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9-19 08:11 编辑
诗写真实性,诗感普遍性
写诗,首先必须具备所写对象的真实性。这真实的事物关糸织成的是真实的意境关系。这真实的事物关糸首先是不能欺骗作者自己,不要以为欺骗自己的意境却可以让别人相信。现在网上常见有又是下雨又是夕阳,又是飞雪又是月明的诗。他们认为这很有"韵味",很是得意,认为自己不写真实,读者却反而得到真实,就如当今的网络诈骗,诈骗者在编谎,受骗者却以为真实!
然而,诗仅仅只是写真实还不行,写的这真实还必须带有普遍性;因为带普遍性,这真实才能达到认识的一致性。具有了认识的一致性,才能达到感染力的共同性。
附一篇不具普遍性诗的评论--
唐尧:从江南雪评廖国华的《山居谷雨》想到的
廖国华先生的很多作品我都拜读过,的确很好。但廖国华先生的这一首诗,我的确不敢与梦欣点评苟同。因为,这明显是一首有句无篇的诗作。
山居谷雨廖国华 鸣鸠呼我启晴窗,满目红绡换绿幢。 吹面萍风寒已尽,入盘笋片味无双。 太闲时日因书累,到老身心对酒降。 取得溪头春末水,待看蝌蚪戏荷缸。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句交代了作者廖国华先生是因为鸣鸠的呼唤声,打开了明亮的窗户;第二句是指作者廖国华先生打开明亮的窗户后,在窗前看到的室外的景象;第三句依然是指作者廖国华先生在窗前的感受。但这第四句就显得突兀了,廖国华先生在窗前这一刻,又不是在饭桌上,何来“入盘笋片味无双”?退一步讲,就算第四句“入盘笋片味无双”是忆中之境,也与前三句在“意”上没有什么关联啥!
颈联“太闲时日因书累,到老身心对酒降”,也脱离了该诗“意”的框架。此联是前无铺垫,后无拓展,犹如空穴来风。
纵观全诗,首联、第三句、尾联,都在“篇”的框架范围内。第四句及颈联,当围绕前三句和尾联的框架进行修改。 江南雪的评论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太浅薄。 倒是唐尧的一则很在理: 大家都从格律上来分析此诗的来龙去脉、合不合律。其实此诗最大问题是在内容取材上面。结句“待看蝌蚪戏荷缸”。蝌蚪是蛙类的幼体,并不是观赏动物。春天是蛙类繁殖的季节,把它们的子女从成长的自然环境中拿来放在水缸里观赏行吗?结果过不了多久,幼体死亡。无论此情节真实或是虚构,都是不可取的。更不可写成诗。此句不改,此作失败。
金筑子按:把蝌蚪养在荷缸里,少之又少,如不是为了凑韵,那也引不起读者的好感!明人唐伯虎就有一首用蝌蚪的湊韵诗: 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 鬓边旧白增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 漏刻已随香篆了,钱囊甘为酒杯空。 向来行乐城东路,青草池唐乱活东。 宋人有青池塘处处蛙句,合情合理。而青草池塘乱活东,活东即蝌蚪,而蝌蚪在青草池塘中是看不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