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11-4 13:07 编辑
诗言志,诗传情。诗者的情和志需要用语言表达,诗的用语是诗的重要要素。 诗要描写事物,要表达情感,要在人际间流传,毫无疑问要使用当代的语言,进行口语化写作。新诗是这样,新诗体也应该是这样。 毛泽东对创造新体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要一条是用语要“精炼”⑴。 “有诗意,要含蓄”、“精练”,这对于旧体诗和新诗体,都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诗的用语要“精练”意味着诗语不但要没有多余的话,而且也应该没有多余的字词,力争用最经济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书面口语是口头语言的记录。现代新诗直接用书面口语写作,用语贴近生活,易写易懂,但不够精练,有散文化的倾向,与传统背离过甚。古典诗词用语虽然精练,但嫌用词古旧,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变化。新诗体的用语应该是现代的、精练和简约的书面口语,也称为精约口语⑵。 自古以来,诗的用语并非文言,而是精约口语,口语入诗是诗人的传统。诗词极盛时,唐宋人也用当时的口语写诗。唐代诗人白居易“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⑶;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也少有艰深之语,以致他们的诗句至今仍在流传。可是,传统诗词语汇已不能完全承载新时代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境界。新诗体的用语,即现代精约口语应该向新诗学习,吸收当代生活中新鲜活泼且富有时代气息的时语、仂语,这样诗才能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色彩,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扉。 精炼含蓄、有意境、篇幅短小,这是对写诗用语的基本要求。所以口语入诗并不等于照搬原生态口语和进行散文式写作。入诗的口语并不完全等同于原始的口头语言,诗语要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要精简赘余的成分,少用助词,以简约取胜。精约口语也不一定从实际发生的交际语言中精约,也可以是由诗者直接构思,她的特点是通俗、精练和使用口语词汇,说出来或读出来能与人顺利交流。 现代口语的多音节词比较多,字音连平连仄的词也比较多,口语中使用助词较多,而且也不够简洁。这些当然会为口语入诗造成一些不便,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精约。对口语进行精约时,可以并且应该借鉴古典诗词精约口语的方法。除了精简赘余的成分,多用实词,少用助词之外,可以把过长的词汇浓缩为顾名知义的简称;可以用短的字词代替较长的词汇;也可以借用其他书面语言的词汇甚至使用还有生命力的文言词汇;但是不要生造词汇,也不要使用在民间已经死去的古词汇和冷辟的典故。在语法上,可以使用直叙、倒装、变换词性等传统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段,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最好是做到融汇古今、雅俗共赏,前提是能让大多数人读得懂、听得懂。精约现代口语的方法还需要诗者不断探索,需要诗者加强櫽括提练的功夫和组织文字的能力。 为了完整表达出诗意或意象,“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⑷。使用精练、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也不是容易的事。要写好口语化的诗,就要提高诗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实现以小见大,以平淡的用语表达宏大的诗意,从而用精约口语写出浅白而又品味绵长的生动诗篇。 诗要口语化,要用鲜活的当代词汇,这是诗大众化,平民化的需要,也是诗溶入现代生活的关键。
注: ⑴ 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 ⑵ 诗语是“精约口语”的讨论见拙文《韵律诗之三·精约口语》。 ⑶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传》 ⑷ 毛泽东·《致陈毅的一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