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20

讨论题 五音与四声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4 09: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迷惑人的话题。我和三羊都迷惑不清,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1.沈约四声谱一出来就遭到陸厥反对,认为古已有五音,不需要什么四声。到底五音与四声是什么关系
2.是不是五音包含四声的平声的阴平阳平?也就是四声的平声原只是一个声调,到集韵才分清浊,还是早已有清浊
3.四声前到底存在四个声调还是五个声调
4.古风的唱,是填谱(乐谱不是词谱)还是谱曲,还是有的填谱有的谱曲
5.《四声指归》云: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这个“配偶”是什么意思
《文镜秘府论》有许多五音四声论述,五音四声的关系都难说清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5 0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1-5 09:37 编辑

这是一个迷惑人的话题。我和三羊都迷惑不清,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1.沈约四声谱一出来就遭到陸厥反对,认为古已有五音,不需要什么四声。到底五音与四声是什么关系
三羊回复:五音是:宫·商·徵·羽·角;四声是:宫商·徵·羽·角。五音与四声的关系,是分类粗细的关系。


2.是不是五音包含四声的平声的阴平阳平?也就是四声的平声原只是一个声调,到集韵才分清浊,还是早已有清浊
三羊回复:四声的平声,包括五音的【宫商】。



3.四声前到底存在四个声调还是五个声调
三羊回复:五个声调:宫·商·徵·羽·角。



4.古风的唱,是填谱(乐谱不是词谱)还是谱曲,还是有的填谱有的谱曲
三羊回复:
凡诗都可以唱。


5.《四声指归》云:“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这个“配偶”是什么意思?《文镜秘府论》有许多五音四声论述,五音四声的关系都难说清
三羊回复:
配偶,就是古人的“浮切不差”的浮切,也即今人不同声调的交错。四声交错与五声交错,是精细与粗疏的关系。从押韵来说,宫商混用,远不及宫商分用。声律鼻祖沈约使用四声,不使用五音。完全就是用平上去入,来附会四象八卦的春夏秋冬。附会四象八卦,借助神农的虎皮而已。
《文镜秘府论》有许多五音四声论述,已经说的非常清楚!

沈氏《答甄公论》云:
“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点评

4.古风的唱,是填谱(乐谱不是词谱)还是谱曲,还是有的填谱有的谱曲 三羊回复: 凡诗都可以唱。----文不对题。0分。重新作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5 09:46
这里你可以好好讨论了。先发帖子,慢慢来,别心急,别给予否定大家提出的各种不同看法,需要各种考证,反复研讨才能有结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5 09: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09: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1-5 09:32
这是一个迷惑人的话题。我和三羊都迷惑不清,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1.沈约四声谱一出来就遭到陸厥反对,认为古 ...

这里你可以好好讨论了。先发帖子,慢慢来,别心急,别急于否定大家提出的各种不同看法,需要各种考证,反复研讨才能有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09: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1-5 09:32
这是一个迷惑人的话题。我和三羊都迷惑不清,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1.沈约四声谱一出来就遭到陸厥反对,认为古 ...

4.古风的唱,是填谱(乐谱不是词谱)还是谱曲,还是有的填谱有的谱曲
三羊回复:
凡诗都可以唱。----文不对题。0分。重新作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5 17: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1.沈约四声谱一出来就遭到陸厥反对,认为古已有五音,不需要什么四声。到底五音与四声是什么关系
2.是不是五音包含四声的平声的阴平阳平?也就是四声的平声原只是一个声调,到集韵才分清浊,还是早已有清浊
3.四声前到底存在四个声调还是五个声调
4.古风的唱,是填谱(乐谱不是词谱)还是谱曲,还是有的填谱有的谱曲
5.《四声指归》云: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这个“配偶”是什么意思
《文镜秘府论》有许多五音四声论述,五音四声的关系都难说清



--------------
第1个问题,三羊已经回答了,此不赘
2,五音是宫商角徵羽,古人之观念声出自然之口,吐字发音本于自然,歌唱与说话一个理,故五音既是歌唱之声音也是说话之声音,此五音应是包含了阴阳清浊的;
‘也就是四声的平声原只是一个声调,到集韵才分清浊,还是早已有清浊’,如前所述,四声是五声的简化,四声的平声原本宫商,并不只是一个声调那么简单,到集韵才分清浊应是不对的,虽早期韵书佚失,但可以从广韵推及陆法言之切韵,切韵之分韵原理按四声相承而分,分得很细,可以说是细到无法再细,故可以认为是早已有清浊


先饭饭,余慢谈

点评

你这算是黑松沙士说多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5 1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5 19: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1-5 20:00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5 17:57
1.沈约四声谱一出来就遭到陸厥反对,认为古已有五音,不需要什么四声。到底五音与四声是什么关系
2.是不是 ...

你这算是胡说八道~!

点评

怎么个胡说八道法是要说出理据来的,纯粹这样喷就难怪谁都不理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5 2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5 2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1-5 19:58
你这算是胡说八道~!

怎么个胡说八道法是要说出理据来的,纯粹这样喷就难怪谁都不理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0: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声律论最迟在永明六年沈约著《宋书•谢灵运传论》时就已出现,此时距周颙提出“四声说”尚有数年时间,由此也可以看出,永明声律的声调分类法不会是“四声”;沈约著《四声谱》将创始之功归于周颙而非王融,钟嵘论永明声律将创始之功归于王融而不提周颙,也从侧面证明,“永明声律”与“四声”是两个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
“永明体”与“四声”并无关系,“永明体”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声律,而不是使用了“四声”。
甄琛所谓的“古典”,正是“五声”,这在当时是主流,是范式,而沈约所著的《四声谱》颠覆了传统,所以才受到甄琛的责难(梁武帝“雅不好之”或许也与此有关)。考察前人记载,“宫商代指四声”这一观念最迟在陈代后期就已出现,《梁书•庾肩吾传》中以“四声”来代称声调,说明此时四声分类法已经普及,并且成为了主流的声调分类法,又因为当时文人对“五声”分类法缺乏了解,看到前代用“宫商”来代称声调,便产生了“宫商”即是“四声”的误解,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萧子显并没有混淆“宫商”与“四声”的概念,这点只要对比下《南齐书》和《南史》的原文就能看出来,《南史•陆厥传》中关于“永明体”的原文是:“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与《南齐书》相比,这段文字除增加了“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之外,还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改成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带有解释“四声”为何物的意思,这说明在萧子显著《南齐书》时,四声分类法尚未普及,《梁书•王筠传》中沈约称“知音者希”,《诗品》中钟嵘称“至如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也都体现出这点,而李延寿著《南史》时,却不需要再对“四声”进行解释了,说明此时已普及四声(或许在李延寿的观念里,“四声”就是“平上去入”,而“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在他看来,等同于“以平上去入为平上去入”,是个病句,所以才进行了修改,当然,这也是以四声的普及为前提的)。从萧子显的行文来看,当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平上去入”四声,但人们在言及“声调”时,仍习惯用“宫商”来代称,这也说明当时主流的声调分类法仍是“五声”,“四声”分类法影响尚小。萧子显能够分清“宫商”与“四声”的区别,所以后面他说沈约“四声”是齐梁之际文人的新发现,当时文人已意识到这一发现是对于前人观念的一种革新,因此其相关著述基本都以“四声”为名,以体现与前人论述的不同,如周颙《四声切韵》、沈约《四声谱》、王斌《四声论》等皆是此类,而王融生前仍“欲造《知音论》”,从这一书名来看,他大概是未接触到“四声”说的。 “四声”提出时只含四个声调,“平声”并未再度分化,殷正林对此有论述,《宋书•谢灵运传》“后又论宫商”, 而李延寿则改成了“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后又论其事”,前者“宫商”“四声”分明可辨,而后者却已混为一谈。 其实如果“宫商”与“四声”是一回事的话,那“用宫商”三字就显得多余,这段文字完全可以写成“约等文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萧子显虽然没有混淆“宫商”与“四声”的概念,但他的行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南齐书•陆厥传》在撰写时,“四声”尚未普及,而“永明体”却早已出名,说明“永明体”与“四声”并无关系,“永明体”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声律,而不是使用了“四声”,萧子显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这句话放在“文用宫商”和“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之间,实际上并不恰当,无怪乎后人产生误解。萧子显本人可能也不太清楚“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的实际起始时间,毕竟永明十一年他只有七岁,对当时和之前的情况不可能了解得十分确切,而等他进入文坛时,“永明体”早已闻名于世,沈约也提出了“四声”律,开始将四声运用到诗文创作中,在这种情况下,他对“永明体”与“四声”的关系作出误判,也是很正常的。其实王融、沈约、陆厥作为在永明时代就已参与声律讨论的当事人,在当时的讨论中都是只言“宫商”,而未提到“四声”的,而作为亲历者的刘勰后来著《文心雕龙》,单立“声律”一章,也未言及“四声”,另一位亲历者钟嵘在其《诗品》中称“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虽同时提到了“宫商”与“四声”,但却是将两者并举,而非混为一谈。“宫商之辨”指“五声”律,“四声之论”指“四声”律,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后面的行文中,钟嵘对它们也是分开论述的:从“古曰诗颂”到“斯为足矣”这部分讨论的是“宫商之辨”,而“至如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这部分则是讨论“四声之论”的。从“今既不备于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一句可以看出,钟嵘所谓的“声律”正是“五声”律,因为只有“五声”才会在意义上与“管弦”有所关联,“四声”已与音乐无关,而钟嵘对“四声”及当时沈约新提出的“四声”律尚不了解(“余病未能”不是自谦,而是事实),所以没有对它们展开论述,只是一笔带过了。真正将“宫商”与“四声”混在一起,正是从萧子显开始的,而萧子显连“亲历者”都算不上。陈寅恪先生在其《四声三问》中,已经提出了对于萧子显等人的记载与沈约等人的言论不同的疑问,但是因为他也抱着“凡约之所论,及厥之问约、约之答厥,融之语嵘者,皆四声之问题也”的先入之见,最终还是曲为之说,将“宫商”附会到四声上了。 (《从“五声”到“四声”--齐梁声调分类之衍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2: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声”分类法最早是由曹魏李登提出的,其所著《声类》将汉字分成“宫商角徵羽”五类,后来晋代的吕静又著《韵集》,沿用李登之法,将韵部也分成了五类,及至南朝宋齐年间,“五声”分类法已经普及,成为常识,所以范晔、王融、沈约等人在言及声调时直呼“宫商”,而没有像萧子显在《南齐书》中对“四声”那样进行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3: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只是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汉语声调性质的认识,它与“声调”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声调理论不可能一提出就是完善的,人们对声调的认识总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不一定意识到声调存在之初就能分析出平上去入的特点。实际上,在“四声”发现之前,人们对于声调性质的认识,只有高低的区别,没有升降变化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3: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钟嵘《诗品》中的一段话,对于我们明确“五声”分类法的性质有很大帮助:“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 若‘置酒高殿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 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 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备于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古诗入乐,作诗需要考虑字音与乐调的配合,即“调五音,以谐会”,所谓“谐会”,是指诗中字音的高低起伏,与乐调的高低起伏保持同一节奏,换言之,就是在乐调的高音处使用声调高的字,在乐调的低音处使用声调低的字。 李登将汉字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类,应该正是为了与乐调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对应,以便在创作入乐的诗歌时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3: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声”乃是一种不同于“四声”的汉字声调分类方法,它的分类依据,是汉字声调的高低,而不是声调的起伏变化。根据《文心雕龙》“徵羽响高,宫商声下”一句推测,李登《声类》应是把声调最低的汉字划给“宫”声,次低的划给“商”声……最高的划给“羽”声,沈约谓“宫羽相变”,潘徽称“才分宫羽”,将“宫羽”对举,作为声调之分的代表,正是利用了“宫”声调最低而“羽”声调最高的特点。 “宫商角徵羽”五音本是音乐的概念,李登借用它来对汉字声调进行分类,使它具备了文字音韵范畴的内涵,并得以应用于文学创作,而“诗乐分离”之后,声律论中所言之“五声”就主要是指是文学意义上的“五声”,与音乐关系不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5: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8 15:09 编辑

孙愐真正用来解释他反对以“五声”来划分声调的原因的文字是:“必以五音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此处的“宫羽徵商”是取其本义,表示五音音阶,而不是代指“平上去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非得用五音来标示声调的话,就会出现一个声调中包含着多个音调(音高)的情况,比如有的声调是由宫变羽,有的声调是由徵变商。 不过这里的“宫商徵羽”应该只是象征性的表述,用来笼统地代表声调高低,而非实指,否则“半徵半商”就不可能实现了,因为商徵之间还隔着角调,如果某个声调一半在徵一半在商的话,那它就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性的了。 揣其文义,孙愐应该是认为汉语声调有其自身的升降变化,而“宫商角徵羽”五音只是五个表示相对音高的刻度,用五音来标示声调的话,是无法体现出其升降变化来的,所以他不同意用五音来划分声调,认为这是一种“不达文性”的表现。
“四声”的优势也正在于能够体现出汉字声调的升降变化,因此齐梁间人才用它来代替了“五声”,如果二者内涵相同,仅仅是更换了名目的话,那似乎就没什么必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88
贡献
13732
金钱
18884
发表于 2017-11-8 15: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来学习。问好诸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8 17: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所说的这些,没有作用!

点评

什么才叫有作用,乱喊乱叫?利用资料进行推理就是最大的作用(包括别人的推理),你不愿这样干当然可以走自己更好的路。我这辈子只会这样干  发表于 2017-11-8 18: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8 2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什么才叫有作用,乱喊乱叫?利用资料进行推理就是最大的作用(包括别人的推理),你不愿这样干当然可以走自己更好的路。我这辈子只会这样干  发表于 5 小时前
============================================
关于【宫商角徵羽】与【平上去入】的关系,没有人超过沈约的说法!

沈氏《答甄公论》云:
“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