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狮 于 2017-10-12 17:17 编辑
也说《乌衣巷》再续 ——秦淮河与晋时燕 在唐诗里提到南京的很多,且又多与秦淮河有关,我们要更好的理解前贤的这些作品就不能不了解秦淮河。 传说,秦淮河是始皇帝为破南京的王气而开凿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没有秦淮河也就没有古都南京。 秦淮河又为什么是古都南京的一个必要条件呢? 在刘禹锡的另外两首诗里还有这样几句: 一个是《石头城》里的: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还有一个是《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由此可见,在唐代,江水还靠近石头城边,也靠近冶城。 石头城,现在城西干道上,离长江已经有几公里了。 这个冶城又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它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只是一座小山,又叫“冶城山”。只因出铁矿,被建成一个很大的制铁工场。据说“吴王金戈越王剑”里的“干将”和“莫邪”两把古代名剑,就是出自这个工场。 这个地方现在南京的朝天宫边。从地图上看,它离长江也就比石头城更远了。 长江的江岸又为什么会移走呢? 所有运动中的物体都是有惯性的,江流也一样,它一面冲剧着大江对岸,一面又在江的这岸淤积起来。长江在南京地界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大江湾。南京就在这个淤积起来的江南岸,这个大江湾的里面。 正因为江南岸是淤积起来的,大片的江滩、芦苇、沼泽,这样的地理环境很适合水鸟的居住,加上潮水起落,江水的水位又不好控制,这都决定了它不适合做码头 但是,这样的地形,对于城市防御来说,那是再好不过了。任你兵强马壮,在滩涂上,都会是守岸兵的箭靶子,甚至条件合适,还可以用火攻,烧它个人仰马翻。 你看,三国里的曹操打江南,就宁可绕到赤壁,也不在南京江段。滩涂的作用,我们老百姓可以不知道,作为军事家的曹操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典故,与此地相关。就是楚霸王被逼死的那个“乌江”。史载它在安徽和县的西北。现在这个地方一半归和县,一半归南京江北的浦口区。具体地点是南京浦口区的乌江镇。 项羽死前有句名言:“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可我们总是说,长江分江南江北啊,这个“江东父老”又从何说起呢?这就因为,长江到南京地界,先是从南往北,过了南京才渐向东去。正因为乌江镇边的长江是南北向的,所以才有“江东父老”这一说。 言归正传。 古时候,没有如今这样的公路,官方修的官道也很不发达。但古时生态好,树林多,更有自然形成的,纵横交错的水网。于是,不用汽油,往往还可以利用水流、风力的船就成了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中国历代的统治阶级没有不重视水路交通的。大运河我们就不说了,什么“漕运总督府”也不说了。这里说一个人多不知的小知识。 人们如今还常将木材叫作“木头”,这个称谓又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不知那朝那代了,官方也是严禁随便砍伐树木的(砍柴可以,“柴”是无用的枯枝、乱枝),凡有违者都要被砍头。那时,为了把“砍树”和“砍头”这两者的因果关系深印在民众头脑中,官方就来了这样一个规定:把木材叫“抹头”(当然也就是杀头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了“木头”。 南京在古代要成为一个都城,长江是沟通全国的必然通道,可它在南京沿岸又不能建码头。(当然,到了近现代就不是问题了,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钢筋、水泥及相关技术。)怎么办呢?这就是秦淮河作为古都南京母亲河的意义所在了。
石头古城里的秦淮河流域,支流很多,纵横交错。如今的秦淮河只是它的主河道,是在建城初期联通并疏浚一些支流形成的。当时,还利用城内众多的湖泊,修建了许多水闸与水关,用以控制水位。有许多古迹,现在还可以找到。 比如玄武湖。相传在南朝刘宋年间,有黑龙出现,故称玄武湖。而其实,它就是吴王时代的一个炫耀武力的湖。那时,它还有一个水关直通长江。不过这个水关,不让民船过。因为,吴王把这个湖建成了一个大军港,他在这里操水军,泊战船。至今,那里还一个当年吴王操练水军时的“阅武台”。试想,什么船都可以进去,那这个军港还有什么军事机密可言呢?万一奸细再把战船烧了呢… 就在这个吴王“阅武台”的不远处,还有一处当年的古迹,叫做:“武庙闸”。这个闸,如今还在用以控制玄武湖的水位,旁边自然还有一座武庙;至今,也还那么一位壮实无比的大铜和尚,日以继夜的守卫着这座水闸。 因为古时的生态好,秦淮河的水量充沛,加之城里众多湖泊、水闸与城边水关的共同控制。这就保证了秦淮河总有足够的宽度和相对稳定的水位,来让它可以日夜不停的通航与上下货物。 当时的秦淮河有多宽呢? 传说晋代的王献之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秦淮河还很宽,遇有风浪,还常会翻船。王与叶的传说,后来演变成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如今,那里还有一个古迹,就叫做“桃叶渡”。很显然,渡船总不会专找河面最宽的地方吧。可见秦淮河当年有多宽。 我们现代人要出入南京,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比如:你可以自驾,可以乘车,还有火车,飞机,甚至,个别人或特殊情况下还有直升飞机等。而在古代,对于一船民众,除了船与秦淮河就没有多少选择了。 因此,结合上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在六朝时期,秦淮河远不仅仅是一条全国与全城最繁华的水街,它还是京城沟通全国的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它也还是保卫京城的一个最重要“海关”、“口岸”或门户。 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留心过:秦淮河边有很多古迹,但古码头的遗迹却不多,离开中心区的店家与桥边,就几乎就没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泊秦淮》诗曰:“烟笼寒水月笼沙…” 可见,即使到了这座都城早已荒废的唐代,秦淮河的自洁功能还在起作用,它的两边还都是沙滩。正因为这两边沙滩的存在,古代的货船、客船,只要能停稳了,搭上跳板,在秦淮河的两岸,哪里都是码头! 请想一想,我们先祖是多么的聪明与智慧啊!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来谈燕子了。 所有农村出来的人都见过燕子吧?大家是在哪里见到燕子的呢?首先就是自己所住的那个村庄上吧?比比看,是村庄上的燕子较为密集呢,还是离你家最近的那个集镇或街上呢?显然,街上的燕子,也总是多在集镇的四周,而不是人口最密集的集镇中心。为什么?燕子总离不开水田或池塘,它们要做窝用的泥也不能离得太远。且人太多的干扰也不行。 然而,秦淮河却是晋代大都城的中心区,乌衣巷更是这个中心区最繁华,交通也最方便的地段。你想啊,当时,除了皇上就数他们最大了,他们不住当时最好的地方又有谁能住呢?当然,在当时的秦淮河边还一定有管理这个首都口岸的各种行政机关。 传说中,六朝的秦淮河,那是通夜的灯火,楼船画舫往来不绝的。还有因私或因公的从全国各地来,或到各地去的旅客、货船,以及迎来送往的人;还有保卫都城,管理和盘查的公差等等。 试想,像这样一种无比繁华热闹的场所,那些可爱的燕子们还能够往的安生,生活的愉快吗? 首先,燕子要做窝的泥,在秦淮河两岸的沙滩上就很难找到,就是有它也没有多少机会。不可想象这种繁华地的周边还会有大片的水田。 那么,没有池塘吗?有,但在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也不会是野塘,王府里的池塘,都是有石头围起来的,也一样不适合燕子的生存。 终上所述, 请试想:晋代的王谢堂前,会有成群的燕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