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开篇《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第一篇即.《关雎》。鲁国人毛亨和毛苌在这首诗前写了一篇序,后人叫作“诗大序”。毛亨毛苌和东汉末年的郑玄为 诗经各篇作了一些注解,分别叫“毛传”和“郑笺”。现代有人评论说:“但毛亨解诗,常以封建伦理观点歪曲诗的主旨,语多附会,不足凭信。”看看他们对《关雎》的点评,还真是这么回事。 《关雎》原文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意思是: 和谐鸣叫的水鸟,相伴在河里的小岛。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追求的对象。 长短不齐的荇(音“杏”)菜,在左右飘摇。美丽贤淑的女子,睡梦中都想得到。 求之不得,白天黑夜思念。长久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睡不着。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采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弹琴鼓瑟与它交朋友。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祝贺。 ------这诗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诗。这从“淑女”和“君子”二词可以确定。至于荇菜,只是比喻女子喜欢的对象。怎么会变成“同志”呢? 但毛传却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邦国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鸟挚而有别。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笺】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闲处深宫贞专之善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妒,谓三夫人以下。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传】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笺】左右,助也,言后妃将共荇菜之葅,必有助而求之者。言三夫人九嫔以下,皆乐后妃之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笺】言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笺】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笺】同志为友,言贤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与琴瑟之志同。共荇菜之时乐必作。 ----他们的解释很明显,是说《关雎》这首诗说明了帝王后宫里的后妃妻妾之间和谐相处共同服侍帝王的职业道德,这明显是宣传一夫多妻替帝王着想的奴才行径,是极其明显地宣传奴隶制思想,是完全背离了这首民歌的原意的。是过度解读,牵强附会,借机替当时的统治者宣传奴隶制而已。 “诗大序”还说:“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衷]窈窕、思贤才 [6],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关睢》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进举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于美色。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睢》之篇的要义 -----这就将这篇诗歌捧到“用之邦国”的高度了,真能扯! 可见“诗大序”的思想有些是很荒谬的。包括关于“风刺”的说法:“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2],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意思是上面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这里的“风刺”不同于现在的“讽刺”,这里的“风刺”是用“风”这种诗歌来委婉含蓄地批评、劝告的意思,所以叫“谲谏”(jué jiàn);因为委婉含蓄而不易伤害或激怒被批评者,所以叫“言之者无罪,闻之 者足戒”,这已是一个成语了。 ----显然这是美化了当时君民之间的矛盾,空想的一副和谐景象。当时的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对抗,乃至其后一千多年封建社会里的阶级对抗是生死对抗。哪里只会“委婉的”批评?哪里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恐怕统治阶级内部也做不到。那个臣子敢批评皇帝?有人说诗经中《硕鼠》等代表“刺上”的作品,我看不像。如果谁影射奴隶主或皇帝是“硕鼠”,我看他是不想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