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選本自古及今不知凡幾,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唐詩在唐代開始就有選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經于1958年編輯出版了《唐人选唐诗(十种)》。收入現存的10種唐人編選的唐詩選本:
①佚名《唐寫本唐人選唐詩》 ②元結《篋中集》 ③殷璠《河岳英靈集》 ④芮挺章《國秀集》 ⑤令狐楚《御覽詩》 ⑥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⑦姚合《極玄集》 ⑧韋莊《又玄集》 ⑨韋縠《才調集》 ⑩佚名《搜玉小集》 在這些選本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算玄宗天寶年間人殷璠的《河岳英靈集》、高仲武編選于大曆末年的《中興間氣集》,這兩本當時人編選的當時詩選本,對後世的影響可謂深遠。從這兩本選集中,人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儘管他們編著的年代不同,前後相差不遠,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同樣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詩歌人物,杜甫。是什麼原因讓杜甫同時代的殷璠、和相隔并不久遠的高仲武同時遺忘了這個詩壇巨擘了呢?似乎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杜甫在世一直只到他去世這段時間內,他的詩歌的價值并沒有引起時人的重視。而真正發現杜甫詩歌價值,并將他推向詩歌巔峰的發軔者是生活于元和時期的韓愈等人。 為什麼我們說在世一直只到他去世這段時間內,他的詩歌的價值并沒有引起時人的重視。請看下面這個例子,天寶十一年,長安的詩壇發生了一件事,詩人薛據、高適、儲光曦、杜甫、岑參五人同登慈恩寺塔,各賦詩一首,岑參詩的題目是《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塔》,根本沒有提杜甫的名字,可見杜甫此時在他的心目中還不如薛據,一個在當時和後世都不怎麼知名的詩人。就連杜甫本人在後來寫同體詩時,也很小心謙恭的用《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來做題目,儘管後人對這首詩評價很高。清代的楊倫就說“視同時諸作,其氣魄力量,自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杜詩鏡銓》卷一)。 《河岳英靈集》選了共二十四位後世所公認的盛唐大家、名家,如李白、王維、孟浩然、岑參、高適、李頎、常建、王昌齡、儲光曦、崔顥、崔國輔、祖詠。《中興間氣集》所選二十六人中,最有名的當數劉長卿。錢起、郎士元等人。《河岳英靈集》所選的作品是“起甲寅、終癸巳”的,也即從玄宗開元二年到天寶十二載,囊括開元、天寶時代,就輩分而言,杜甫小孟浩然二十三歲,小李白、王維十一歲,小高適五、六歲。如果是因為輩分低而沒有入選,小他三歲的岑參卻又入選,那麼,導致杜甫落選《河岳英靈集》極有兩種可能。一、在殷璠編選《河岳英靈集》時,杜甫的詩名在所選二十四人之後,至少到天寶末年,他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二是杜甫當時的社會地位低微,即使此前已經寫出了不少足以流傳的詩作,但不足以進入當時的圈子。這從岑參的登慈恩寺詩提薛據而不提杜甫可以推斷。而這個時期,雖然杜甫已經四十出頭了,但跟孟、李們比,還是年輕。《中興間氣集》所選二十六人中,劉長卿于天寶六載以後考中進士,李嘉佑天寶七載,錢起天寶十載,郎士元天寶十五載。 通過對兩本選集詩人名單的檢束,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最終導致杜甫落選兩本選集的原因是,當殷璠編《河岳英靈集》時,他太年輕了,而當高仲武編選《中興間氣集》時,他又垂垂老矣。(梅嶺201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