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17-9-21 23:16 编辑
诗之价
简介:诗,也有价格,且不菲。于此,古人之风雅,略见一斑。
一、诗价
眼下写诗的人要是冷不丁向别人说自己是诗人,听众估计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穷困的人,一个神智不清的人,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估计正面反应的微乎其微——这要放在唐朝,情形可能大不一样:在通往神都的官道上,一人一马不紧不慢地走着。马上之人看到路边的酒幌子,忍不住勒马欲歇息一阵子。机灵的店小二马上过来笼驻马:“爷,您里面请!”马上之人一抱拳:“在下李白……”店主人立马向店里高喊:“李翰林驾临小店!”然后,又小声对马上之人说到:“为小店题诗一首,今日免单如何?”可以想见,在唐朝会写诗,一般出门不必带盘缠,走到哪里都有人免单,随便举个例子,李白就是这样的诗人,比如李白到了乡下,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到了金陵有“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大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文化高峰,其中很多诗人就靠诗词创作为营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柳永。细节就不提了,柳永作为布衣卿相,就是靠诗词写作度过一生,估计他不太会过日子,死后居然是一群青楼相好的张罗凑份子,把他给埋了。
时代在进步,诗人待遇不可能老是停留在唐、宋那个水准。免单,对于现代的诗人而言,已经很难有太大吸引力,再者现在开个饭馆也不容易,大街上诗人太多,免来免去,岂不是关门大吉了。时下,带彩儿的诗词大会、大赛也不少,奖金丰厚,各有来头。参与者皆磨拳霍霍,志在必得,待到奖项公布,到处是骂娘的诗人:评委不公,水平不高,内幕操作——当然,很多诗人骂起来也很难听。这样周而复始,年年如是,诗王桂冠花落谁家终不得知。因此,如今靠写诗吃饭,也不是不可能的。能得奖,得大奖者,一般来说也不容易,须要运作很久的,基本上大的思路如下:
(一)、不论大小赛事,都积极参与,至少在圈子里混个脸儿熟; (二)、多参与一些诗词文化活动,多结交圈子里面的人,毕竟这个圈子不大; (三)、尽量将论坛与现实结合起来。不要小看论坛上的小马甲,说不定这个小马甲之下就隐藏着一位大评委; (四)、不放过任何能与名人合个影、吃顿饭的机会; (五)、多给名人写贺寿诗,或者主动和名人作品,或为名人作品写赏析——先不管名人认不认识自己; (六)、在百度百科花钱建档。一搜索“著名诗人”,唰唰唰,百度前三页没有别人。
事实证明,运作好了,写诗可以名利双收。总之,自大唐以降,诗,一直有价,只是价格不稳定。但是,折算成人民币,究竟合多少钱一首,比如一首七律,苦于缺乏银两具体数字,一直无法估算。不过,最近读到一则典故,答案似乎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
二、定价 近来闲阅前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一》,有一则“诗值五千金”,眼前一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则全录如下:
江南昔有贵公子,年少登科。乃翁故膴仕家居,于其公车北上,以五千金遣之。公子赋性不羁,楚馆秦楼,一路挥霍,比至京师,已囊空若洗矣。兼以抱病不得入场,嗒焉若丧,称贷而归。翁初怒其不肖,欲诃责之,及还家,首搜行箧,见诗稿中有二句云:“比来一病轻于燕,扶上雕鞍马不知。”翁且怜且喜曰:“得此二句诗,则五千金花得值也。”公子次科旋中式,入词馆,此可为花柳诸公作一段佳话,今则无此撒漫浪子,并无此跌宕诗人矣。
各位看官,您没有看错:两句诗值纹银五千两。大清朝一两纹银按照购买力换算,至少折合人民币2000元,那么两句诗就是5000乘以2000等于10000000元人民币。不错,一千万人民币。这说明,以一首七律为例,只要其中有两句丽句、警句,价位不会低于一千万人民币。
三、结论 好诗,很贵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写出好诗也的确不易。至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又是一种境界。看在一首一千万的份上,写诗还是严肃些、努力些、认真些吧。
四、参考资料 1.《两般秋雨盦随笔》,清梁绍壬著,庄葳 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6352-4,2012年12月第一版。
来源: 诗之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