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9|回复: 7

诗歌的修辞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24 11: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辞学是语言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分类之繁复,其手法之众多,其运用之广泛真不是一篇帖子能说清之事。诗歌中最常用到修辞,可以这么说,修辞的运用让诗歌的语言而灵动,让诗歌的内涵而丰富,一首诗歌中往往不是单一修辞的运用而是复合的运用,修辞的复合运用让诗歌更富有其情趣和韵味,换句话也可以这么说,缺乏修辞的诗歌很容易便流于打油。

      以下的分类是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分类,这样的分类便于系统学习和记忆。



【甲类】材料上的辞格
一,譬喻,二,借代,三,映衬,四,摹状,五,双关,六,引用,七,仿拟,八,拈连,九,移就。

【乙类】意境上的辞格
一,比拟,二,讽喻,三,示现,四,呼告,五,夸张,六,倒反,七,婉转,八,避讳,九,设问,十,感叹

【丙类】词语上的辞格
一,析字,二,藏词,三,飞白,四,镶嵌,五,复叠,六,节缩,七,省略,八,警策,九,折绕,十,转类,十一,回文

【丁类】章类上的辞格
一,反复,二,对偶,三,排比,四,层递,五,错综,六,顶真,七,倒装,八,跳脱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11: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25 01:07 编辑

【甲类】材料上的辞格
一, 譬喻

1.比喻,打比方。例如: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
2.晓譬劝喻。
3.亦作“譬谕”。
4.写作时,运用联想力,找出与所要描写的对象有类似特点的人,事,物来比喻说明,这叫做譬喻修辞法·

譬喻修辞法可粗略地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略喻、博喻五种。

比喻细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以彼物比此物,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还有强喻、弱喻、博喻、扩喻、互喻、反喻、回喻、引喻等变化形式。
      明喻(有本体、比喻词、喻体的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暗喻(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的比喻)如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借喻(以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如魏承先的《雪后过土家山寨》:
小桥流水两三家,
屋后房前未有涯。
一片白绸全盖上,
谁家小犬画梅花。
      强喻(本体胜过喻体的比喻)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弱喻(本体不及喻体的比喻)如陆游的《题画燕》:
明窗短壁拂蛛丝,
常是江边送客时。
留滞锦城生白发,
不如巢燕有归期。
      博喻(用几个喻体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体)如乔吉的《水仙子·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
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
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
玉龙下山,
晴雪飞滩。
      扩喻(扩大形式的比喻)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互喻(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如范云的《别诗》: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反喻(从反面设喻否定本体的比喻)如刘希夷的《代白头吟》(节选):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喻(先否定喻体,再引出本体,迂回而设的比喻)如河南荥阳民歌《白云》:
半空一片云,
遮住邙山身。
猛听咩咩叫,
原是羊一群。
      引喻(喻体引出本体的比喻)如湖南民歌《小妹郎多乱了心》:
天上星多月不明,
塘里鱼多水不清。
地里草多苗不长,
小妹郎多乱了心。


二,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借代
      不直接说事物本名,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叫借代。借代分旁代和对代。
旁代(用随伴事物代替本体)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对代(部分代全体、特定代普通、抽象代具体等)如杨纪伟的《山村即景》:
山上村姑四季忙,
割完秋色又经商。
桥头支起无欺店,
巧手调羹十里香。


三,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相互映照,衬托。如果用在写作手法上,就是说前后相照应。与布局、配合比较,映衬的范围更广。

  ●迭映
      迭映是在句子前后相应位置上,连续用同一词语,表示相同或相反的意义。“迭”是迭用,“映”是对映。如姚燧的《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

●衬托
      衬托,又叫映衬,是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如荆轲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反衬如白居易的《思妇眉》:
春风摇荡自东来,
折尽樱桃绽尽梅。
惟余思妇愁眉结,
无限春风吹不开。

      ●衬跌
      衬跌,欲擒故纵,蓄势而猛跌,用强烈反差的语意使人产生意外感、新鲜感。如洪源修的《瀑布》:
曳玉披珠傲气生,
居高临下肆横行。
山中吼得天花坠,
流到溪边无半声。
      又如田汉的《日落西山》:
日落西山满天霞,
对面山上来了俏冤家,
眉儿弯弯眼儿大,
头上插了一朵小茶花。
哪一个山里没有树?
哪一个田里没有瓜?
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她?
要打鬼子可就顾不了她。


四,摹状
       描写,描绘,照事物原样描摹。【修辞方式】摹状是一种修辞方式,又叫摹绘,仿拟或摹拟,是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和情状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分为摹形,摹声和摹色三种情况。

●摹绘
      摹绘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摹写声、色、味、形、态的手法。如寒山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五,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
      双关,是借助语音或语义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谐音双关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语意双关如周明扬的《秃翁自嘲》:
聪明绝顶未成家,
冷暖先知可自夸。
污秽难藏高洁处,
更无小辫让人抓。


六,引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梅岭三章————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引用汪精卫狱中杂感成句。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之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


七,仿拟
仿拟以家喻户晓的词、成语、谚语、诗词、公文等为本体,以不同的语义为仿体,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造成喜剧效果。如
‘昨夜思友无数,想来想去,还是你最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你却躺在猪栏深处煽动,惊起蚊虫无数‘即仿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词调,并改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而作


八,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拈连
      拈连是顺便把适合描述此事物的词语用来描述彼事物,有明式拈连和暗式拈连。
      明式拈连如塞克的《二月里来》:
二月里来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种瓜的得瓜,
种豆的收豆,
谁种下的仇恨,
他自己遭殃!
      暗式拈连如权启庆《忆童年》:
光头赤脚一顽童,
赶捉蜻蜓逐草丛。
彩蝶翩然来凑趣,
扑空抓碎早霞红。


九,移就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1,移人于物。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
  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2,移物于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如:
  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
  “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3,移物于物。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如:
  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未尽处请自行网搜,欢迎提供相关的古典诗词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11: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25 01:07 编辑

【乙类】意境上的辞格

一,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的如胡梦寒的《夜雨初晴》:
轻轻移动细纱帏,
未露娇颜已带绯。
蕉叶滴残昨夜泪,
花儿已把笑来陪。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如流沙河的《理想》:
理想开花,
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
榆树会有浓阴。


二,讽喻
      讽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语言方式,用比喻进行讽刺。讽喻,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如诗词、对联、小说等,也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

如《诗经》/《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秦风》中的《黄鸟》则是控诉秦国暴君对善良人杀戮的罪恶。
又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都是讽喻之诗,它们射向黑暗现实的利箭。

三,示现

      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
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

●示现
      示现,就是凭想象把事物写得如见如闻,有追述示现、预言示现、悬想示现三种。
      追述示现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预言示现如吴迪的《雪后》:
昨夜寒风瑞雪瓢,
江山好似大冰雕。
何时东望霞光满,
七彩描成万里桥。
      悬想示现如王孟端的《无题》:
新花枝胜旧花枝,
从此无心念别离。
可信秦淮今夜月,
有人相对数归期。


四,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①秋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

(汪曾祺《晚饭花集·求雨》)

例①作者首先描写田里秧苗的苗期已经过了,但田里却没有一滴水。天蓝蓝的,也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这可怎么办呢?作者心里非常着急,感情变得非常激动,于是抛开陈述的对象,直接向雨呼唤:“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是不会说话的,怎么可能回答呢?这种由于感情激动,直接对所要叙述的对象发出呼唤(哪怕对象是非人的),就是呼告修辞格。

②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郭沫若《屈原》)

例②这段文字是屈原被关在东皇太一庙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势力的顽强战斗精神。当抒发的感情达到极点时,屈原感情激愤地想道:“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接着他就直接呼唤风、雷、电,请求它们“鼓动”、“咆哮”、“闪耀”,“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掉。将风雷电当作人一样与它们对话,这是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格。


五,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两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又如 宋·范仲淹《御街行》中的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也是这个意思。

●夸张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或缩小,借以突出某种特征或品格,鲜明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缩小夸张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的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六句:
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
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
眼中流血,
心内成灰。

六,倒反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1.讽刺反语
讽刺反语是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
2.风趣反语
风趣反语是为了风趣、幽默、诙谐而说的反语,字面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是表达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

例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写《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是:1926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得到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军阀作战,并炮轰日本帝国主义军舰。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还联合其他驻北京公使提出各种无理条件,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的主权,于3月18日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政府竟命令士兵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本文中出现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都是反语,揭露了中外反动派的野蛮暴行,竟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事件都相形见绌。"文明人"其实相当于"野蛮人","伟大"相当于"卑鄙","伟绩"和"武功"相当于"血债"。这些反话猛烈地抨击了北洋政府的残暴行为,是讽刺反语。


七,婉转
      婉转是个形容词,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可以形容言辞委婉含蓄,也可用来形容声音动听;

  ●婉曲
      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等方法表达意思。如古鑫泉的《过某干部新居》:
四层华厦压重檐,
半亩庭园山水牵。
疑此琼楼天上落,
闻君从政素清廉。

八,                                                      避讳
      避讳,是用来避开君主或尊长的名、忌讳一些不详不雅现象的语言文字方法。避讳的方法有代称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等。

九,                                                      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
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设问
      设问是有意地设置问题,有单次设问、连续设问等。
      单次设问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连续设问如江苏宜兴民歌《什么弯弯升上天》:
什么弯弯升上天?
什么弯弯分两边?
什么弯弯能割稻?
什么弯弯会种田?
月亮弯弯升上天,
牛角弯弯分两边,
镰刀弯弯能割稻,
双手弯弯会种田。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句的反面,有肯定式反问和否定式反问。
      肯定式反问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否定式反问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十,感叹
        感叹又叫“咏叹”,就是用一种呼声或类似呼声的词语、句子来表达深沉的思想或强烈的感情的一种修辞格。

感叹,修辞手法的一种。文句的内容除了陈述出某种语意,语气上亦明显表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强烈情绪,强调赞叹、惊讶、伤感、愤怒、讥嘲鄙斥、恐惧或希望等等各种情感反应,这种修辞法就叫做感叹。一般常借用叹词、助词,并搭配惊叹号,来表现强烈的情緖。例如:在《刀马旦》中,"一碗热汤,啊,温暖了我一个晚上。"故事中人只身在北大荒中,身寒心更冷,然而一碗热汤,不仅袪除生理寒冷,更温暖了孤独的心,因而发出满足之赞叹。"啊!轮回的记忆在风化,我将它牢牢记下。"出现在《千年之恋》中的这句词则又是另一种情境的感叹,说明爱情难以得到的思念


未尽处请自行网搜,欢迎提供相关的古典诗词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11: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25 09:49 编辑

【丙类】词语上的辞格

一,析字
       修辞学上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如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海动山倾古月摧”,就是运用离合式将“胡”字析为“古”“月”二字。参阅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三·析字》。
析字格分化形、借音、衍义三种情形。


1、化形

是变换字型的析字。有分离合析字,增损析字和借型析字三种。

(1)离合析字

离合析字指离合字形,即在字形结构 上进行分解变化,重新组合后而得出新的字,构造出一种临时性新的意思的一种析字手法。

2.增损析字

增损析字指增损字形,即增添字形的一部分或减去字形的一部分,得出一个在该语境下合理的“新生字”,以期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3)借形析字

借形析字指借用整个字形来进行修辞活动,但只单单假借字形,最常见的是借用字形打比方。

2、借音

亦称谐音,是谐和字音的析字。又分单纯谐音的,利用反切的“切脚”,和利用顺倒双重“反切”的“双切”三种情形。

(1)借音析字

借音析字即单纯谐音,主要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其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2)切音析字

用这种方式的语言也称作“切脚”,即利用反切上用做反切的两音的,叫切音。

3、衍义

是从字义出发,推衍的析字。分代换,牵附,演化三种情形。

(1)代换析字

是指换话达意的析字法。这常发现在引用的文中,是利用同义异词现象的一种修辞法。

(2)牵涉析字

牵涉析字也称“牵连”,即随语牵涉,是指利用字义之间的相连关系,仿照现成词语临时创造一个言语新词的方法。

(3)演化析字

演化析字指在表达隐含的寓意时,弯弯曲曲,演述得似乎有关连,又似乎没有关连,必须细细推究才能明白的修辞手法,这就叫演化析字法。

4.举例子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笑道:“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没的倒叫我闷。你要猜谜时,我便说一个你猜,猜不着是要罚的。”贾政忙笑道:“自然要罚。若猜着了,也是要领赏的。”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

此处是先用代换析字法,“立树梢”代为“立枝”,再用借音析字法,“立枝”借音作“荔枝”,是贾母的谜底;但“立枝”也可借音作“离枝”,也就演化为脂砚斋庚辰本批语所云:“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暗示了贾家的败落。


二, 藏词
      
藏词,即说话时,故意隐藏部分词语不说出来。可分为藏头与藏尾两种。

①藏头

您还不错嘛,风韵犹存。(已经是半老徐娘了)

②藏尾

你简直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啦)

你是个四六七八。(二百五)


三,飞白
       明知错误,故意仿效其错以达到滑稽、增趣目的的修辞手法叫“飞白”。飞白可以是记录或援用他人的语言错误,也可以是作者或说者自己有意识的写错或说错一些话,以求得幽默效果。例

你看你看,又有同学心不在"马"了吧。

将"心不在焉"刻意讹为"心不在马",有所讥讽,也有引起注意的作用。

同一年毕业,人家早"别野"了,咱连个百平的壳都弄不起。

将"别墅"刻意讹为"别野",在整个句子中有自嘲的意味。("百平的壳",指一百平方米的毛坯房。)



四,                                         镶嵌
       在词语中,故意插入虚字、数目字、特定字、同义字、异义字,来拉长文句,称为镶嵌修辞法。可分为镶字与嵌字两种。
①镶字——用无关紧要的数目字或虚字穿插在字词间,以拉长文句。
②嵌字——故意用特定的字嵌入语句中,使文字的安排往往形成美妙的辞趣。

五,复叠
       简单来说,上下文形式重复,句子中又使用了叠字就叫复叠。(注:该解释仅为了方便理解,并非学术性解释)叠字,简单来说就是连续重复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
例如: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放眼望去,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全是树叶。

六,节缩
       节缩是音形上的手段,在意义上没什么增减。节短语言文字叫节;缩合语言文字叫缩。合起来叫节缩。多指节约支出。
例如:···辛末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林觉民《与妻书》)例句中的“念”即“廿(音念)”字,是“二十”的节缩。

七,省略
       省略,指免去,除去。在一定条件下省去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为了表达的简捷,省去话中可以省去的字句,有不说可明白时的省笔,有扼要概括的略写,具体分为蒙上省略、探下省略和语急省略。


八,                                          警策
警策,又叫精警或警句,指的是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义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它包括三种基本类型: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

九,                                          折绕
      有话不直截地说,却故意说得崎岖?绕的,名叫折绕。(参见唐银、陈望道论辞格)有的又叫它曲语,归属委婉的一种。

十,转类
        转类,是指转移词类、词性的修辞格。“转类”而富有诙谐者多见于名词用如动词。例:“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中的第二个“国”就是转类用法。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即是形容词转类为动词。
      

十一,回文
       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回环
      回环,是用前一语句的结尾做后一语句的开头,又用后一语句的结尾做前一语句的开头。如陈允平的《江南谣》:
柳絮飞时话别离,
梅花开后待郎归。
梅花开后无消息,
更待明年柳絮飞。

待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11: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25 09:46 编辑

【丁类】章类上的辞格

一, 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反复句
       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反复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二是间隔反复。 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反复
      反复是把同一词句连续使用,分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和顶真反复。
      连续反复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间隔反复如《诗经·关雎》(节选):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顶真反复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二,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如
杨柳依依,雨雪靡靡
对偶与对仗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偶是不论平仄的,而对仗是平仄相对词性相同的方式。


三,排比

      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
      用多个机构相同、语气一致的语句成串表达的修辞方式叫排比。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四,                                   层递
      层递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层递又叫渐层,递进。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层递分为递增(升)和递减(降)两类。


五,错综                  
       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鬓拥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原应在相同的位置上成对的,现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上错开运用形成对仗。

六,顶真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英文 anadiplosis),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
幽居对客    南山
寒泉漱玉清音好,好处深居近翠峦。
峦秀耸岩飞涧水,水边松竹桧宜寒。
寒窗净室亲邀客,客待闲吟恣取欢。
欢宴聚陪终席喜,喜来兴归酒阑残。
.


七, 倒装
      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的作用,古诗词中也常用到倒装,有部分倒装和全句倒装,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


八,                                    跳脱
跳脱tiào tuō,分为古今两用。古义有三种,分别是手镯、灵活、逃脱。今天用作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

待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26 13: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喻诗与喻体诗

一、博喻诗
一首诗中一连用多个比喻,古人称为连珠(连珠在古代有好几个意义容易混淆,因此我改用博喻)。
从有关资料中知道连珠体始自汉代,是骈文的一个分枝,对仗严密,文句以四、六为主,朗朗上口,如同串珠,故亦称连珠体。但自古何为连珠,何为骈文,区分不是很严密。大抵以词句工整、对仗严密、前后联属紧密为连珠,因此可以是词语连珠,也可顶针连珠或比喻连珠(博喻)。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每每出现博喻的运用。
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二三段连着借用“镜、石、席”三种形象和特征表示人物心迹,就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事物的一个方面。
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无父母诒罹。
第一段中用“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第四段用“如跤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四个比喻。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一连用了三种事物比喻“闲愁”,但整首词还不是连珠(博喻)体。

百步洪    苏轼
长虹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其中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七种形象,错综利落。“兔走鹰隼落”,像鹰隼从空中飞速地下来抓逃跑的兔子;“骏马下注千丈坡”,像好马从千丈高坡冲下来,“断弦离柱”,像迸裂的琴弦飞出去;“箭脱手”,像箭从手里飞出去,“飞电过隙”,像闪电从空隙中闪过,“珠翻荷”,像露珠很快从荷叶上滚下去。这六个比喻著重在比船行的飞快。

读孟郊诗二首    苏轼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従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
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
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
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红楼梦》第五回仙曲《枉凝眸》:“一个枉自嗟讶,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原诗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以上虽不是博喻体诗,但都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丰富而真切的比喻与夸张能给诗歌插上想象的翅膀,有助于意义的抒发,情感的宣泄,成功的比喻与夸张,能过创造出惊人的艺术效果和阔大、深邃的意境,使诗句顿生光辉。

博喻体诗
句句用比喻的诗。

    挂枝儿•比方    明•冯梦龙
比你做水花儿聚了还散。比你做蜘蛛网到处去衔。
比你做锦揽儿与你暂时牵绊。比你做风筝儿线断了。
比你做匾担儿担不起你不要担。就比你做正月半的花灯也。你也亮不上三五晚。

挂枝儿•比方    明•冯梦龙
同心带结就了。被刀割做两半。
双飞燕遭弹打。怎能勾成双。
并头莲才放开。被风儿吹断。
青鸾音信杳。红叶御沟干。
交颈的鸳鸯也。被钓鱼人来赶。

山歌•干思    明•冯梦龙
井面上开花井底下红。篾丝篮吊水一场空。
梭子里无丝空来往。有针无线枉相逢。

连珠诗一组(之一)    清•张之洞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知远心多危,知近心多偷。
微生只须臾,苟乐且嬉游。
所甘露头草,所便丛棘幽。
霜寒即埽迹,潦至亦随流。
宇宙固不问,谋身且不周。
贤惜没世名,圣为百世谋。
宣尼日栖皇,公旦思绸缪。
天高可倚杵,海深或断流。
阳乌畏仰射,六鳌妨重钩,
吾闻尧与舜,日为天下忧。
注释解释说:“此章切戒处高位者,无事时盘乐怠敖,必至于酿乱。故明君良相,常制治于未乱,曙戒于几先。”
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我好似蜻蜓    清•颜曲师《霓裳续谱》
【平岔】我好似蜻蜓,我好似柳容,
我好似一弯新月被云蒙,我好似杨花西复东,
我好似水面上的浮萍无倚靠,我好似檐前铁马儿动,
我好似半明不灭一盏孤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26 13: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喻体诗
喻体诗又叫类比诗,是通过形象的比喻、精妙的构思来表情达意的。它起源于《诗经》,如《硕鼠》。千百年来,诗人们运用喻体诗的形式或讽喻,或规劝,或言志,或抒情,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那些直言其事的诗相比,喻体诗给人机警的感觉。更显得曲折有致,寄意遥深。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喻体诗大多以物喻人,既有以动物喻人也有以静物喻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利用了人和物的相似点。
还有一种喻体诗假托某一件事借题发挥,抒发感情,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喻体诗多可看作是语义双关诗。如唐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曹植的煮豆诗(见语义双关诗)。
1.喻体诗可以作为投向统治阶级的匕首。
诗经•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官仓鼠    晚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显而易见,诗中的“官仓鼠”指那些吸食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他们为非作歹,有恃无恐。诗的结句用设句语气,将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

猛虎行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实际是写社会上那些肆无忌惮残害人民的豪门贵族恶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

蚊    孟郊
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
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
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
愿为天下幮,一使夜景清。
把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喻为夜半时营营不止的蚊子,将他们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2.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希冀、悲愤和痛苦等情感。
怨歌行    汉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用团扇比喻失宠的宫女,宫女们的命运多么像这团扇!被人需要时就出入怀抱,不需要时就抛入箱中。诗中无一“怨”字,但字字是怨,处处言怨。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字面上,这是一首哀怨凄美的诗,其中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而在当时的张籍,这首诗的用意,是婉谢而不愿就聘。李师道看了,也只好就此作罢,不再勉强了。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青白在人间。

花    明•冯梦龙《山歌》
姐儿生来像花开。花心未动等春来。
囫囵囵两瓣只消得一滴清香露。日里含羞夜里开。

3、机警睿智
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当时,有个人叫张籍,官水部郎中,以擅长文字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士子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考试时,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又写了一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如下: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整首诗没有出现本体——我的文章符合主考官的口味吗?而只出现喻体——一段闺情。作者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十分贴切,读来饶有趣味。(见风人诗的比喻方法和隐意诗部分)
明朝正德年间,苏州有个月舟和尚,涉嫌奸污行为。审案的知县听说他会诗,就以《鹤》为题要他咏诗。月舟和尚提笔写道:
素身洁白顶圆珠,曾伴山人入太虚。
昨夜藕花池畔过,鹭鸶冤却我偷鱼。
诗中,月舟和尚用类比为自己开脱。我早已当和尚(仙鹤)了,昨晚只是从女子卧房边上(藕花池畔)经过,怎么说我偷人(偷鱼)了。鱼和花,在古代常作女体的象征,而且“藕”、“偶”谐音双关。意思是说,我对“花”和“鱼”,只限于爱慕,没有偷窃。 “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知县看了,当然释放了他。

范兆祥    坚瓠集
弘治壬子。江西提學副使黃仲昭。試吉安。偶遺范兆祥。兆祥作詩上巡按御史云:
兩淚交流出漢宮。琵琶聲斷戌樓空。
金錢買得龍泉劍。寄與君王斬畵工。
巡按奇其才。遂收入試。是秋中第五。

点评

很好的资料,收藏学习 勿以小善而不为,积小见大,期待更多精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6 22: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6 22: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26 13:29
喻体诗
喻体诗又叫类比诗,是通过形象的比喻、精妙的构思来表情达意的。它起源于《诗经》,如《硕鼠》。千 ...

很好的资料,收藏学习

勿以小善而不为,积小见大,期待更多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