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25 01:07 编辑
一, 譬喻
1.比喻,打比方。例如: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
2.晓譬劝喻。
3.亦作“譬谕”。
4.写作时,运用联想力,找出与所要描写的对象有类似特点的人,事,物来比喻说明,这叫做譬喻修辞法·
譬喻修辞法可粗略地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略喻、博喻五种。
比喻细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以彼物比此物,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还有强喻、弱喻、博喻、扩喻、互喻、反喻、回喻、引喻等变化形式。
明喻(有本体、比喻词、喻体的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暗喻(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的比喻)如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借喻(以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如魏承先的《雪后过土家山寨》:
小桥流水两三家,
屋后房前未有涯。
一片白绸全盖上,
谁家小犬画梅花。
强喻(本体胜过喻体的比喻)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弱喻(本体不及喻体的比喻)如陆游的《题画燕》:
明窗短壁拂蛛丝,
常是江边送客时。
留滞锦城生白发,
不如巢燕有归期。
博喻(用几个喻体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体)如乔吉的《水仙子·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
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
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
玉龙下山,
晴雪飞滩。
扩喻(扩大形式的比喻)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互喻(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如范云的《别诗》: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反喻(从反面设喻否定本体的比喻)如刘希夷的《代白头吟》(节选):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喻(先否定喻体,再引出本体,迂回而设的比喻)如河南荥阳民歌《白云》:
半空一片云,
遮住邙山身。
猛听咩咩叫,
原是羊一群。
引喻(喻体引出本体的比喻)如湖南民歌《小妹郎多乱了心》:
天上星多月不明,
塘里鱼多水不清。
地里草多苗不长,
小妹郎多乱了心。
二,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借代
不直接说事物本名,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叫借代。借代分旁代和对代。
旁代(用随伴事物代替本体)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对代(部分代全体、特定代普通、抽象代具体等)如杨纪伟的《山村即景》:
山上村姑四季忙,
割完秋色又经商。
桥头支起无欺店,
巧手调羹十里香。
三,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相互映照,衬托。如果用在写作手法上,就是说前后相照应。与布局、配合比较,映衬的范围更广。
●迭映
迭映是在句子前后相应位置上,连续用同一词语,表示相同或相反的意义。“迭”是迭用,“映”是对映。如姚燧的《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
●衬托
衬托,又叫映衬,是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如荆轲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反衬如白居易的《思妇眉》:
春风摇荡自东来,
折尽樱桃绽尽梅。
惟余思妇愁眉结,
无限春风吹不开。
●衬跌
衬跌,欲擒故纵,蓄势而猛跌,用强烈反差的语意使人产生意外感、新鲜感。如洪源修的《瀑布》:
曳玉披珠傲气生,
居高临下肆横行。
山中吼得天花坠,
流到溪边无半声。
又如田汉的《日落西山》:
日落西山满天霞,
对面山上来了俏冤家,
眉儿弯弯眼儿大,
头上插了一朵小茶花。
哪一个山里没有树?
哪一个田里没有瓜?
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她?
要打鬼子可就顾不了她。
四,摹状 描写,描绘,照事物原样描摹。【修辞方式】摹状是一种修辞方式,又叫摹绘,仿拟或摹拟,是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和情状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分为摹形,摹声和摹色三种情况。
●摹绘
摹绘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摹写声、色、味、形、态的手法。如寒山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五,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
双关,是借助语音或语义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谐音双关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语意双关如周明扬的《秃翁自嘲》:
聪明绝顶未成家,
冷暖先知可自夸。
污秽难藏高洁处,
更无小辫让人抓。
六,引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梅岭三章————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引用汪精卫《狱中杂感》成句。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之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
七,仿拟 仿拟是以家喻户晓的词、成语、谚语、诗词、公文等为本体,以不同的语义为仿体,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造成喜剧效果。如 ‘昨夜思友无数,想来想去,还是你最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你却躺在猪栏深处煽动,惊起蚊虫无数‘即仿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词调,并改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而作
八,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拈连
拈连是顺便把适合描述此事物的词语用来描述彼事物,有明式拈连和暗式拈连。
明式拈连如塞克的《二月里来》:
二月里来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种瓜的得瓜,
种豆的收豆,
谁种下的仇恨,
他自己遭殃!
暗式拈连如权启庆《忆童年》:
光头赤脚一顽童,
赶捉蜻蜓逐草丛。
彩蝶翩然来凑趣,
扑空抓碎早霞红。
九,移就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1,移人于物。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
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2,移物于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如:
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
“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3,移物于物。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如:
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未尽处请自行网搜,欢迎提供相关的古典诗词例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