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谁知我心? 于 2017-11-7 15:07 编辑
这才是诗 时常看到版主以上级别的朋友动辄诗长诗短地相互推赏,连诗词门外汉大眼怪先生也敢没完没了地缠着人家比诗,不禁哑然失笑。这些朋友真的懂诗吗?未必。只要套上了平仄、凑够了字数、合了辙押了韵并且句稳律工,便可堂而皇之地称诗了吗?未必。各大诗词中央要员、各大诗词企业家、各大诗词论坛高级管理员及其各大版块首版、常管们就一定懂诗吗?未必。
这样说是不是太狂了?不,一点儿也不。日前笔者的一首习作乘机曾经引起热议,究其原因,无外乎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而那首习作乘机转结两句则揭示了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所站高度不同,也会形成不同观感,进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一基本原理,哪怕是李杜。
我等同仁奔走于各大诗词论坛之间谈诗论韵,便是以在真正意义上振兴现代民族诗词文化为出发点,以整个诗词历史为参照系,以唐宋诗词为制高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文艺复兴、真正圆了中国梦为归宿点来立论与驳论的。这绝不是唱高调,而是诗心使然,信不信由你。
记得吟者先生曾多次说过:在下向来不敢称诗,一首都不敢,有时连诗友都不敢互称,都觉得汗颜。以某观之,这绝非虚话套话,亦非刻意自谦,而完全是对中华传统诗词怀有一片敬畏之心使然。尽管吟者先生也吟过几首多少有些味道的习作,但吟者本人从来不作诗看,至于屏间逗趣以及纯为发表意见、阐明观点而凑的句,就更不在话下——更不是诗了。反面例子有吟者初入诗门时凑句为证:
原帖还有一个副标题:“向中老年起步的朋友推荐一种为诗心态”。帖后还有一个小注:“起句老来二字原为在下年龄,此处以老来代之亦无不可。”客观地说,这首老来学诗也并非一无是处,通篇心态就很好,尾联多少也算有些诗味。其它就乏善可陈了,比如首联太过平淡,且平铺直叙,中二联犯四平头,且句式雷同。由是观之,显然不能一俊遮百丑。笔者引述此帖,旨在将这种健康的学诗心态推荐给朋友们,同时也想推荐一种屏间交流心态。
当有师友指出“这结实在好。中二联也好,微感句式相同,读来少变化”时,吟者先生的真诚回复同样耐人寻味:“关于中二联,先生一语中的,高见!谢先生!说实话,没刻意拿这个小东西当诗来写,只是想表达一下这种老来学诗的心情而已,如果能向大家——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传达出这种放松的心态,当会有益健康,恐怕比拙作本身优劣与否更有益吧?故此并未刻意求变。也没工夫去想。既然有了诗的摸样,便冒昧地拿来与大家交流了,同时也好讨教。”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该引入正题了。那么吟者先生缘何在时下诗词产量比当年大跃进还大跃进的大环境下,真诚地表示“但愿纤纤树,生发一两枝”呢?原来是有位北大老教授读罢《全唐诗》后认为,整个《全唐诗》中只有一千多首是诗,其余的都不是。吟者推测,那位老教授的持论理由大概就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诗味说。
据说,杨万里的诗味说早已被美国田纳西州大学一位专门研究诗歌和诗歌翻译的Richard Jackson教授译成英文了。料想资深诗者都应该知道,杨万里在《颐庵诗稿序》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通茶,转引者注)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 纵观当今诗界,反例实在是多得不得了,可谓俯拾即是,只是举到谁头上,谁都难免不高兴,有人还会恶语相加。无奈之下,才举了一向崇尚真诚交流的吟者先生一个不算典型的反例。品过杨万里这段诗味说,我们不妨再看一个比较典型的正面例子,那就是跻身古今50首好诗之列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之所以不举律诗,是想引发拘泥于无声之韵、热衷于薄情寡味甚或无情无味诗八股的朋友们深刻反思,像这样足以动心摇魄、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大家能有几何?整个诗界又有几人几首敢与元明清二三流水准比肩?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窃以为,这才是诗。当然,若退而求其次,还有个诗境说,不过,那已经等而下之了,限于篇幅,此处不赘。至于那些只能看不能读的随处可见的简单说事论理的言尽意竭的所谓五七绝、五七律乃至所谓排律,说穿了不过是晚清诗八股抑或文字游戏的翻版而已。如果不能如是观诗,那你八成不懂诗,如果不能如此取法乎上,那你一辈子恐怕都难以写出哪怕是一首真正的诗,如果你像大眼怪等人那样成天作践诗,那你这辈子就算完了,永远都不会有长进。
有比较才能鉴别。由上可见,吟者那首习作实难称诗——吟者本人也没当诗看,你那首五七绝亦难称诗,他那首五七律抑或排律仍难称诗。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眼下正值诗词末法时代,普天之下真诗人都没有几个,又哪儿来那么多诗呢?您当然可以持不同诗观,您可以站在一己之私的角度提出异议,您还可以在诗之皮毛层面上提出反驳,您甚至可以不服,可以贴来您的大作按杨万里的诗味说对号入座,交由诗友们共同评判。热诚期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