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笑 于 2017-9-21 13:45 编辑
杨逍先生《步唐·吴融〈红叶〉诗韵》浅析
步唐·吴融《红叶》诗韵 文 / 杨逍 义沉身板轻,霜后愈分明。八脉英雄血,一腔儿女情。 撑天腾火炬,掷地作金声。不叹秋光老,新芽看又成。
一、立意。描摹红叶形态,抒写先辈情志。主旨鲜明高远。
二、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是作通篇拟人,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掷地作金声”, 移觉,也叫通感。此处视听相通,相互映照。“撑天腾火炬,掷地作金声”,拟人、比喻、通感手法融于一体,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先辈老当益壮,临老依然生机蓬勃;飘然而逝,留下的亦是靓丽铿锵。此二句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三、有几处是值得商榷的,提出来作为参考。 1、 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忌直露。 “义沉”之“义”,若指父辈,而后面诗句中已有蕴含,如“不叹秋光老,新芽看又成”,所以“义”作“父辈”讲,过于直白;又“义”字查无父辈之义项,若看作“仪”的古字,仪容,状貌,倒似乎说得过去,“义沉”其意思可揣摩,却有些生造之嫌。 “八脉英雄血,一腔儿女情。”咏物诗是要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一定感情的,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颔联中的脉、血,抓住了红叶的特征,“英雄”“儿女”,却显得直露,过脱过离,主观意识过重。 2、 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点也是很重要的。中二联体物肖形,描摹红叶,再深入一点分析,却看不出层次。红叶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混杂,红叶的颜色“英雄血”“腾火炬”混杂。颈联大好,应该保留,颔联尚可斟酌,拓展出红叶另一个侧面,经过风霜之后的红叶和人,是有比较多的相通之处的。 3、 “撑天腾火炬”, 撑,挤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