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戴河 于 2017-9-19 17:24 编辑
家世背景[88-89]
关系 姓名 备注
外公 张维 深圳大学首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90]
外婆 陆士嘉 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国籍博士[91]
外舅公 施今墨 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舅舅 张克潜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
父亲 高立人 清华大学教授
母亲 张克群 清华大学毕业,师从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继父 黄二陶 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开国副总理黄炎培之孙,水利大师黄万里之子[92]
有部分媒体报道高晓松爷爷为中国电机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但高晓松在其微博声明这并不属实[93] 。
1969,天安门秘密拆除重建的那一年, 高晓松在北京一个高知家庭呱呱坠地了。 他们家真可谓群星闪耀: 外公张维:深圳大学创办者、两院院士。 外婆陆士嘉:著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 舅舅张克潜: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舅公施今墨:民国四大名医之一。 母亲张克群:著名建筑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 高晓松说:“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 从小在清华大院长大的高晓松, 在求知上可真是占尽天时地利, “小时候我遇到什么问题,家里人就写一张字条,说你去问谁谁谁。” 这些谁谁谁,很多都是中国头把交椅。 “随便踹开一家的门,进去聊会天就很长知识,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家前院。”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高晓松, 等于在脑门刻了两字:学霸。 他中学读的是北京最牛逼的北京四中。 且是A1班——成绩前50名的尖子班。 高三下学期,他获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额。 高晓松窃喜不已,他喜欢江南, “那里山清水秀,美女如云。” 结果没高兴几天就被爸妈发现了: “你怎么不复习啊?准考证也没有?” 他瞒不住了,只好实话实说。 然后,爸妈给了他两个选择: 第一个: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但你必须自己打工上浙大。 第二个:听我们的,考清华,我们养你。 “根本就是伪民主,我怎么养自己啊,那时不像现在可以随便打工。” 不得已,高晓松只好考了清华, 以超线60多分的成绩进了电子工程系。 系主任嘛,就是他舅舅。
爸妈已替高晓松规划好了人生蓝图: “读完清华,就到国外留学读博, 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科学家。” 打小,爸妈就培养他学习琴棋书画, 想让他当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 “琴棋书画,我娘既当师父又当师娘, 手把手嘴把嘴教我这些‘雕虫小技’, 以备我人生不如意时用以解忧。” 哪知生活常常事与愿违, 高晓松没爱上科学,倒爱上了琴棋书画。 别看他家是高知,但生活依然清苦, 为贴补家用,妈妈油印乐谱,让高晓松拿出去卖: ”不管卖多少,只收两毛,剩的归你。“ 高晓松用攒下的钱,买了第一把吉他。 那时,妈妈教育晓松时喜欢说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要觉得眼前这点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这句话像钉子般镌刻在晓松脑海里。 只是妈妈万万没想到, 她原本是想让儿子心怀大志献身科学, 却不料儿子的“诗和远方”却是琴诗书画。 高晓松抱着那把吉他,开始了浅吟低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