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2

问答体赋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4 09: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4 09:49 编辑

                       问答体赋的分类
       或有人曰:刚刚错矣,问答体乃赋之常见常用,此正体也,何为杂体?
       刚刚试答曰:不以常见常用定正杂,乃诗体之常理。回文诗不下万首矣,虽多不脱杂体牢笼也。打油诗数量足与格律诗媲美矣,无人划归正体也。杂体者,通篇受某种限制也。或格式,或句式,或修辞。若问答者,赋文中偶用之,或虽多,而未善始善终者,不为杂体矣;若全篇基本(偶有结尾“乱”段(“乱”相当于评论)不用)用问答法,则为杂体矣。
      问答是赋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问答体也是赋中最常见的赋体。平时我们也常说问答体赋,这个体指的是写作方法。我们这节要突出的是文体的体。作为问答体的赋体要具备什么要素呢?两条,一是问答体的方法,二是这种问答体的方法要贯彻到底,半途而废的就只是运用了问答的写作方法,而不是问答体的赋体。
      问答体的写作方法又叫对问体、答问体。常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屈原《天问》始创的只问不答,一种是《渔父》的边问边答。这两种形式都影响到诗歌,于是诗中也出现问答体的杂体诗,照样也有光问不答体和有问有答体两种。
      边问边答的形式后来又发展成多种模式。一是由君臣问答到东方朔创制的主客问答。一是由边问边答发展为只有一问一答。一是由问方和答方变成互问互答。一是由只是二人的问答变成群体的问答。
      问答体多以答方为主体。
      后面目录的标题,括号中便是回答哪些是文体,哪些是写作方法。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09: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4 09:48 编辑

                                 问答体发展简史
                (一)、问答体的发展情况
       从汉代的问答体赋的渊源上讲,它比七体赋早多了,与赋的最初形成是同步的。先秦就已经产生了问答体赋,荀子赋十篇中现存“礼、智、云、蚕、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品。五赋全部采用暗示问答体,先敛藏谜底,极力状物,说出谜面,然后假称不识,请问其名;答语是以疑问口吻,演义陈理,谜底最终才揭晓。例如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廓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四海者与?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译:
        “这里有一件大的东西,不是丝也不是帛,但却能成文章;不是日也不是月,但却为天下而明耀;生者得以长寿,死者得以殡葬;城郭得以坚固,三军得以威强;纯全就可以王,驳杂也可为诸侯之长,两者都没有就要败亡。臣我愚鲁不知,敢请教於君上。”
君上说:“这个是有文理而没有采色的吧?简明易知而极有文理的吧?是君子所敬重而小人所轻贱的吧?其本性如果得不到它就如同禽兽,本性如能得到它就会雅如的吧?匹夫尊崇它就可以成为圣人,诸侯尊崇它就会统一四海的吧?极显明而简约,很顺达而有礼,请归之於礼。”
       这里除了问者的问,连答者也大部分用问的形式,最后才简略地说出答案。因此问是文章的主体。
       问答体的发展在赋中是最丰富多彩的,于此也可看出赋体的发展情况。
       屈原对这种问的形式采取了全新的两歧处理办法,一是《天问》《卜居》,把答案全部清除,只问不答,只剩下问,问成为全体。
       一是《渔父》把回答部分改为以叙述为主,这样问与答的形式泾渭分明。
      宋玉一方面巩固了屈原的有问有答方式,像《风赋》《高唐赋》《神女赋》。一方面发展这种有问有答方式,对问答体的问部分进行了弱化,说话的双方产生了巨大的篇幅差异,有主有次,问的简单,是次要的。答的详细,是主要的。问成为文章写作的手段、引子,答才是目的,《昭明文选》把宋玉《对楚王问》的这种问答方式称为“对问”。
      另一方面的改革是把《渔父》连续的问连续的答,改为《对楚王问》中只一问一答,答是全文的主体。这种形式后人在赋中多喜用之,尤其在短赋中。
      对于边问边答改为一问一答的形式,其中有一个过渡阶段,即边问边答的弱化虚化,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第一段有四个简单的提问,保持了边问边答的形式,但那三个问题都是无关紧要的过场话,中心话题其实只是最后一问。这种形式的赋很有一些。这是有问有答向一问一答的过渡。
       进行弱化的还有西汉的枚乘,把这种问答体发展为七段制,每段有问有答,仍然以答为主,称为七体赋。七段是七个方面,它们是并列的。
       扬雄的《羽猎赋》,甚至弱化到问答体只是文章的一个引子,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方朔则对问部分进行了强化,对这种问答进行了提高,一是段落灵活,多少段不固定,更主要的是对问的处理,不是并列的问,而是强化,当然这种强化不是走荀子的老路,增加问的文字数量。他采用层递的问,一层接一层深入的问下去,就像议论文的层层深入的论证一样。这是问答体赋中水平最高的形式。他的《答客难》被称之为问难体或设论体。
       对问进行强化的,最典型的有王褒,他的《四子讲德论》对问答体有所发展,采取了互问互答,双方问难的形式。人员也由两人增加为三人。这种典型,表现在它们是两个人或几个人轮流上场、互相争辩,每个人的观点既相关又能自成一体。这样问者可变成答者,答者可以变成问者,主角次角可以互换,双方商讨或群殴。有点像文革中的群众辩论。
       通常一问一答以答为主,嵇康的《卜疑》反其道而行之,在一问一答中问的篇幅大,答只简单的几句。提问部分吸取了《天问》的一连串的问,这是一种回归。这也是对问进行强化的一种方式。
                (二)、问答体的模式与角色
      模式:问答体赋,常见的是在开头通过两个虚拟人物的简单对话,介绍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便引起下文。
      角色:赋的主要部分原来是由君和臣组成,君是发问方,臣是回答方,后来,东方朔发明主客问答,由虚拟的“主”或“客”的高谈阔论构成,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作者本人的思想。结尾都是一个模式,必以一方向另一方心悦诚服而告终,往往在结尾时加上一段韵文。后来出现的互问互答形式,几乎已没有主角次角之分了。甚至出现了角色虚化现象,用“或”来代替提问的人,人物的身份不明。
                (三)、问答体的意义
       问答体给赋带来了崭新的变化。
       从形式上看,非问答体赋是抒情型的,问答体赋则是真正讽谏型的作品,前者总是追求读者的共呜,突出了情感的交流,后者则通过问答体加强了文章的复杂性,拉开了作者与作品的情感距离,有利于理性的思索。
从表达上看,非问答体赋写的是事物的场景,渲染气氛,夸张场面等,叙事描写手法更重。问答体赋摹拟辩论场面,通过人物的答辩表现人物的思想、态度、智慧,议论手法更重。
       第三是立意,非问答体赋多是赞颂性的,问答体主要在讽谏。是汉赋中主要的讽谏作品。
       问答体赋不仅在汉赋、在汉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问答体赋分化出好几种赋体,大大丰富了赋体阵营。赋中的许多名篇,如韩愈《进学解》、《送穷文》、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都采用了问答体,而且皆有所本。可以说,对问答体这种古老的表现手法而言,汉代的问答体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它也影响到诗词,诞生了好几种杂体诗诗体。有只问不答的问句诗(包括句句设问诗和只问没答诗)、问答体(有问有答的)、唱和问答体(问为一首,答为另一首)。
                  (四)、问答体赋与问答体赋体
       古代的“体”,概念有些含糊,在诗文中,可以是体裁,也可以是风格(表现手法)。比如七体赋,一般指的是体裁,问答体一般指的是写法。我们知道体裁的一个要素是某种写法贯穿到底,因此当这种写法贯穿到底,那么这种写法便成为一种体裁了。问答体赋就具有这种特点,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情况,我们可以用问答体赋和问答体赋体两个词语来区别。比如使用边问边答法,如果把问答法贯彻到底,那么它就可说问答体赋体。七体赋、主客问难体、互问互答体,如果问答法全文贯彻到底,它们便都是赋体。如果没有贯彻到底,就不是问答体赋体,而是问答体赋。只是一问一答(对问)的,就不是问答体赋体,因为贯彻到底应有几个回合,一个回合不算。
                (五)、问答体赋体的分化
      边问边答、互问互答都是问答体赋体,还有一些问答体赋体是可以独立出去的。
1.设问体
      这是问答体中特殊的一种,它只问不答,在问答体中是不完整的,但正因为它缺胳膊,更符合杂体的特性。如《天问》,其中的提问一是提出来引起大家注意;二是明知故问,起强调、突出的作用;三是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除了第一条可回答,其他以不宜回答为妙。一问到底,是把一种方法贯彻到底了,因此它是一种体。
2.七体赋
       见第一节《七体赋》。结构上固定的七段,安排上“六过一是”写法上问答体。这是赋中最早独立出来的一种体。
3.问难体(又叫设论体)
       “难”是西汉东方朔首创的一种古文体。东方朔“始设客难”,“学者争慕效之,假主客遣抑郁者篇章叠见”(《文选》)。萧统在《文选》中将《答客难》系列文辞归为一类,总名曰“设论”。《文心雕龙》列入杂文。可见,自朔始设客难,后来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问难体与七体赋成为问答体赋中的两种独立的赋体。此体同于七体,也是主客问答之作。东方朔的《答客难》从君臣问答的老模式中走出,设计了主客二人的问难与答辩。别具一格,开辟了赋体文学的新领域,开创了一代“设论”文体。但一主一次的格局没变,君臣问答以臣答为主,主客问难也以主答为主。所不同者,一是问难体不必固定七段,二是在于提问的层递深入,这与各种问答体赋都不同,因此它具有独立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09: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4 09:51 编辑

资料集
                      问答体赋资料集目录
一、只问不答(因为没有答,所以不是问答体文体,这是设问体,也是一种赋体)
天问    屈原
卜居
拟天问      作者?
策问秀才纪瞻等(六首)    陆机
二、有问有答
1、有问有答,边问边答(有问有答,如果能进行到底,便是文体)
赋篇第二十六    荀子
渔父
风赋    宋玉
髑髅赋    东汉•张衡
天对   柳宗元
晋问    柳宗元
2、由一问一答构成。问得简单,答得详尽。(以答为主,只有一问,问答没有反复用到底,不是文体)
对楚王问    宋玉
化民有道对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    东方朔
子虚赋   司马相如
美人赋    司马相如
解难    扬雄
答宾戏 并序  班固
答讥    后汉•崔寔
达旨    崔骃
释诲    后汉•蔡邕
洛神赋,并序    曹植
释劝论    晋•皇甫谧
客傲    郭璞
应讥    陈琳
释讥    郤正
玄守论    晋•皇甫晏
卜疑    晋•嵇康
玄居释    束皙
对儒    曹毗
无为论(并序)    江淹
答客喻    梁•徐勉
劳生论     隋•卢思道
对蜀父老问    唐•卢照邻
钓矶应诘文    骆宾王
何卜赋    唐•刘禹锡
魍魉问影赋   (唐)牛应贞
后杞菊赋(并叙)    宋•苏轼
秋阳赋    苏东坡
独醒赋    宋•刘过
3、主客问难(有问有答,进行到底,是文体)
答客难    东方朔
答客难    梁启超
难蜀父老     别名《喻难蜀父老书》《与蜀父老诘难》  司马相如
解嘲    扬雄
答宾戏(并序)    班固
应闲    张衡
声无哀乐论    嵇康
4、互问互答(有问有答,进行到底,是文体)
四子讲德论(并序)    王褒
愚溪对    柳宗元
封建论    柳宗元
设渔者对智伯    柳宗元
天说    柳宗元
天论上  刘禹锡
进学解    唐•韩愈
抵疑    夏侯湛
起废答(亦永州未召时作。)    柳宗元
三、残篇残句
释宾(残文)    应瑒
华览     应贞
客难    傅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8: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