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1|回复: 6

山水来就我性情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21 03: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21 03:53 编辑

      杜甫有首叫《江亭》的诗,全诗如下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这里只说‘’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两句的意思是江水在缓缓地流动,我的心境和水流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白云在天上轻轻地飘飞,我的心意和白云一样悠闲自在。这两句是作者设身处地地把自己跟无生命的事物联想在了一起而把自己的情感也移入到了所描绘的物象之中,这种手法叫同感。

       同感也叫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移情有个前题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融入到物象之中,物是我,我也是物,物我两忘,物之所从亦我之所思,从‘’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两句诗中便可解读出水流之悠云在之闲即是我之悠闲的山水来就我性情的境界。

     所谓观水流者与水俱流,说的不眼睛跟着水在流动,而是说心在流动,观山者则恍若山来,观云者则云在意俱迟也是同样的道理,所反映的都是山水来就我性情之境界,它比于山水中见性情则更高了一个层次,其具有一定的禅味,不着痕迹地把自身的情感移植、融入到了物象之中,老杜对这种移情的运用相当娴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话到这里,我倒想起了一个诗友在‘咏南台山诗辑’中问过我的一句话‘我看青山山看我,如如境界悟成闲。怎么可以这样看的?’,是啊,怎么可以这样看的你?也许在诗友的心中,人看山是正常的,而山看人则是违反逻辑的,山是没生命意义的物,没眼睛的山如何看人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诗歌中的联想问题,通过联想,设想自己就是物则物亦是我,在诗歌中,世上之万事万物皆可以被赋予其人格意义,李白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句,岂非人看山山亦看人乎;稼轩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之句,又岂非人看山山亦看人乎,其联想就更加丰富了,诗人的诗语中流露出的是,我看见的青山是多么地妩媚动人啊,我心头暗暗地想,青山看到我也是这样的感受吧,我和山之间,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几乎是一样的啊;张养浩亦有‘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这就不仅仅是人看山山亦看我了,人与山,还相爱啦,而且是,爱你没商量,爱我没选择了,呵呵。

       可见,从诗到词再到曲,设想一下则山都是可以被赋予其人格意义的,推而广之,其余亦然,‘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主观上把自己置身、融入、溶解、熔化于其中,则所描之物象,来就我之性情,这就是设想与同感的精髓所在。


附‘谒南台卧佛’
大悲仰卧对苍天,渡化红尘千万年。
我看青山山看我,如如境界悟成闲。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7
贡献
28059
金钱
3473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22 23: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入现代一些修辞手法去解析一千多年的作品,还是要慎重。

点评

请教下九门兄,这有何不妥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3 00: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00: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7-9-22 23:23
引入现代一些修辞手法去解析一千多年的作品,还是要慎重。

请教下九门兄,这有何不妥吗

点评

总觉得有些勉强。某觉得理解这样作品,多往道家思想方面靠拢,就基本上迎刃而解,无须动用那些所谓的修辞手法。古人不懂这些东东,不妨碍写出好诗,也不妨碍读者赏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3 2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7
贡献
28059
金钱
3473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23 20: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23 00:14
请教下九门兄,这有何不妥吗

总觉得有些勉强。某觉得理解这样作品,多往道家思想方面靠拢,就基本上迎刃而解,无须动用那些所谓的修辞手法。古人不懂这些东东,不妨碍写出好诗,也不妨碍读者赏读。

点评

道家思想深涵哲思,还真不知从何下笔,惭愧啊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其思也远,其理也深,想请诗兄简论一下,先行谢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3 23: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23: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7-9-23 20:08
总觉得有些勉强。某觉得理解这样作品,多往道家思想方面靠拢,就基本上迎刃而解,无须动用那些所谓的修辞 ...

道家思想深涵哲思,还真不知从何下笔,惭愧啊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其思也远,其理也深,想请诗兄简论一下,先行谢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7
贡献
28059
金钱
3473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24 08: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流心不竞”,这句信息量巨大,这是杜诗之特点之一。先秦道家、儒家等学派都论述过“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后接着论述了水的七种善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动善时”。又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包括“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孔子也有一大篇关于水的论述,载于《孔子家语》、《荀子》。孔子论述原文如下: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老杜在河边看水,正是在体悟先哲对水的思考。“心不竞”,其实就是“不争”。孟子曰:“我四十心不动。”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老杜写作此诗时可能五十岁左右了,晚年了,功名无望,但是一颗火热的心其实一直在燃烧,尾联其实已经明了。在老杜看来,自己是时局的旁观者,而感到悲凉。

点评

九门兄的解释确是独到,点赞,不过这样的解释用于解释个象是好的,用于类象的解释我觉得还是从修辞的角度上来比较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4 17: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17: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17-9-24 08:20
“水流心不竞”,这句信息量巨大,这是杜诗之特点之一。先秦道家、儒家等学派都论述过“水”。老子说“上善 ...

九门兄的解释确是独到,点赞,不过这样的解释用于解释个象是好的,用于类象的解释我觉得还是从修辞的角度上来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