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6|回复: 49

華,從「冤枉作東」說起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11-8 2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華,從「冤枉作東」說起
有甲乙二生見路旁一古碑刻有「太華山銘」,乙生讀作「太huá山」,甲生曰:應讀「太huà山」。 兩生爭得面紅耳赤,擬去問其塾師,輸者作東。 塾師聽罷原由說:乙生讀對了。 席散,甲生頗怪其師,害得他冤枉作東。 師笑曰:你不過作了一個東,他卻要冤枉讀一輩子錯字。 」
其實華的正確讀法並不難,翻翻字典即迎刃而解。
1.陰平聲 huā:華本花的本字,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周南·桃夭》;華而不實(只開花不結果。 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2.陽平聲:huá此讀音其義眾多,見附1.
3.去聲:huà
3.1.華山(亦稱太華山,華通花),在中國陝西省,又稱西嶽,為五嶽之一,故又稱華岳。
3.2.姓。 如華陀。
五十多年前,曾購得兩本摺頁冊。 一曰:《容易讀錯的字》,將華字收入其內。 二曰《漢字異義異讀舉例-陳玄編》其收列的四百多字認為華字太簡而未收,但其「自序」說得好:「有些字有幾種讀音,各種讀音的意義不同...... 不少人自以為常見,不會念錯,又懶得翻字典,結果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這種現象,即使在一部分高級知識份子中也還不免。 」真是一語中的,國學裡一些宿儒竟也為「上窺華岳巔」是否犯孤平爭得不可開交嗎?
由於「華岳」之華處在奇數位置,而奇數位置又多可平可仄,故只選處於二四六位置之詩十八首。 其華若讀平聲,則非律句也,見附2。
另選「太華」一詞搜得唐以來近體二百余首附後,見附3。

附1.1現代字典
拼音:huā 韻部:麻
〈名〉
(會意。 從芔,從芌(xū)。 「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葉下垂形。 本義:花)
通「花」,花朵
華,榮也。 ——《說文》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 ——《爾雅·釋草》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周南·桃夭》
焜黃華葉衰。 ——《樂府詩集·長歌行》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又如:華英(指花);華葉(花與葉);華勝(花勝。 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華實(花和果實;亦指開花結果)
輕浮柔弱如花的脈象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 ——《素問》。 王冰注:「謂似華虛弱,不可正取也。 」
〈動〉
開花
桃李始華。 ——《淮南子·時則訓》
又如:華而不實(只開花不結果。 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昏花
僧問:「撥塵見佛時如何?」 師曰:「莫眼華。 」——《五燈會元》
當中剖開
瓜曰華之。 ——《爾雅》
為國君者華之。 ——《禮記·曲禮》。 注:「中裂之。 」
拼音:huá 韻部:麻
〈形〉
華麗;光彩美麗
金銀華美之服。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華堂之上。 ——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華衣乘馬。 ——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又如:華扁(華麗的匾額);華彩(華美;光彩);華服(華麗的服裝);華輿(華美的車輛或轎子);華筵(華美的筵席);華觀(華麗的觀闕,即宮門前的望樓);華轂(華麗的車)
豪華
況我大魏天王,個為華侈。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稱美之詞。 通常用於跟對方有關的事物 。 如:華名(美名);華宗(對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稱);華箋(對他人來信的敬稱);華緘(對他書信的美稱或敬稱)
灰白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蘇軾《赤壁懷古》
又如:華首(頭髮花白。 指老人);華顛(白髮);華鬢(鬢髮花白);華髮(花白頭髮)
年輕;年少 。 如:華年
浮華
處其實,不居其華。 ——《老子》
又如:華辭(虛浮巧飾的言辭);華譽(不實的聲譽);華風(浮華的文風)
漢語 。 如:華言(指中原地區的語言。 後泛指漢語)
榮華;光耀 。 如:華伍(指達官貴人);華序(顯要的官階);華使(顯貴的官吏);華秩(顯位;高階)
顯耀 。 如:華近(顯貴而親近君上的官職);華要(顯要尊貴的官職);華省(顯貴而職務上能親近君主的官署);華重(顯貴而重要的官職)
繁盛
其街市之繁華,人煙之阜盛,自與別處不同。 ——《紅樓夢》
又如:華滋(草木茂盛的樣子)
鮮美
其民華食而脂肥。 ——《素問》。 王冰注:華謂鮮美,酥酪骨肉之類也。
彩色。 特指雕繪或裝飾 。 如:華軒(飾有文采的曲欄);華袞(古代王公貴族的多采的禮服。 常用以表示極高的榮寵);華納(有雕飾的臺階。 納,即納陛);華幄(帝王所居的華麗的帷帳)
〈名〉
中國 。 如:來華訪問;華中;華北
我國古稱華夏,今稱中華。 省稱「華」 。 如:華夷(華是漢族,夷指非漢族的其他少數名族);華風(指漢族或中原的風俗)
光輝;光彩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王勃《卿雲歌》
又如:華景(明亮的陽光);華月(皎潔的月亮);華煥(光彩絢麗);華魄(光彩;亦指皎潔的月光)
泉中的礦物由於沉積而形成的物質 。 如:鈣華;矽華
借昇華而得的化學品 。 如:硫華;鋅華
車蓋 。 如:華芝(車蓋。 因車蓋的外形象芝而得名)
時光 。 如:年華,歲華,韶華
聲望
客游梁朝,則聲華籍甚。 ——《文選·任彥升·宣德皇后令》
精華
物華天寶。 ——王勃《滕王閣序》
又如:華甸(精華薈聚之區。 常以指京都、中原、中國);華英(精華);華髓(精髓)
文才
昔庚無規才華清英。 ——劉勰《文心雕龍》
瓜類植物的果實
天子樹瓜華,不斂藏之種也。 ——《禮記》
光環
薄雲敝日時,由於無數水滴的衍射,在太陽、月亮或其他發光體四周形成的一組或幾組小半徑的同心彩色光環
礦脈或煤層已發生氧化或分解的露頭
拼音:huà 韻部:祃
1. 〔~山〕山名,在中國陝西省。
2. 姓。

附1.2.康熙字典:
《唐韻》戸花切《集韻》胡瓜切,�音劃。 (麻韻)
《書·舜典》重華協于帝。 《傳》華謂文德。
又《禮·檀弓》華而睆。 《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
又《廣韻》草盛也。
又粉也。 《曹植·洛神賦》鉛華弗御。
又髮白也。 《後漢·陳蕃傳》蹇諤之操,華首彌固。
又華林,園名。 《魏志》芳林園卽今華林園。
又地名。 《戰國策》說趙王于華屋之下。 《史記·秦本紀註》華陽,地名。 《吳志·孫皓傳》皓舉大衆出華里。
又《水經注》河水東南徑華池。
又華表。 《古今註》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大帝九星曰華蓋。
又《韻會》胡化切,音話。
《書·禹貢》至于太華。 《爾雅·釋山》華山,爲西嶽。
又姓。 《潛夫論》華氏子,姓也。 《通志·氏族略》宋戴公子者,食采于華,因氏焉。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 《註》華皮可以爲索。
又《集韻》呼瓜切,音譁。 (麻韻)
《禮·曲禮》爲國君者華之。 《註》華,中裂之,不四拆也。 《爾雅·釋木》瓜曰華之。
又與花同。 《爾雅·釋草》華,荂也。 《揚子·方言》齊楚之閒或謂之華,或謂之荂。 《佩觿集》華有戸瓜,呼瓜二翻,俗別爲花。
又《韻補》呼戈切。 (歌韻)
《邊讓·章華賦》體迅輕鴻,榮曜春華。 進如浮雲,退如激波。
又胡戈切。 (歌韻)
《徐鍇·說文繫傳》華,本音和,故今人謂華表爲和表。 《棗據詩》矯足登雲閣,相伴步九華。 徙倚憑高山,仰攀桂樹柯。
又《詩·本音》灼灼其華。 《註》音敷。 《考》《詩》如常棣之華,顏如舜華,維常之華,葉車韻。 隰有荷華,葉下都韻。 黍稷方華,葉下途韻,凡七見,皆讀敷。 又《唐韻古音》亦音敷。 郭璞曰:江東謂華爲敷。 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 漢光武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必得隂麗華。
又《韻會》苦蛙切《正韻》枯瓜切,音誇。 (麻韻)
不正也。
或作蕐。 詳䓙字註。 䓙又作。
考證:〔《禮·檀弓》華而晥。 〕
謹照原文晥改睆。 〔《詩·本音》灼灼其華。 《註》音敷。 《考》詩如棠棣之華。 〕
謹照原文棠改常。



...
附2:華岳讀仄聲詩例:
1.
秋日餞陸道士陳文林(唐·駱賓王)
青牛游華岳,赤馬走吳宮。
玉柱離鴻怨,金罍浮蟻空。
日霽崤陵雨,塵起洛陽風。
唯當玄度月,千里與君同。
2.
關中送別(唐·薛能)
一行千里外,幾事寸心間。
才子貧堪歎,男兒別是閑。
黃河淹華岳,白日照潼關。
若值鄉人問,終軍賤不還。
3.
水石山居(宋·釋斯植)
靜極青山裡,松花滿石床。
春風思華岳,夜雨夢瀟湘。
人影歸林薄,猿聲出澗長。
心如無別事,同此閉閒房。
4.
... 謁祠下因吊以詩雲(明·朱誠泳)
看山來華岳,駐馬寇公祠。
老蔓纏空木,荒苔蝕斷碑。
乾坤功業大,史冊姓名垂。
千古精誠在,公安有竹枝。
5.
懷體休上人(唐·齊己)
仲宣樓上望重湖,君到瀟湘得健無。
病遇何人分藥餌,詩逢誰子論功夫。
杉蘿寺裡尋秋早,橘柚洲邊度日晡。
許送自身歸華岳,待來朝暮拂瓶盂。
6.
覽物(唐·杜甫)
曾為掾吏趨三輔,憶在潼關詩興多。
巫峽忽如瞻華岳,蜀江猶似見黃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經春長薜蘿。
形勝有餘風土惡,幾時回首一高歌。
7.
寄韓潮州愈(唐·賈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8.
旅懷(唐·黃滔)
雪貌潛凋雪發生,故園魂斷弟兼兄。
十年除夜在孤館,萬里一身求大名。
空有新詩高華岳,已無丹懇出秦城。
侯門莫問曾游處,槐柳影中肝膽傾。
9.
留題龍門二首 其二(宋·邵雍)
誰將長劍斬長蛟,斬斷長蛟劍複韜。
爪尾蜿蜒凝華岳,角牙獰惡結嵩高。
骨傷兩處嶄蒼壁,血出東流洶巨濤。
此物猶難保身首,謂言讒口莫嗷嗷。
10.
游黃山留題(宋·趙日岩)
半空嵐翠滴樓臺,物象冥搜入剪裁。
雲散峭峰殊華岳,仙留靈跡勝天臺。
丹砂水暖岩前湧,紫術花香洞口開。
為問神仙住何處,寄詩還許到蓬萊。
11.
懷夢英大師(宋·趙逢)
林巒影裡有清賢,與我相知二十年。
書劄愛工精玉箸,利名拋舍住金田。
吟容賈島稱詩匠,醉許劉靈作酒仙。
別後近聞棲華岳,亂雲應得恣情眠。
12.
次韻中散兄慶立方賜第(宋·葛勝仲)
兒曹春榜預言揚,竊吹知難服士鄉。
黃絹未能摛好語,青氈偶幸繼前芳。
穿楊喜共東床客,攀桂同標北寺房。
聖世選材如華岳,積塵曾不棄毫芒。
13.
題天師畫(元·張仲深)
空青千仞玉嵯峨,點染何曾費墨多。
不是分雲來華岳,也應洗筆到銀河。
斜陽屋後深深巷,積雪林間小小坡。
飛溜一枝蒼澗側,令人翻憶考槃阿。
14.
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七十六首 (明·王夫之)
酣睡陳摶之華岳,昌黎雪涕強攀援。
人間死盡因巀嶪,平地春誰埽墓田。
蛾命隨緣鐙後夜,豹皮留取霧先鞭。
婷婷嫋嫋三屍隊,且啖鴻門一彘肩。
15.
飲酒 其二(明·陳獻章)
君莫停杯我為歌,我今忘我是誰何。
避人懶弄船頭笛,對影非無月下蓑。
廬阜春雲眠華岳,江門秋水釣銀河。
竹弓挽住閒人手,漸覺年來射鴨多。
16.
... 答時世卿在白沙(明·陳獻章)
鶴避茶煙信有之,買田招鶴是何時。
百年睡息深華岳,九曲歌聲斷武夷。
有客到齋言種樹,呼兒插柳當編籬。
誰知萬里東橋月,夢破羅浮亦有詩。
17.
蒼玉洞(清·周茂源)
郊行十裡碧湍隈,縹緲蒼岩見玉台。
石作蓮花疑華岳,山移銀闕近蓬萊。
仙人月夜驂鸞過,游女晴春拾翠來。
卻恨斜陽催客騎,無由道左一銜杯。
18.
致祭中嶽禮成恭紀(清·路璜)
五色祥雲映碧空,瓣香謁帝一誠通。
心期海晏河清日,典重春祈秋報中。
二室西來連華岳,三川東去走鴻濛。
休矜玉檢金函盛,封禪無文聖業崇。

附3:太華讀仄聲詩例
1.
健人峰(明·王世貞)
共工觸不周,巨靈擘太華。
何似此健人,立石天門下。
2.
寄華山司空圖二首 其二(唐·虛中)
逍遙短褐成,一劍動精靈。
白晝夢仙島,清晨禮道經。
黍苗侵野徑,桑椹汙閒庭。
肯要為鄰者,西南太華青。
3.
經太華(唐·衛光一)
太華五千尋,重岩合遝起。
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
上有千蓮葉,服之久不死。
山高采難得,歎息徒仰止。
4.
懷華山隱者(唐·劉昭禹)
先生入太華,杳杳絕良音。
秋夢有時見,孤雲無處尋。
神清峰頂立,衣冷瀑邊吟。
應笑幹名者,六街塵土深。
5.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唐·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6.
秋霽潼關驛亭(唐·許渾)
霽色明高巘,關河獨望遙。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鳥散綠蘿靜,蟬鳴紅樹凋。
何言此時節,去去任蓬飄。
7.
逢魏扶東歸(唐·許渾)
南北斷蓬飄,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塞遙。
勞歌此分首,風急馬蕭蕭。
8.
登渭南縣樓(唐·許棠)
近甸名偏著,登城景又寬。
半空分太華,極目是長安。
雪助河流漲,人耕燒色殘。
閑來時甚少,欲下重憑欄。
9.
贈唐山人(唐·李洞)
垂須長似發,七十色如黳。
醉眼青天小,吟情太華低。
千年松繞屋,半夜雨連溪。
邛蜀路無限,往來琴獨攜。
10.
喜舍弟羲叟及第上禮部魏公(唐·李商隱)
國以斯文重,公仍內署來。
風標森太華,星象逼中台。
朝滿遷鶯侶,門多吐鳳才。
甯同魯司寇,惟鑄一顏回。
11
留別友人書齋(唐·喻坦之)
相見不相暌,一留日已西。
軒涼庭木大,巷僻鳥巢低。
背俗修琴譜,思家話藥畦。
卜鄰期太華,同上上方梯。
12
終南山(唐·裴說)
九衢南面色,蒼翠絕纖塵。
寸步有閑處,百年無到人。
禁林寒對望,太華淨相鄰。
誰與群峰並,祥雲瑞露頻。
13
不睡(宋·文天祥)
終夕起推枕,五更聞打鐘。
精神入朱鳥,形影落盧龍。
弭節蓬萊島,揚旗太華峰。
賓士竟何事,回首謝喬松。
14
和曾谹父春半書懷 其一(宋·王洋)
節物各自好,春風獨太華。
裝添山衣錦,零落地鋪花。
趁課蜂招侶,幽吟鶴自嗟。
放開平望眼,翠幕不須遮。
15
送周寺丞畋知洛南(宋·司馬光)
太華指商于,中間百里余。
稍行山驛遠,漸與世塵疏。
楚塞參差接,秦民錯雜居。
惜哉非綮肯,不足試投虛。
16
送丁正臣通判複州(宋·司馬光)
得失固有命,世人空自勞。
冬溫少霜雪,松短沒蓬蒿。
孤宦千里遠,榮名一旦高。
回看碌碌者,太華與秋毫。
17
望華山(宋·劉攽)
荊山連太華,青翠望難分。
嶺首明新旭,山腰暝白雲。
玉攢光自照,波蕩勢成文。
應接甯知倦,清輝遠送君。
18
望九華(宋·李曾伯)
猶記午橋邊,曾吟太華蓮。
浮生春夢耳,山色故人然。
翠滴層巒雨,青橫一抹煙。
何時身此境,濯我以清泉。
19
挽胡季昭(宋·楊賓言)
湛湛長江月,高標太華清。
孤忠千古重,去國一身輕。
個事從來有,近來多怕行。
凜然公屹立,一死足平生。
20
送皇甫秀才下荊州(宋·汪元量)
西南多勝概,挾策緩周旋。
笛弄五溪月,棹搖三峽天。
楚江萍似鬥,太華藕如船。
歸橐應無價,人爭秀句傳。
21
半山亭(補編)(宋·蘇軾)
登嶺勢巍巍,蓮峰太華齊。
憑欄紅日早,回首白雲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禪師吟絕後,千古指人迷。
22
道室戲詠(宋·陸游)
道身隱太華,壯歲客青城。
采藥何辭遠,燒丹久未成。
傅生已醉死,韓子得狂名。
猶有殘詩在,他年遺後生。
23
冰山(宋·陳宓)
出自重陰地,來陳酷暑天。
崢嶸真可仰,刻轢更成妍。
氣與驕陽敵,峰將太華肩。
有人心計巧,直欲厄其巔。
24
白蓮(宋·周密)
移根來太華,楚楚翠綃裳。
玉冷擎仙掌,珠明滴露房。
秋涵雲影淡,浮水印月痕香。
好結廬山社,輕塵避夜涼。
25
贈普照監院(陝人也)(宋·趙鼎)
飄泊嗟何往,歸來恨莫從。
師猶作秦語,我已效吳儂。
水淺長河浪,山低太華峰。
幾時攜手去,南北本同宗。
26
題光和年西嶽碑(宋·強至)
瘦硬光和字,崔巍太華碑。
鐫模森骨立,點畫宛鱗差。
內有通神筆,前無絕妙辭。
茅齋千載後,玩古獨心知。
27
游華山張超谷(宋·魯交)
太華鎖深谷,我來真景分。
有苗皆是藥,無石不生雲。
急瀑和煙瀉,清猿帶雨聞。
幽棲未忍別,峰半日將曛。
28
寄河中田沃兼呈李瀆徵君(宋·魏野)
未遂去蓬瀛,閒居在舜城。
七弦調似性,萬卷記如名。
下榻留山相,敲門認竺卿。
中條與太華,窗裡見崢嶸。
29
留題華山陳先生舊隱(宋·魏野)
先生亡不朽,太華合為碑。
至道雖無跡,玄言尚有詩。
亂飛雲似覓,不食鶴應悲。
獨繞空壇下,山風動紫芝。
30
閿鄉道中(元·宋褧)
風雨度崤□�,新晴喜若何。
雲間瞻太華,馬上看黃河。
心已為形役,身兼抱病多。
平生遠遊志,垂老漸銷磨。
31
太和即事四首 其三(明·王世貞)
脈借昆崙遠,聲欺太華卑。
上分天一半,橫跨地三垂。
不盡松杉壽,毋妨鸛雀危。
祇憐來往客,未解治貪癡。
32
琅琊別墅二首 其二(明·張元凱)
鄰刹松濤遠,隔川花雨輕。
雲峰分太華,池水半昆明。
浮白消塵慮,耽玄匪世情。
超然得禪悟,園以小祇名。
33
寄李本甯督學二首 其二(明·胡應麟)
聞道三秦使,煙花夾道看。
天高捫太華,日近倚長安。
散吏趨經幄,諸生侍講壇。
上林應有賦,時寄五雲端。
34
驚猿峽(明·胡應麟)
不見啼猿樹,孤峰劃翠屏。
峭逾捫太華,危欲墮中泠。
鳥道懸空闊,龍潭伏杳冥。
笑他韓吏部,勒石向山靈。
35
聞司馬張公蕭公訃二首 其二(明·胡應麟)
北裡丹旌度,西江素翣回。
千秋申甫業,一代管鮑才。
象緯中台坼,風雲太華摧。
袛應廬阜色,名姓共崔嵬。
36
甘露園二首 其一(明·胡應麟)
為園近茂陵,甘露遍垂藤。
月底寒猶墜,風前曙欲凝。
餐蓮疑太華,瀹茗勝中泠。
試作相如賦,誰雲渴未能。
37
次韻和廖洞野翰長院中觀蓮四首 其二(明·湛若水)
天然元不作,清水出芙蓉。
自挹瀛洲秀,因思太華峰。
神清天所降,根淨地攸鐘。
若就觀蓮賦,名書必蔡邕。
38
贈田深父(明·謝榛)
氣奪三都賦,聲驅六代詩。
春雲流碧落,秋月照瓊枝。
獨覽中原勝,還收太華奇。
東山有狂客,千里愧相知。
39
登望河樓(清·萬方煦)
樓勢淩城郭,清秋發浩歌。
西風吹太華,斜日渡黃河。
陝樹臨關斷,秦雲入晉多。
生平懷利濟,憑檻向滄波。
40
元旦書事(清·王士元)
太華三峰迥,渾河九曲浮。
祗今畿輔地,自古帝王州。
當路需才急,何人為國憂。
堪嗟老儀叟,荏苒八旬秋。
41
讀番禺張南山大令聽松廬詩鈔... (清·彭蘊章)
仙山鶴一聲,子晉下吹笙。
碧月破天出,白雲隨地生。
鴻毛輕太華,杯勺吸滄瀛。
采藥人間侶,金丹鍊不成。
42
題王摩詰畫雲山(近現代·駱成驤)
千年雲不散,醞釀妙無痕。
輞水藍田氣,終峰太華魂。
森森無限竹,歷歷幾家村。
徑欲呼裴迪,同歸月下門。
43
題畫山水(唐·楊汝士)
太華峰前是故鄉,路人遙指讀書堂。
如今老大騎官馬,羞向關西道姓楊。
44
贈吉甫侄(宋·呂川)
峨眉月浸千秋雪,太華峰搖十丈蓮。
一見升平玉清客,雪蓮聲價頓銷然。
45
嘉蓮洞(宋·呂願中)
羃羃煙雲鎖洞關,旁開六戶類連環。
芙蓉未是仙家瑞,更約同登太華山。
46
留題靈岩(宋·何約)
天下名藍稱四絕,靈岩雄與岱山連。
古淵堂上憑欄處,似在棲岩太華邊。
47
德遠叔坐上賦肴核八首 其五 藕(宋·楊萬里)
荷衣芰制雪為容,家住雲煙太華峰。
外面看來真璞玉,胸中雕出許玲瓏。
48
書艾宣畫四首 其二 黃精鹿(宋·蘇軾)
太華西南第幾峰,落花流水自重重。
幽人只采黃精去,不見春山鹿養茸。
49
寄題王俊卿看山堂二首 其二(宋·陸游)
閉戶終年懶出遊,北山山色可消愁。
何時一掃胡塵盡,更約同吟太華秋。
50
感舊四首末章蓋思有以自廣 其四(宋·陸游)
青城山裡屏風疊,太華峰頭腰帶鞓。
跨鶴橫空吾欲去,九秋月露看青冥。
51
十二月二日夜夢與客並馬行黃河上憩于古驛二首 其一(宋·陸游)
並轡徐驅百里中,雲開太華翠摩空。
是間合有神靈在,七十餘年墮犬戎。
52
夢游三首 其一(宋·陸游)
太華峰頭秋氣新,醉臨絕壁岸綸巾。
世間萬事惟堪笑,禹跡茫茫九片塵。
53
夢華山(宋·陸游)
古松偃蹇谷谽谺,太華峰前野老家。
久客未歸丹灶冷,碧桃八十一番花。
54
秋思十首 其三(宋·陸游)
一篇舊草天臺賦,六幅新傳太華圖。
占盡人間清絕事,紫藤香起竹根爐。
55
記夢(宋·陸游)
衣紳飄舉發颼飀,一鶴聊為太華游。
每過名山思小憩,天風浩浩不容留。
56
雜賦十二首 其五(宋·陸游)
體不佳時看周易,酒痛飲後讀離騷。
騎驢太華三峰雪,鼓棹錢塘八月濤。
57
花下小酌二首 其二(宋·陸游)
雲開太華插遙空,我是山中采藥翁。
何日胡塵掃除盡,敷溪道上醉春風。
58
戲題制荷吟(宋·周密)
多事紉蘭襞菊裳,等閒吟褐付秋塘。
正須太華峰頭葉,底用成都郭外桑。
59
賜答鄭采(宋·趙昀)
秋思太華峰頭雪,晴憶巫山一片雲。
去國歸來猶未得,詩篇遙贈北山君。
60
回憩芙蓉寺偶題(宋·趙蕃)
太華難攀十丈花,白蓮零落遠公家。
此中那得嘉名占,綠水繞除山四遮。
61
雲居祐禪師燒香頌(宋·黃庭堅)
一身入定千身出,雲居不打這鼓笛。
虎馱太華入高麗,波斯鼻孔撐白日。
62
普說三轉語頌出示眾 其二(宋·釋月澗)
太華峰頭有一物,怪如猛虎踞林丘。
抬眸子細認得著,充畟陳年個石頭。
63
次韻夏均父寄曾元素三首 其二(宋·釋德洪)
文章風節冠中朝,聳壑昂霄太華高。
想見山陽賓從上,醉圍佳麗寫臨皋。
64
行至華陰呈舊同舍(宋·韓駒)
落日同騎款段游,倦依松石弄清流。
蓬萊漢殿春分手,一笑相逢太華秋。
65
南坡雜詩 其四(宋·虞儔)
太華峰頭開玉井,若耶溪上識紅妝。
要遣秋風開菡萏,急須春雨漲池塘。
66
詠史(上) 其一 李斯(宋末元初·陳普)
太華終南只磨青,渭流一日肯為涇。
豺狼不食茅焦肉,水火安能熄六經。
67
過楊太尉墳(金·趙秉文)
直道從來自不容,斷碑千載尚塵封。
潼關關下墳三尺,清節高於太華峰。
68
大暑登東城(元·許衡)
三丈危城日暮登,暑威殊不霽憑陵。
何時太華高峰上,細嚼松陰六月冰。
69
水天一碧亭(元·周權)
吟鬢蕭蕭風雪客,黃河太華曾親識。
振衣舒嘯巍然亭,目盡江淮天一碧。
70
峽山寺(元·魏初)
擘破深青太華雲,中浮濃綠是通津。
畫圖盡有江山在,紺碧瑤環恐未真。
71
懷于鱗(明·王世貞)
黃鵠秋翔太華顛,坐攀仙掌撲青天。
乘風忽傍東溟轉,矯首扶桑帝日懸。
72
太和絕頂贈敬美少參弟時游自太華新領部南康為匡廬主人 其一(明·王世貞)
玄岳能玄太華青,到來詞筆動山靈。
莫言遷客恩波少,何似金門老歲星。
73
擬楊鐵厓小游仙五首 其二(明·王鴻儒)
太華峰頭夜半過,鐵船搖盪玉池波。
山精竊候希夷睡,偷采池中十丈荷。
74
別相餞諸友(明·何景明)
雙井山邊送客時,滿林風雪倍相思。
西行萬里遙回首,太華終南落日遲。
75
林傽貢士入京告行于白沙贈之(明·陳獻章)
乖崖救火出人間,造次來分太華山。
收拾如今到山處,明朝不見藕如船。
76
齋中繪五嶽為圖稱臥游焉各系以詩 其四 華山(明·胡應麟)
太華三峰削不成,巨靈高掌矗咸京。
相攜玉女朝天去,朵朵蓮花足下生。
77
望潼關(清·峻德)
立馬風陵望漢關,三峰高出白雲間。
西來一曲昆侖水,劃斷中條太華山。
78
盤豆驛 其一(清·李華春)
疏雨生涼夕照開,高梧叢竹淨塵埃。
歸程喜近秦關外,太華蒼茫拂面來。
79
同萬葆真游華山(清·趙金鑒)
胸中太華久盤摩,此日欣同季野過。
直上懸崖三萬仞,雲端立腳看黃河。
80
入關絕句十首 其二(近現代·張瑞璣)
獨鶴亭邊多廢田,幾家墟落斷炊煙。
馬前太華山無恙,依舊三峰青插天。
81
陳翃中丞東齋賦白玉簪(唐·盧綸)
美矣新成太華峰,翠蓮枝折葉重重。
松陰滿澗閑飛鶴,潭影通雲暗上龍。
漠漠水香風頗馥,涓涓乳溜味何濃。
因聲遠報浮丘子,不奏登封時不容。
82
寄和東川楊尚書... (唐·劉禹錫)
太華蓮峰降岳靈,兩川棠樹接郊坰。
政同兄弟人人樂,曲奏塤篪處處聽。
楊葉百穿榮會府,芝泥五色耀天庭。
各拋筆硯誇旄鉞,莫遣文星讓將星。
83
和主司王起(唐·劉耕)
孔門頻建鑄顏功,紫綬青衿感激同。
一簣勤勞成太華,三年恩德仰維嵩。
楊隨前輩穿皆中,桂許平人折欲空。
慚和周郎應見顧,感知大造竟無窮。
84
憶舊山(唐·齊己)
誰請衰羸住北州,七年魂夢舊山丘。
心清檻底瀟湘月,骨冷禪中太華秋。
高節未聞馴虎豹,片言何以傲王侯。
應須脫灑孤峰去,始是分明個剃頭。
85
病中宜茯苓寄李諫議(唐·吳融)
千年茯菟帶龍鱗,太華峰頭得最珍。
金鼎曉煎雲漾粉,玉甌寒貯露含津。
南宮已借徵詩客,內署今還托諫臣。
飛檄愈風知妙手,也須分藥救漳濱。
86
衛叔卿不賓漢武帝(唐·李翔)
鑾殿仙卿頓紫雲,武皇非意欲相臣。
便回太華三峰路,不喜咸陽萬乘春。
涉險漫勞中禁使,投壺多是上清人。
猶教度世依方術,莫戀浮榮誤爾身。
87
長安寓居寄柏侍郎(唐·李頻)
霜輕兩鬢欲相侵,愁緒無端不可尋。
秦女紅妝空覓伴,郢郎白雪少知音。
長亭古木春光老,太華青煙晚更深。
獨向灞陵東北望,一封書寄萬重心。
88
贈道人(唐·周賀)
布褐高眠石竇春,迸泉多濺黑紗巾。
搖頭說易當朝客,落手圍棋對俗人。
自算天年窮甲子,誰同雨夜守庚申。
擬歸太華何時去,他日相尋乞藥銀。
89
奔問三峰寓止近墅(唐·鄭谷)
半年奔走頗驚魂,來謁行宮淚眼昏。
鴛鷺入朝同待漏,牛羊送日獨歸村。
灞陵散失詩千首,太華淒涼酒一樽。
兵革未休無異術,不知何以受君恩。
90
行經華陰(一作山)(唐·崔顥)
岧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傍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91
晉公破賊回重拜台司以詩示幕中賓客愈奉和(唐·韓愈)
南伐旋師太華東,天書夜到冊元功。
將軍舊壓三司貴,相國新兼五等崇。
鵷鷺欲歸仙仗裡,熊羆還入禁營中。
長慚典午非材職,得就閑官即至公。
92
和主司王起(唐·樊驤)
滿朝簪發半門生,又見新書甲乙名。
孤進自今開道路,至公依舊振寰瀛。
雲飛太華清詞著,花發長安白屋榮。
忝受恩光同上客,惟將報德是經營。
93
宣賜錦袍設上贈諸郡客(唐末宋初·劉兼)
十月芙蓉花滿枝,天庭驛騎賜寒衣。
將同玉蝶侵肌冷,也遣金鵬遍體飛。
夜臥始知多忝竊,晝行方覺轉光輝。
深冬若得朝丹闕,太華峰前衣錦歸。
94
宣賜錦袍設上贈諸郡客(唐末宋初·劉兼)
十月芙蓉花滿枝,天庭驛騎賜寒衣。
將同玉蝶侵肌冷,也遣金鵬遍體飛。
夜臥始知多忝竊,晝行方覺轉光輝。
深冬若得朝丹闕,太華峰前衣錦歸。
95
贈英公大師(宋·穎贄)
蠻箋象管少年時,幾賦簾前祝壽詩。
三殿荷恩卿相看,兩朝承寵帝王知。
尋窮太華高低景,念盡長安內外碑。
可惜篆文今絕筆,李陽冰後只吾師。
96
次許表兄韻(宋·馬廷鸞)
物換星移一慨然,天荒地老斷鼇前。
豈無志士王官谷,亦有飛仙太華巔。
我若加三逢本命,君今過一漸稀年。
兩人中表俱頭白,蜀饋才堪幾幅箋。
97
李郎中生日(宋·王庭圭)
三槐堂下清陰滿,太華峰頭綠葉圓。
天上正開炎帝曆,人間初識歲星年。
名郎早合歸華省,藏室行當綴列仙。
雉堞新崇邊壘壯,長城不獨有前賢。
98
吟贈夢英大師(宋·王著)
到處聞人乞篆蹤,學來年久有深功。
墨池闊類湘江水,筆塚高齊太華峰。
金錫罷飛新解虎,鐵盂收掌舊降龍。
知師吟戀煙村景,不肯回頭望九重。
99
秋日白蓮(宋·鄧肅)
竹外玻璃十頃寬,水芝高下刻琅玕。
冷香剪剪秋風動,孤豔泠泠曉月寒。
康樂氣豪猶出社,易之韻俗更誰看。
笑談今日親姑射,太華高吟不數韓。
100
仙掌峰(宋·韋驤)
巨靈前事杳難評,融結皆由造化成。
山曆古今常似掌,地當西北是扶傾。
擘開太華幾千仞,指出飛鵬數萬程。
歲旱定須先展效,力推雲雨救蒼生。
101
胡中隱庵中傷春(宋·白玉蟾)
盡把天工付祝融,東皇歸去太華宮。
棱棱山色聳蒼玉,湛湛波光浸碧銅。
楊柳入天鳩要雨,海棠落地蝶嫌風。
好將杖屨西園看,萬紫千紅一夜空。
102
次方寺丞方湖韻(宋·劉克莊)
晚來吉語到茅椽,太華詩翁約泛蓮。
況有鄒枚同預宴,可能李郭獨如仙。
帝猶給我還山俸,天不需人買月錢。
揮手闖門冠蓋客,急歸勿攪甕間眠。
103
和葉尚書解印二首 其二(宋·劉克莊)
倦入承明聽履聲,朱轓今複厭專城。
蕩胸太華供吟興,照眼伊川洗宦情。
蓴鱠何慚高士決,琴龜不減昔賢清。
未應便葺東山墅,出處方關世重輕。
104
聞岳侯破賀州賊次韓端卿韻(宋·呂本中)
旌旗摩日甲生光,俘馘黃巾第幾方。
滅賊未須占鬥蟻,破胡行且見神狼。
燕然刻石功昭漢,太華題詩事後唐。
從此兒童傳姓氏,風流何止繼韓康。
105
送表之(宋·李處權)
平生佳處在離騷,怪我年來得此豪。
不信胸中橫太華,試從筆下看驚濤。
門連止水心無競,地接名山眼更高。
要是一時廊廟器,莫將劉向比王褒。
106
城南池(宋·李光)
枯木摧殘色境空,西風獨佔水芙蓉。
瑤池飲散紅妝鬧,洛浦人歸翠蓋重。
日影透簾香掩苒,月華侵坐客從容。
閑花瑣細能長久,免被移栽太華峰。
107
壽教授(宋·李劉)
襟懷錦繡富多文,人物冰壺絕點塵。
太華昨宵方誕呂,姑蘇今日恰生申。
堂萱呈瑞年年綠,壇杏逢春日日新。
更為南豐添一瓣,即看趣詔侍嚴宸。
108
別夔州眾官(宋·李複)
半年漁浦巴城守,兩任雲台太華宮。
豈欲背時聊免俗,但能省事略成風。
玉泉古刹須留客,峽水安流好向東。
祖帳聯翩催棹急,臨溪灑淚落丹楓。
109
代張元老上許漕 其一(宋·李新)
人在坤維久覆醯,故教使節出天西。
後來武庫成清職,平日家風歸品題。
欲見流錢憑馬策,稍聞刮膜待金篦。
鴒原曾冠仙鼇頂,應覺人間太華低。
110
再和(宋·楊傑)
君賦江山數十篇,人疑吟苦鬢皤然。
洞庭有浪寒欺晝,太華無雲翠插天。
鷙鳥懦飛徒累百,疲兵重戰必當千。
席間莫訝賡酬速,詩債從來笑隔年。
111
中秋月 其一(宋·汪莘)
今宵何處愜清游,震澤波心太華頭。
初出海張紅錦扇,到中天掛水晶毬。
兔蟾迸作雙輪現,金火鎔成一鑒秋。
惟有飛仙知表裡,入他宮殿又焉廋。
112
張庭實得石名小括蒼(宋·蘇過)
蓬萊異石出珠宮,遠澗幽龕定幾重。
玉井分明太華頂,洞天疑是括蒼峰。
穿雲細路屏間見,落谷幽泉硯可供。
誰遣飛來在幾案,伴君文史老三冬。
113
呈越州程給事(宋·陸佃)
南海歸來請會稽,錦衣新過浙江西。
暫違香案蓬萊小,久擅詩名太華低。
花影欲重公事退,鳥聲初鬧吏衙齊。
雲衢已怪朝天晚,乘興無因訪剡溪。
114
次韻周輔霧中作(宋·陸游)
一日籃輿十過溪,丹萸黃菊及佳時。
端居恐作他年恨,聯轡聊成此段奇。
側磴下臨重澗黑,亂雲高出一峰危。
何時關輔胡塵靜,太華山頭更卜期。
115
初見廬山(宋·陸游)
從軍憶在梁州日,心擬西征草捷書。
鐵馬但思經太華,布帆何意拂匡廬。
計謀落落知誰許,功業悠悠定已疏。
尚喜東林尋舊社,月明清露濕芙蕖。
116
自詠(宋·陸游)
三十年前接俊游,即今身世寄滄洲。
俚聲不辦諧韶頀,暮氣甯能徹鬥牛。
綠酒可人消永日,黃鸝多事管閒愁。
吹笙跨鶴何時去,剩欲平章太華秋。
117
獨孤生策... 死于忠涪間感涕賦詩(宋·陸游)
憶昨騎驢入蜀關,旗亭邂逅一開顏。
氣鐘太華中條秀,文在先秦兩漢間。
寶劍憑誰占鬥氣,名駒竟失養天閑。
身今老病投空谷,回首東風涕自潸。
118
謁告歸臥晚登子城(宋·陸游)
此身真是抱官囚,厭見長空赤日流。
齋壁曉山千嶂雪,扇紈新雁一汀秋。
系船空作清湘夢,禦氣難尋太華游。
菱角藕絲還恨少,強攜玉瀣醉高樓。
119
八月四日夜夢中作(宋·陸游)
太華巉巉敷水長,白驢依舊系斜陽。
山深乳洞藥爐冷,花發雲房醅甕香。
鄰叟一樽迎谷口,蠻童三髻拜溪傍。
中原俯仰成今古,物外自閒人自忙。
120
道院述懷二首 其一(宋·陸游)
學道已非生死流,極知心外更何求。
理窮性盡命亦至,氣住神全形自留。
大藥一爐真度世,孤桐三尺可忘憂。
故人怪我歸來晚,太華峰頭又素秋。
121
贈道流(宋·陸游)
羽人邂逅飲旗亭,自說經年醉不醒。
曾伴翰林游赤壁,仍邀內史寫黃庭。
古琴蛇蚹評無價,寶劍魚腸托有靈。
太華何時尋此約,九霄風露宿青冥。
122
經武夷山(宋·陳襄)
萬疊層巒接遠空,瑞雲晴靄氣溶溶。
高於太華五千仞,秀出巫陽十二峰。
蕙帳曉寒飛鶴怨,桃源春盡落花穠。
鸞凰一嘯最深處,仙客樓臺有幾重。
123
... 得七兄秋浦佳篇謹次嚴韻(庚戌)(宋·周必大)
雲錦撐舟引興長,冉香回首惜年芳。
碧筒擎雨時傾蓋,紅旆搖風暫亞槍。
近渚何勞攀太華,真妝應筆弄西涼。
夕蟾忽散金千炬,歸夢依稀到玉堂。
124
新荷出水(宋·岳珂)
貼水初翻紫玉團,忽驚矗立傍闌幹。
瑤池七日來青鳥,玉鑒孤奩舞翠鸞。
曉露走槃珠顆瑩,晚風颭蓋雪衣寒。
從今十丈開花面,太華峰頭更一看。
125
恕齋洪尚書挽詩 其三(宋·林希逸)
伊昔宸京握手初,橫經公未到三衢。
早班玉筍還先去,晚侍金華卻共趨。
思老有餘知筆健,病成應是為詩臒。
峰摧太華嗟何及,身遠無因奠束芻。
126
和酬周啟明賢良見寄(宋·林逋)
治世誰能吊屈平,且披湘帙散幽經。
春陽盡吐芊芊草,霄極長垂兩兩星。
半壁煙嵐圖太華,一筇風雪訪支硎。
雅吟為惠將何比,明月珊瑚海氣腥。
127
朝宗見和複次韻謝之(宋·歐陽澈)
拾得佳篇李賀門,鸞箋重錄教諸孫。
清于月夕瀟湘水,淡似清秋太華雲。
發藥例雖沾剩馥,鉤深應寡與玄文。
何時紅樹尋詩社,琢句令傾瀲灩樽。
128
... 仿樂天之體 其一(宋·歐陽澈)
如簧巧語何須聽,似海侯門豈足游。
太華崇高無棄土,滄浪合併納纖流。
未要季子榮親印,已買陶朱佚老舟。
藏器待時須大用,恥爭蝸角與蠅頭。
129
和羅菊潭(宋·羅公升)
六月茫茫天晝昏,涇清渭濁不須分。
安能夜踏文城雪,只合朝看太華雲。
異日親曾拜黃石,他年應有好玄文。
人間無著掀髯處,天姥峰頭一喚君。
130
題河中府名閫堂(宋·范純仁)
誰擘中條太華開,萬家填郭聳樓臺。
岳呈仙掌日邊見,河瀉龍門天上來。
煙靄遠分秦甸闊,山川都抱舜城回。
堅碑應是當年石,重見吾皇詠起哉。
131
送洪右司去官(宋·姚勉)
戀陟懷遷怕去官,近時君子退如難。
中書堂拂高風袖,神武門留太華冠。
此舉直堪驚醉夢,斯人端是障狂瀾。
先生真正平齋子,凜凜清標萬古寒。
132
次韻和酬張兟秀才見寄(宋·祖無擇)
傾蓋相知分不同,遠憑郵置枉緘封。
題評祗益煩更品,刻畫何曾補陋容。
綵服侍行君得意,朱轓假守我勞悰。
論文未遂西齋約,早晚重親太華鋒。
133
送天章王待制再領陝州(宋·胡宿)
愛樹重攀隔十春,召南遺俗至今淳。
車邊野鹿依明府,池上沙鷗識主人。
太華遠峰捫日馭,洪河高派落天津。
壺漿竹馬參歌舞,頓覺城中喜氣新。
134
白蓮(宋·項安世)
似雲如月畫圖難,似立如行意象寬。
太華峰頭天欲曉,魏王池上日初殘。
超超韻出千花外,浩浩香來六月寒。
正用一夔當大夏,可須浮豔滿春闌。
135
效進退律賦水鄉三實 其一(宋·唐士恥)
根荄七竅倍玲瓏,產爾亭亭曲渚風。
勇退霞衣香故在,駢生玉子味仍鐘。
人言太華標奇種,藕大如船想碧蓬。
何待非常誇世俗,祇今盤露已能穠。
136
荷花(宋·徐元傑)
鼓角聲中璧月光,竹輿十裡繞橫塘。
碧搖仙子淩波襪,紅散天絲織錦裳。
彷佛若耶溪上路,棲迷太華井邊涼。
入城不覺東方白,吹散一身風露香。
137
沖虛齋池荷(宋·徐沖淵)
道人埋甕作新塘,胸次五湖波渺茫。
太華移根聊戲劇,洄池分種不尋常。
冰壺夜浸綠荷露,玉鑒晚吹紅藕香。
可待秋風蓮子熟,會乘一葉汎滄浪。
138
敘舊感懷呈提刑毅父並再和六首 其六(宋·晁補之)
親見揚雄自不驚,吾人要使後人評。
白圭未可輕三複,小草須防得二名。
太華聳天如劍立,黃河蹙野似軍行。
栖迟自忆衡门后,可是登楼不称情。
139
和题云台观(用韵)(宋·黄庶)
太华疑挨毕昴回,欲观形胜上云台。
雪中地把银屏立,雨后天将画轴开。
景好更宜和月看,客忙常是爱山来。
我知游者登临意,常恨西轩落日催。
140
依韵酬献陈州王密学见寄二首 其一(宋·强至)
触热初来太华西,恐烦后命促佳期。
两人幕府叨同日,千载门阑值一时。
储邸忽开趋诏召,宾筵空在失栖迟。
念公诗句情无极,更听秦民话去思。
141
…送行席上作短篇奉答(宋·强至)
乡人分散几流萍,长乐坡头已涕零。
太华相逢聊永日,故交渐少似残星。
别杯犹恨樽前缓,诗笔那容席上停。
车马东西从此隔,明朝惟见乱山青。
142
次徐监簿韵贺吴侍郎新第落成 其二(宋·释善珍)
词源本本自欧苏,胸次湖江跨楚吴。
纵未押班坐鸱閤,亦须开府佩麟符。
拂衣太华今无放,卜筑中条昔有图。
久矣笙竽喧众耳,新声待奏凤将雏。
143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宋·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145
送朱鹤皋入京(宋末元初·陆文圭)
故人天上调金鼎,应念先生苜蓿盘。
博士不烦重讲席,拾遗无复叹儒冠。
蓬莱海阔还须险,太华峰高不道寒。
茅屋三间老书客,逢人懒问日长安。
146
送王在中代祀秦蜀山川(元·王士熙)
太华云连蜀栈低,柳花三月紫骝嘶。
香浮晓露金奁湿,幡拂春烟绛节齐。
策牍当年登桂苑,词林后夜趣芝泥。
长安游客应无数,谁共王褒颂碧鸡。
147
海南鸟(元·刘因)
越鸟群飞朔漠滨,气机千古见真纯。
纥干风景今如此,故国园林亦暮春。
精卫有情衔太华,杜鹃无血到天津。
声声解堕金铜泪,未信吴儿是木人。
148
即席以韵课诸生东斋诸物(录五) 其一 远山笔架(痕字)(元·刘因)
何物能支笔万钧,案头依约远山痕。
灯横烟影隐犹见,秋入霜毫势欲吞。
掌上三峰看太华,人间一发是中原。
中书未免从高阁,不向林泉怨少恩。
149
赋得调冰(元·吾丘衍)
佩环初碎响齐庭,亚父锟铻玉斗惊。
太华井寒云液重,金茎露冷雪花明。
欲浮仙浪归河汉,无复灵瓜破水晶。
相府碧筒君勿醉,凉风羽翼自身轻。
150
哭外舅此山先生(元·陈镒)
才名奕奕冠当今,投老林泉乐意深。
太华黄河曾识面,玉堂金马有知心。
寿杯未及希年贺,诗卷空添近日吟。
慨想音容尚如此,西风吹泪满衣襟。
151
次韵閒居(元·周权)
钟鼎山林有命存,游心物外已忘言。
希夷太华烟霞室,处士孤山水月村。
龊龊可怜鸡舞瓮,昂昂未羡鹤乘轩。
不须对客谈余事,笑领琴歌竹下樽。
152
简金伯祥高士(元·郑元祐)
瞻云西迈思悠然,过雨群峰紫翠连。
儿子劬书能继业,羽人接袂且谈玄。
可无海上安期枣,更有山头太华莲。
便驾飙轮脱尘网,劫灰不到郁蓝天。
153
寿苏显卿郎中母夫人(元·曹伯启)
世间七帙炫康宁,天为封君锡九龄。
綵服荣兼朝士服,郎星光近老人星。
母仪妇道追班史,玉树芝兰奕谢庭。
太华西瞻永无恙,更期相对百年青。
154
为周静境赋玉芝(元·龚璛)
双凤祥光芝盖軿,仙人来听诵黄庭。
佩环为我飞零乱,霜露当时下杳冥。
太华移莲秋一色,三年刻楮地通灵。
世间久服轻身药,未用神农本草经。
155
莲叶舟(元·谢宗可)
稳棹红衣泛渺茫,风帆浪楫水云乡。
晓撑太华半峰月,晚载西湖十里香。
藕放雪丝应作缆,荷敧翠柄若为樯。
不须更捧金仙足,太乙真人梦正凉。
156
送进士刘闻文廷赴临江录事(元·虞集)
清江百尺石为城,太华千峰积雨晴。
官府几时书帙静,渔舟尽日钓丝轻。
故家好访春秋学,上国多传月旦评。
颇有老怀烦录事,到州为问范先生。
157
赠答商台符(元·魏初)
玉削青尖太华山,君家名胜百年间。
相公开府今分陕,吾子承家又铸颜。
诗似晚江晴浪捲,心如春水白鸥闲。
自怜南北成何事,粗向交情见一斑。
158
紫阁山房为史仲鱼赋(元末明初·丁鹤年)
太华诸峰紫阁奇,结茅应不负幽期。
远分空翠来函谷,静写脩蛾入渼陂。
红日屋头临照近,白云窗外卷舒迟。
曳裾自到金门下,猿鹤无时恼梦思。
159
秋日荅李本宁太史秦中四首 其一(明·于慎行)
西风萧索五城秋,望断秦关感旧游。
一自宫砖虚日影,至今仙署想风流。
鸿归上苑书重到,月落枫林梦亦愁。
闻道龙门连太华,何人得并李膺舟。
160
谢李弘道寄灵寿杖(明·乌斯道)
寄来仙杖费追寻,满谷云霞太华深。
元气百年搏紫玉,故情千里重黄金。
关河迢递悬愁眼,宫阙森严负素心。
敢望孔光沾宠锡,且须扶老旧园林。
161
赠张翁(明·王世贞)
清朝词客几簪裾,令子承恩在石渠。
中岁看传刘氏业,少年亲受伏生书。
云凝太华莲花发,露擢高盘御掌舒。
但使秦天能戏綵,无劳蜀道重回车。
162
喜于鳞视关中学因寄二首 其一(明·王世贞)
侧目其如邺下名,谈经仍贵济南生。
天回太华风前色,地坼黄河雨后声。
遂有玺书高北斗,欲令词笔重西京。
毋论王贡弹冠事,即使渔樵气亦平。
163
于鳞寄余登华诸篇走笔奉答(明·王世贞)
落日中原太华阴,客携秋色独登临。
俄添岳掌莲峰峻,忽入关头紫气深。
六箸仙人邀对博,三浆玉女醉还斟。
谁怜此地余秦观,西望双悬万古心。
164
送王使君明辅迁陕西…(明·王世贞)
帐饮军容满道傍,朱颜玉节自生光。
攀辕泪合吴天雨,立马春开太华霜。
乌徙大江无列柏,雉驯分陕有甘棠。
炎风朔雪归三表,年少何须怨洛阳。
165
怀王参政明辅(明·王世贞)
伊昔春星过草堂,使君施紫客袍方。
拈来是法谁真解,语到无言味转长。
掌里莲花堪入藏,眼中棠树已成行。
何时向子粗酬愿,一钵相从太华傍。
166
览何使君振卿所编游名山记有寄(明·王世贞)
笔底青山杖底知,书成不数子长奇。
双峰太华真如掌,万里岷峨半入眉。
婚嫁向平何日事,卧游宗炳暮年期。
玉京人鸟须弥顶,更有新编拟付谁。
167
助甫起家陕西左参有赠 其二(明·王世贞)
已从岩穴谢时荣,尺一传来客尽惊。
马首掌莲开太华,箧中诗草见西京。
病当清世那堪久,身为知音稍解轻。
欲识保釐新政就,试听铜雀有双鸣。
168
予登骊山…因作诗以写情云(明·朱诚泳)
骊山名胜古来闻,丘垤纷纷夐莫群。
老鹤瞑投孤嶂月,蛰龙晴吐半岩云。
崔嵬直与终南并,葱茜疑从太华分。
我欲凭高凌绝顶,鲁戈须倩挽余曛。
169
送李民瞻侍郎宣谕陕西(明·吴云)
侍郎将命出金銮,道路传呼远近欢。
关内官曹迎使节,秦中父老识衣冠。
云开太华三峰秀,水绕黄河九曲寒。
寄语渭川千亩竹,西风还解报平安。
170
登太华寺二首 其一(明·张紞)
太华嵯峨一望遥,到门犹碍过溪桥。
慈云长见阶前起,孽火都来海上消。
屋近树阴晴亦暗,砚涵竹露夜还潮。
从今剩买游山屐,野客无妨屡见招。
171
和薛大理华山诗韵(明·李贤)
太华高峰压众山,五龙宫殿四时寒。
云开翠色飘晴汉,日映岚光接晓关。
空外莲池当绝顶,望中仙掌献层峦。
奇踪多少烟霞里,何日登临得遍看。
172
喜雨(明·杨慎)
高阁凭阑暑气沉,寒山银竹映森森。
云从太华仙人掌,风入兰台宋玉襟。
霖雨不关胥靡梦,荷锄聊慰老农心。
木桃投赠须君和,
173
刘风山太守见访高峣(明·杨慎)
正和渔翁鼓枻吟,忽传五马特相临。
清风尘榻纡仙步,细雨柴门听好音。
陶馆停云幽兴起,乐庭披雾道情深。
不嫌野外无供给,太华峰头拟共寻。
174
与世卿閒谈兼呈李宪副 其四(明·陈献章)
午枕清风汗不生,鼻雷打到日西倾。
东西山色移床看,六十年光转瞬更。
庐阜白云真太华,玉台高阁小朱明。
丹青若更閒分别,老子江门是一溟。
175
与李严(明·陈献章)
野鹤将雏到海还,楚云归梦几乡山。
羹墙见我三湘外,岁月还君五岭间。
杏苑不禁春意闹,美人争捲绣帘看。
长安莫买乖崖醉,太华长留睡老抟。
176
梦游仙四首(戊寅二月廿二夜) 其三(明·居节)
一叶悠悠太华莲,近来弱水亦胜船。
春寒不上三珠树,海气尝生五色烟。
金凤矮笺邀翰墨,赤龙小辇载神仙。
自从曼倩偷桃后,花已重开今几年。
177
送王先辈还二华(明·胡应麟)
匹马言归太华颠,五陵行色暮飘然。
游吴卫玠名偏重,入越中郎赋已传。
白阁云霞孤剑底,黄河星斗一尊前。
无嗟片语天南北,屈指看花汉殿年。
178
送王次公观察视学关中六首 其六(明·胡应麟)
西征车骑去翩翩,夹道争迎使者贤。
执宪盛推何李后,雕文重识汉秦先。
幨帷翠逼长安柳,杖屐青携太华莲。
莫以上林秋雁尽,缄题凭寄白门船。
179
后西湖十咏(有序) 其五 三天竺(明·胡应麟)
百尺金身峭壁前,三峰云气屹相连。
浑疑竺国诸天坠,绝胜秦城太华悬。
随处法身分翠竹,无穷妙相示青莲。
瑶軿咫尺西方在,一叩如来结梵缘。
180
次并头莲韵(明·郭奎)
华盖高张翡翠圆,渚宫深锁对婵娟。
双瞻太华峰头月,并是耶溪水上仙。
罗袜凝尘鸳颈合,湘裙溅泪凤钗联。
只愁风雨遗清恨,玉井温泉共惘然。
181
游故相守溪公园亭(明·顾璘)
丞相园亭旧数来,平泉花木后重栽。
武陵桃花逶迤转,太华莲峰绰约开。
月出众宾俱酩酊,云移高阁更徘徊。
门墙惠泽思无尽,踏遍三槐树下苔。
182
敬赋双头莲房(明·程通)
挺身己自出泥污,况复同根更并居。
兄弟重闱青帐幕,子孙齐见黑头颅。
秋风太华名双美,夜月西湖影不孤。
喜遇时来连采纳,为君开抱献联珠。
183
木假山与李符卿士钦联句二首 其二(明·程敏政)
鬼斧何年砥柱存(程),崭然头角手惊扪。
雨来迥带烟岚色(李),日落常涵紫翠痕。
眼底一拳分太华(程),掌中三股劈昆崙。
饮余不作平原癖(李),咫尺仙槎认海门(程)。
184
寿叶时显(明·程敏政)
佳辰开宴水云居,白发朱颜七十初。
太华峰头仙致藕,小焦山下客停车。
梅花破玉输春早,蓂荚留青报岁除。
延寿想君家法在,不劳重检卫生书。
185
送叶侍御谪洽阳丞(明·黎民表)
双凫忽散蓟门云,袖里犹传五色文。
手版正趋车骑府,羽衣重谒太华君。
霜迎蓝笋瞻前路,日断鹓鸾忆旧群。
愁思中原烽火日,灞亭空遇老将军。
186
河中感怀寄诸兄(清·王士禛)
何处依依动客愁,蒲津云物迥高秋。
河声近挟中条雨,关势遥分太华旒。
人代茫茫双去鸟,夕阳渺渺独归舟。
京华故国俱千里,心折西风鹳雀楼。
187
秋夜梦同先慈赋诗得天上桃花之句觉后因足之(清·王慧)
太华峰头见上真,霞衣绰约是前身。
海中若木何尝夜,天上桃花不计春。
瞬息去来原是幻,片时欢笑亦相亲。
钟声已碎昆明劫,好向毗伽问后因。
188
潼关(清·史悠咸)
扶舆两戒望中分,终古雄关峙独存。
白帝三峰尊太华,黄河一气走昆仑。
盘雕沙碛闻传箭,散马秋原见列屯。
揽辔临风感兴废,承平形势漫重论。
189
登华阴庙万寿阁望岳同亥白兄作(清·张问陶)
车马年年太华西,几时结屋傍云梯。
人宜玉女峰头老,天近莲花顶上低。
地擘雍梁山自好,诗留李杜我何题。
归将阅历誇邻叟,指点图经定不迷。
190
望岳(清·李因笃)
太华三峰列峻屏,晴霄飞翠下空溟。
晓云东抱关河紫,秋色西来天地青。
玉女盆中寒落黛,仙人掌上接明星。
乱余林壑怀遗客,缥缈幽栖赋采苓。
191
潼关(清·沈兆霖)
禁谷天开望若悬,凭高设险拱秦川。
峥嵘太华排云出,曲折浑河抱堞圆。
此地纵横经百战,前朝控制抵三边。
尚书废垒知何处?落日残鸦一惘然。
192
西行杂感(清·沈峻)
太华西来翠浪过,乱峰高处见黄河。
云霾荒堡归人少,风卷平沙落雁多。
身健却逢忧患日,秋悲况奈别离何。
音书寥寂年光晚,剩有豪情对叵罗。
193
从潼关至华阴西岳庙 其二(清·陆耀遹)
琼宫绀宇郁嵯峨,遍访遗碑玩古柯。
万树晴云浮太华,四山春水下黄河。
咸阳建策貂裘敝,杜曲韬弓虎迹多。
不信此生难自断,更从画壁恣摩呵。
194
谒岳庙(清·周煌)
太华岧峣晓正苍,真源遥溯气灵长。
五材并用知金肃,万宝初收识白藏。
呼吸几人能入座,儿孙列岫尽成行。
西南正有三年克,早晚欃枪扫鬼方。
195
金鳌玉蝀观荷(清·翁端恩)
澄波曲绕凤池通,万顷夫渠映日红。
绣幰尘催花外路,珠栏香浸水边风。
鱼游细浪纹初活,莺啭深林语渐融。
太华峰头莲十丈,霞标云锦总相同。
196
蒲州(清·钱载)
缥缈薰风何处台,汾阴后土亦荒哉。
维南太华三峰倚,自北黄河九曲来。
鹳雀楼高春几劫,王官谷静瀑如雷。
浦州合为潼关守,犄角方成用险才。
197
题友人华岳诗后(清·曹奕霞)
太华烟峦在一筇,自言亲手摘芙蓉。
更无人泣苍龙岭,只有君登落雁峰。
历历秦关归指掌,迢迢星海泻心胸。
卧游挂我诗瓢处,尺五天边万树松。
198
崆峒山 其一(清·蒋湘南)
矗地弥天道气屯,脉先太华近昆仑。
虎娴人性疑仙佛,鹤诩皇初训子孙。
呼吸九重摇北斗,盘回一线碎西门。
广成石室如堪借,莫笑劳形尽钝根。
199
太华山闻钟(清·慕昌溎)
太华新晴宿雨收,清钟遥度夜天幽。
一声初动三峰迥,万籁都沈孤月秋。
天外微传玄鹤唳,树间时见碧云流。
松风飒起余音杳,霜气横空失斗牛。
200
怀洪稚存在陕(清·缪公恩)
历游五岳竟如何,岁月堂堂瞬息过。
少室云中看太华,孤城天上落黄河。
一樽话别三秋末,万里投书六载多。
近日长安曾到否,故人遥望苦吟哦。
201
和同年卢都转雅雨红桥修禊原韵 其二(清·戴亨)
裙屐才名尽少年,彩毫争艳万花前。
纷趋巨壑沧溟外,罗列群峰太华巅。
晓日僧开无碍塔,春风人坐总宜船。
炊烟一片晴光合,遥指江城碧树圆。
202
经华阴县望西岳(清末民国初·宋育仁)
华阴道上马蹄重,太华三峰在眼中。
仙掌露华留晓月,禅亭云气起初虹。
残星望火秦郊畤,古树平云汉旧宫。
闻道希夷高卧去,劳薪自叹转如蓬。
203
重九漫兴 其一(近现代·马继华)
乾坤九点翠烟浓,高望何当太华峰。
爱国杜陵终潦倒,伤时陶令久疏慵。
饮来鲁酒难浇块,闲却吴钩转敛锋。
仰止层霄羡鸿雁,白云开处唳雍雍。
204
挽曹寅侯 其二(近现代·张瑞玑)
临风浊酒吊斜曛,涕泪纵横一哭君。
妙理何曾拾人唾,雄文亦足张吾军。
送归旅榇西湖月,好护丰碑太华云。
我是哀鸿酸苦甚,那堪天末又伤群。
205
至潼关(近现代·张瑞玑)
踏路走马崤函关,马上春愁未肯闲。
东去黄河排断岸,西来太华压群山。
烽烟几度遭秦劫,风雨依然变汉关。
两作麻姑筵上客,重来争不鬓毛斑。
206
归家示少云(近现代·连横)
三载浪游何所得?百篇诗卷压归舟。
昂头太华山低笑,濯足溟沧水倒流。
天以奇才锡忧患,我闻绮语散离愁。
今宵酒绿灯红畔,共倚阑干看斗牛。
207
感奋书怀八首,用蒋贞金先生五十述怀原韵 其五(近现代·林散之)
弈棋世事几推迁,苦忆长安翰墨筵。
太华仍存太古月,大台不改大罢天。
奇山终失扪天手,小店深惭买酒钱。
风雨长途一万里,蹉跎孤负祖生鞭。
208
咏怀古迹(当代·魏新河)
九鼎传家有继承,江山依旧祖龙薨。
丘连太华形犹霸,气蔚中原势欲兴。
时至非关楚三户,运移例见汉诸陵。
人生亦有百年限,不信强秦万岁征。

存疑诗:
1.
曲肱诗 其一十一(宋·白玉蟾)
往昔逍遥在太华,朝餐玉乳看琼花。
当年身著六铢服,不识人间有苧麻。
2.
太华观(唐·李白)
厄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
道童对月閒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
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
曾闻玉井金河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平读诗:
1.
和陈丈剑门见赠原韵 其一(清末民国初·许南英)
鹭屿相逢皆老大,廿年前共赴公车。
一麾作郡游邹鲁,几点看山上太华。
绩奏黄流闻帝可,泽苏赤旱慰兄嗟。
似知天意将亡晋,归去来兮宦兴赊。
2.
咏黄山(近现代·舒庆春)
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
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

雨梦按:宜兴及信宜亦有太华山,此或读平声亦或此二诗误读。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半山楼主人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52

主题

737

帖子

2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744
金钱
898
发表于 2017-11-8 23: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剑 于 2017-11-9 22:41 编辑

华,平仄两读。华岳,华亦可读平。

华岳,华读平声诗例
過華陰(唐•王昌齡)  
雲起太華山,雲山(一作山色)互明滅。

从子馥还汉州作(淸•曾彦)  
高情属华岳,抗志蹈云霓。

夀詩(明•郭奎)  五言排律 
間氣鍾華岳,元勲壓巨鰲。

幸秦川上梓潼山(唐•李衍)
喬巖簇冷煙,幽徑上寒天。下瞰峨眉嶺,上窺華岳巔。
驅馳非取樂,按幸爲憂邊。此去如登陟,歌樓路幾千。

南濱(明•區越)
臨江臺上素琴橫,拂拭薰風酒半醒。眼角東瀛滄海水,杖頭南極老人星。
梅山磊磊通華岳,蘭玉森森出謝庭。得道已爲仙鶴侶,莫憑韜略恐勞形。

万侍御赴判剑州过金陵有赠(明•汤显祖)
紫气通华岳,黄图辟草莱。

僕思李白落鴈之遊徐子亦有知章鑑湖之請念人悲離申此短贈徐子者禎卿也(明•李夢陽)
君擬天台度石梁,我歸沙苑望咸陽。予今夢寐蓮華岳,笑爾番躭瀑布長。

讀茂卿次韻呈定山先生詩有夢入羅浮之句用韻寄答時世卿在白沙(明•陳獻章)
鶴避茶烟信有之,買田招鶴是何時。百年睡息深華岳,九曲歌聲斷武夷。


点评

上窺華岳巔。为孤平句。人不知华应读作仄声,误判为孤平拗救句.应化雨先生"全唐诗孤平句"一文收作孤平例,共计192例 梅山磊磊通華岳,蘭玉森森出謝庭。//紫气通华岳,黄图辟草莱。//百年睡息深華岳,九曲歌聲斷武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20:07
楼主举了那么多华仄读例,自然是可以的。但华还有平读,也是允许的。虽然华山约定俗成读仄平,但在古诗中并不像现在汉语词典那么严格。因为古代许多平仄两读字是可以通用的。唐后蜀皇帝的“上窥华岳巅”就是一例。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18: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2186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712
贡献
2552
金钱
383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1-8 23: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11-9 06:30 编辑

華~ 讀去時為地名或姓氏,如 "華山、華陀、華雄、華歆"。但 "中華、華人、華夏、華僑" 這與華山的地理有關的名詞早已讀作平聲,世俗如是,改之不能。

佛教經典 "華嚴經" 及 "九品蓮華經" 都唸作 "花" 音。九華山 (山形像九朵蓮花) 應唸作 "花" 音。

点评

华,象形字,花之本字。朝华夕拾,华即花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1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主题

307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895
贡献
3675
金钱
576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1-9 08: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山楼主人 于 2017-11-9 08:16 编辑


談笑鴻儒,濟濟湘潭。

引經據典,侃侃而谈。

内容詳實,蔚為大觀。

旁徵博摘,學者風範。

誨人不倦,舉一反三。

腹笥五車,出手不凡。

雕龍刻鵠,游刃其間。


点评

诚谢半山楼主人!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08:25
周泽安-半山楼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1206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08: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楼主人 发表于 2017-11-9 08:14
談笑鴻儒,濟濟湘潭。
引經據典,侃侃而谈。
内容詳實,蔚為大觀。

诚谢半山楼主人!问好。

点评

談笑鴻儒,濟濟湘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18: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9 11: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读音都可。具体读什么音,得问当地人。请看王安石的《褒禅山记》。又如“解”字。关羽故乡人读的在字典上都找不到

点评

解姓,湘人读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12:18
解姓,湘人读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1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2: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9 11:05
三个读音都可。具体读什么音,得问当地人。请看王安石的《褒禅山记》。又如“解”字。关羽故乡人读的在字典 ...

解姓,湘人读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2: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9 11:05
三个读音都可。具体读什么音,得问当地人。请看王安石的《褒禅山记》。又如“解”字。关羽故乡人读的在字典 ...

解姓,湘人读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23

帖子

22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1
贡献
591
金钱
863
发表于 2017-11-9 18: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11-9 08:25
诚谢半山楼主人!问好。

談笑鴻儒,濟濟湘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23

帖子

22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1
贡献
591
金钱
863
发表于 2017-11-9 18: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師笑曰:你不過作了一個東,他卻要冤枉讀一輩子錯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37

帖子

2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744
金钱
898
发表于 2017-11-9 18: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剑 发表于 2017-11-8 23:05
华,平仄两读。华岳,华亦可读平。

华岳,华读平声诗例

楼主举了那么多华仄读例,自然是可以的。但华还有平读,也是允许的。虽然华山约定俗成读仄平,但在古诗中并不像现在汉语词典那么严格。因为古代许多平仄两读字是可以通用的。唐后蜀皇帝的“上窥华岳巅”就是一例。李衍还不至于写孤平句。追根溯源,华山名称的来历就是像莲花,而古代花华同字。
另如杜甫“何时杯重把”按律重应仄读,按今音义显然应平读。实际古诗平仄通用。可见许多平仄双声字并非像普通话这样严格按义区分。

点评

“上窥华岳巅” 此文就是多年前为此句是否犯孤平引起的。 李衍还不至于写孤平句。 李洐算不上大诗人,比他名气大的也有孤平句。 杜甫“何时杯重把” 此句亦是借音的名例。其实犯诗病,通俗说,是教人认白字,实不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1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9: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剑 发表于 2017-11-9 18:55
楼主举了那么多华仄读例,自然是可以的。但华还有平读,也是允许的。虽然华山约定俗成读仄平,但在古诗中 ...

“上窥华岳巅”
此文就是多年前为此句是否犯孤平引起的。
李衍还不至于写孤平句。
李洐算不上大诗人,比他名气大的也有孤平句。
杜甫“何时杯重把”
此句亦是借音的名例。其实犯诗病,通俗说,是教人认白字,实不可取,因为它属多音多义,而並非同义多音字,华字亦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9: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鈿花兒 发表于 2017-11-8 23:40
華~ 讀去時為地名或姓氏,如 "華山、華陀、華雄、華歆"。但 "中華、華人、華夏、華僑" 這與華山的地理有關 ...

华,象形字,花之本字。朝华夕拾,华即花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20: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11-9 20:08 编辑
霜劍 發表于 2017-11-8 23:05
華,平仄兩讀。 華岳,華亦可讀平。

華岳,華讀平聲詩例

上窺華岳巔。 為孤平句。 人不知華應讀作仄聲,誤判為孤平拗救句.應化雨先生"全唐詩孤平句"一文收作孤平例,共計192例
梅山磊磊通華岳,蘭玉森森出謝庭。 紫氣通華岳,黃圖辟草萊。 百年睡息深華岳,九曲歌聲斷武夷。 此三例均為大拗未救.全唐詩大拗未救應化雨先生有專文彙集.
予今/夢寐/蓮華/岳,笑爾/番躭/瀑布/長。
此句華即花
这些例证均非铁证

点评

这不是铁证,也是“华”可两读的证据。 避孤平,不在于是不是名诗人。杜甫是大家,也有孤平产生。比如:臂悬两角弓。不过这可以用律不害义解释:即无可替代,不得已而为之。诗人们其实心里都是明白的,否则不会孤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2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37

帖子

2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744
金钱
898
发表于 2017-11-9 21: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11-9 20:07
上窺華岳巔。 為孤平句。 人不知華應讀作仄聲,誤判為孤平拗救句.應化雨先生"全唐詩孤平句"一文收作孤平 ...

这不是铁证,也是“华”可两读的证据。
避孤平,不在于是不是名诗人。杜甫是大家,也有孤平产生。比如:臂悬两角弓。不过这可以用律不害义解释:即无可替代,不得已而为之。诗人们其实心里都是明白的,否则不会孤平那样少。

点评

我文中所举诗例均为铁证.即华读平声则非律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21:57
华有三读,但华不是同义多音字,而是多音多义字。 避孤平,不在于是不是名诗人//"李衍还不至于写孤平句"这可是你为 “上窥华岳巅” 是否孤平所提的辩护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21: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剑 发表于 2017-11-9 21:13
这不是铁证,也是“华”可两读的证据。
避孤平,不在于是不是名诗人。杜甫是大家,也有孤平产生。比如: ...

华有三读,但华不是同义多音字,而是多音多义字。
避孤平,不在于是不是名诗人//"李衍还不至于写孤平句"这可是你为
“上窥华岳巅” 是否孤平所提的辩护辞

点评

纠正一下:华有三读,是指普通话。古音只有两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2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剑 发表于 2017-11-9 21:13
这不是铁证,也是“华”可两读的证据。
避孤平,不在于是不是名诗人。杜甫是大家,也有孤平产生。比如: ...

我文中所举诗例均为铁证.即华读平声则非律句.

点评

我举的那几例读仄声也非律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2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1-9 21: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11-9 21:51
华有三读,但华不是同义多音字,而是多音多义字。
避孤平,不在于是不是名诗人//"李衍还不至于写孤平句" ...

纠正一下:华有三读,是指普通话。古音只有两读。

点评

《唐韻》戸花切《集韻》胡瓜切, 音劃。 (麻韻) 《書·舜典》重華協于帝。 《傳》華謂文德。 又《禮·檀弓》華而睆。 《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 又《廣韻》草盛也。 又粉也。 《曹植·洛神賦》鉛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2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37

帖子

2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744
金钱
898
发表于 2017-11-9 22: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11-9 21:57
我文中所举诗例均为铁证.即华读平声则非律句.

我举的那几例读仄声也非律句。

点评

.1. 秋日餞陸道士陳文林(唐·駱賓王) 青牛游華岳,赤馬走吳宮。 玉柱離鴻怨,金罍浮蟻空。 日霽崤陵雨,塵起洛陽風。 唯當玄度月,千里與君同。 2. 關中送別(唐·薛能) 一行千里外,幾事寸心間。 才子貧堪歎,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0 15:12
我说的律句是广义的即格律诗句,他包括格律句,拗句,不包括非律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9 22: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2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剑 发表于 2017-11-9 22:00
我举的那几例读仄声也非律句。

我说的律句是广义的即格律诗句,他包括格律句,拗句,不包括非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22: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11-9 21:58
纠正一下:华有三读,是指普通话。古音只有两读。

《唐韻》戸花切《集韻》胡瓜切, 音劃。 (麻韻)
《書·舜典》重華協于帝。 《傳》華謂文德。
又《禮·檀弓》華而睆。 《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
又《廣韻》草盛也。
又粉也。 《曹植·洛神賦》鉛華弗禦。
又髮白也。 《後漢·陳蕃傳》蹇諤之操,華首彌固。
又華林,園名。 《魏志》芳林園卽今華林園。
又地名。 《戰國策》說趙王于華屋之下。 《史記·秦本紀註》華陽,地名。 《吳志·孫皓傳》皓舉大衆出華裡。
又《水經注》河水東南徑華池。
又華表。 《古今註》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大帝九星曰華蓋。
又《韻會》胡化切,音話。
《書·禹貢》至于太華。 《爾雅·釋山》華山,爲西嶽。
又姓。 《潛夫論》華氏子,姓也。 《通志·氏族略》宋戴公子者,食采于華,因氏焉。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 《註》華皮可以爲索。
又《集韻》呼瓜切,音譁。 (麻韻)
《禮·曲禮》爲國君者華之。 《註》華,中裂之,不四拆也。 《爾雅·釋木》瓜曰華之。
又與花同。 《爾雅·釋草》華,荂也。 《揚子·方言》齊楚之閒或謂之華,或謂之荂。 《佩觿集》華有戸瓜,呼瓜二翻,俗別爲花。
又《韻補》呼戈切。 (歌韻)
《邊讓·章華賦》體迅輕鴻,榮曜春華。 進如浮雲,退如激波。
又胡戈切。 (歌韻)
《徐鍇·說文繫傳》華,本音和,故今人謂華表爲和表。 《棗據詩》矯足登雲閣,相伴步九華。 徙倚憑高山,仰攀桂樹柯。
又《詩·本音》灼灼其華。 《註》音敷。 《考》《詩》如常棣之華,顏如舜華,維常之華, 叶車韻。 隰有荷華,叶下都韻。 黍稷方華,叶下途韻,凡七見,皆讀敷。 又《唐韻古音》亦音敷。 郭璞曰:江東謂華爲敷。 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 漢光武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必得隂麗華。
又《韻會》苦蛙切《正韻》枯瓜切, 音誇。 (麻韻)
不正也。
或作蕐。 詳䓙字註。 䓙又作 。
考證:〔《禮·檀弓》華而晥。 〕
謹照原文晥改睆。 〔《詩·本音》灼灼其華。 《註》音敷。 《考》詩如棠棣之華。 〕
謹照原文棠改常。

点评

所谓“华字古有两读,今有三读”指声调平仄,今音有“阴平,阳平,去声”三声,古有“平声,去声”两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0 04: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37

帖子

2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744
金钱
898
发表于 2017-11-10 04: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11-9 22:12
《唐韻》戸花切《集韻》胡瓜切, 音劃。 (麻韻)
《書·舜典》重華協于帝。 《傳》華謂文德。
又《禮·檀 ...

所谓“华字古有两读,今有三读”指声调平仄,今音有“阴平,阳平,去声”三声,古有“平声,去声”两声。

点评

认为古平声只有一读纯属无知,它仍有阴平阳平之分。韵病就有三阴平一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0 15:15
也算奇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0 1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11: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剑 发表于 2017-11-10 04:50
所谓“华字古有两读,今有三读”指声调平仄,今音有“阴平,阳平,去声”三声,古有“平声,去声”两声。 ...

也算奇谈。

点评

逢 冬韻 平声 féng 《说文》遇也。从辵,峰省声。 逢 东韻 平声 péng 《集韵》《正韵》蒲红切,音蓬。鼓声也。《诗·大雅》鼍鼓逢逄。 逢 阳韻 平声 fáng 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0 15:02
这有何奇?  发表于 2017-11-10 1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1-10 13:2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句不应再广义,否则律与古就没界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15: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逢 冬韻        平声        féng        《说文》遇也。从辵,峰省声。
逢 东韻        平声        péng        《集韵》《正韵》蒲红切,音蓬。鼓声也。《诗·大雅》鼍鼓逢逄。
逢 阳韻        平声        fáng         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逢之别,岂可雷同。

逢有三读,俱为阳平,依你之说,因同声就只有一读了?真是奇葩!不要强辩而坠入无知。

点评

有三读,俱为阳平,依你之说,因同声就只有一读了?真是奇葩!不要强辩而坠入无知。 -----你这解释离题。这里讨论的是孤平问题,只和平读或仄读有关,和“同平多读音”有何关系?另不要在此老说“有知无知”之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0 15: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15: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剑 发表于 2017-11-9 22:00
我举的那几例读仄声也非律句。

.1.
秋日餞陸道士陳文林(唐·駱賓王)
青牛游華岳,赤馬走吳宮。
玉柱離鴻怨,金罍浮蟻空。
日霽崤陵雨,塵起洛陽風。
唯當玄度月,千里與君同。
2.
關中送別(唐·薛能)
一行千里外,幾事寸心間。
才子貧堪歎,男兒別是閑。
黃河淹華岳,白日照潼關。
若值鄉人問,終軍賤不還。
3.
水石山居(宋·釋斯植)
靜極青山裡,松花滿石床。
春風思華岳,夜雨夢瀟湘。
人影歸林薄,猿聲出澗長。
心如無別事,同此閉閒房。
4.
... 謁祠下因吊以詩雲(明·朱誠泳)
看山來華岳,駐馬寇公祠。
老蔓纏空木,荒苔蝕斷碑。
乾坤功業大,史冊姓名垂。
千古精誠在,公安有竹枝。

略举几例,这些句子华若读平,则成非律句。四连平不是律句,也不是律诗允许的拗句。这就是铁定。而你所举的例一例误判,(莲花)一例读仄为孤平句,其它读仄为大拗句。是模棱两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15: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剑 发表于 2017-11-10 04:50
所谓“华字古有两读,今有三读”指声调平仄,今音有“阴平,阳平,去声”三声,古有“平声,去声”两声。 ...

认为古平声只有一读纯属无知,它仍有阴平阳平之分。韵病就有三阴平一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737

帖子

25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744
金钱
898
发表于 2017-11-10 15: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11-10 15:02
逢 冬韻        平声        féng        《说文》遇也。从辵,峰省声。
逢 东韻        平声        péng        《集韵》《正韵》蒲红切,音蓬。 ...

有三读,俱为阳平,依你之说,因同声就只有一读了?真是奇葩!不要强辩而坠入无知。


-----你这解释离题。这里讨论的是孤平问题,只和平读或仄读有关,和“同平多读音”有何关系?另不要在此老说“有知无知”之类的话。难道无人理你的帖子你就是“有知”了?

点评

要走请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0 15:23
离题的是你!先有谈联不忌孤平,你扯到诗。今有新韵华有三声,旧韵只有两声都是你挑起的。我仅为驳你奇谈而举例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0 15: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1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