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7|回复: 65

姓氏专题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28 17: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8 17:29 编辑

姓氏是国学的内容之一。此为国学纵横,不能光纵横诗词,让姓氏也来纵横一下。
我先发言,以我著的《炎黄姓氏源流》发表一些章节。有兴趣的可以随意跟帖,也可提出不同看法和疑问。

  
        二十年前,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对姓氏产生了兴趣,从此手抄笔录,积累了一些资料,想写一部姓氏研究方面的书。但到雄心勃勃动手写时,却又踌躇不决,因为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心高手低的人。

      先说题目,定为《炎黄姓氏源流》就名不副实、大得吓人。从六七千年前开始,炎黄部落东迁西徙南下北上,东到朝鲜、日本,北到东欧、西伯利亚,西到南北美洲,南到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及南洋,都有炎黄部落的足迹和后裔,有的国家在古代还是中华帝国的一部分或附庸国。因此,要研究炎黄姓氏源流,区域上要从大半个地球着手,时间上要从几千年前着眼,民族上连夏商以前或夏商之际徙往美洲的印第安人,汉朝时便到达欧洲的匈牙利人,古代曾经是中国一部分的朝鲜、越南,连国名都源于中国的柬埔寨,都是研究的对象。如此广的范围岂是一人能承担?把题目定为《中华炎黄姓氏源流》也许妥当些,但是,炎黄本就是中华的代名词,岂不有画蛇添足之嫌?联想到社会上的广告,为了招揽顾客,便拉虎皮作大旗,言必称获金奖,效果必言全国一流,内中货色不知到底有几成。那么用这个题目当广告用,大约也能多招揽几位读者。此书实际范围则只局限在中国本土。
.
      再从“源流”这个词来看。姓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个姓氏自然有它的源和流,只要把它们整理清楚了就名副其实了。孰不知中国文字大约在一万年前便诞生了,但目前却只有甲骨文传世,而炎黄部落也有六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姓比炎黄部落的历史又不知长多少。没有文字记载怎么去推源?幸好中国还有丰富的神话传说,神话是披上神衣的历史,传说是经过添油加酱变了味的历史,到写《史记》的太史公,则把神话换上历史的外衣,不论是神话的历史,还是历史的神话,都是似是而非的,但毕竟留下了一点“源”可寻。
.
      文字诞生以后的那部分“源”也不好掘。像夏朝,除了帝系还清晰外,很少有其他文字可利用;商代虽帝系完整,但语焉不详,虽有方国、战争的记录,但方国的产生、方国间的关系难见记录。
.
      姓氏的源指的是姓。姓产生在原始社会到商周之际,由于文字、记录的限制,要准确地说清源,就有点像要说清长江、黄河之源一样,不那么容易了。
.
      姓氏的流指的是氏,它比较好寻。夏商的氏虽语焉不详,但孳生氏的主要时代在周朝,大流在此,漏了涓涓小流也就不必斤斤计较了。周代大封建,各诸侯国中宗子关系,是姬姓之“流”泛滥时期,尤其到东周,频繁的战争、掠夺、吞并,使氏得到大发展,一部《左传》就是一部氏传,对各诸侯国氏的分化条分缕析,洋洋可观。秦汉以后,“流”基本稳定在“河床”之中,虽偶有新的“渠流”,但已是“末流”了。
.
       但不是说“流”就不存在问题,不同的源有时会出现合流。迁徙、避仇、避讳、过继、冒充、赐姓、贬姓等,使氏改“流”频繁,产生混“流”,氏于是变得不清不白,成为杂种。可以这样说,氏很难找出几个纯种,想从族谱中分清某个氏的真正本源常常很困难。比如孔氏,现在都说是孔圣人的后裔,其实冒名顶替者居多,这种现象古代早已出现,为此,孔思晦曾对孔氏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把真正的孔圣后人刻谱于石以记之。但误拜祖宗与故意错拜祖宗的事岂能一“刻”清之?试看今天的孔氏宗谱,有几本承认是姞、姜、姬、妫之孔?
.
       为了说明这种混“流”现象,本书第三部分《百家姓源流》采取给《百家姓》加注的方法,作为前两部分的补充,由分流到合流,使大家对姓氏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但这部分的注释仍只能部分说明氏的合流,多数氏的合流比注释庞杂得多。
.
       另外,要全面理“流”,也非个人能力能及,那非得读完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笔记小说,方能查全。本书对秦汉以后的氏的演化,只能做到“点到为止”,而把重点集中在氏的分化发展最重要的春秋时期。
.
       再从资料来源来说。姓氏资料是很丰富的,古人已有许多专著可供查阅,如《世本》《风俗通》、《陈留风俗传》、《潜夫论》、《姓苑》、《魏书·官氏志》、《姓谱》、《姓氏录》、《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路史》、《尚友录》、《希姓录》、《万姓统谱》、《奇姓通》、《姓觿》、《姓氏考》、《姓氏考略》、《姓氏五书》、《姓氏纷解》等,可是相互矛盾处太多,从《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看,对同一个氏,所录不同的书的解说常常不同。用“张冠李戴”来形容姓氏研究中出现的差错,是十分恰当的。我在此书中也免不了妄出已意,反过来李冠张戴,或者且把神话当真话,编出“谎话”哄读者。姓氏书中还有许多“某姓之后有某氏”的条目,虽然我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勉强把断肢残体接上,但难免有大腿接在胳膊上的失误。即使如此,仍有许多空中楼阁找不到地基,只好采取总括式:“某姓之后还有某氏、某氏、某氏……”。
.
      还有许多连“某姓之后有某氏”的提示也没有,这些无源之流只好付之阙如。来自古代民族羌、戎、狄、蛮、越等,多由于史料残缺而难寻所自,也只好略而不谈。还有许多古姓,或者被消灭,或者被替代,或者迁徙到深山巨谷边远地区,或没有建立过国家,结果它们的氏不能充分发展。如黄帝之子得姓者十二姓,真正流长而广的并不多;祝融八姓中也多有流短而少的,难列专章。还有虞舜,居然一个人得两个姓,哪些流属姚,哪些流归妫,很难辨清,只好用“水太清则无鱼”的哲理,含糊了之,统归妫姓介绍。
.
      再从姓氏学涉及的学科来看,此书也非一人之力能写好。姓氏涉及人种、民族、人口、历史、地理、地名、艺文、社会、民俗、避讳、语言、文字、音韵、考古、考据等学科知识。姓氏学属边缘学科,打的是擦边球,这个“边”的技巧很难掌握,此书发出的“球”,内行看了可能会笑落门牙。本书第一编《姓氏源流杂谈》试把姓氏各种知识作一个较全面的介绍。第二编《姓氏源流》是从十几个姓的分代发展角度介绍氏的合流情况。通过纵横处理,使读者对中国(主要是汉族)的姓氏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
      任何研究成果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摘到的,谁也建造不出空中楼阁。因此,知识是社会的,研究成果也属于社会。本书的内容都源于古人的研究和记录,以及今人的整理与研究。本人所做的是“文抄公”的工作,把“抄袭”来的东西作了一番挑选和梳理,断以已意,使它成为有机联系的源流。本文引用的古人和今人的资料不一一列出,一言以蔽之,感谢古今文人。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7: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8 17:43 编辑

                                                                同族难共祖   异氏易连根
      据美国普林斯大学教授、华人学者牟复礼的研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有姓氏。但是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看,人人都有姓氏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比如日本,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并不是每 个人都有姓氏,那时,只有少数贵族、武士、神官、医师及平民中对政治有贡献、有功劳者才有姓氏(相当于我国东周时期的姓氏状况)。明治维新后,政府下令,人人必须有姓。于是人们匆匆忙忙随便取个姓氏来敷衍,许多人想不出什么姓氏,为求吉利,便以神官手中的标志――铃木为姓,所以铃木便成为日本最大的姓。
       中华民族的姓氏发源的时间数世界第一,数量也最多,估计有一万以上(但比不上日本的数量,日本姓氏有二十万种)。
       人们常用姓氏来作为拢络感情的手段。两个原不相识的老王一通姓,便会分外火热:“哎哟,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想不到五百年前我们就是一 家啦!”现在,国外侨胞、外籍华人的寻根热,国内各姓各族的修谱热都一阵热似一阵,似乎一册族谱在手,根便寻出来了。其实,寻根远非如此容易。谱中大约可寻到五百年是一家的影子,但一千年前,两千年前,几千年的老祖也要搬出来,就不容易了。历史上张冠李戴、“嫁接”、“杂交”的事时有发生。
       一个姓有不同的祖宗,不同的房有不同的一世祖。
       拿姓秦的举例吧。
       清朝笔记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淮北有两个轿夫抬着一个考生上京赶考,路上,轿夫问客人贵姓,考生说姓秦。前头的轿夫大怒,掀翻轿子便殴打秦姓考生,后面轿夫赶紧上前排解。前头的轿夫嚷道:“我姓岳,他姓秦,岳王爷的后代怎能抬奸贼秦桧的子孙呢?”另一个轿夫搔头抓腮了好一会才和解道:“他虽姓秦,却不是秦桧的后代,他是唐朝秦叔宝的后代呢。说起来你俩的祖宗都是响当当的盖世英雄。”
      江陵有个书法家叫秦大士,吟江南秦淮名胜,得一脍炙人口的佳句:“淮水而今尚姓秦。”他为自己也姓秦而好不得意。后游至杭州,有一个好朋友有意要奚落他,特意在岳坟为他接风,要他为秦桧夫妻的跪像题副对联,他尴尬了好一会,灵机一动便题道:“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一个姓的祖先有多位,同姓的人可能祖宗不同。一个相同的姓还有可能来源绝然不同。秦姓便有两个来源,一是嬴姓的秦,也就是秦始皇的祖先,上溯伯益,再往上推是黄帝的儿子少昊。另一个来源是姬姓的秦,鲁国大夫封在鲁国的秦地。这个秦在今山东,离嬴姓在西北的秦国相隔关山千里。姬姓的鲁国往上推是周公旦,再往上推才是黄帝本人了。两个秦一个以国为氏,一个以邑为氏,不要说五百年前非一家,几千年前竹篙还打不透呢。这位秦大士既不必为姓秦而乐,也不必为姓秦而忧,说不定和秦桧正好是两条轨上跑着的车呢。
      正由于同姓可不同宗,因此便常有错认祖宗或冒认祖宗的事发生。
      就拿上面提到的王姓来说吧,王姓也和秦姓一样,有不同的来源。有源于姬姓的周文王儿子毕公高的王;有妫姓田氏齐国的王;有子姓殷商王子比干的王;还有可频氏之王、钳耳族之王、高丽之王、阿史布之王;隋末王世充是西域人,后改姓王;南朝梁的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族,属鲜卑族;蒙古克烈部酋长脱翰里勒汗,被金朝封为王,改名为王罕。此外,还有赠姓的王氏,如王莽的新朝赠战国燕太子丹的后裔姓王;明朝曾赠许多元朝蒙古人姓王,如默色特利尔叫王鳞,阿辽纳叫王美音,济布答叫王德忠。
      如此说来,五百年前同姓怎能都是一家?
      据说唐朝时,礼部侍郎王凝按察长沙,新任柳州刺史王某赴任途经长沙,便去谒见王凝,说:“我是侍郎您的叔伯侄子,理应三拜九叩。”王凝阻止他下拜,问他的小名,王某回答叫通郎。王凝记得叔伯弟兄的后代中确有通郎这个人,便接受了他的大礼。坐定后,又问王某以前任过何职,王某说:“前不久被罢去北海盐院,最近任为刺史。”客走后,王凝对儿子说:“来者经历很复杂,恐怕不是我家亲属。”儿子便查家谱,发现族兄通郎已死好几年。第二天,王凝设宴款待王某,王某又要行大礼,却被两个大汉架住。王凝上前说:“你老兄不是我的同宗,昨天我误受您的大礼,今天我要奉还。”于是对着王某拜,拜后才请王某入席,满堂吏卒大笑不止。王某羞愧难当,连筷子也未动一下,稍坐一会便匆匆告辞。
       这是被揭穿的冒充为一家的骗局,《红楼梦》中贾雨村与贾府认亲,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把戏。
       如果说今人喜欢傍大款傍名人,那么古人比今人更甚。各族修的族谱往往要拉个名人来做一世祖,于是常常演出把别人祖宗当自己的祖宗敬的一幕。
       王某不能免俗而闹出笑话,就是帝王也不能免俗,为了抬高自己的门楣,也常搞拉郎配的把戏。
       三国的魏国,曹腾(曹操家族)碑文说曹氏出自邾,王沈的《魏书》也说曹氏出自陆终之子曰安,为曹姓。按,黄帝的后裔陆终的儿子安,得曹姓。周武王时封曹姓后裔曹侠于邾,所以说出自邾。而曹操作家传,说自己的曹氏出自周文王的儿子曹叔振铎之后。按,曹操所说则出自姬姓的曹国。到明帝,又认为曹氏是舜后,诏曰:“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按,有虞氏舜为妫姓。曹操一家三易其祖,比吕布“三姓家奴”更奴才相。
      汉代的仲氏自托于姬姓的仲山甫(周宣王时的名臣)的后裔,汉后的仲氏则改为以孔子的弟子子路(字仲路,以字为氏,故也为仲氏)为祖,为的就是考五经博士有照顾。
      姓颜的以颜渊为祖。其实颜氏也出自数姓,并非一个祖宗。有出自曹姓的,曹姓后裔曹侠封于邾,传到邾武公,名夷甫,字颜,支庶以王父字为氏,便是颜氏;有姬姓的颜氏,鲁国君伯禽的支庶有食采于颜邑者,以邑为氏。孔子弟子中姓颜的有好几个,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当时的卫国还有颜雠由,齐国有颜庚,其子为颜晋,未必只有那位早卒的颜渊才有后。
      最典型的莫过于孔氏。今凡孔氏族谱写的恐怕都是孔圣的后裔。其实春秋时已有多种姓的孔氏。孔丘的孔氏源于子姓的宋国;姬姓的郑国穆公,他的儿子中有公子喜,字子孔,另一个儿了公子志,字士子孔,他们的后裔都为孔氏;妫姓陈国孔宁的后代为孔氏;卫国姞姓孔达的后代也为孔氏;姜姓齐国孔虺的后代也为孔氏。要说其他的孔氏,在汉武帝前都过得比孔丘的孔氏潇洒,唯有孔丘的孔氏凄凄惨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孔丘的后裔、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其他的孔氏便纷纷冒充孔圣之后,《元史•孔思晦传》中孔思晦指出,开初非孔圣的孔氏“欲以伪灭真,害宣圣子孙几尽,至是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后。思晦以为不早辨,真伪久混,益不可明。彼与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与共拜殿庭可乎?”“遂会族人斥之而重刻谱于石。”但孔思晦的正本清源工作对后代似乎未起多大作用,其他孔氏仍然鸠占鹊巢,有谁承认是姜姬妫姞姓之后呢?
      有时姓氏书上也会误给他人分派祖宗。像《姓氏韵谱》说洪氏的祖宗是“五代时有洪昌、洪杲,皆为参知政事。”其实他们都姓弘,为避宋朝讳,重修五代史时便把弘改为洪。
       周朝继承黄帝的姬姓,本来祖宗是黄帝,应是确然无疑了,但当时的国人却说炎帝才是他们的祖先(姜姓),因为炎帝手下有祝融氏,而周人的祖先后稷也是祝融氏,所以他们认为炎帝才是始祖。孰不知炎帝有祝融氏,黄帝也有祝融氏,周人的祖先祝融氏是黄帝系列的祝融氏的后裔。
       所以寻根很容易把根寻错。
       如果要对姓氏条分缕析就更困难了。
       新加坡第二副总理王鼎昌访华时曾提出一个疑问:“孔子姓孔,孔子的父亲却为何姓梁,中国曲阜还建有一梁公庙祭拜他?”1987 年12月29日,中国国务委员兼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回信说,孔子父亲通称梁叔纥(应为叔梁纥),史书也简称纥、叔梁、梁纥,“叔”是古人兄弟排行的次序,“梁”是地望,“纥”才是其名。所以,如果除去排行、地望而加“孔”姓,即为孔纥。孔子的先人,始称孔防叔,后简称防叔而省去孔姓,他的后代伯夏、叔梁纥,皆是省去孔姓的简称。由此可见,孔子的父亲,确是姓孔,而非姓梁,孔子的父亲,确是姓孔,而非姓梁,谷牧的回答看似有条有理,其实却似是而非,没搞清孔氏的演变规律。孔丘的家系是:宋愍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 睪夷——防叔——伯夏——叔梁纥——孟皮
                                                                                                                                                                              —孔丘              
      弗父何,字弗父,名何,该称公子何,宋父周,字宋父,名周,该称公孙周。按规定,公孙之子可以命氏,但世子胜并没得氏,到孔父嘉,五世亲尽,别族为公族,以王父字为氏,为世氏。后代便有孔氏和孔父氏。(并非孔防叔始称孔)自世子胜以下,支庶子孙还有世氏、正氏、木氏、叔梁氏、郰(邹)氏。孔氏只是这一支中的一个氏而已。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叔是行次,梁并不是地望,纥是名。叔梁纥为鲁国郰大夫,所以后裔以字为氏的为叔梁氏,以邑为氏的为郰(邹)氏。孔丘的哥哥孟皮便得郰氏。以上都是氏,要说孔丘的姓,却是子姓。当然,秦汉以后姓氏合一,讲孔丘姓孔也是可以的。
       一般人难于分清姓氏的源流,著名的学者和专家有时也会莫衷一是。
       道光初年,山东巡抚上疏,要求以邱姓为左丘明之后。奏章引起朝野大哗,因为左丘明究竟姓左还是姓左丘,一直是历史疑案,史学界为此早有争论。当时文字学家段玉裁代礼部写文章驳斥山东巡抚,认为左丘明本姓左,这是“绝无疑者”的。结果引出了考据学家刘宝楠的考证:“左丘为复姓甚明。”而经学家俞正燮又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左是官名(古有左史之职),所以丘才是姓。各种观点使道光皇帝无所适从,奏章搁置不论。古代有左氏、丘氏、左丘氏,要区分左丘明到底属哪个氏确实困难。
       姓氏的源流为什么难于辨清?原因非常多。首先是中国的姓氏源远流长,数量繁多,由于部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社会的激烈变化,使姓氏愈变愈复杂。收集整理姓氏的工作直到战国晚期才开始,《世本• 氏姓篇》对姓氏的源流作了第一次梳理。到东汉王符的《潜夫论• 志姓氏》和应劭的《风俗通• 姓氏》,对先秦姓氏理论进行了阐释。这些书对某些姓氏已搞不清楚了。后代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解纷》、《姓氏辨证》、《古今姓氏考证》、《姓觿刊误》、《姓氏考略》等虽然对姓氏进行了考证和纠偏的工作,但误 导的地方也不少。
      其次是氏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造成许多“氏同姓不同”的现象,时间过久了,这些同名的氏便难于分清祖宗了。
      春秋时,这种同氏不同姓的现象已很常见。像前面说的孔氏,有多家来源。又如申氏,便有四岳的申侯,又郑也有申侯,楚有申舟和申公巫臣,鲁有申繻、申枨、晋有申书,齐有申鲜虞。贾氏为姬姓之国,但晋有贾华,又狐射姑也叫贾季,齐有贾举。高氏出于姜姓齐国,但郑有高克,宋有高哀。国氏出于姜姓齐国,但邢有国子,郑有子国之子国参。庆氏有晋国的庆郑、齐国的庆克、陈国的庆虎、鲁国的庆父。石氏有卫国的石碏、齐国的石之纷如、郑国的石碏(chuo)、周国的石尚、宋国的石。阳氏有晋国的阳处父、楚国的阳丐、鲁国的阳虎。
      这些同名的氏少数可能同源,但多数却不同姓,只是由于不同的形成方式使它们氏同名。像孙氏,卫国的孙氏是公子惠孙的孙子以王父字为氏的,为姬姓;楚国的孙氏出于国君蚡冒之后,属芈姓的蒍(wei)氏。蒍贾生蒍艾猎,《左传》中又称蒍敖、孙敖、孙叔敖,孙叔为字,敖为名,孙叔敖为楚国令尹,后代分出叔敖氏、孙叔氏和孙氏;齐国的孙氏为妫姓的田氏,田氏本为陈氏,是陈公子完奔齐后所改,陈桓子生陈书,字子占,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他孙氏,陈书的后裔有子占氏、占氏和孙氏。所以说同氏偏不同源,异氏倒是可以同根。甚至同一个国家也会出现同名的氏,虽然姓相同,但来源却不同。像齐国有两个高氏。齐国第六代齐文公的儿子封在高,人称公子高,他的孙子傒为高氏,以封地为氏;齐惠公的儿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孙子彊为高氏,是以王父字为氏。齐国有一大批高氏人名,我曾花了很多时间,终于整理出高固、高无咎、高弱、高厚、高止、高竖、高燕(偃)、高张、孔子的弟子高柴等是高傒一脉。卫国有两个宁氏。卫武公之后有宁氏,世代为卿,又卫成公封儿子季亹于宁(河南修武县),也为宁氏。这两支在卫国的后裔,我便梳不清理还乱了。鲁国有两个臧氏。鲁孝公的儿子彄(kōu)封在臧邑,以邑为氏;鲁惠公的儿子名欣,字子臧,以字为氏。读《左传》读到这些人家的子弟,不读得天昏地暗才怪呢。
      汉后,姓氏混一,氏的发展时期基本结束,姓氏渐趋稳定。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因音而讹的,有避讳而改的,有随外家姓的,有随养父姓的,有冒姓的,尤其是汉唐以来的赠姓,打乱了原姓氏的自然过渡。以上各种改姓都掩盖了原姓或混淆了原姓,使姓氏变得扑朔迷离、源流混淆了。(请看有关章节)
       所以,要准确无误地分清炎黄姓氏的源流确实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7: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有味,但很难,《左氏春秋》是研究姓氏的最重要的书。为了研究姓氏,我最少读了五遍《左传》,才终于对周朝的姓氏制度和姓氏变化有较清晰的线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9-28 20: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28 17:49
姓氏有味,但很难,《左氏春秋》是研究姓氏的最重要的书。为了研究姓氏,我最少读了五遍《左传》,才终于对 ...

好!太好了!姓氏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姓氏的同姓近亲不通婚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姓氏文明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2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8 20:45 编辑

                                                    第一编  姓氏源流杂谈
                                                         第一章         姓的来源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分期
      漫长的原始社会可分为两大阶段: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父系社会存在约千年,母系社会存在时间是父系社会的若干倍。
      从婚姻角度划分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可分为血缘婚姻和族外婚姻两大阶段。
      从婚姻交配形式来划分,血缘婚姻阶段又分为杂婚期和兄妹婚期;族外婚姻阶段又分为群婚期和对偶婚期。进入父系社会后,继续是对偶婚。
      传说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日采摘橡实,夜晚栖宿树上;遂人氏(一万年前)发明钻木取火,烧烤食物,减少了因生食腥臊而滋生的疾病。他们属于母系社会早期阶段,也就是杂婚期。杂婚期儿子与母亲、兄弟与姐妹发生性关系,繁殖后代。雪侠女士便指出甲骨文中女、母、妻三字混用,说明人类社会存在过杂婚期。
.
      其后伏羲氏(8000-10000年前)发明结绳为网,社会进入渔猎经济生活时期。伏羲氏是个伟大的人物,他造书契(创造了文字)创八卦(掌握了天象)。用天道(天象显示的变化)来教化人民,把天象说成是天神,也给自己抹上神秘色彩,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巫,也使后人对他的存在感到扑朔迷离。传说伏羲与妹妹女娲结为夫妻(不一定就是同母兄妹,也可以是同族的兄妹关系),说明这一阶段已由杂婚期进入兄妹婚期,人们已懂得母子婚配为耻了。
       以上阶段的婚姻都产生在同一个氏族公社内部,所以称之为血缘婚。
.
       其后神农氏发明原始农业,开始饲养家畜,从事原始的制陶业和纺织业,并且懂得用药材治病。医学的发展和人们长期的实践,中国的原始人在世界上最早懂得了优生的道理,这便是古人说的:“同姓不蕃”,即同一血统的人结婚,后代就不兴旺。因此,社会从血缘婚阶段进化到族外婚阶段。
      族外婚的初期仍和血缘婚时一样,一个女子可以有许多丈夫,一个丈夫也可以有许多妻子,只不过规定同氏族的男女不能结婚,只能与外氏族的人进行婚配,所以称之为群婚期。由于妇女从事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以及纺织业,比起男人们的渔猎,收获更稳定,加上生儿育女的职责,妇女在公社中的地位明显比男人重要。因此,这个时期的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
      神农氏的阶段比较长(8000—4700年前),在此阶段中社会再进化为对偶婚时期,一夫一妻制。子女虽知其父,但母亲在氏族中仍占主要地位。子女对外称呼,仍称其母不称其父。
      炎帝黄帝时期(公元前2700左右)标志社会开始跨进父系社会,由于部落的斗争,男人的作用明显提高。氏族内进行了重新分工,由妇女内外权力一把抓变为对外男为主,对内女为主。尧、舜、禹是氏族公社的最后三大酋长,到禹的儿子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原始社会宣告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以男子为主宰的阶段。
.
                                         原始社会分期图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有巢氏  遂人氏   伏羲氏   神 农 氏     炎黄-尧舜禹       启
               
     杂婚        兄妹婚   群婚       对偶婚

               血缘婚            族外婚

       母系社会                       父系社会(7000年前开始)

搜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20: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8 20:54 编辑

                                                   第二节         姓的产生时代
       早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武则天就与大臣们讨论过姓的产生时代。她问大臣张说:“儒士谈论氏族,认为都是黄帝和炎帝的苗裔。这样说来,黄帝炎帝以前就没有姓吗?”张说答道:“上古确实没有姓,从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开始才有的。他们的姓是从出生地的地名得来的。”(《新唐书•张说传》)
      从炎黄时代才产生姓似乎已是定论,但真是如此吗?
.
      从现有资料来看,中国的第一个姓也是世界第一姓,不是姜姓,也不是姬姓,而是风姓。因为风姓来源于伏羲女娲,比炎帝黄帝不知早多少年。所以姓的第一阶段起于原始社会血缘婚的兄妹婚期。由于古姓灭亡,新姓替代,所以最古老的姓除了风姓以外,似乎没有别的姓遗传下来。
.
      姓的产生的第二阶段才是炎黄阶段,也就是父系社会的初期。传说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和炎帝。炎帝属于神农氏部落,得姜姓,黄帝为姬姓。这两姓是双胞族,都生活在陕西渭水流域,互通婚姻,又一起由西向东方迁徙,结成联盟,在中原定居下来。
.
      炎黄部落到达中原后迅速壮大发展,后来联盟分裂,炎黄大战,最后黄帝部落获胜。黄帝的部落过于庞大,分成若干个大集团,于是形成姓产生的第三个阶段—―大发展阶段。
       这个大发展阶段说明社会加速了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化。据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十二姓。这二十五子可理解为二十五个分支,他们组成十三个大集团其中青阳与苍林部落的姓重名,都为姬姓(大约是联盟关系),于是便为十二个姓:姬酉祁已滕葴任苟僖佶儇依。后来又出现了少昊的嬴姓。
.
       黄帝战胜炎帝后,黄帝族便成为中原的统治者。黄帝的后裔高阳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氏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的部落转向南方发展,分成八大支,得八姓:已董秃曹妘彭斟芈。这是姓发展的第四阶段。其中已姓与黄帝子十二姓中的已姓重名,也许是一种继承关系。
.
       姓发展的第五阶段是尧舜禹的赐姓阶段。赐姓有的产生了新姓,有的是继承旧姓。这一阶段也不像第三、四阶段大批产生姓。
这阶段出现的姓有:尧的伊姓,后也作祁姓,与黄帝子十二姓的祁姓同名;舜得姚姓和妫姓;伯益的儿子皋陶得偃姓;禹得姒姓;契得子姓。
      夏商周三朝,虽保留赐姓制度,却没有产生过新姓,代之而起的是氏的大发展时期。因此,姓的产生可以说到禹时便告结束。
      顾炎武的《日知录》说,见于春秋的有二十二姓:妫姒子姬风嬴已任姞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
      或说春秋保存了30个姓。综合《日知录》的统计和本节所述,古姓大约有三十几个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89
贡献
13734
金钱
18887
发表于 2017-9-28 21: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好的研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18: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9 18:33 编辑

                                        第三节          姓的来源说
      姓的来源有三说,一图腾说,二地名说,三赐姓说。三说都有道理,但哪一种说法才能真正说明姓的源呢?我赞成图腾说。
      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奥基斯部落的语言,表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认为图腾是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因此图腾是这个氏族成员共有的特殊标记。图腾标志表明同氏族内成员之间的血缘联系,与姓氏的姓表示血缘关系基本相同。今人研究结果,印第安人原来是炎黄族的后裔。因此,印第安人的图腾与我们的姓氏研究又靠近了一步。
      先看风姓。风姓是中国第一个姓,第一个姓与图腾有关,与地名无关,足以说明姓源于图腾。与地名毫无关系的还有后起的姒姓,它以薏苡为图腾;子姓,它以玄鸟为图腾。
      那么,到底是先有图腾还是先有姓?有人认为是先有姓,然后以与姓同名的物为图腾。我以为此说因果倒置,应该先有图腾,后以与图腾同音的字为姓。一个氏族公社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共同尊崇的神氐,这个神氐便成为图腾。比如风姓,全族人以风为图腾,才产生风姓,不会先产生风姓,再到自然界中去寻找风来做图腾。从赐姓的资料也说明这一点,“禹以薏苡生,赐姓姒氏。”“殷契以玄鸟子生,赐姓子氏。”禹以薏苡生、契以玄鸟生,因生而赐姓,便是根据他们的出生情况,赐给同音的字作为姓,并没先赐给姓,再叫他们去找崇拜物,“因生而赐姓”的“而”是承接连词,“生”与“赐”是一先一后的关系。
       其他如芈、彭、曹等都可找出图腾痕迹。
.
       再看地名说。张说回答武则天,便说姓源于地名。风、姒、子姓与地名无关,上已论及。但姓氏书上说炎帝生于姜水,黄帝生于姬水,舜生于姚墟得姚姓,嬴姓的嬴据说也是地名。这些姓都与地名有关。
       地名是如何来的?不是固有的,是人命名的,而且是可变的。比如张家村李家村之类,它们的来源可能有三种。一种是原名可能为王家村周家村等,后来因某种原因由张姓李姓的人居住为主了,于是地名改变;一种是原本荒芜无名之地,因张姓李姓建房聚居而出名;一种是原为张家村李家村,虽为新姓居住,却沿袭旧名,仍叫张家村李家村。古代的重族、娄族一路迁徙一路留下许多重、娄的地名,便说明族名对地名产生的作用。
       传说炎帝牛头人身。古代凡是传说什么兽头人身的先人,那个兽头多表示图腾(傩舞中仍保存戴着兽头而舞的传统)。因此,炎帝的图腾是牛,但从姜字来看应是羊,而且姜字是由羌字演变来的,炎帝本属于羌族,羌字从羊。正确地说,炎帝“因生”在以羊为图腾的羌部落。以牧羊为生的部落要找水源方便的地方居住,因此所居处的河流便被称为姜水。后人颠倒图腾与地名的因果关系,便以为炎帝以姜水为姓了。
       姬姓应以鼋为图腾,鼋是水生动物,说明姬姓也是喜欢住在水边的部落,(大约是捕渔的部落)所以水名便叫姬水。
       嬴姓,今人考证“嬴”是蜂,嬴姓部落以蜂为图腾,所以居住地也叫嬴。
       姚姓的姚虽无人指出是什么图腾,但我以为也当为某种图腾。
       总之,地名说是靠不住的。
.
       赐姓说更不足以服人。
       首先,“天子赐姓”,尧舜禹时代的资料比较可信,说明出现的时代较晚。虽然有伏羲赐炎帝姜姓,炎帝赐黄帝姬姓的传说,但毫无根据,顶多能说明这几个部落首领出现的时代先后而已。“天子赐姓”的时代比其他姓的产生时间晚,因此不是最开头的源。
      其次,“天子赐姓”并不是都产生新姓。“天子赐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生以赐姓”产生了新姓,如“禹祖昌意,以薏苡生,赐姓姒氏。”“殷契以玄鸟子生,赐姓子氏。”这种“因生而赐姓”是承认新的部落,认可被赐姓的人为这个部落的首领,承认这个部落图腾的合法性,这种情况是姓产生的来源之一。第二种情况是给有“德”者赐以祖姓(“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使绍其后。这种情况占多数,如帝尧赐四岳之首的伯夷为姜姓(炎帝的姓),氏为有吕;赐播种百谷有功的后稷为姬姓(黄帝的姓);舜赐豢龙有功的飂叔安之子为董姓(陆终的八姓之一),氏为豢龙;舜赐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善殖牲畜的伯益为嬴姓(黄帝子少昊的姓);周因胡公满不淫而赐给妫姓(舜的姓),氏为陈。其中嬴姓曾多次赐给人,舜赐伯益为嬴姓,周孝王又赐给伯益的后代非子嬴姓,氏为秦。这种赐姓是表示确认受赐者为各自祖先的嫡嗣,承继祖先的香火。赐姓是建立新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统治秩序一旦建立,赐姓制度也就结束了,汉后虽恢复赐姓,但赐姓已蜕变了(详见“赐姓”部分)。所以,“天子赐姓”不是姓产生的本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18: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29 18:37 编辑

                        第四节   姓产生的原因
       关于姓产生的原因,《白虎通· 姓名》说得较明白:“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这段话把姓的产生归纳为两大原因,一是“崇恩爱、厚亲亲”,也就是区别氏族和亲人,二是“远禽兽、别婚姻”,也就是区别婚姻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呢,还是其中某一点更重要?两个原因是同时存在,还是有先有后?
       一般人们认为产生姓的最初原因是“远禽兽、别婚姻”,我却以为是“崇恩爱、厚亲亲”。
       由于生产力低下,同一氏族的人无论是渔猎、采摘子实,还是对付外来侵略,都得同心同德和互相帮助,才能战胜困难,才能生存下去。因此那时候特别要强调集体的作用,一个氏族要团结一致,便必须“崇恩爱、厚亲亲”。一个氏族的人于是用同一个姓,这样便于和其他的氏族区别开来,促使同姓的人更好地“崇恩爱、厚亲亲”。
       为什么“远禽兽、别婚姻”不是最初的原因呢?首先,婚姻与生存,二者中生存更重要;其次,从第一个姓风姓来看,虽然母子杂交婚已成为历史,但仍属于兄妹婚的血缘婚,姓的作用并不是为了寻找外族配偶而区别血缘关系的。
       “远禽兽,别婚姻”虽不是姓产生的最初原因,但却是父系社会姓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大批姓都是在进入父系社会后产生的。父系社会中,氏族内部当然仍需要“崇恩爱,厚亲亲”,仍然要用姓来区别其他的氏族,但因为婚姻早已进入族外婚的对偶婚期,人们已懂得“同姓不蕃”的道理,子女已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因此在婚姻上如何避免同姓就显得格外重要,姓便出来担当这种使命。从姬、姜、姒三族互婚的史料、周朝同姓不婚的制度,买妾不知其姓则用占卜来决定的做法,都表示古人重视用姓来别婚姻。
       应该值得一提的是古人重视用姓来别婚姻与今人的认识还差一截。因为异姓未必不同血缘,比如古人对表兄妹结婚不但不干预,反而认为是亲上加亲。上古的姜姬姒三族互婚,常常夹杂表兄妹的因素,但比起欧洲一些国家几百年前还允许堂兄妹结婚(有的外语单词中堂兄妹表兄妹是不分的)情况来,便先进得多了。
       两个原因归纳起来,别氏族是姓形成的最初原因,别婚姻是姓大量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总之,姓的实质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30 03: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姓没哪么多考究吧,就是以封地陈国为姓

陈氏姓源古老,源远流长。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及《新唐书·宰朝世系表》载称,陈氏出自妫姓,系舜帝后裔。尧帝禅位于舜帝前,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为妻,让他们率领部落族人居于妫水河边(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以南),其子孙以地为姓,称妫姓。舜死后,禅位给禹,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夏、商两代,虞国“或失或续”。商朝末年,商均32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西周,担任陶正(官名),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文王欢心。文王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为侯爵,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又称胡公满。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今河南淮阳县柳湖旁边有陈胡公墓,因护城河水侵蚀墓址,以铁镝之,故俗称铁墓。
自妫满封陈到公元前479年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其间,妫满第12代孙陈完(即田敬仲)因避难于公元前672年逃到齐国,改姓田,其子孙世代任齐国的卿、相、大夫,至10世孙田和,夺姜姓齐国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又传8君184年,至16世孙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田建有三个儿子,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出逃楚国,为楚国令尹,封颍川侯,后迁至颍川(今河南禹州、许昌、长葛一带),恢复陈姓。此后,陈氏在中原瓜瓞连绵,生齿甚众,发展成为名门巨族。

点评

你说的只是正统的一支,陈一样复杂。因今天开始出游,到节后再翻出来给你看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30 07: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07: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30 03:05
陈姓没哪么多考究吧,就是以封地陈国为姓

陈氏姓源古老,源远流长。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及 ...

你说的只是正统的一支,陈一样复杂。因今天开始出游,到节后再翻出来给你看吧

点评

其实老金也姓陈,也挺关心陈姓之源流,不过他搞不懂他那一支是从何而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0 10:51
我所得到的知识是陈姓本于姬,周封国时以国为姓,避秦乱分姓为古田齐秦法等,南北朝时陈霸先多有赐有功人为陈姓的,陈朝亡,后人迁江西九江是为义门陈,义门陈壮大,几千人为一家而不分家,颇有自成一国之虞,宋朝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0 10: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07: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30 07:28 编辑

                                      第五节         古姓多从女旁的原因

(这一节有相当多的女字旁的姓无法打出,暂以【】代替)
      女字旁的姓有三十多个:
      姜姬妫姚姒嬴妊妙如娥媒娲姐始姑姓姶娵婤婼媿妘嫘姞姺嫪娀姖……(许多字打不出)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古姓多从女旁的姓,用的是姓氏混一后的概念,按先秦姓氏分家来考察,真正属于从女旁的“姓”,大约只有十个左右,其他只能算“氏”,如“婼”姓,便是韩国家族分出的一个新氏。
      其中【女墨】本墨氏,因事加女。
      有的姓后来改为其他偏旁,或省去偏旁,如:
      妊——任;姒——似;妘——云;姞——佶——吉。
      古姓多从女的原因,多数人认为是母系社会的痕迹。这种观点不全正确。
      先从“姓”字研究。《说文》:“姓,人所生也。”“姓”字的初文作“生”,春秋有作“【】”的,如春秋青铜乐器齐子中姜鎛(bó,如钟而比钟大)上铸有“姓”字,形体是【亻生】,意思正合《说文》的“人所生也。”到战国时才演变为女字旁的“姓”。战国刻石“诅楚文”作【生女】,是“生”“女”二字组合,古文体中多作【】。所以“女生为姓”(郑樵《氏族略序》)和《说文》“姓”字条的后半截“因生以为姓,从女生。”都不如“人所生也”准确,说明姓的产生并不是强调女人,而是强调由女人和男人的“人”所构成的集团。“女生为姓”只能代表周朝时的制度:“男为氏,女为姓”,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表示这个女子出生所属的姓族。
      仍然从第一个姓风姓看,它并不从女,第一个姓不从女,正是对“姓,人所生也”的解释。
      再拿“姓的产生时代”一节中所提到的古姓来看,三十几个姓中只有七个姓从女旁,母系社会有多少痕迹可言?而且姚妫姒产生的时代已是原始社会的末期,男性已牢牢站稳社会地位,氏族内的领导权早已 掌握在男性手中。据查甲骨文中无“姒”字,“姒”字只作“以”字,说明“姒”是后出字。而且姓的产生绝大部分在父系社会,用母系社会的痕迹来解释很难令人信服。
古姓多从女旁的主要原因应从姓的作用上去找。
      殷代女子不但姓常加女旁,私名也多加女旁,作用都是表性别,姓加女旁表示是“某族女子”。商代男子不用姓,女子才用姓,这样,姓便出现姓族的族名女化形式。到周代沿袭商代习俗,于是几个最主要的姓族羌、【】、以,就成了带女旁的姜、姬、姒了。
姓的作用是别婚姻。氏虽大发展,但却不许女子用氏,因为氏是别贵贱的,女子在社会地位上已退居二线,别贵贱是男人的事,所以女子不用氏。男人都用氏了,那么别婚姻的姓怎么办?于是就由女人承当这别婚姻的重大责任,为了与氏相区别,有时女子便常在用姓时添上女旁以示性别,久而久之,一些姓便习惯性地带上女旁。尤其是周朝留下的一些氏很发达、人数众多的大姓族,便都带上女旁了,像姜姬姚姒嬴等,于是人们便误以为这是母系社会的痕迹。
附:带女旁的姓中明显是氏的:
  【女丕】 péi,仲虺之后有【女丕】氏,即丕阤。
始  shǐ,苍林,姬姓,生始均,居北狄,为始氏。
姓  xìng,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生。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
婼  chuò  韩哀侯少子婼,后代以名为氏为婼氏。        
【】lí, 国名,以国为氏。
娵   jǖ,娵【上此下言】 ,辰名,后作为古代的天官名。此以官为氏。
【女墨】mò, 即墨氏,因事为氏。
娥  é,尧的女儿叫娥皇,是舜的妻子,后代有娥氏。
媒  méi, 周官中有媒氏,后代以官为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7-10-2 12: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30 07:14
第五节         古姓多从女旁的原因

(这一节有相当多的女字旁的姓 ...

同姓不蕃。如果在周朝已经形成制度的话,那么在民间形成共识的时间应该大大提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4: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10 14:14 编辑

                                                第二编  姓氏源流
                                                 总  论

      家谱族谱是研究姓氏的重要资料,但它们大多数记录的只是某一个氏的分支(房),上推的顶点也只是氏的始祖,与姓及有亲缘关系的其它氏的联系看不出来,因此家谱族谱只能算是姓氏源流中的小溪小沟而已。
      本编研究的是十六个古姓。一个姓是一条大河,姓是源头,氏是支流,姓和氏构成一张流域图。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它源远流长,是由古代千多个氏族、部落和方国经过不断的斗争、联合、分化、吞并,最后聚集、结合和融合而成的。
       中华民族最大的源有两支,一支是西羌族,一支是东夷族。
       东方的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部落,始祖是伏羲、女娲。
       东夷族由两大支组成,一支是人夷,一支是风夷(乌夷),风,即凤,这个部落是以飞禽为图腾的,所以叫凤(风)夷或鸟夷。他们由西向中原地区迁移,组成人风联盟,到中原后与西部迁来的西羌族的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会合,四大部落的两大联盟经过斗争,炎黄联盟取得统治权。
       属于东夷族的有九夷、帝舜、后羿、寒浞、嬴姓、偃姓、肃慎氏、河伯等部族,其中出名的有风姓太昊伏羲氏、嬴姓少昊金天氏和姚姓帝舜有虞氏。后两支是由西羌族转入东夷族的。
       西羌族根据地在陕西,由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组成。他们都向东迁移,在迁移途中,共同的利益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形成炎黄联盟,到达中原肥沃的平原地区,大迁移便暂停下来。
       西羌族主要有姬姓黄帝轩辕氏和姜姓的炎帝神农氏、蚩尤有苗氏。他们的图腾都是走兽。
       姜姓炎帝系统中由于出现蚩尤有苗氏与炎帝的殊死斗争,势力大削弱。炎黄联盟中黄帝系统却仍然保持强大的力量,于是经过几次分裂、联合、再分裂、再联合,黄帝系统取得统治权。
      后来姬姓的帝尧陶唐氏和姚姓帝舜有虞氏建立唐虞联盟,打败了黄帝系的陶唐氏驩兜(即丹朱)和九黎祝融氏、蚩尤有苗氏的三苗部落联盟,最后由帝舜的继承人姒姓夏后氏禹的儿子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统一国家夏朝,结束了漫长的三皇五帝的原始社会。
东夷族的风姓没有占据过统治地位,所以风姓的氏显得很零乱。
      姚姓的帝舜曾统治过天下,而且在周朝“继绝世”的分封中得到一块领地,所以氏的数量就略多一些。
      姜姓炎帝子孙帝系由与黄帝系平起平坐转到从属地位,幸而在周伐纣的战争中立下丰功伟绩的姜太公封到齐国,足使姜姓绵绵不绝。
       姒姓夏朝被商所灭,因此姒姓也濒临灭绝,到周朝建立时,嫡系已难寻,幸亏周朝要保存夏祀,《礼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于杞。”杞国延续了姒姓,而春秋后期称霸的越国,使姒姓生色不少。
       子姓商朝被周取代,留下后裔子孙不少。周朝为了显得宽宏大量,把微子启封在宋,凭着根深蒂固的基业,子姓得以兴旺发达。
       嬴姓因为秦国——秦朝,再加上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氏和数目自然可观。
       芈姓本微不足道,没料到小小的子爵楚国居然称王霸数百年,土地面积在诸国中数第一,因此芈姓食邑于各地的自然很多,氏的数量反而比那些三皇五帝的氏多。
      姓氏网络最大的当然要数姬姓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使子孙绵绵不绝。大封子侄,使姬姓子孙遍布天下。天下诸侯多姓姬,所以,其它姓产生的氏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姬姓。
       黄帝之子得姓十二:任苟僖姬酉祁已滕箴姞儇依。
       祝融氏之子得姓八:已董彭妘斟曹芈秃。
       再加上姜、妫、偃、嬴、姒、子、隗、漆、允、归、曼姓等,共有30多个古姓。这些古姓中,凡是拉不出一支人马,组不成一张网络的,便不作介绍,因此选得十六个姓,每姓作一章。
       这十六章的次序是:
       风、姜、姬、偃、姞、任、曹、彭、妘、己、祁、妫(姚)、姒、子、芈、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4: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风姓
    公元前7724年是燧人氏时代,这是先人创河图洛书的时代。上古时代,燧人氏是采集、游牧的部族,他们必须选择高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渔猎时代在黄河流域。伏羲时代是公元前7724年至公元前5008年,距今7008年;天水大地湾是伏羲氏的中晚期。7000年前进入神农氏时代,约公元前5008至公元前4313年;神农氏时代距今7000年至6500年。从公元前4313年始是黄帝时代,约距今6413年至6100年。少昊、颛顼、喾、尧舜禹时代,大禹做了十年皇帝,大禹死于公元前2070年。大禹时代是大洪水时代,所以他们三代治水共88年。(据王大有先生所论)
    公元一万年前,燧人氏自康、青、藏高原分南北两路东迁,总称为燧人伏羲集团。南路主要是黑虎支,北路是牛羊支和白虎支。其中南路发展为古苗蛮集团,北路发展为燧人伏羲羌戎集团。由青海、甘肃东下的羌支中的一个氏族集团首先发明舍饲牲畜和栽培牧草,并培植莱麦(野生青稞),这就是伏羲氏。后来北路所传的伏羲氏,只把羌族牧业发展到陕西黄土高原一带;中原伏羲把舍饲畜牧,栽培并改良莱麦带到中原。大约前后延续二千七百到三千年。

  伏羲文化的时代不应只有8000年,至少是1万年,甚至是1.2万年到1.5万年。理由是根据古书的记载,伏羲氏是在隧人氏之后,神农氏之前。我们大家都承认,神农氏是我们农业的始祖,是农神。正好伏羲氏当时是以守猎、采集、渔猎经济为主。这个时代应该远远早于神农时代。过去把神农氏的研究放的很晚,有的是4千多年,这是不对的。考古材料证明,我国南方的早稻可以早到1万到1.2万年。在湖南的岛县发现了1万到1.2万年的稻作物。广东的“牛朗洞”发现1万年前的水稻,江西的“仙人洞”也发现1万年前的水稻。由此可知南方的农神已经可以早到1万年。北方不管是“赤山”也好,“佩力岗”也好,包括大地湾遗址,已经上了8千年。那么现在许多新石器的遗址都已经上了万年。因此,农业的发明至少是1万年,南北都差不多,如果这样说,伏羲文化应该在农业起源以前相当一个时期,所以应该早于1万年。
    大地湾遗址(大地湾原始氏族遗址,在渭河上游天水市所属的秦安县五营乡)、师赵村遗址发掘房屋遗址200多座,最早的是深穴窝棚式建筑,距今7000至8000年间,这是标志着人类的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半穴居迈进的一个新起点。到晚期,已发现平地起建、居住面多以白灰面涂抹或青灰色料礓石渣和细沙混合筑成。屋前有与住室相通的“凸”字形门斗。尤其编号为F901的房址,是我国目前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多年。(江西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陈文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4: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10 14:21 编辑

       伏羲、伏羲氏、伏羲氏族不是一回事,必须把这个前提搞清楚,这是一个研究的基本范畴。伏羲就是说第一次叫伏羲的这个人,“母得王天下”,做了三皇的第一皇的这个人叫伏羲。然后以他命名的这个氏族的繁演,形成一个新的氏族叫伏羲氏。伏羲氏然后又继续分支繁演,形成一个庞大的伏羲氏族的后裔。就包括中国目前存在的56个民族,通通是伏羲的后裔。但是根据王大有的研究,伏羲氏这个氏族一共传了153代,共传了77帝。
    首先命族氏、别山川的氏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命为风姓,为中华民族图腾徽铭族姓之始,盘瓠氏、华胥氏、雷泽氏、伏羲氏、女娲氏、蚩尤氏、任(凭)氏、夙沙氏、须句氏、颛臾氏等皆为风姓。查甲骨文、金文从风姓的氏族还有许多。根据多学科成果的综合论证,笔者做了三皇五帝时代的断代,上自燧人时代的1.5万年下至大禹的公元前2073年,是中国风姓文化的鼎盛时代,考古学上首见风姓标志在距今9000年至8500年左右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和湖南彭头山文化,其次为7400年前的湖南黔阳高庙文化、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7000—6500年前的青莲岗文化、仰韶文化,以、、凤为其主要形态。特别以洛鸟和弇兹鸟、乌为主要形态,一直沿续到春秋战国时代。”(王大有《美洲土著与华夏民族可能同源共祖》王大有是姓氏研究的专家,下面有关风姓的许多研究都选自王的观点,不再一一注明。)
    渭水支流葫芦河流域是伏羲氏族早期活动地,伏羲氏族沿葫芦河谷南迁到三阳川,再沿渭水西迁至兰州以东,包括甘谷、武山、通渭等地,东迁到关中、中原一带,最后与中原部落融合,缔造了华夏民族;伏羲时代相当于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和石岭下类型,其源头华胥氏族相当于大地湾一期,他们的活动在天水史前考古中均有所证。其中的原始礼仪性建筑房址,以及该房址出土的一组礼仪陶器上的十几种彩绘符号等可能是中国文字最早雏形,证明早在七八千多年前,大地湾就有了古代文明标志的礼仪中心和文字
古代居住在东方的部落称为夷族,统称东夷族。太昊(hào)伏羲(伏牺)氏是东夷族中最古老一族的著名酋长。风姓的太暤和己姓(后为嬴姓)少暤部族主要居住在东方,即今山东境内,但历经繁衍传播之后,其影响也扩大到了东南和东北地区。
    伏羲氏出现在八千至一万年前,(伏羲氏时代(7724~5008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或说十四世),每世的酋长都称伏羲。古代原始氏族的酋长,世代名称都相同,直到消亡为止。黄帝、炎帝的氏族,也是代代称黄帝、炎帝的。这种名称不变的制度,直到春秋时有的部落还存在。
    伏羲氏在三皇中排在第一位,说明他的时代久远。伏羲氏是中华文化文明的起源时代,表明中华民族已从蒙昧状态中走出来了。
有关伏羲氏的记载,含有神话色彩太浓厚,一直被人们当作神话人物。其实中国历史中确确实实存在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时代,与伏羲氏关系密切的女娲,也真有其人(据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多年考察研究,指出女娲的存在)。1978年考古发掘天水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发现距今4800-8300年的8000多件文物,结合对伏羲文化遗迹的进一步发掘和考证,取得了上古文化--中华文化源头文化的重大研究成果,将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伏羲、女娲,还原到生活真实,证实确有其人,拨去了多少年来对人文始祖敬仰至极而神化的历史迷雾。
    据古本《淮南子•地形训》、《楚辞•天河》:华即日,太阳也。太昊便是驻阳神的代表,雷泽之成纪,”古生于鲁西南,今考实生于泰山南麓泗水和新泰交界的华村水库及华胥山和贺庄水库一带。华村水库周围有东西南北四个华村,其东毗领着华胥山,即今之黄山寨;其东南便是贺庄水库,即古雷泽处,又名服泽。华胥山一带原有华胥国,汉置华县,因山而名。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的聚居区,不为华族的发祥地,正与当今考古研究新志晨相共鸣。伏羲氏一直活动在汶泗流域的沂蒙山区。王献堂在《火黄氏族文化考》中言:“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带。”后来,沿汶泗水挺进中原,都于陈,葬于陈,称太昊陵。但今邹城市西微山湖东岸有太昊庙和墓,更为可信。其后裔曾在泗水流域建风姓部落,首领风后,传黄帝曾向他问道,聘为三公。其故城遗址在今泗水城北故县村。
    伏羲氏“造书契、创八卦。”契,刻也;书,文字。这个时代已创造了中国文字。文字学家指出中国文字应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殷墟甲骨文已是定型文字,说明文字起源远早于夏商时代。河南舞阳贾湖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距今7600——8500年,证明伏羲氏造文字不是传说,而是历史。舞阳县出土的一支七孔骨笛,居然可以上溯到大约8000年前,同时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可能是最早的文字雏形。
    他们创造发明,也非常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伏羲始创八卦,从河南贾湖文化的占卜实物来看是可信的.贾湖文化毁于洪水,与伏羲女娲大洪水后重创世界的传说相符。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出土了骨角和鹿角枝上刻有八个契数的易封,时代与伏羲氏时代相当,说明八卦确实在伏羲氏时代已出现了。按今人研究,八卦实际是古代的历法。八卦的出现,表明伏羲氏时代已掌握了识别天象、岁历推算,所以说中华民族在八千年前——一万年前已进入了文明社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只是伏羲氏用八卦教化人民时,把天上的星星都说成天神,八卦的推演也故意搞得神秘兮兮的,使先民感到他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这种大巫的身份,使他披上了神的外套。现代的科研与考古发现,却能让他从神的光环中走出来,恢复他真实人的历史。 卦台山距天水市区十五公里,山体如一龙马之态,雄卧于山川西首。位于天水市北20公里的三阳川境内。山上有伏羲创绘八卦的画卦台。
    据专家认为,伏羲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开始“正姓氏,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婚。伏羲自定风姓,其他或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所种植物为姓,或以居所为姓,或以官职为姓等,于是中华姓氏自此起源。
    按八卦图,伏羲氏出生在震方。震在方位上表示东方(其实伏羲氏发源地在西北,在东方的是太昊氏)。伏羲氏是东方夷族。所以他的后裔有东方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20 1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30 07:12
你说的只是正统的一支,陈一样复杂。因今天开始出游,到节后再翻出来给你看吧 ...

我所得到的知识是陈姓本于姬,周封国时以国为姓,避秦乱分姓为古田齐秦法等,南北朝时陈霸先多有赐有功人为陈姓的,陈朝亡,后人迁江西九江是为义门陈,义门陈壮大,几千人为一家而不分家,颇有自成一国之虞,宋朝皇帝下令分迁,主事分迁的是名臣包拯,又后来,颇有些少数民族汉化后傍陈为姓的

许先生可多谈些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20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30 07:12
你说的只是正统的一支,陈一样复杂。因今天开始出游,到节后再翻出来给你看吧 ...

其实老金也姓陈,也挺关心陈姓之源流,不过他搞不懂他那一支是从何而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7
贡献
5500
金钱
1003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0-20 11: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姓字带女字旁,应是从母系社会来的,氏是姓的的分支,现在所谓的姓,实际是姓的分支。

点评

是这么回事,上古之姓不多,后多有以氏为姓,如吕,本姜姓吕氏,后以吕为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0 13: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1: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  1、妫姓。周武王克殷,封周文王的长婿、舜的后裔妫满(胡公满)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毫县以北)。春秋末年灭于楚。后裔有以国为氏的,遂为陈氏。
    2、后魏侯莫陈氏改为陈氏。
它不是姬姓

点评

妫是后来的吧,‘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族谱上是黄帝为一世祖,话说回来,族谱多有附会,天下一家,都附会为炎黄二帝 至今我族祖堂之楹联仍奉颂舜帝之功却是真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0 13: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音表
华  huà不读huá              任  rén不读rèn           臧  zāng不读zàng
乐  yuè不读lè               干  gān不读gàn           贾  jiǎ不读gǔ
缪  miào不读miù与móu       应  yīng不读yìng        解  xiè不读jiě
单  shàn不读dān             宁  nìng不读níng        仇  qiú不读chóu
宿  sù不读xiù或xiǔ           莘  shēn不读xīn         翟  zhái一般不读dí
燕  yān不读yàn              曾  zēng不读céng        都  dū不读dōu
查  zhā不读chá               盖  gě不读gài           那  nā不读nèi和nà
万俟的“万”读mò不读wàn       尉迟的“尉”读yù不读wèi
单于的“单”读chán不读dān       长孙的“长”读zhǎng不读cháng
诸葛的“葛”读gě不读gé       葛  gě不读gé           盛  shèng不读chéng
相  xiāng不读xiàng            纪  jǐ不读jì            和  hé不读huó与hè

部分姓氏的正确读音表
秘bì  藉jí  蕃 pí  任rén  柏bó  奇jī  裨pí  单shàn  薄bó  咸jiǎn
朴piáo  召shào  治chí  监jiàn  番pó    shè  种chóng  俱jū  繁pó  舍shè
褚chǔ  圈juàn  仇qiú  折shé  但dán  隽juàn  曲qū  盛shèng  阿ē  阚kàn
阙quē  宿sù  不fǒu  会kuài  单于chán yú  宓fú  荐lín  主父zhǔ fù  葛gě  陆lù
毋丘guàn qiū  盖gě    lù  祝其zhù jī  句gōu  缪miào  万俟mò qí  莞guān  能nài
逢门páng mén    guì  佴nài    巫qián wū  过guò  儿ní  澹台tán tái  哈hǎ  乜niè
铅陵yán líng  汗hán  宁nìng  羊角yáng jué  黑hè  那nuó  尉迟yù chí  华huà
絮nǜ  宰父zǎi fú  纪jí  区ōu  长孙zhǎng sūn  中行zhòng háng  达tà  应yīng
曾zēng    zuǎn  沃wù  蔚yù  查zhā  洗xiǎn  於yū  祭zhài  解xiè  说yuè
翟zhái  燕yān  员yùn  诸zhē  要yāo  笮zé  訾zī

小资料:姓氏的数量
丁山先生40年代研究甲骨文挖掘出210个姓氏。
据《左传》、《国语》和《世本》(残本)分析,春秋时期已经有1000个左右姓氏。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收1752个姓氏。
南宋郑樵(1103——1162)《通志•氏族略》从古至北宋(不包括辽、金)收2409个。
明人王圻《续文献通考》收4827姓。
近人《中华姓符》收6363个姓。
正在编纂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据称有8000多个姓。
常用姓氏据人82年抽样调查90%以上的人集中在100多个姓上。有人统计了北京重沪深武成广七市共有姓氏2587个。台湾有1694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20 13: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20 11:47
陈  1、妫姓。周武王克殷,封周文王的长婿、舜的后裔妫满(胡公满)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毫县以北) ...

妫是后来的吧,‘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族谱上是黄帝为一世祖,话说回来,族谱多有附会,天下一家,都附会为炎黄二帝

至今我族祖堂之楹联仍奉颂舜帝之功却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20 13: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戴河 发表于 2017-10-20 11:11
姓字带女字旁,应是从母系社会来的,氏是姓的的分支,现在所谓的姓,实际是姓的分支。 ...

是这么回事,上古之姓不多,后多有以氏为姓,如吕,本姜姓吕氏,后以吕为姓

点评

姜子牙,吕氏姜姓,属于炎帝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0 13: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20 15:23 编辑

              先发陈姓的吧
                                         第十二章   姚姓(妫姓)
      舜重華世系 [僅供參考]  A[計26代]據池陽《陳氏宗譜》B[計43代]據《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
A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9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華—14太玄—15叔容—16隱翼—17端明—18景旭定—19勾較—20禹納—21靈冠—22德懿—23感亨—24余念—25平仲—26越52世虞閼父—27胡公滿
B 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9瞽叟—10舜(姚重华)—11商均—12夷伯—13强馀—14颉—15思—16友—17龙—18寿胖—19叔仪—20康仲—21祖妫—22发(谥思公)—23妫方—24振—25维—26寿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蔺—33顼叔—34野—35无—36胜—37叔正—38献子—39亚寿—40原寿—41梦延—42瘀遏父—43妫满(胡公)
舜(姚姓,妫姓)(公元前二一三六年——    )
       舜有一氏二姓,是他兼祧两个氏族的血缘之故。
  舜是东夷人,号有虞氏,是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裔族邹虞氏之子。邹虞是邹屠与天吴氏族的联姻族,陶唐尧侯与后羿击杀朝阳天虞与东平台前村邹屠氏之后,邹虞联盟解体,邹氏南迁,虞氏留居豫东商丘的虞城。舜出生于此,及长迁荷泽,制陶为业。象形字中,虞(吴)表示的是人们狩猎生活带着虎头张开大口来大喊大叫,用以吓唬野兽,是这一部族围猎方式的一种写照。也有人认为虞人崇奉一种驺虞的仁兽为图腾,称有虞氏。演变下来,古代就把掌管山林鸟兽、驯养捕猎兽类的官,称作了虞官,此虞并非地名,而是职务。舜的先祖虞幕就是这一官职,到了舜,古籍仍记有尧使舜“作朕虞”,说明舜也作过虞官。
  受摄政二十年,五十岁时,尧始禅位于舜。
舜,名重华,帝颛顼的后裔。颛顼生穷蝉,蝉生敬康,康生句望,望生  牛,牛生瞽瞍,瞍生舜,是东互助族人。舜虽是黄帝的后裔,却属太昊族,与任国等四个风姓国“司太昊有济之祀。”舜是炎黄联盟最后三大酋长之一,为有虞氏部落长,史称有虞氏。活动中心为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建都於蒲版(今山西省永齊縣)國號虞。由于他的祖先是羌族,又继承国东夷族的文化,所以他获得两大势力的共同拥戴,“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尚书•皋陶  》)写的便是以飞禽为图腾的东夷族、以走兽为图腾的西羌族在音乐声中欢歌舞蹈,拥戴舜为首领的盛况。
      虞是猎夫的意思,此部落以打猎为业。据说舜母握登见大虹贯空,意感而生舜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故得姚姓。又因为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居住在妫  ,妫为水名(今山西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ruì)为河流弯曲处,此处有虞乡,所以又得妫(guī)姓。因此人们一般说舜得姚、妫两个姓。但根据因生而得姓,段玉裁指出姚应为姓,妫应为氏。按王莽自述,妫姓是从姚姓中分出来的,“王莽自谓黄帝之后”,“姓姚氏,八世至舜,以妫为姓。”以说当确。
       妫,"为"的释义应是驯象员。罗振玉据金文和石鼓文的“为”字形状,断定为“手牵象形”,以为“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在服牛乘马之前”。大舜的祖辈应是掌虞的驯象员。(刚刚按《说文》中解析的“为”字,是胡说八道)
      姚,古籍说他生于姚丘(或墟),故而姓姚。但是按古代姓氏的来历,姓多以氏族祖先(图腾)而取,即使用一般惯例,生于姚丘,也应取之为氏,而非用之于姓。但是若以为是氏,又显然不对,因为姚字带有女旁,与姬、姒、姜等相类,所以它是姓而不是氏,也即可证它并非取地名为姓者。考“陶”有二音,一为tao,一为yao。因此,烧陶也可叫做烧窑,陶器也可叫做窑器。大舜同时的皋陶之陶,至今读音仍为yao那么,姚丘即是陶丘的同音异写的词了。我们注意顿丘之顿,与陶、桃的声母相同,而寿丘之寿,古音也为tao。至今凡属寿旁的字如涛、焘均读tao音,足以为证。可见大舜是位制陶、烧窑的能手。
       舜陶甄于河滨,后裔遂有甄氏。
       尧去世后,舜继位。据说舜享年100岁,在位39年(理解为部落存在的时间)。舜去世后,禹继位。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为诸侯国,又叫有虞氏。后又移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代有两个虞国,一在河南虞城以北,一在山西平陆北。平陆之虞,周武王封给仲雍的庶孙建立姬姓虞国。今河南虞城商州先为商均封地,其后虞思居之。山西平陆一带乃古虞国,疑为虞遂之脉在迁徙过程中受封居住过。)后世国绝,子孙以国为氏,遂为虞氏。虞思(虞国国君思)曾把二姚(两个女儿,姚姓)嫁给夏朝的少康。其后有虞遏文,即陈 胡公妫满之父。蒲 坂一带有虞乡之称,晋南古历山一带亦有舜后所封的虞国,又有华东、江南一带的上虞、馀虞、西虞。古人的地域因氏而名,反映出这些地方都是舜裔迁徙之地。今河南虞城商州先为商均封地,其后虞思居之。山西平陆一带乃古虞国,疑为虞遂之脉在迁徙过程中受封居住过。
       虞、吴音相近,所以舜后也有吴氏。舜部落是东夷族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建立了虞国,他的后人便以国名虞为姓了。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战国时有个叫虞卿的人,也作虞庆、吴庆。其名本已失传,因进说赵孝成王有功,被任为上卿,便称为虞卿,后代遂为卿氏。(不知是姬姓之虞还是妫姓之虞,故又列于姬姓中。)风俗通义:虞舜之后,战国有卿秦,为魏将。赵相虞卿之后,
       周时虞阏父任周陶正(掌管陶冶和铸工),后代遂为陶氏。
       虞阏父也作虞遏父,支孙以字为氏,遂为遏氏,虞阏父的儿子胡公满是陈氏之祖。
       由于有虞氏所居之地在妫内,所以,既称虞,又称妫。虞与妫都是虞 舜之裔的氏姓。但二者的区别是,虞是沿用有虞氏部落的图腾之姓,即因信奉驺虞而来,妫乃因舜父瞽叟居家妫水,即瞽叟、舜、象本都以妫为氏姓。因舜生姚墟,又以姚为姓。是从妫姓中分出的。
       从舜的这族来看,其父姓妫,弟象也姓妫,舜独不姓妫,而姓姚。史学上有舜居妫内之说,舜父、舜弟则姓妫。《元和姓纂》还说:“舜生妫内,子孙氏焉”。这说明,舜之后也有姓妫者。妫内已被史学界界定,在山西永济市,这说明永济是妫姓的祖地。这与舜“让避”之后又回到祖地建都立业的史学观点是相一致的。今永济,是学术界公认舜所建之都。所以说,姚姓的真正祖地,就在山西永济。
  姚姓自舜以后,代代相传。为了弄清姚姓宗脉,唐贞观六年,丰城瀛州学士姚思廉曾奉敕创修《姚氏世谱》。这个《世谱》曾一度失传,后来又在福建蒲田后裔收藏的古籍族谱中,发现有录载的《姚氏世谱》,有人把它编人了《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从《大族谱》看,它反映的是舜子商均一支的后裔。
       据史考,舜子箕伯至直柄,再到虞遂,为舜裔另一支,也有将箕仁作夷伯,为舜之孙,商均之子。以下是姚氏各宗谱所公认 的世系,由于陈、胡、田、陆、袁等姓氏都出自姚姓之后,属妫满以后的分支姓氏,所以,也尊奉此宗谱世系为先祖世系。
陈氏的前40世:黄帝之祖,有熊氏氏族首领;前39世:黄帝之叔,有熊氏部落首领(即黄帝之父,在炎帝朝做官为少典)的弟弟;前38世:(入赘)虞幕,有虞氏氏族首领,属东夷部族,娶黄帝之堂妹,为黄帝之臣子;前37世:穷蝉,帝颛顼之臣子; 前36世:敬康;前35世:句望,一作句芒,勾芒; 前34世:桥牛;前33世:瞽叟,持火夜观天象的老者,子舜帝、象(又称有象氏);前32世:帝舜,名重华,本妫姓,母握登氏,入赘于帝尧,长姬娥皇、次姬女英皆帝尧之女,有虞氏部族与炎黄部族联盟大首领,别姓姚氏前31世:商均,义均,用新技术造弓箭,能造船,帝禹时封虞城,夏启时迁封于商,为商臣民先祖之 一箕伯,舜帝庶子,生子直柄,其裔孙虞遂的一支后裔在夏时被封于遂国;另一支后裔在商时被封于陈国 。
前30世:虞思,商均迁商时留居虞城
  舜(姚重华)——商均——夷伯——强馀——颉——思——友龙——寿胖——叔仪                                       
      ┕梦熊—汶
——康仲——祖妫——发(谥思公)为次子。汤复封发于虞,发生妫方。
  ┕康伯 ┕宗石——期(为长子,期忠谏于桀,为桀所灭而无后。)
  妫方——振——维——寿固——敖————元捷——偃——姑益——公允——蔺——顼叔——野——无——胜——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瘀父(遏父)——妫满(胡公)
       在以上世系表中,舜系瞽叟与握登氏之子,生于唐尧壬午三十九年。舜娶尧帝之女娥皇、女英,娥皇无子,女英生均,夏禹继位,封均于商为侯。商均生夷伯或叫箕伯。
       相传舜曾作过尧的司徒,金文写作司土。司徒的职责是掌管人民、土地、教化等事的。舜的后裔有以官名为氏的,遂为司徒氏。
舜的后裔有以名为氏的,则为舜氏。
      《史记•五帝本纪》有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零陵与永州一地两名,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三代时舜庙建在大阳溪(今宁远县大阳洞一带)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移于玉岩前百步,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才将陵庙迁建于舜源峰下,以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为陵山,将陵、庙合一。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地一百姓葬其母于陵山,被村邻告发,县府令葬母者迁坟,其人在迁其母坟后,将舜帝陵付之一炬,舜帝陵主要建筑被尽行烧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湖南政府拨款3万元(时称法币)对烧毁的舜陵建筑予以修复,因资金拮据,规模十分简陋,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大不于前。近十几年修复的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北麓,占地9000平方米,长达500余米的羹墙为之统抱。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2002年5月中旬,经过考古人员2个多月的科学勘探试掘,宁远县九疑山玉琯岩埋藏地下千年的秦汉至宋元特大古舜帝陵庙遗址,终于向世人初现“面容”。 而这一特大型古舜帝陵庙遗址的发掘,与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让“舜帝南巡”从传说逐渐走进了历史。
       商均之后,有以商为氏。
       商均的支裔封于饶(河北饶阳附近),后代以国为氏,遂为饶氏。
       殷时,封舜的后裔于遂(今山西宁阳县西与肥城接界处),为子爵国,春秋时,迁到山东肥城以南,公元前681年为齐所灭,后代以国为氏,遂为遂氏。
      遂人世族中有须遂氏、因氏。遂的强族有颌氏。
      圭国,舜后。圭国的后代遂为圭氏。《左传》中郑穆公妃子叫圭妫。
      圭氏,望出陈留郡。因舜创玉圭,其裔有以圭为部落之名。
      舜后有无弋氏。无弋氏后代中有无弋爰剑,五世至研,研最豪健,自后以研为种号,遂
为研氏。
      舜迁于负黍,以国为氏的遂为负氏。
      舜后有封于蒲的(山西占梁山以西,隰县北面),后裔以国为氏遂为蒲氏、蒲如氏。
      邓国,《太平御览》引:“有  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生炎帝。”又引《春秋元命苞》:“女登生神农。”有  即有妫,为舜之祖,原为东夷族。女登也为东夷族。登即邓(登加邑而为邓)。黄帝时有臣子邓伯温,随黄帝与蚩尤作战。邓部落遂成为黄帝的主要部落联盟成员。其他在山东  州县一带。夏初为姒姓所代。河南登填充,即登人所居。
      舜有八个孩子,个个精明贤慧,他们都有姓氏传下来。舜之子散封于濮,(四川万县到湖北宜昌的长江),为濮氏。
      舜的儿子仲容,是容姓的始祖。
      舜后还有舀氏、迷氏、仪氏、 (chuǎn)氏、斗门氏。
      帝舜生戏,舜子戏之后有戏氏,。
      戏生摇民同,后有摇民国,夏代叫繇余(由余)国(今登封县告城镇以北)。姚、摇同音,“余”为尾饰音,繇余国即繇国,是徭民的先民。由余既是国名,也是酋长称号。春秋并于晋,秦大夫由余的先人是晋人,奔戎,后来由余入秦为大夫,在秦国称霸西戎过程中,他起了不小的作用。他的后裔遂为由余氏、由氏、余氏。
      余氏后来也有改为除氏的。
      由于音转,余氏变为佘氏。
      由余的后代仕吴、子孙入越,因号由吾氏。
      遂国,妫姓国
      甄氏,
      有缗,姚姓
      从迁徙的大趋势看,姚姓大多迁向南、北、东方,中原仍有少部分居留,西部则不多见。《路史•后纪十一》记道:“舜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潘、饶、番、傅、邹、息、有、何、母、辕、馀姚、上虞、濮阳、馀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
       观氏,出自姚姓之后。观国
  厘子氏,出自厘子观起之后。
  颧氏,观氏演变而来。
       卫氏,汉朝东郡卫公国取卫为氏,本观国,姚姓之后。
   
       庐氏,蒲苇,长开蒲地,即妫姓之国,古舜以蒲苇造屋,又称庐苇,今人称芦苇。舜之后,居庐舍,有姓庐氏,望出顿丘郡,今成都有此姓。
  铫氏,由姚演变而来。
  潘氏,舜之后裔居于潘地,有潘氏。在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
  息氏,后周灭商封宗子于妫姓息国之故地。
  邹氏,姚姓人封邹国侯。
  直氏,舜之后裔直栖之后,以直为氏。
  濮阳氏,舜裔迁徙濮阳,以地为氏。
  舀氏,舜之后发明舀勺,以舀勺为族名。
  咸氏,《路史》记,咸氏为舜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3: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靖氏,单靖公之后,田姓族。
庆氏,陈桓权五世孙亦为庆氏。
  夏氏,少西氏:陈宣公子西,字子夏,子夏后人有夏氏,少西氏。
  铖氏(针氏),陈喜公之孙子之后。
  宗氏,陈宣公六世孙宗来氏之后。
  颛孙氏,陈公子颛孙仕鲁之后为氏。
  原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仪氏,陈姓之后有仪氏。
  来氏,陈姓之后有来氏。
  子仲氏,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
  子宋氏,陈宣公子楚,其后为子宋氏。
  偃师氏,陈悼公太子偃师,后代以王父字为氏。
  司城氏,陈哀公之子邾胜之后。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
  斗门氏,陈斗父之后。
  尝氏,齐孟尝君之后。
  孔氏,陈姓之后,有孙宁称孔宁。
  车氏,汉丞相田千秋,因为年老,出人乘车,人称车丞相,子孙有取车为氏者。
  第氏,齐田氏之后。
  子石氏、子占氏、子舆氏、子沮氏、子献氏、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芝氏、子禽氏、子氏,廪印氏,皆陈姓之子孙,承父姓。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仇子氏,陈威王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3: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20 14:56 编辑

                                              第一节  陈国的氏
      从舜传至阏父(遏父。舜帝32世孙),阏父仕于周武王发,为陶正,阏父生满,字少汤,为舜第三十四世。周武王克商得天下以后,封阏父为诸侯于陈邑。
  周武王御极,诏求三皇五帝之后,又得阏父之子满,配以元女太姬,公元前1046年封侯于宛丘,赐姓妫氏,以奉帝舜祀。妫满封于宛丘后,国号为陈,人称胡公,即陈胡公成王克商后,求帝舜后裔,找到了第35代孙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祖祀,称胡公。国都宛丘(河南淮阳城关一带)。公元前478年被楚国所灭。西周时期,陈国的情况不详,由"陈侯作王妫簋"可知,西周晚期陈国与周王室仍保持亲密关系,姬、妫两姓的世代姻亲始终未断。春秋早期,陈桓公有宠于王,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死后。陈国内乱,陈宣公时才趋于平稳。这时期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主持的诸侯会盟。陈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齐桓公之后,楚国加快北上争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陈国,陈被迫依从强楚。后曾跟随楚国围宋,攻晋。城濮之战后,晋国兴盛,楚国受挫,陈国又依附于晋。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时常遭受侵犯。从陈灵公开始,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和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陈国的后一百余年间,多数时间是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傀儡国。楚弱时又顺从于晋、吴。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内乱灭陈,置为县,不久又复封。前534年,陈国又因争立而内乱,楚灵王使公子弃疾灭陈为县。前429年,楚平王夺得王位后,为笼络人心,再次使陈复国。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在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下,终于亡国。
       妫姓的分化发展主要表现在陈氏的演化中。
       陈氏之先有箕伯、直柄、伯戏、虞遂。
       陈姓在当代居第五大姓,有5000—7000万人。
       周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后,把舜的36代孙、遂国的后代虞阏父的儿子、周文王的长婿胡公满(夫人为大姬)封到陈,建立了侯爵国陈国(古陈锋氏部落的居住地,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毫县以北),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因陈胡公“不淫”,所以周武王赐给他妫姓,继承祖姓,氏曰陈氏。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 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 了下来。
      胡公满的后裔有以谥为氏的,遂为胡氏。楚灭陈国后,闵公迁阳武,生琏。与公字汝清,始以胡为姓。生澄。陈国二十世公,被楚灭陈时杀害。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今兰考城北陈村)避难,其中讳法章,字衍,谥襄,娶朱氏,生子二:长琏、次与。琏顶满公爵号姓陈,淮阳郑州等地陈氏宗谱皆有详载。陈衍公死后,陈琏公护送回淮阳。顶满公谥号姓胡,闵公—衍(迁阳武避难生琏、)—公(始姓胡)—澄……
       汉代功臣胡害封合博侯,后代遂为合博氏。胡害的曾孙兴,是昭帝时的将军。
       胡公满的后代中有公子非,他的后代有的把祖先的“胡”字和“非”字合起来,遂为胡非氏。
       胡公满的后代也有以名为氏的,遂为满氏。
       陈初封于虞城,后封于陈,至公元前479年陈闵公被杀,灭于楚,后裔遂为陈氏,陈国的统治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区域为今河南东部,安徽一部分。
       陈国世系:
       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胡公满生皋羊和犀,皋羊为申公,犀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为孝公。突生围戎,围戎立为慎公。靖伯庚后代改姓袁。围戎生宁,宁立为幽公。宁生孝,孝立为厘公。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氏,灵立为武公。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 公。燮生圉,圉立为文公。圉生鲍和他,鲍立为桓公。鲍生免、跃、林和杵臼。公元前707年,鲍弟他杀太子免,立为勉公。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他而拥立跃为厉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逃奔齐国。厉公之后,弟林立为陈庄公。七年后,弟杵臼立为宣公。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和庆氏。其太子御寇被己所杀,次子款立为穆公。子夏生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夏氏。款生朔,朔立为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成公。午生弱、抬、黄、过,弱立为哀公。三十五年,弟抬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君留、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弱无一孩为国君。师生吴,吴立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怀公。柳生越,越立为昏公。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昏公。昏王之子衍,迁至阳武地。王之后,有的隐为胡姓。
第1世:陈胡公满,字少汤,本妫姓,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娶周武王之女太姬,于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封于陈,以取代商朝所封的虞遂后裔之陈国国君,侯爵,为周朝陈国首封国君,可看是第一个姓陈的人
第2世:申公犀,胡公之子 相公皋羊,一作臬羊,申公之弟 满氏、蒲氏之先祖,亦胡公满之后
第3世:孝公突,申公之子 胡氏先祖,亦申公之子,即胡公之孙 靖伯庚,孝公之弟,袁氏先祖
第4世:安公填,孝公之子
第5世:威公昭,安公之子
第6世:慎公圉戍,威公之子 来将,威公之子
第7世:幽公宁,慎公之子 卑,来将之子,仇子氏
第8世:厘公孝,一作僖公,幽公之子,有10子
第9世:武公灵,厘公之子 针子,武公之弟,针氏先祖
第10世:夷公说,武公之子 平公燮,夷公之弟
第11世:文公圉,平公之子
第12世:桓公鲍,文公之子 公佗(古他字),即五父,桓公之弟,在位7年,无谥号,以厉公纪年 第13世:太子免,桓公长子 厉公跃,太子免之弟,在位5个月,后人将公佗在位时间以厉公纪年,另称跃为利公,跃之子完 庄公林,厉公跃之弟,庄公子颛孙,先奔齐后奔鲁,为颛孙氏 宣公杵臼,庄公林之弟
第14世:太子御寇,为父宣公所杀 穆公款,宣公少姬之子,有孙孔宁,后人有孔氏 子夏,字少西,亦宣公之子 庆氏之祖,宣公之后代
第15世:共公朔,穆公之子 御叔,子夏之子 少西氏,亦子夏之后代
第16世:灵公平国,共公之子 公征舒,御叔之子,别姓夏氏,称夏南,母称夏姬
第17世:成公午,灵公之子
第18世:哀公弱,一作悼公,成公之子 招,即公子招,官司徒,其后有司徒氏 黄,即公子黄,公子招之弟 过,即公子过,亦公子招之弟
第19世:太子师,哀公之子,称悼太子 偃,哀公之子,继任太子,奔今河南省偃师 市,后裔有偃师氏 公留,哀公之子继任太子,立为陈君,奔今河南陈留 胜,又称邾胜,哀公之子,生公孙贞,其后有司城氏
第20世:惠公吴,太子师之子 第21世:怀公柳,惠公之子 第22世:闵公越,一作湣公,怀公之子
第23世:剑,奔阳武户牖,改名衍 全温,奔晋
     胡公满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八世孙(或说九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涂也作  ),称辕宣仲,为陈大夫。僖公4年,齐率诸侯侵蔡伐楚,军出于陈郑之间,涛涂忧陈郑供给之重,便献策军出东方,后为郑人所出卖,齐桓公执辕涛涂而伐陈国,陈国服罪,齐桓公才放还涛涂。涛涂以王父字为氏,遂为爰氏。爰氏世为上卿。妫满——犀侯——靖伯庚——季子——仲铺——圣伯顺——他父——戴伯——郑叔——郑仲金父——庄伯——诸(字伯爰)——涛涂(姓袁,称袁涛涂)

       爰也作袁,为袁氏。襄公3年有袁侨,为涛  的四世孙。昭公8年,有袁克,为哀公的亲信。
       袁也作辕,为辕氏。所以涛涂为辕涛涂。哀公11年,陈有辕颇、辕  ,哀公14年有辕买。
       西汉时,爰盎在七国之乱时以奏请诛晁错而知名,后因其以直谏冒犯汉文帝,而被贬为庶民。爰盎之后为避祸,以同音字分为袁、辕、援、爰、榬、溒等六大氏族,随着历史发展,姓氏的融合,今辕、援、爰、榬、溒等五大氏已成为罕见姓氏,多已融于袁氏,回归祖籍。
       爰盎的后代有的为盎氏。即袁涛涂之所传。
       汉朝袁绍败后,支孙避于衡,改袁氏为衡氏。
       陈僖公的儿子子禽,后裔遂为子禽氏和禽氏。
       陈僖公的孙子子,以所食邑为氏,遂为氏。襄公24年,有庆氏党羽宜咎奔楚。
       陈僖公儿子盈,字子芒,其后为子芒氏。
       陈桓公之后为桓氏。
       陈桓公生子石难,自别为子石氏。又为子舆氏、子祖氏。
       陈桓公生昭子来将,孙卑为雠子氏。
       雠子氏后改为雠氏。
       陈桓公的孙子子献的后裔为子献氏。
       陈桓公的五世孙为庆氏。襄公23年陈讨庆氏,灭庆虎、庆寅、庆乐。
       陈宣公的儿子少西,字子夏,后代遂为少西氏和子夏氏。
       少西的孙子征舒,以王父字为氏,遂为夏氏,称夏征舒。其母(御叔之妻)与陈灵公、孔宁、仪行父淫乱,征舒的玄孙为夏。又哀公13年,有盗杀陈夏区夫。
      陈宣公的公子仲的后代有子仲氏。
      陈宣公的儿子之后有子宋氏。
      庄公22年,宣公杀太子御寇,陈公子完与公子颛孙奔齐,颛孙后来从齐奔鲁,仕于鲁。颛孙的后代遂为颛孙氏。
      陈哀公的儿子悼太子偃师,后代遂为偃师氏。
      哀公得废疾,哀公的弟弟司徒公子招与公子过,杀悼太子而立哀公的儿子公子留,哀公缢死。哀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胜诉于楚,公子留奔郑,公子招归罪于公子过,杀了公子过。九月,楚围陈,十一月灭陈,后来立太子偃师的儿子孙吴为惠公,公子招放于越(今江浙一带)。公子招的后裔遂为招氏和司徒氏。
      陈哀公的儿子公子胜为司城,后代遂为司城氏。
      陈国二十世公,被楚灭陈时杀害。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今兰考城北陈村)避难,其中讳法章,字衍,谥襄,娶朱氏,生子二:长琏、次与。琏顶满公爵号姓陈,淮阳郑州等地陈氏宗谱皆有详载。陈衍公死后,陈琏公护送回淮阳。顶满公谥号姓胡。
      陈有公孙宁(孔宁),后代遂有孔氏。此为妫姓之孔氏。襄公27年有陈大夫也奂,为公子招之党,昭公8年被杀。
      陈公子良的后代为公良氏。
      陈大夫成恩之后有恩氏。
      汉时陈余为广武君,后代遂为广武氏。
      明时凤阳定远陈方亮,官镇国将军。本姓陈,因育于方翁,明太祖赠姓陈方,以继两家之宗,遂为陈方氏。
      丘(邱)氏,春秋时,陈国有宛丘,以地为氏。
      周敬王41年,陈  (闵)公为楚惠王所灭。而周敬王39年,齐国的田常杀姜姓齐简公,建田氏(即陈姓)齐国。
      司徒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7
贡献
5500
金钱
1003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0-20 13: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0-20 13:33
是这么回事,上古之姓不多,后多有以氏为姓,如吕,本姜姓吕氏,后以吕为姓 ...

姜子牙,吕氏姜姓,属于炎帝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4: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20 14:45 编辑

                                        第二节  田氏齐国之氏
       陈佗(五父)为陈文公之子,文公卒,佗的哥哥桓公鲍立,桓公病,蔡人杀桓公鲍及太子免,立陈佗,立不一年(前707年-706年8月),陈佗又为陈人所杀,立厉公跃。桓公少子林又杀厉公,自立为庄公,庄公卒,弟宣公杵臼立。
      公子陈完(陈氏第14世)为厉公跃之子(《史记》把陈佗与厉公跃混为一人,说陈完为陈厉公他(即佗字)之子)。鲁庄公22年,陈宣公杀太子御寇。陈完与御寇友好,畏祸而奔齐(齐桓公14年),任齐国的工正(掌百工之官),谥敬仲。后裔以谥为氏的遂为敬氏。
      敬氏后因避后晋高祖石敬塘字,改为恭氏、苟氏或文氏。
      陈完奔齐后改陈氏为田氏。改因有三说,一说食采于田。但齐无田邑,且陈完在齐无大功,不当封邑。一说不欲称本国故号,所以改氏。一说陈田声相近。按古音陈田相通,义也相同,所以改陈为田,以避与陈故国之嫌,形变而音义不变。《左传》中仍作陈字,《战国策》作田字。到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在国亡后奔楚任楚国相,又改田为陈。田轸子陈婴,陈婴子陈余,皆秦末名人。有趣的是以陈国为主体的陈氏,并不发达,由田改回陈的陈氏却人丁兴旺,如今占了陈姓人口三分之二以上。
      第15世:夷,敬仲完之子,母懿氏,谥雅孟,后有雅氏。
      第16世:庄,雅孟夷之子,谥湣孟。第17世:文子须无,湣孟庄之子。第18世:桓子无宇,父文子,事齐景公。第19世:武子开,即烈子,父桓子。武,字长卿,奔吴,父桓子,即文子之孙别姓孙氏,尊称孙子,有子敌、明、驰。第20世:厘子乞,一作僖子,父武子,相齐悼公。书,字子占,赐姓孙氏,有子孙冯。逆,字子行,一作子禽,厘子之弟。第21世:灌,字子玉,父厘子,成子庶兄。成子常,一作恒,父厘子,相齐简公、齐平公,有子70余人。第22世:襄子盘,父成子,相齐宣公,尽封兄弟族人为齐各邑大夫。第23世:庄子白,父襄子,相齐宣公。第24世:悼子补,父庄子,相齐宣公。太公和,父庄子,先相齐康公,后代姜姓齐国而建立田齐
      田敬仲奔齐国,至五代为齐国之相,后取齐国姜氏而代之,入主王室,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                                                                                                             ┎—郊师
田氏世系:        ┎—孺子喜                                    ┎—靖郭君婴┎—通
太公和——齐侯剡——桓公午——威王因齐,一作婴齐——宣王辟疆——闵王地,一作湣王遂——襄王法章——(第30世)王建,又称齐王建,灭于秦。
      田乞为齐景公大夫,施惠于民,大得人心,于是发动政变,联合异姓大夫鲍牧,攻打齐君晏孺子,高张奔鲁,国夏逃于莒。田乞扶晏孺子的庶兄阳生为齐悼公。阳生与田乞本来就是好友,所以更加宠信田氏,任田乞为齐相。乞子田常又为齐简公(悼公之子)的国相,后又发动政变,尽诛齐国的卿族鲍、晏、盐止及公族之强者,弑简公而立简公的弟弟平公,从此齐君犹如傀儡。田常有七十余子,儿子襄子田盘相宣公,使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襄子之子庄子复为宣公国相,庄子之子田和遂夺姜姓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废齐康公贷,迁康公于海滨。
      陈桓子生书,字子占,后代遂为子占氏和占氏。
      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生二子:常、书。书之子占,做了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被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陈氏为陈僖子乞的弟弟,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所以又称孙书,食采于乐安,所以又称孙书。田敬仲——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哀公11年曾被吴俘虏。子孙因乱奔吴,后裔孙武为吴将,孙武的后裔有军事家孙膑。
      三国的孙权为孙氏的后裔。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使军用物质缺乏,遂别其族为丁氏。
      三国时孙皓因为孙秀奔魏,改孙秀族为厉氏。
      陈成子田常的兄弟众多,有昭子庄、简子齿、宣子夷、穆子安、廪丘子意兹、芒子盈、惠子和。
      简子的后代有子鞅氏和鞅氏。
      宣子的后代有子()氏。
      穆子的后代有子穆氏和子()(fāng)氏。
      廪丘子的后代有廪丘氏(以食邑为氏)和子尚氏。郑大夫有子尚伯文。
      芒子的后代有芒氏。
      齐威王因齐的后代有威王氏和威氏、王氏。
      齐威王的少子、宣王的庶弟田婴任宣王相。初封彭城,称靖郭君。后代遂有靖氏。
      威王3年(公元前298年,《竹书纪处》为齐威王三十五年(前322年)),田婴随田忌、孙膑大败魏军,有功封薛为子爵,后加封为公爵,传至孟尝君之子时为齐、魏联合所灭,计七十四年,后代遂为薛氏。
      齐孟尝君田文,靖郭君少子,后代有尝氏。
      齐威王的臣子田种首的后代有种(zhǒng)氏。
      齐宣王的少子通公元前349年出生,字季达,封在来原般县陆乡(一种说平原般县陆乡,一种说平原般乐陆乡,还有一 种说般乐县平原陆乡,更有一种干脆就说平原陆乡,其实这三个名字都是同一地方. 经过二千多年来黄河改道二十六次,这些地方可能早 己湮没,从今天的地理来讲,大约在山东省济南东北面 约80公里处,商河北面30公里处。),称陆元侯。后代遂为陆氏。
      在广信的陆氏,避事改为耨(nòu)氏。
      齐宣王封母弟在母乡,母乡本为胡国,远本胡公,近取母邑,遂为胡母氏。
      母又音毋,所以又作胡毋(wú)氏,又有毋邱(丘)氏和毋氏。

      齐襄王名法章,秦灭齐后,齐国子孙不敢称田氏,便有人以名为氏,遂为法氏。三国的法正为其后。
      田氏称王,有威王、宣王、愍王、襄王和王建,所以后裔遂有五王氏。
      公元前279年,齐国大将田单用火牛阵击退燕国入侵大军,一举收复国七十多座城,齐襄王把安来封给田单为食邑,称作安平君。安平本是纪国酅(xī)邑,齐改为安平,在今年今山东益都西北。田单的后代遂有安平氏。
      收复失地后,齐襄王命田单守即墨(山东平度东南),后代遂有即墨氏。
      田完的后裔、齐景公时的齐国名将田穰苴,任大司马,所以又称司马穰苴,封在穰地(今河南邓县境内),后代遂为穰氏和苴(jū)氏。
      穰又作攘,遂有攘氏。
      陈完的后裔还有梧氏、与氏、坊氏,田和的后裔有恪氏。
      齐陈仲子,是齐国世家,辞爵灌园于於(wū)陵氏。
      王建的长子(第31世)田升和次子田桓的后代都为王氏,因为项羽封田升的儿子安为济北王,安之子遂,改王氏,至汉兴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后裔遂为王氏。汉朝王莽为其后。
      假,楚汉之际为齐王,故齐王建之弟;角,齐王假之弟,为相;间,齐王假之弟,为将;
      轸,齐王建第三子,奔颍川,复陈姓,为颍川陈实派始祖
      五王氏,齐王建之子

                          ┌田升—田安(济北王)—(王义)(王氏)—王莽
         ┌齐王(田建)─│
         │        └田桓—改王氏     
           ├法氏
           │        ┌田嘉建(不食而死)
齐襄王(田法章)─ ├齐王(田段)─│
         │        └田修建(落难后改姓王)
           ├田间 
         │
           └田角  
      汉代王()封宜春侯,子成嗣,成嗣女为王莽妻。王莽讳娶同姓,所以命其以侯邑为氏,遂为宜春氏。
      齐诸田,汉初多被迁徙于园陵,所以以次第为氏,如田广弟田英为第八门,所以为第八氏,田广的孙子田登为第二氏,田广的孙子田癸为第三氏,其余为第一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后改为单姓,遂为第氏。
      田光,是燕国的游侠,曾推荐荆轲给燕太子丹。田光的后代有光氏。
      汉朝田千秋,因年老获得乘小车出入省中的资格,时人称他为车丞相,后代遂为车氏。
      陈姓族人建立的政权除了春秋时的陈国和战国时的齐国,还有齐王建七世孙王莽的新朝、三国的孙氏吴国、南北朝时的陈朝和古安南国(越南)的陈朝、秦末陈胜起义,号张楚王、元末陈友谅号汉帝。部分田氏还成为土家族、苗族的大姓。
      陈姓为中国五大姓之一,光陈姓人口多达七千余万,如果加上各分支的氏,人口将更可观。

点评

嗯,很详细,比陈姓源流概述详细得多 陈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望族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十,在当今人口数量的排序中,位列第五大姓,人口总数达5800多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4.63%。目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0 14: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20 14: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0-20 14:31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20 14:08
第二节  田氏齐国之氏
陈佗(五父)为陈文公之子,文公卒,佗的哥哥桓公鲍立,桓公病,蔡人杀桓公鲍及太子 ...

嗯,很详细,比陈姓源流概述详细得多,全部复制收藏

陈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望族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十,在当今人口数量的排序中,位列第五大姓,人口总数达5800多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4.63%。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福建、江苏、浙江五省,其次为河南、湖南、安徽、湖北、台湾等省、市、地区。全国以长江为分水岭,陈姓形成南多北少的布局,故而在闽、粤、台湾地区有“陈林半天下,黄蔡满街走”的说法。
陈氏姓源古老,源远流长。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及《新唐书·宰朝世系表》载称,陈氏出自妫姓,系舜帝后裔。尧帝禅位于舜帝前,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为妻,让他们率领部落族人居于妫水河边(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以南),其子孙以地为姓,称妫姓。舜死后,禅位给禹,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夏、商两代,虞国“或失或续”。商朝末年,商均32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西周,担任陶正(官名),因制陶技艺精湛,深得文王欢心。文王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为侯爵,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又称胡公满。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今河南淮阳县柳湖旁边有陈胡公墓,因护城河水侵蚀墓址,以铁镝之,故俗称铁墓。
自妫满封陈到公元前479年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其间,妫满第12代孙陈完(即田敬仲)因避难于公元前672年逃到齐国,改姓田,其子孙世代任齐国的卿、相、大夫,至10世孙田和,夺姜姓齐国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又传8君184年,至16世孙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田建有三个儿子,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出逃楚国,为楚国令尹,封颍川侯,后迁至颍川(今河南禹州、许昌、长葛一带),恢复陈姓。此后,陈氏在中原瓜瓞连绵,生齿甚众,发展成为名门巨族。
据陈氏族谱及有关史书记载,自陈国发生内乱至亡国,陈氏有几次外迁,如公元前535年楚伐陈,陈君留避难迁至陈留(今属河南开封);楚灭陈,公子陈衍迁至阳武户牖乡(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公子温逃到晋(今山西)等。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氏。陈轸的儿子陈婴,秦时任东阳令史,其子陈余为成安君,曾孙为陈轨。轨的4世孙陈愿有4子,第三子陈齐又有3子,其长子陈寔,字仲弓,东汉时人。他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邱长,党锢之祸被牵连。为解脱别人,他自请囚禁,党锢禁解,居家不仕,常为人排忧解难。有一年闹灾荒,有盗夜入其室,躲在屋梁上,他发觉后,喊来子孙,正色教训道:“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行窃者大惊,自投于地,叩头请罪。他令送绢两匹放归,从此全县无盗窃案件。“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于此。陈寔的6个儿子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陈纪、四子陈谌,与陈寔合称“三君”,曾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陈谌有玄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建兴年间渡江,居曲河(今江苏丹阳)新丰湖,其孙陈世达任长城令,徙居长城(今属浙江)下若里,传10世而有陈谈先、陈霸先(即陈武帝)、陈休先。陈霸先在南朝梁任征虏将军,受封陈王,于557年代梁称帝33年,于589年为隋所灭。陈武帝时封了许多陈姓王侯,使陈氏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中,宜都王陈叔明的10世孙陈环,在唐朝任临海令,为避难迁至福建泉州仙游县。陈环第五子陈伯宣隐居于江西庐山,其孙陈旺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祖。陈旺以孝治家,世代相传,历时230年,形成一个拥有3700多口人、300多处田庄,前后19代同居共炊的厐大家族。直到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由皇帝派人协助析迁,分散于16个省的125个地方。先后形成了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新安、庐江、武当、冯翊、京兆十一个郡望,亦即陈氏的十一个堂号。此外还有“德星堂”、“德聚堂”、“渑武堂”、“双桂堂”、“三义堂”、“忠节堂”、“义门堂”、“树本堂”、“衍庆堂”等数十个堂号,均是以陈氏祖上的功德业绩或嘉言懿行而命名。
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影响深远。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军校58姓组成援兵,去闽途中,陈敏、陈敷卒,其母魏氏代领其众入闽。仪风二年(67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垂拱二年(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率众辟地复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使漳洲一带“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见《漳洲府志》),因之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再就是颍川陈寔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其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寔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程乡(今梅州市),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郑经主台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即有2000余口,因此使其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人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至宋朝人数更多,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即陈日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福建永春人陈臣留,先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马来西亚经商,后又率领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分别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分布相当广泛,他们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都做了积极的贡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陈氏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者数不胜数。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陈胜,领导900戌卒,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曾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西汉时,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陈平,在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任丞相;还有抗匈奴名将陈汤。新莽末年有绿林起义军将领陈牧。东汉有法律学家陈宠;“忠义老臣”陈蕃;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陈琳。西晋有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十六国时,前赵人陈安,组织武装反抗前赵统治,光初五年(322年)称凉王。北魏时,有泾州屠各胡(匈奴的一支)武装起义领袖陈瞻称王,年号圣明。唐代,陈氏有三人任宰相,还有文学家陈子昂、陈鸿,诗人陈陶、高僧陈袆(即玄奘),大将玄礼;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称文佳皇帝。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陈抟。北宋有音韵学家陈彭年,诗人陈师道,医学家陈自明。南宋时,陈姓最著名的人物是思想家、文学家陈亮,他才气超迈,力主抗金,屡次被捕,出狱后志气益励。他提倡注意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其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南宋还有诗人陈与义,学者陈傅良,画家陈居中,藏书家陈振孙,江西农民起义领袖陈雕。元初有福建人民起义首领陈吊眼。元末湖北沔阳人陈友谅称帝,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国号汉,年号大义。明代,陈氏最著名的人物是明末画家陈洪绶,他所画人物、仕女,评者谓其力量气局在唐寅、仇英之上;也工花鸟、草虫、兼能山水,与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此外,明代还有旅行家陈诚,学者陈献章、陈建、画家陈道复,散曲家陈铎,音韵学家陈第,戏曲作家陈与郊,外科学家陈实功,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史学家陈邦瞻;明清之际有思想家陈确,散文家陈贞慧,小说家陈忱。清代,广西临桂人陈宏谋,乾隆时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及湖广总督,任职期间兴修农田水利,提倡植树、养蚕、种山薯,均有成效,是一位很有政绩的地方官;福建同安人陈化成,历任总兵、提督,1842年6月英舰进犯吴淞口时,他坚决反对求和,督部猛烈开炮,击伤英舰多艘,后率孤军奋战,与所属官兵英勇战死,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清代还有诗人陈恭尹、陈文述、文学家陈维崧、陈沉,女文学家陈端生,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纵,学者陈寿祺、陈澧、水利家陈潢,医学家陈修园,篆刻家陈豫钟、陈鸿寿,金石学家陈介祺,太平天国将领将陈玉成、陈得才,上海小刀会首领陈阿林。近代有民主革命家陈天华,画家陈衡恪等,最著名的人物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现代则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及陈毅元帅、陈赓大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农业战线劳模陈永贵,数学家陈景润。
陈氏不仅是汉族大姓,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如:北魏孝文帝时,实行“胡姓汉氏”,将鲜卑族三字姓的侯莫陈氏改为陈姓,金代完颜氏有一支改为陈姓,清代满州八旗中的陈佳氏改为陈氏。此外,在蒙古族、布依族、哈尼族、瑶族、苗族、羌族、回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姓。陈姓堪称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缩影。
溯源:
黄帝至舜帝1黄帝-2昌意-3颛顼-4穷蝉-5敬康-6句望-7桥牛-8瞽叟-9舜帝
舜帝至妫满 1舜帝-2商均-3虞思-4宏公-5吕公-6纬公-7贺公-8楷公-9淮公-10泰公-11箕伯-12直柄-13虞遂-14伯戏-15覆公-16频公-17卢公-18表公-19环公-20容公-21灵公-22益公-23希公-24蔺公-25填公-26野公-27无斁-28甾公-29叔正-30献子-31严寿-32元寿-33阏父-34妫满
妫满(即陈胡公 陈姓始祖,记为陈姓一世祖)—传至九十四世陈世豪,居福建宁化石壁,陈世豪生三子,中兴、德兴、旺兴。长子中兴生十八子,分别是念一郎、念二郎。。。。。。念十八郎。次子德兴迁梅县,为梅县陈姓始祖。德兴公字朝旺,讳德卿,元朝进士,诰授中顺大夫,于元至正年间从宁化石壁迁梅县古塘坪,妣林氏生子二:才用、才美,才用生子四:希白、希良、希宽、希芳。才美生子希松。希白生子三:(近堂)、坦、坊。近堂生子五:全、珍、琥、珀、瑞。全、珀、瑞三公于1443年左右迁兴宁县径心雷公山下。珍公、琥公留居古塘坪。珍公(琥公)子梅峰于嘉靖年间迁南口龙塘,为龙塘开基祖。

点评

编辑了一番,有几个原来打不出的字乘机补上了。 这些资料主要是从姓氏书籍中寻找出来的,更主要是从左传和战国策中条分缕析出来的,工作是很辛苦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0 15: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15: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0-20 14:23
嗯,很详细,比陈姓源流概述详细得多,全部复制收藏

陈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望族大 ...

编辑了一番,有几个原来打不出的字乘机补上了。
这些资料主要是从姓氏书籍中寻找出来的,更主要是从左传和战国策中条分缕析出来的,工作是很辛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6: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