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8 17:29 编辑
姓氏是国学的内容之一。此为国学纵横,不能光纵横诗词,让姓氏也来纵横一下。
我先发言,以我著的《炎黄姓氏源流》发表一些章节。有兴趣的可以随意跟帖,也可提出不同看法和疑问。
前 言
二十年前,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对姓氏产生了兴趣,从此手抄笔录,积累了一些资料,想写一部姓氏研究方面的书。但到雄心勃勃动手写时,却又踌躇不决,因为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心高手低的人。
先说题目,定为《炎黄姓氏源流》就名不副实、大得吓人。从六七千年前开始,炎黄部落东迁西徙南下北上,东到朝鲜、日本,北到东欧、西伯利亚,西到南北美洲,南到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及南洋,都有炎黄部落的足迹和后裔,有的国家在古代还是中华帝国的一部分或附庸国。因此,要研究炎黄姓氏源流,区域上要从大半个地球着手,时间上要从几千年前着眼,民族上连夏商以前或夏商之际徙往美洲的印第安人,汉朝时便到达欧洲的匈牙利人,古代曾经是中国一部分的朝鲜、越南,连国名都源于中国的柬埔寨,都是研究的对象。如此广的范围岂是一人能承担?把题目定为《中华炎黄姓氏源流》也许妥当些,但是,炎黄本就是中华的代名词,岂不有画蛇添足之嫌?联想到社会上的广告,为了招揽顾客,便拉虎皮作大旗,言必称获金奖,效果必言全国一流,内中货色不知到底有几成。那么用这个题目当广告用,大约也能多招揽几位读者。此书实际范围则只局限在中国本土。 .
再从“源流”这个词来看。姓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个姓氏自然有它的源和流,只要把它们整理清楚了就名副其实了。孰不知中国文字大约在一万年前便诞生了,但目前却只有甲骨文传世,而炎黄部落也有六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姓比炎黄部落的历史又不知长多少。没有文字记载怎么去推源?幸好中国还有丰富的神话传说,神话是披上神衣的历史,传说是经过添油加酱变了味的历史,到写《史记》的太史公,则把神话换上历史的外衣,不论是神话的历史,还是历史的神话,都是似是而非的,但毕竟留下了一点“源”可寻。 .
文字诞生以后的那部分“源”也不好掘。像夏朝,除了帝系还清晰外,很少有其他文字可利用;商代虽帝系完整,但语焉不详,虽有方国、战争的记录,但方国的产生、方国间的关系难见记录。 .
姓氏的源指的是姓。姓产生在原始社会到商周之际,由于文字、记录的限制,要准确地说清源,就有点像要说清长江、黄河之源一样,不那么容易了。 .
姓氏的流指的是氏,它比较好寻。夏商的氏虽语焉不详,但孳生氏的主要时代在周朝,大流在此,漏了涓涓小流也就不必斤斤计较了。周代大封建,各诸侯国中宗子关系,是姬姓之“流”泛滥时期,尤其到东周,频繁的战争、掠夺、吞并,使氏得到大发展,一部《左传》就是一部氏传,对各诸侯国氏的分化条分缕析,洋洋可观。秦汉以后,“流”基本稳定在“河床”之中,虽偶有新的“渠流”,但已是“末流”了。 .
但不是说“流”就不存在问题,不同的源有时会出现合流。迁徙、避仇、避讳、过继、冒充、赐姓、贬姓等,使氏改“流”频繁,产生混“流”,氏于是变得不清不白,成为杂种。可以这样说,氏很难找出几个纯种,想从族谱中分清某个氏的真正本源常常很困难。比如孔氏,现在都说是孔圣人的后裔,其实冒名顶替者居多,这种现象古代早已出现,为此,孔思晦曾对孔氏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把真正的孔圣后人刻谱于石以记之。但误拜祖宗与故意错拜祖宗的事岂能一“刻”清之?试看今天的孔氏宗谱,有几本承认是姞、姜、姬、妫之孔? .
为了说明这种混“流”现象,本书第三部分《百家姓源流》采取给《百家姓》加注的方法,作为前两部分的补充,由分流到合流,使大家对姓氏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但这部分的注释仍只能部分说明氏的合流,多数氏的合流比注释庞杂得多。 .
另外,要全面理“流”,也非个人能力能及,那非得读完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笔记小说,方能查全。本书对秦汉以后的氏的演化,只能做到“点到为止”,而把重点集中在氏的分化发展最重要的春秋时期。 .
再从资料来源来说。姓氏资料是很丰富的,古人已有许多专著可供查阅,如《世本》《风俗通》、《陈留风俗传》、《潜夫论》、《姓苑》、《魏书·官氏志》、《姓谱》、《姓氏录》、《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路史》、《尚友录》、《希姓录》、《万姓统谱》、《奇姓通》、《姓觿》、《姓氏考》、《姓氏考略》、《姓氏五书》、《姓氏纷解》等,可是相互矛盾处太多,从《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看,对同一个氏,所录不同的书的解说常常不同。用“张冠李戴”来形容姓氏研究中出现的差错,是十分恰当的。我在此书中也免不了妄出已意,反过来李冠张戴,或者且把神话当真话,编出“谎话”哄读者。姓氏书中还有许多“某姓之后有某氏”的条目,虽然我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勉强把断肢残体接上,但难免有大腿接在胳膊上的失误。即使如此,仍有许多空中楼阁找不到地基,只好采取总括式:“某姓之后还有某氏、某氏、某氏……”。 .
还有许多连“某姓之后有某氏”的提示也没有,这些无源之流只好付之阙如。来自古代民族羌、戎、狄、蛮、越等,多由于史料残缺而难寻所自,也只好略而不谈。还有许多古姓,或者被消灭,或者被替代,或者迁徙到深山巨谷边远地区,或没有建立过国家,结果它们的氏不能充分发展。如黄帝之子得姓者十二姓,真正流长而广的并不多;祝融八姓中也多有流短而少的,难列专章。还有虞舜,居然一个人得两个姓,哪些流属姚,哪些流归妫,很难辨清,只好用“水太清则无鱼”的哲理,含糊了之,统归妫姓介绍。 .
再从姓氏学涉及的学科来看,此书也非一人之力能写好。姓氏涉及人种、民族、人口、历史、地理、地名、艺文、社会、民俗、避讳、语言、文字、音韵、考古、考据等学科知识。姓氏学属边缘学科,打的是擦边球,这个“边”的技巧很难掌握,此书发出的“球”,内行看了可能会笑落门牙。本书第一编《姓氏源流杂谈》试把姓氏各种知识作一个较全面的介绍。第二编《姓氏源流》是从十几个姓的分代发展角度介绍氏的合流情况。通过纵横处理,使读者对中国(主要是汉族)的姓氏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
任何研究成果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摘到的,谁也建造不出空中楼阁。因此,知识是社会的,研究成果也属于社会。本书的内容都源于古人的研究和记录,以及今人的整理与研究。本人所做的是“文抄公”的工作,把“抄袭”来的东西作了一番挑选和梳理,断以已意,使它成为有机联系的源流。本文引用的古人和今人的资料不一一列出,一言以蔽之,感谢古今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