回文诗每句押韵体次尹生》、华彬《秋叶 云栖看竹》、五律有(近代)邱炜萲《戏为回文体赠莲娘凤娘两词史》。奇诗派的山林樵夫、天涯客车写了不少四变回文的七律和五律。
       读出的首数:徐时栋说可读出四首,加上回文就是陈作霖读得的八首。这八首是正规的绝句。还有折腰之类,另外随着对回文的研究,读法增多,首数自然增加,再加上不同的用韵方法,可多读出许多首诗来。比如王安石的《迸月》,应读得144首(顺逆韵的平仄声不同的五绝与七绝,可读得8首合律绝句,8首折腰体绝句,16首转韵诗,16首抱韵诗。左折叠读也读得8首合律绝句,8首折腰体绝句,16首转韵诗,16首抱韵诗。右折叠读也读得8首合律绝句,8首折腰体绝句,16首转韵诗,16首抱韵诗。以上总数144首。)顺逆押韵平仄相同的七绝读得合律七绝8首,折腰体七绝8首,转韵诗16首,抱韵诗16首。共48首。七律可读得128首七言诗。
      发展变化情况:
      a.四变回文加上绝律变体:
             四季回文(四变回文、绝律变体)  刚刚
画绣春风趁绿嫁,螽鸣落叶悼秋终。
坝冲雨水凉长夏,空冻雪霜寒漫冬。
      除了能读出144首诗外,又由于后两句是对联,可以本章倒序折叠回文构成一首七律。
画绣春风趁绿嫁,螽鸣落叶悼秋终。
坝冲雨水凉长夏,空冻雪霜寒漫冬。
夏长凉水雨冲坝,冬漫寒霜雪冻空。
嫁绿趁风春绣画,终秋悼叶落鸣螽。
       b.刚刚还有几首集句(集谢灵运)四变回文。
       c.顺逆同韵为三组韵:

      由于顺逆同韵,四组韵便成为三组韵,可读得合律七绝8首,折腰体七绝8首,转韵诗16首,抱韵诗16首,柏梁体24首。共72首。
             应诗一首 梨园春光(四变回文)  刚刚
浓花绽院梨园盛,月影窥风弄玉琼。
鈡响悦音余韵梦,雪狂如剑舞斜空。

         d.顺逆同韵为两组韵:
     奇句尾与偶句首为一组韵,加上顺逆同韵,便是两组韵,读得合律七绝8首,折腰体七绝8首,转韵诗16首,抱韵诗16首,柏梁体48首。共96首。
           教书乐  萧玉苍
心虚务实求疑问,愤发勤攻专学文。
吟句觅诗哼小径,论书评字品幽林。
       e.律诗:
      清人写作者不多,如毛咸、华彬、(朝鲜)李诚中,(近代)邱炜萲,今人马驹昌,奇诗派的天涯客车、山林樵夫写了很多首。这种诗开初只读出四首,严一清(嘉庆五年至咸丰八年(1800—1858)陕西白河县知县)增读出四首。四变回文律诗到底读出多少首,尚在研究阶段,刚刚的读法是:1.一般通体回文;2折叠回文;3.奇句折叠读;4.偶句折叠读;5.奇偶句互调读;6. 奇偶句互调后的折叠读;7.奇偶句互调后的奇句折叠读;8.奇偶句互调后的偶句折叠读;共16首。9.其他七句可依次做第一句,每句为头如上有16首。八组得128首七言诗。
           文笔庵  迴文读成四首  (清)毛咸
中林一刹开禅律,胜绝多闻时鸟啼。
通印法筵初译帙,賸菘秋院小分畦。
风催雨瀑寒岩溢,磴隐松云晓岫迷。
同客有谁劳问诘,磬敲清响引桥西。
       “律帙溢诘”在入声四质;“胜剩磴磬” 在去声二十五径。
          f.回文词:
       今人才有四变回文词出现,如林贞木《十六字令•黄河鲤》可读出四首,此词变读后,平仄与词谱略有出入,是美中不足。奇诗派的天涯客车也写有《十六字令》,奇诗派的山林樵夫有《西江月》。目前四变回文词虽然很少,但只有人带头了,后面的队伍就会越排越长。

5. 顺逆同韵回文诗
6.独木桥回文
7.转韵
8.尾转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20: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28 20:18 编辑

                         B、修辞特征
                          1.集句回文

      (宋)王安石五言《碧芜》,首创集句回文。但无人继承,几乎被人淡忘,空挡直到清朝时才补上,因此集句回文是回文小类发展最慢的。清朝集句回文诗人有张月槎、龚璁、华彬、石庞、邱壑、郑熙绩、辛可人、杨福谦、徐旭旦、阮学浩、尹嘉铨、张琼英、金道夫、史培、徐基等。
      发展情况:
      清朝时,华彬、石庞等写七言集句回文;
       华彬石庞、辛可人等写作七律集句回文。
       写得最多的有华彬,《集古五言绝六十首》(刊本题作《雪后咏梅》)、《闺词•集唐五言绝六十首》,《闺词•集唐七言绝四十首》,他共写了180首集句回文。
       邱壑《观歌舞表演赋赠集句》是首顺逆同韵的回文集句。
       龚璁《江村即景  颠倒唐句十首》采用了新颖的方法,每联一句顺文一句回文。如第一首:
                             松窗坐啸
清露凝庭户(刘禹锡),松轩思别琴(李群玉)。
叶新闻柳岸(高  绍),水曲乱花阴(韦  庄)。
静坞连声鹤(顾非熊),高楼万里心(贾  至)。
白云幽绝处(张  乔),晴雪夜山深(卢  纶)。
       清露凝庭户、叶新闻柳岸、静坞连声鹤、晴雪夜山深四句是回文。
       奇诗派人把集句与其他类别结合起来,如偶得(即对对)和李凡的联句发明了高难度的神智体集句回文《明月》。
                   明月 (神智体集句回文) (新韵)
[偶得]:明月照高楼(曹植),[李凡]:谷虚禽响幽。(陈与义)
[偶得]:青山横北廓(李白),[偶得]:水挟断云流。(黄庚)
      回文
流云断挟水,廓北横山青。
幽响禽虚谷,楼高照月明。

      以前的集句都是集多人的诗句成诗,刚刚则有毛泽东诗词集句回文14首,其中包含交锁韵回文、双篇回文、顺逆间韵四变回文、折叠双回文。
      出现集句回文词。华彬、杨福谦、徐旭旦等都有菩萨蛮集句回文。
      又有集字回文诗。作者有郑熙绩、阮学浩、尹嘉铨、张琼英、金道夫、史培、徐基等。尤其是徐基集字除了五绝、七绝、还有玉连环、十字辘轳回文诗、拆字连环通贯回文、一韵回文诗、菩萨蛮回文等形式,最长的有四言48句。

                              2.联诗回文
       有人论及绝句有四种类型:第二联对偶;第一联对偶;两联都不对偶;两联都对偶。
       格律诗中全部由对联组成,叫宗楚客体。这种回文诗我称它为联诗回文。与回文联诗不同的是回文联诗只一副对联。联诗回文,则是由两副或四副对联组成。在非回文诗中,由对联组成的诗人们一般不会注意,但回文顺逆都是对联,则别有一种趣味。联诗回文很少,也许以后写作者会慢慢多起来。

                   雨后回文    (宋)刘敞
绿水池光冷,青苔砌色寒。
竹深啼鸟乱,庭暗落花残。
      回文
残花落暗庭,乱鸟啼深竹。
寒色砌苔青,冷光池水绿。
      折叠回文读
冷光池水绿,寒色砌苔青。
乱鸟啼深竹,残花落暗庭。
       此诗是折叠双回文,同时它是有两组对联组成,一二句互对,三四句互对,是第一首联诗回文。(金)杨云翼《回文》,学此法。
                回文    (金)杨云翼
梧井落花秋寂寂,竹窗摇月夜沈沈。
孤鸾舞处回肠断,远雁来时别恨深。

深恨别时来雁远,断肠回处舞鸾孤。
沈沈夜月摇窗竹,寂寂秋花落井梧。

                                 3.回文联句
      (宋)王阮、王质《避暑烟水亭与王景文回文联句一首》、(宋)白玉蟾《夜船与盘云联句回文》,用联句形式,也是一种创新。
                                4.倒顺连环锦缠枝
       简称锦缠枝。是通体回文与顶针和借字(公用字)的结合。1与28字为公用字的七言八句(七律)回文顶真诗,可以编成图形顶真诗,该诗体有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称为倒顺连环锦缠枝,即这里的字行行像是一条锦绣丝带,螺纹状紧紧的缠在树枝之上,全诗横、竖各七字,左下方缺一字,共48字(可做成图)。通过旋读、连环、回文,可读成七言八句诗二首。读的时候要像锦缠在树枝上那样一圈一圈的绕着读,下一句的头是上一句的尾。正读倒读皆可。这实际是一种半回环顶真诗排成的图形,缺口交叉处的字(公用字)在诗中出现三次:在145句中,1句的首字、5句的首字、4句的尾字。最早的倒顺连环锦缠枝是(宋)南山居士写的《幽居对客》。
      流传下来的倒顺连环锦缠枝只有无名氏(时代不清)《四季词  和南山居士》四首。此诗体虽然出现得较早,但此二人以后不见他人续作,直到刚刚带着他的团队才又给这种诗体添砖加瓦。现在渐渐有人写作这种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7: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29 17:05 编辑

                   6.脱卸连环。
       这种诗叫回转回文诗,又叫连环诗,又叫借字回文体,转轮诗,最先是14字的。
       这种诗大多数不能算真正的回文,只是一种回环而已,只是现在大家习惯也叫它回文了,其中有部分可以回读的才是真正的回文诗。读法是:1至7字为第一句,4至10字为第二句,8至14字为第三句,11至14 字加上1至3字为第四句(4334式)。
       最早的14字脱卸连环可能是《仙人桥回文诗碑》,仙人橋始建于明末清初。但只是回环,不是回文。
       十四字脱卸回环诗按规定读法,要写成格律标准的通篇回文是不可能的。
       萧玉苍《早稻增产》在第三句读法上改动,由三四式改为四三式,这样第四句的末尾就是开头的第二字了,于是最后收尾是仄平平,用4343式避免了三平收。
       刚刚《吟宝钗(十四字脱卸回环回文诗)》利用第四字两读,才真正能按老读法(4334式)读了,这是一个突破。
       十五字的,没有新的叫法,大家也叫它脱卸回环,其实是四字顶针。1、7、10字押韵,读法四四式,最后一句末字为十五字的首字。这种诗容易回文,萧玉苍写得最多。
                       7.头尾不粘式
      也叫十六字联珠回文。第一句从首字起左旋,后三句均从前一句的第四字读起(前四后三式的四字顶针)。右旋读法从尾字起同左旋读法,至左旋读法的首字止。此体出现很晚,因此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很少,今网络诗在发扬这种诗体。网络诗人写转尾连环多只能顺读,不能回文,那其实不是回文诗(没有转尾),只能算四字顶针。   
       最早的头尾不粘式回文是(清)佚名《转尾连环》(16字)
       网络上头尾不粘式回文写作萧玉苍数量最多。
                               8.顶针回文
      
一字顶真回文诗。回文顶真诗是回文诗词的一种特殊形式,让一句话首尾衔接,形成一个环,字字相扣,形成一首倒顺皆可读的诗词。一字顶真回文诗是每句的首字是上一句的尾字,回文也是一首诗,属于通体回文诗。如果最后一句的尾字是第一句的首字,那就叫一字顶真回环回文诗。矩式连环回文诗和倒顺连环锦缠枝都属于一字顶针回环回文。
     《封淑英回文诗集》第一首诗就是一字顶真回文。
       刚刚的团队写了好几首一字顶真回文的《忆江南》。
       刚刚高脚杯之五言创半字顶真回文诗。
       刚刚的图诗《独轮车》中有一首六律辘轳顶真回文。俗雅斋《新婚(顶真,回文,复字诗)》是把复字结合进去的多体合一体。
       二字顶针回文诗。如佳人有约的双字顶针回文诗《木兰暮景(顶真回文诗)》。刚刚双字顶真回环体回文《网虫》。二字顶真回文诗如果最后一句的尾二字是第一句的首二字,就叫双字顶真回环回文诗。   
       翠蕉型回文。可作圆形图,用翠蕉诗的方法读,顺时针一首,逆时针一首。所谓翠蕉方法,就是下一句顶针是上一句除第一字以外的所有的字。写作方法:由一平一仄的两组韵字交叉构成,由于全是韵字,要写得通顺是较难的。如乾坤的《丹霞山 》。
                      9.纵横相同回文诗。
       这是在纵横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回文诗。纵横诗就是横读出的诗与纵读出来的诗一样。这种诗写成格律诗如何做到押韵和平仄符合标准是个突破的难点,关键是首句的第四字。赵尧森所创,平仄无标准,尤其是押韵,无法安排。
       第一首规范的纵横相同回文诗是无为居士《纵横回文诗<梅山雪月> 》。
       刚刚对纵横相同回文诗作了系统的研究,一,第一句的模式有平平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二,第四字要选平仄两读的多音字,做押韵时为平声。三,12467字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模式也是抓住第四字平仄两读。
10.分联对顶回文诗
11.重字
12.镶嵌
13.回锅体
14.离合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7: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C、文字特征
                  1.拆字通贯回文

      宋朝宋庠的《寄范仲淹》是第一篇拆字通贯回文。既是回文诗,又能拆字读,所以叫拆字通贯回文、通贯回文。后代写作的人少,只见(清)徐基2首,网络上刚刚写的2首。
求新,是回文诗的主线。
     (宋)陈朝老《宿龟山次韵》,将回文与唱和次韵合而为一,在回文中首见。(明)     《丘浚和宋周明老夜宿江馆•并序 》也用此法。
     (宋)陈朝老《因小儿学琴终夜不寐作》、(宋)宋伯仁《小舟晚赏荷花回文》、 (宋)随斋徐瑾《偶书》,他们的诗顺回押相同的韵,若用顺回离合读法,可多读出许多诗来。后来用这种方法的很多,但没有人研究该如何读,能读出多少来。顺回离合读法,是清朝末年童叶庚首先提出的(刚刚取名为顺逆同韵)。
       宋太宗的《怀感回文五七言诗》内外两圆圈。又钱惟治织成连环诗九十首,上下两圆圈,外加两条宝子垂绶。
       宋朝回文诗很突出,元朝回文诗却很少,到了明清两代,回文诗又多了起来,其中尤以清朝为多,通体回文的手法也多样起来。尤其是通体回文中组诗大量涌现。
      (明)文翔凤《秋夜回文》,七绝中顺压平声韵,逆押仄声韵,以前似乎没见。
      (清)张奕光《秋莲》,七绝中顺压仄声韵,逆押平声韵的以前也似乎没见。
      (明)王祎《无题回文七言绝句(四首)》中《夏》《秋》诗不但顺逆同韵,《秋》还又用了抱韵法。
      明代出现了叠字回文七律,(明)朱权(叠字体)《书怀》 既是叠字诗,又是回文诗。
      限韵回文。(清)阿阁主人(曹梧冈)的《梅兰佳话•第二十七回  慕佳人花信求婚  逞绝才雪香拟古》中出《美人四时闺情》题,作回文七律四首,限纱、鸦、花、遮、斜为上韵,妆、长、伤、墙、香为下韵。
      (清)梧岗主人《空空幻•第八回 逢劲敌梦恋三更 会佳期图全十美》中出题《春闺》,回文体,上下韵限三娇二字。
2. 半字顶真回文诗
3. 离合体回文与离合体纵横回文
4. 神智回文诗
5. 同旁字回文
6. 玻璃字回文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5 13:20 编辑

                                            二)、回文格律诗
       唐时回文诗已向格律靠拢,回文格律化,一方面是潮流使然,一方面是文人们追求高雅同时又大众化。一直到清朝,回文诗绝大多数都是格律诗。唐朝时格律回文较多的是五绝和七律,晚唐七绝也出现了,但唐没有五律。
       五言绝句出现在唐朝,(唐)潘孟阳、权德舆、张荐是最早写五言回文绝句的,如张荐《和潘孟阳春日雪回文绝句》但若按后代标准则失粘与三仄收。
       顺逆都平声押韵的五绝免不了失粘与三仄收,(宋)陈朝老《因小儿学琴终夜不寐作》、(宋)白玉蟾《夜船与盘云联句回文》都曾试图顺逆都平声押韵,结果都有三仄收。为了避免失粘与三仄收,(唐)权德舆《春日雪酬潘孟阳回文》的五言绝句已改用顺读平声韵,回读仄声韵的方法,此方法一直用到网络时代前。
      网络时代,刚刚在理论上用两读字解决了五言绝句顺逆都用平声韵避免孤平、三平收、三仄收等问题。
      (唐)戴光乂《山居》是第一首接近七律的回文诗。若按后代标准则有三平收。
      (唐)陆龟蒙的七律《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唐)皮日休的七律《和陆秀才晓起 (奉和鲁望晓起回文)》、(晚唐)徐夤《七律•回文诗二首》代表回文七律水平已臻至成熟。
      (唐)陆龟蒙《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的七律回文诗,用了少见的“全对格”,这种方法在回文诗中是首创。
      (宋)周知微《龟山回文(又叫“题金山寺”)》是历史上回文律诗中写得最好的,被诗家赞誉为“回文体之无上佳制 ”,就是格律诗也难有与它媲美的,因此,这首诗是对“回文诗是文字游戏”最有力的反驳。
      (唐)佚名《四时回文诗四绝•志舒生遇异》说明唐朝已出现回文七绝,也是七言中最早的组诗。宋朝时才出现大量的七绝回文。   
       回文诗在宋朝文笔开始讲究,回文诗从(宋)孔平仲始渐入佳境,这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可与格律诗媲美的回文诗,像王观、苏轼、陈朝老、秦观、桑正国、张炎都是其中佼佼者。孔平仲的回文诗在宋朝可称第一,远比苏轼好,连苏轼自己也感佩。
      (宋)钱惟治《春日登大悲阁 (五言回文)》虽说五言,实为五律,平仄严谨,只有“花”字对偶不当,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回文五律。
       标准的回文五律到宋人王安石集中才见记载(《泊雁》)。然亦为数不多,元明清时始较流行。
南朝齐王融的五言十句《春游》有人说是最早的回文排律。     
                                                                       三)、双篇回复式
      (梁)定襄侯萧祗的六言是第一首六言回文诗,顺读意为夫怨妻,倒读意为妻怨夫。此诗恐怕是回文中第一篇双篇回复式了。
       什么是双篇回复式?通体回文体所得的两篇诗词多数立意、内容都差不多。但通体回文体中也有一种所得的两篇诗词或者描写角度不同,或者描写的主要人物发生变换,或者事件、时间发生变化。两篇合起来表现的主题更全面,意境更高远,形象更丰满。这便是双篇回复式,又叫变义回文诗。
      最有名影响最大的的双篇回复式是(宋)李禺的《忆》,顺读是夫忆妻,倒读则是妻忆夫。   
      宋朝的双篇回复式最多,除了李禺的,还有苏轼一首,宋朝的孔平仲接连写了几首双篇回复式,“红手素丝千字锦”这首是双篇回复式,顺读妻惦郎,回读郎惦妻。“羞看一首回文锦”也是首双篇回复式,顺读女赋客,回读客赋女。“寒信霜风秋叶黄” 也是首双篇回复式,顺读君寄女,回读女寄君。
      写作这种作品的人很少,写作者当时也许是偶然写出这种顺逆为两个主题的作品,只有李禺的《忆》显得更突出些,因此这种作品一直不为人注意,这种形式也一直无人给他定名,到网络时代才有人专门提出这种诗,这种诗于是开始崭露头角,已有很多人写作,作品数量也不少,成为通体回文诗中出色的一小类。网络时代写得最多的目前恐怕要数刚刚,有20来首,如《巧读诗》。而且把它用到回文词,如《啰唝曲•洪水》,以及诗词合璧回文上,如《宝黛吟(合璧虞美人)》。
      这种诗体的意义在于它把回文从顺逆都是一个意思的格局中破局而出,为回文开辟了新路。当这种诗得到重视后,回文将出现崭新的局面。
      有个叫曾伟的教授拾人唾余说什么回文诗没什么意思,顺过来反过去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话如果是一般人说,那可以理解为受前人影响,不足为奇。但作为一个教授,而且据说是个古音韵的教授,就实着令人吃惊,我怀疑他根本没读过回文诗。回文诗中顺过来反过去都是一个意思的句子确实大量存在,尤其是本句回文这种形式,但多数回文句顺反的意思有所不同,顺读的是和逆读的诗内容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双篇回文,顺逆主题都不一样了,怎能笼统地说回文诗没什么意思,顺过来反过去都是一个意思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3: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颠倒使韵(本篇回文体)
                            一).本篇回文体

       诗歌的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倒读,叫本篇回文体。本篇回文体当初又叫颠倒使韵,回文词有的仍这样称呼,如颠倒回文南乡子。第一篇本篇回文体是(梁)简文帝萧纲五言《咏雪•颠倒使韵》。
                咏雪•颠倒使韵    (梁)简文帝萧纲
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
奁粉飘落花,舞蝶乱飞盐。

       古代五言本篇回文诗例子甚少,因为五言本篇回文体只适用古风,若写五绝,回文时一般会失粘,多三平收或三仄收。若写五律,在第五句上也容易失粘。唐宋以后,回文诗都写成格律,所以五言本篇回文诗几乎绝迹。现在本篇回文体五言诗则为常见的回文方法,因为写作者不顾格律,回文时几乎都是三平收或三仄收,美名为古风。古风讲究声律,今人不懂,写的其实为五言打油本篇回文体。有(清)金道夫的《回文五绝一首》用柏梁体来打破这种尴尬,这首诗还是集字诗。
               集字诗   (清)金道夫
回文五绝一首
亭建旧基新,灵居得胜形。
形胜得居灵,新基旧建亭。
       七言本篇回文诗虽然不存在三平收或三仄收的问题,但在古代也是珍稀品种,也许这种写作方法太单调吧。有不知时代的清溪桥回文诗碑,到清朝时略微多些,如显清的《回文诗》、金道夫《回文七绝一首》(集字诗)、顾曲主人伯瑜《戏仿循环体》、日本青山延之《戏赋回文二首(其一)》。如
              集字诗   (清)金道夫
回文七绝一首
直男书好清名得,息形旧览胜游日。
日游胜览旧形息,得名清好书男直。

       网络上七言本篇回文体则欣欣向荣,古代都只是绝句,网络还出现律诗,作者有乐斋、月下笛、飘枫暂泊等,如落花风雨作品集《无咎集》的《回文•夜雨寄远》。
              回文•夜雨寄远    落花风雨作品集《无咎集》
寒食悲凄皆祭祖,禁烟香火无处寻。
盘杯冷落花挥泪,雨冻风惨甚伤心。
心伤甚惨风冻雨,泪挥花落冷杯盘。
寻处无火香烟禁,祖祭皆凄悲食寒。

临窗把酒苦寻思,薄意春残花尽时。
心里万言难赠别,吟成自觉枉情痴。
痴情枉觉自成吟,别赠难言万里心。
时尽花残春意薄,思寻苦酒把窗临。
       这种本篇回文方法在回文词中最常见。如颠倒西江月、颠倒虞美人、颠倒南乡子、颠倒渔歌子、颠倒竹枝、颠倒罗贡曲、颠倒长相思、颠倒双带子、颠倒眼儿媚、颠倒十六字令、颠倒醉花阴、颠倒临江仙、颠倒南柯子、颠倒传言玉女、颠倒剔银灯、颠倒瑞鹧鸪、颠倒望江南。
      颠倒西江月出现得最早,由苏轼或梅窗首创。如
                  西江月•咏梅   (宋)苏轼
马趁香微路远,纱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纱,远路微香趁马。
      其他首创者:(清)万树创颠倒虞美人、颠倒南乡子、颠倒长相思;(清)华彬另有略有变化的颠倒南乡子、颠倒渔歌子、颠倒眼儿媚(变式)、颠倒临江仙(变式)、颠倒南柯子(变式)、颠倒十六字令、颠倒醉花阴;(清)周暟颠倒望江南;(清)毛奇龄颠倒双带子;(清)张埙颠倒瑞鹧鸪;(清)保其寿颠倒传言玉女(变式)、颠倒剔银灯(变式)。今人刚刚颠倒眼儿媚(常式)、颠倒竹枝;帘影渲琴颠倒罗贡曲;真理的儿子颠倒采桑子(变式);唐明宏颠倒破阵子(变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6: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