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11-12 14:58 编辑
中唐双璧照诗坛----兼评白居易刘禹锡唱和诗的起承转合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起,饮酒作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歌词内容,感叹命运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转眸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议论,结 ----这首诗,是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的无限感慨和不平。诗人说: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为此,刘禹锡作了一首酬答诗,即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在他们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二十八。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与我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诗唱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为你带来了什么呢?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是无奈之事。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
也知道你被才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这诗表达出对刘禹锡遭遇的深深同情和真诚劝慰,深表不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白居易的人品,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爱惜人才的高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起自回顾来地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承接感叹自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眸观世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合到当前饮酒赋诗作乐,乐观的人生精神。
注释 1.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被贬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区,“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2,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3,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5,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6,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王质上山砍柴,看见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 7,沉舟,病树:诗人自比。 8,歌一曲:指白居易的诗:
再看看此诗的结构: 起兴:望着巴山楚水这些谪居了二十三年的地方,无限感慨。 承接:现在回到这里(繁华的扬州),感到物是人非。想到不少好友已逝世,我只能像向秀那样,空自写篇闻笛赋寄托情思;又像山中观棋烂柯之人,恍如隔世,好不惆怅! 转折:回眸观看京中其他得意之人,都似千帆竞发,万木逢春,而我却像沉舟和病树,远远落后了。 收合:虽然这样不得志,但多亏有你,与我饮酒赋诗,今天就借这杯酒,我的精神也振作了起来。
关于闻笛赋的典故: 三国魏末有号称“竹林七贤”的七位名士。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嵇康与阮籍等共倡玄学新风,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的事迹对于后世风气与价值取向有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有《嵇康集》传世。“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向秀在嵇康被杀后一次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的笛声,不禁悲从中来,深深悼念嵇康,写下了这篇情恳意恻的《思旧赋》。这赋虽然很短,却成了悼念亡友的代表:
闻笛赋: 序言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烂柯人”典出《述异记》: 信安郡石室山(今浙江衢州烂柯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