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5 10:06 编辑
“七”体,又叫七林(傅玄语)。发肇于《楚辞·七谏》,定型于枚乘的《七发》。“七”体是赋体文学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分支,“七”体先用于赋体,后泛滥到诗体,于是诗出现“七爱诗”、“七哀诗”、“七咏诗”等。 一、“七”体是不是体的争论 现存最早的七体评论见于曹植《七启序》。他说:“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胭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莱等作焉。”虽然曹植主要目的在于交代创作动机,但他已把重要的七体作品归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傅玄集古今“七”而论品之,署为《七林》,也是把它当体看待(这部《七林》集子后来可能不存在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下》中论及七体时说:“《七林》之文,皆设问也。今以枚生发问有七,而遂标为‘七’,则《九歌》、《九章》、《九辩》,亦可标为‘九’乎?”他认为“七”不应单独立类,可以归入设问类。但《文选》选立文体都是前有所承,“七”也如此,并非萧统独创。 傅玄今存文里有一篇《七谟·序》,大概就是挚虞所讲的“集古今‘七’而论品之”的内容。全文为: 昔枚乘作《七发》,而属文之士若傅毅、刘广世、崔琦、李尤、桓麟、崔琦、刘粱、桓彬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纷焉:《七激》、《七兴》、《七依》、《七款》、《七说》、《七蠲》、《七举》、《七设》之篇。于是通儒大才马季长、张平子,亦引其源而广之:马作《七厉》,张造《七辨》;或以恢大道而导幽滞,或以黜瑰奓而托讽咏,扬辉播烈,垂于后世者,凡十有余篇。自大魏英贤迭作,有陈王《七启》、王氏《七释》、扬氏《七训》、刘氏《七华》、从父侍中《七海》,并陵前而邈后,扬清风于儒林,亦数篇焉。 世之贤明多称《七激》工。余以为:未尽善也;《七辨》似也,非张氏至思,比之《七激》,未为劣也。《七释》金曰妙哉,吾无间矣。若《七依》之卓轹一致,《七辨》之缠绵精巧,《七启》之奔逸壮丽,《七释》之精密闲理,亦近代之所希也。 (《全晋文》卷四六) 刚刚认为,七体虽然形式上基本上是主客问答,可入问答体,但它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结构上的七段制,二是“六过一是”的表达模式。因此它的确是一种可独立列出的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