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蘇醒 于 2014-11-15 07:56 编辑
我国音乐大师俞逊发先生笛子精品——《那达慕1988》浅析
文:苏 醒
我国的蒙古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从而形成习惯。比如每年在农历六月初四或者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间开始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草原上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是以娱乐、游戏、比赛等方式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场面热闹非凡。
俞逊发先生于1988年到内蒙采风,正赶上那达慕大会,为那达慕大会沸腾热烈的民族风情所感染,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遂创作《那达慕1988》以抒怀,赞美那美丽的大草原,赞美那草原牧民们的幸福生活。乐曲构思巧妙,旋律优美动人,艺术风格别具一格。
这支曲子的特点是: 1、旋律优美,扣人心弦,让人听后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乐曲主题旋律突出,曲调新颖别致,达到使人“闻而不忘,愈品愈香”的妙境和效果。就像我们听二胡曲《梁祝》、《二泉映月》、《十面埋伏》、《喜洋洋》、《赛马》、《命运》等,莫不是如此!
在整个乐曲中他将打音、叠音、滑音、吐音等技巧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奏出了优美的主题旋律,生动地表现了蒙古同胞在那达慕大会上的轻松愉快、幸福喜悦心情,展现了欢快热烈、令人向往的动人场面。
2、乐曲布局巧妙,独具匠心,艺术风格,与众不同。俞逊发先生却打破常态,不用传统的蒙古长调作为开头,像我们知道的《牧民新歌》、《奔驰在草原上》、《牧歌》、《嘎达梅林随想曲》、《草原上》等都是这样的。他是将内蒙的长调和短调结合起来,极大地表现内蒙大草原的辽阔而又美丽的情景。他将常位于开头的自由段落安置的中间,可谓“匠心独运,与众不同”。他没有去用旋律吸引人,而是“以意感人”,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3、这支笛子曲演奏难度很高。难度高表现在对气息控制能力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中间的自由长调段落处,要求将乐句以一口气吹完。至于其它难度,我非专业人士,很难表达清楚。
总之,《那达慕1988》是俞逊发先生创作的一首优秀笛子作品,其乐曲构思巧妙,旋律优美动人,艺术风格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我们只有用心去聆听它、品味它,才真正体味到它的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