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一】隔句对者,其辞云隔【二】。体有六:轻、重、疏、密、平、杂【三】。
【一】《作文大体》:“隔句有六体,轻、重、疏、密、平、杂也。轻重为胜,疏密次之,六体同可调平他声。”
【二】谓如其辞所云,乃隔句做对者。
【三】密字原讹作蜜,据《作文大体》改正
轻隔者,如上有四字,下六字。若“气将导志,五色发以成文;化尽欢心,百兽舞而协曲”【一】之类也。
【一】此隔句对,出自裴度《萧韶九成赋》,见《文苑英华》卷七五,《全唐文》卷五三七。“气”字原作“器”,乃音近而讹。按《孟子 公孙丑上》“气壹而动志也”,是裴赋用典所本;且《文苑英华》、《全唐文》皆作“气”,据改。“导”字原作“道”,旁有小注“导”字,据改。“舞”字《文苑英华》与《全唐文》皆作“率”。按:《竹书纪年》有云:“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是“率”、“舞”二字皆有所本,宜两存之。 重隔,上六下四【一】。如“化轻裾于五色,独认罗衣;变纤手于一拳,已迷纨质”【二】之类是也。
【一】《作文大体》:“重隔句,上六下四。”
【二】此隔句对,出自白行简《望夫化为石赋》。“裙”字原作“裾”,“独认”原作“尤忍”,“已迷”原作“以迷”,据《文苑英华》卷三一及《全唐文》卷六九二改正。 疏隔,上三,下不限多少【一】。若“酒之先,必資于曲蘖;室之用,终在乎户牖”【二】。“倏而来,异绿蛇之宛转。忽而往,同飞燕之轻盈。”【三】“俯而察,焕乎呈科斗之文;静而观,烱尔见雕虫之艺”【四】等是也。
【一】《作文大体》:“疏隔句,上三,下不限多少。”“隔”字原本无,据《作文大体》补。
【二】此隔句对,出处未祥。戴侗《六书故》卷二十八:“甘酒少曲多米,并莤饮之曰醴,醴为酒之先,饮之不至甚醉。”唐郝名远《大厦赋》:“当其无而有室之
用。”(《文苑英华》卷五二)是“酒之先,室之用”之类词语,唐人常用。
【三】此隔句对,出处未祥。倏字原作条,按谢良辅《秋雾赋》"倏而来,比君子之道广;忽而逝,侔至人之性空“,句式与此相同,据改。
【四】此隔句对,出自蒋防《荧光照字赋》,见《文苑英华》卷六三,《全唐文》卷七一九。“俯”字原作“府”,据上二书改正。
密隔,上五以上,下六以上字【一】。若“征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二】、“咏团扇之见托,班姬恨起于长门;履坚冰以是阶,袁安叹惊于陋巷”【三】等是也。
【一】“下六以上”,原作“下亦以上”,按《作文大体》引作“密隔句,上五以上,下六以上”,据改。
【二】此隔句对,出自杨弘贞《溜穿石赋》,“老聃之”下原衍一“之”字,据《文苑英华》卷三一、《历代赋汇》卷二三删。
【三】此隔句对,出自崔损《霜降赋》,见《文苑英华》卷一六,《全唐文》卷四七六。“袁安”原讹作“表安”,据上二书改正。又二书此联作“咏团扇而见托,班姬岂恨于长门;履坚冰以是阶,袁安欲惊于陋巷”,亦文从字顺,与《赋谱》引文可两存之。袁安之事,见《后汉书.袁安传》章怀太子注引《汝南先贤传》。
平隔者,上下或四或五字等【一】。若“小山桂树,权奇可比;上林桃花,颜色相似”【二】“进寸而退尺,常一以贯之;日往而月来,则就其深矣”【三】等是也。
【一】《作文大体》:“平隔句,上下或四或五或六。”中泽希男云:“《类聚》本作‘平隔句,上下或四或五或六,去声又不去’。”
【二】此隔句对,未见今存赋作使用,惟唐人诗中有之,乔知之《羸骏篇》:“小山桂树比权奇,上林桃花况颜色。”(《文苑英华》卷三四四,《全唐诗》卷八一)。“权奇”原讹作“摧奇”,按《汉书.礼乐志》“志俶傥,惊权奇”。王先谦《补注》:“权奇者,奇谲非常之意。”据改。“上林桃花”原作“丘林花”,据《作文大体》所引改正。
【三】此隔句对,出自杨弘贞《溜穿石赋》。《文苑英华》与《历代赋汇》所引,无两“而”字。“进寸而退尺”,《作文大体》(类聚本)引作“寸进而尺退”。
杂隔者,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亦五、七、八字【一】。若“悔不可追,空劳于驷马;行而无迹,岂系于九衢”【二】、“孤烟不散,若袭香于炉峰之前;团月斜临,似对镜于庐山之上”【三】、“得用而行,将陈力于休明之世;自强不息,必苦节于少壮之年”【四】、“及素秋之节,信谓逢时;当明德之年,何忧掩望”【五】、“采大汉强干之宜,裂地以爵;法有周维城之制,分土而王”【六】、“虚骄者怀不材之疑,安能自持;贾勇者有攻坚之惧,岂敢争先”【七】等是也。
【一】《作文大体》:“杂隔句,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五七八。”
【二】此隔句对,出自陈仲师《驷不及舌赋》,见《文苑英华》卷九二,《全唐文》卷七一六,二书“悔”字作“逝”,“迹”字作“踪”。
【三】此隔句对,出自白行简《望夫化为石赋》。“孤烟”之间,原衍一“云”字,据《文苑英华》、《全唐文》删。“团月”,《文苑英华》、《全唐文》作“圆月”。“袭香”之下、“对镜”之下,《文苑英华》、《全唐文》多一“以”字。
【四】此隔句对,出自黎逢《人不学不知道赋》。“世”字,《文苑英华》作“代”,盖避唐帝讳改也。
【五】此隔句对,出自杨弘贞《月中桂树赋》。见《文苑英华》卷七、《全唐文》卷七二二。“掩望”原作“淹望”,据二书改。
【六】此隔句对,出自崔损《五色土赋》。见《文苑英华》卷二五,《全唐文》四七六。
【七】此隔句对,出自浩虚舟《木鸡赋》。见《文苑英华》卷一三八、《全唐文》六二四。“虚憍”原作“虚矫”,《全唐文》作“虚憍”。按《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是以作“虚憍”为正。又,“疑”字,《文苑英华》、《全唐文》作“虞”;“持”字二书作“恃”;“岂敢”二书作“莫敢”,可两存之。
此六隔皆为文之要,堪常用,但务晕澹耳【一】。就中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二】
【一】晕淡,本指浓淡相间之绘画技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引徐煕《翠微堂记》:“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澹细碎为功。”此指各种赋句搭配使用,形成错综协调的审美效果。
【二】“密”字原讹作“蜜”,据上文改正。《作文大体》引作“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