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32

转载 论平仄不能形成节奏——古典声律研究之一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7 07: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文供雨梦参考,雨梦的节奏是以平仄来决定的。
《论平仄不能形成节奏——古典声律研究之一》    孙则鸣(2012-06-14 14:34:22)
古典声律的作用是增强诗歌音乐美,而调理平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于平仄在诗歌音乐美中的作用,当前学术界有两大派别:“平仄节奏论”和“平仄旋律论”。主张平仄间出形成节奏者,以王光祈先生和王力先生为其代表;何伟裳教授、黄玉顺教授和本人则认为平仄不能形成节奏,实现的是旋律美,。
  
  本文先讨论平仄声调与节奏的关系。
  
  一、关于节奏支点
  
  诗歌格律化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现象,而节奏美则是格律化的主要目标。形成诗歌节奏美的的语音要素被当代诗论家称为“节奏支点”。各民族语音特色不同,节奏支点也有异。
  
  语音有四大物理要素:音色〔音的特色〕、音长〔音的长短〕、音强〔音的轻重〕和音高〔音的高低〕。从理论上讲,除了音色之外,其余三要素都有可能成为节奏支点;此节奏支点有规律的运动就形成节奏美。相对应的节奏律被诗家称之为“长短律”、“轻重律”和“高低律”。
  
  作为节奏支点的语言要素必须满足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一,必须有足够的对比度。一般来说,能区分词义的语音要素往往有此特点。例如拉丁语以长短音区分词义,其节奏支点是音长;拉丁诗音长单位为“莫拉”〔Myla〕,短音是一莫拉,长音是两莫拉,长短对比鲜明,故能形成长短律。英语、俄语、德语利用轻重音区分词义,其节奏支点是音强;这几种语种里的轻重音对比之鲜明是一听便知的,故有“轻重律”。
  
  第二,必须能有效地调控。若不能被调控成“有规律的运动”,也就无节奏可言了。
  
  二、平仄具备节奏支点的功能吗?
  
  汉语的平仄是可调控的,能否能形成节奏,就得看它是否含有对比鲜明的语言要素了。
  
  王光祈在《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里说:“在质的方面,平声则强于仄声。按平声之字,其发音之初,既极宏壮,而继续延长之际,又能始终保持固有之强度。因此,余将中国平声之字,比之西洋语言之重音,以及古代希腊文之长音,而提出平仄二声为造成中国诗词曲‘轻重律’之说。”〔注①〕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里说:“依我们的设想,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这样,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了。……如果我们的设想不错,平仄递用也就是长短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汉语近体诗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种短长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种长短律。汉语诗律和西洋诗律当然不能尽同,但是它们的节奏的原则是一样的。”〔注② 〕
  
  王力先生明确承认“平长仄短”只是自己的“设想”,而“平重仄轻”则更是王光祈的武断,均没有提供任何依据。正因为所论无据,招致很多学者的断然反对:
  
  早在1949年,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分析刘复《四声试验录》所载北平四声的声调曲线图之后说:“因为上述各种缘故,拿西方的长短、轻重、高低来比拟中国诗的平仄,把‘平平仄仄’看着‘长长短短’,‘轻轻重重’或‘高高低低’,一定要走入迷路。”〔注③〕
  
  1980年,音乐学家杨荫在《语言音乐学初探》里说得更干脆:“王光祈的解释,完全是错误的。……轻重律的理论,在西洋文字是适合的,但以之解释我国文字,就格格不入了。”〔注④〕
    
  2004年4月,孙逐明在网上发布的《平仄理论的误区》里用反证法证明了平仄不能形成节奏。〔注⑤〕
    
  2005年11月,何伟裳教授在《永明体诗歌的声律及其向唐代近体衍变的进程和规律》一文里指出:“节律是最具基础性质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个蕴含音乐美的诗句、诗联或者一首整诗,它的最基本的那个音律层次都必然是节律。这些诗句、诗联或者整诗可以没有字声平仄、没有韵脚的讲求,由节律所控制和制导的音节序列单独成节奏。”〔注⑥〕
  
  2006年9月,黄玉顺教授在《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一文里指出:“平仄属于旋律的问题,顿歇才是节奏的问题,因为旋律是音高的关系,节奏是音长、音强的关系。”〔注⑦〕

  如果说,上述反驳主要停留在学理的分析上,还不足以服人〔朱光潜虽然也试图利用刘复的四声声波图作为依据,但因当时的科技手段不发达,也缺乏充足的说服力〕,那么当代语音学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测试出来的精细数据,则提供了最权威最可靠的证据:
  
  第一、平仄声根本无明显的长短对比
  
  1934年,白涤洲使用浪纹计首次测量了北京话四个声调时长:阴平为436σ,阳平为455σ,上声为483σ,去声为425σ〔1σ=1/1000秒〕。其中上声最长,阳平次之,阴平又次,去声最短。
 
  当代学者的测量也相近。“冯隆〔1985〕研究了北京话声调的时长,发现句中阳平最长,其他三声基本相同;句末则上声最长,阳平次之,阴平较短,去声最短。”〔注⑧〕

  不仅仅北京话是这样,各地方言里,除了保留了塞擦音收尾的入声较短之外,其它的声调长度差别均很小,决不可能相差两倍之多,这是每个人都有亲身体验的。
  
  由此可知,平仄决不可能形成长短律。
  
  第二,平仄声根本无明显的音强差异
  
  据冯隆的测试:“研究表明,普通话四声的音强曲线并没有显著差异:阴平、阳平和去声都以‘前强型’和‘中强型’为主,上声以‘双峰型’为多。”〔注⑨〕由此可见,现代普通话里,除了轻声较轻之外,其余四声差异甚微;而轻声字太少,又不足以与其它声调抗衡而形成轻重律。
  
  各地方言的声调也根本不存在如英语、俄语一般鲜明的轻重音对比,每个人对此都应当有切身感受。
  
  因此,平仄也决不可能形成轻重律。
  
  第三,平仄无明显的高低对比
  
  虽然音高是汉语声调的第一要素,但汉语的声调不是单纯的高音或低音,绝大多数都是滑音,如普通话的阳平由中音部3滑至高音部的5度,去声由高音部的5度滑至低音部的1度。其余大抵如此。因此无法把它们定性为高音或低音。不可能有典型的“平高仄低”或“平低仄高”的对比。可参见附件里各地方言的调值表。
  
  特别是保留了入声的南方方言里,仄声大都升到最高音5或降到最低音1,而平声大都是中平调33而处于中间,平仄之间的高低对比彻底不存在了〔可参见附件〕。
  
  王力先生指出:“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注⑩〕与上述入声体系也相类。
  
  可见,无论是古音还是今音,平仄不可能有高低律。
  
  第四、平仄声无明显的平与不平的对比
  
  王力先生根据平调和仄调的名称,猜测平调是平直调,仄声是或升或降的声调,平仄有“平与不平的对比”,对于形成节奏有作用。
  
  “平与不平的对比”能否形成节奏姑且不论,现代各地方言的平仄,绝大部分都不存在明显的平与不平的分野,大都是平声中夹有不平声调而仄声里夹有平直调,可参见附件、
  
  在普通话里,平声中的阳平35就不平,仄声里的上声在句中大部分变调为211,其升降的幅度比阳平还要小。然而用普通话朗诵近体诗,只要平仄不错,其抑扬顿挫的声律美一点也不输其它方言。
  
  因此,汉语诗歌的节奏和“平与不平的对比”也没有任何关系。
  
  以上理由,均雄辩地证明了平仄根本不具备形成节奏美的功能。
  
  第五,关于“节奏点”
  
  王力先生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出发,假定平声长而仄声短,从而推论平仄律是长短律。可他又无法解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合理性,就杜撰了一个术语“节奏点”,认定“节奏点”的平仄性质决定了节奏美的形成。至于节奏点为什么是两字步的第二字而不是第一字,又说不出任何理由。
  
  最近又有深信平仄形成节奏的朋友,转引了陈本益先生在《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一段论述:“所谓把顿歇当作节奏点,实际上是把音组末一音及其后的顿歇当作节奏点。顿歇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必须附着在音组的末一音上;它实际上是音的一种变化过程:是声音消失,或者变弱成为一点尾音,由此而与下一音组显出界限。在此意义上它成了诗的节奏点。”以此来证明“节奏点”的重要性,由此而推断“二四六分明”的合理性。他竟然不明白,陈本益的“节奏点”与王力的“节奏点”完全是两回事。
  
  要知道,要想“平仄节奏点”之说能够成立,至少必须以平仄本身具备了形成节奏的功能为大前提;没有大前提的支撑,“平仄节奏点”之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面我们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平仄声调根本不具备形成节奏的功能”;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这位朋友竟然不知道,陈本益先生所主张的汉语诗歌节奏支点是“顿歇”而不是“声调”,他所说的“节奏点”的节奏功能是“顿歇”在起作用,此节奏点完全可平可仄,根本不影响节奏的形成。这种与平仄毫无关系的“节奏点”,又怎么可能证明平仄“二四六分明”的合理性呢?岂不是牛头不对马嘴么?
  
  综上所述,平仄声调根本不具备形成节奏美的功能,它与诗歌节奏美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既然平仄不能形成节奏,那么汉语诗歌的节奏是怎样形成的呢?平仄声调在音乐美里起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将在《汉语诗歌的节奏支点》与《平仄与旋律》两文里再谈。

  

  
           
注释:
①③《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209页。
②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第6页。
④杨荫刘《语言音乐学初探》,刊《语言与音乐》54页、65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北京。
⑤ 孙则鸣《平仄理论中的误区》。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08620
⑥何伟裳《永明体诗歌的声律及其向唐代近体衍变的进程和规律》。
⑦黄玉顺《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新诗音律研究》。
⑧⑨宋益丹《汉语声调实验研究回望》,《语文研究》-2006年1期。
⑩王力《诗词格律》。

附件:

  各地方言调值表

  一、元四声系统
  
  方 言 区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普 通 话  55   35   214  51
  河北天津话  11   45   213  53
  河北唐山话  55   44   214  51
  辽宁沈阳话  33   35   213  41
  河南郑州话  24   42   55   31
  山东济南话  213   53   55   31
  湖北武汉话  55   213   42   35
  四川成都话  44   31   53   13
  陕西西安话  21   24   53   55
  山西临汾话  21   13   51   55

  二、保留入声的声调系统
  
  方言区 阴平 阳平 上 去  入 
  益 阳  33  13   11  31  45

  方言区 阴平 阳平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汕 头  33  55   53  35   213  11  2   5
  潮 州  33  55   53  35   213  11  21*  44*
  揭 阳  33  55   31  35   213  11  2   5
  潮 阳  33  55   53  313   31    11  11*  55*
  饶 平  33  55   53  35   213  21  21*  44*
  澄 海  33  55   53  35   212  11  2   5
  南 澳  33  55   53  35   213  11  2   5
  上 海  53  22   44  223   35    13  45   12

5

主题

233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8
贡献
3579
金钱
4994
发表于 2017-9-17 08: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多年前,也看过此文,应该是  孙 氏的吧? 对 “第四、平仄声无明显的平与不平的对比。” 的观点,有异议。  这是我当时据标准普通话的录音图,如下:
四声实测图B.jpg



点评

这个图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7 08: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08: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7-9-17 08:47
在多年前,也看过此文,应该是  孙 氏的吧? 对 “第四、平仄声无明显的平与不平的对比。” 的观点,有异议 ...

这个图好

点评

当时是看到此文想到录音,当时还录下好几种方言。只有这普通话的录音保留下来,其他的无法找到。 孙氏 有些观点是走偏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7 0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7 08: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观点是承刘韬所说,声调可协调平仄,不能决定节奏。那么平仄是声调的第二次分工,因此也不能决定节奏。所以平平平仄仄,不能平平/平/仄仄,只能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不能仄仄/仄/平平,只能仄仄/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8
贡献
3579
金钱
4994
发表于 2017-9-17 08: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是看到此文想到录音,当时还录下好几种方言。只有这普通话的录音保留下来,其他的无法找到。   孙氏 有些观点是走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7 0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先生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出发,假定平声长而仄声短,从而推论平仄律是长短律。可他又无法解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合理性,就杜撰了一个术语“节奏点”,认定“节奏点”的平仄性质决定了节奏美的形成。至于节奏点为什么是两字步的第二字而不是第一字,又说不出任何理由。


哪会象他们所说的那样,平声本来就长而仄声本来就短,四声若按长短来分的话,平声最长,可拉长,上声先降后升,曲折的,去声是高降调,初发音很高,但会快速下降,入声最短,以喉部快速塞住其音,故平声是长调,仄声是短调。。。


以舒促来分,平声是舒声调,仄声是促声调,入声最促。。。


平仄只是古典诗词中最简约的划分方式,根本不妨碍其自然语音中的音长、音高、音色等方面的表现,我觉得,有的人是越搞越乱,对于研究诗歌的节奏无甚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7 23: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将平仄谱分节是阐明这种分节符合平仄两两相替的要素。而朗诵时的音节是跟语义而定的。
先我们把平仄谱当作一首诗,仄仄仄平平,诵作仄仄---仄---平平,若诵作仄仄---仄平---平,不知多拗囗。
诗诵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诗音节和律节高度吻合。
岺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之朗诵,若音节均作221,不知多呆板乏味。
谁会如下这么读呢:不敢---问来---人?!

点评

这是音节与意节的不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音节与意节可统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音节与意节不同步,但不妨碍24分明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0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8 00: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18 01:01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17 23:50
我将平仄谱分节是阐明这种分节符合平仄两两相替的要素。而朗诵时的音节是跟语义而定的。
先我们把平仄谱当 ...

这是音节与意节的不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音节与意节可统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音节与意节不同步,但不妨碍24分明的声律特性。

岺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样的道理


按意节顿读,不细分的话,即便完全不论平仄的汉代诗都可以上2下3顿读,如

孔雀/  东南飞,
五里/  一徘徊。
十三/  能织素,
十四/  学裁衣。
十五/  弹箜篌,
十六/  诵诗书。
十七/  为君妇,
心中/  常苦悲。
君既/  为府吏,
守节/  情不移。
贱妾/  留空房,
相见/  常日稀。
鸡鸣/  入机织,
夜夜/  不得息。
三日/  断五疋,
大人/  故嫌迟。。。


按意节顿读,七言如‘’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象这样的句式,按意义节奏读的话是313,但是,声律有313么


点评

读诗百法标有不少句式,这属三四句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07: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07: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8 00:43
这是音节与意节的不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音节与意节可统 ...

读诗百法标有不少句式,这属三四句式

点评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三四句式还是四三句式,我记得三四句式有韩愈的以文为诗的诗例,跟这些折腰句是不同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08: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07: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声节和律节均服从意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07: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反对23顿读。当只是粗分。3还是可以细分。
孔雀/  东南/飞,
五里/  一/徘徊。
十三/  能/织素,
十四/  学/裁衣。
十五/  弹/箜篌,
十六/  诵/诗书。
十七/  为/君妇,
心中/  常/苦悲。
君既/  为/府吏,
守节/  情/不移。
贱妾/  留/空房,
相见/  常日/稀。
鸡鸣/  入机/织,
夜夜/  不/得息。
三日/  断/五疋,
大人/  故/嫌迟。。。

点评

细分是后人的分法,而粗分是前人的分法,如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08: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07: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诗百法之十七 研究造句法 
  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恰与否,诗之工拙判焉。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法,不仅属对工整炼字稳妥而已,必使全句轻灵流动绝不板滞方佳。至于唐人诗句,各有胜处,苟非勤于习诵,断不能模仿其万一。兹将五言七言之种种句法略举于下:
  五言上一下四字句
  犬迎曾宿客/鸭护落巢儿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绿奔川内水/红落过墙花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五言上二下三字句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五言上三下二字句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五言上四下一字句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薜罗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五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一二)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七言上一下六字句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山动将崩未崩石/松浮欲尽不尽云
  七言上二下五字句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七言上三下四字句
  梦儿亭古传名谢/交妓楼新道姓苏 渔人网集寒潭下/估客舟随夜照来
  七言上四下三字句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七言上五下二字句
  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七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二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含风翠壁孤云纳/昔日丹枫万木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18 07: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节奏,是语言的顿读形成的。
虽然,大多数或绝大多数的五律句子,能够按照意义分为〇〇——〇〇〇,也有一些或少量的,依照意义不能分为。例如,露从今夜白。意义的分片是〇——〇〇〇——〇,语言的顿读,依旧是〇〇——〇〇〇。五律的句子,是【上二、下三】;七律的句子,是【上二、中二、下三】。常规的诵读,上二的俩字,是连读的;中二的俩字,是连读的;下三的仨字,也是连读的!五七律的三字尾,不管其意义分片是21还是12甚至是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8 08: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18 09:39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18 07:28
读诗百法标有不少句式,这属三四句式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三四句式还是四三句式,我记得三四句式有韩愈的以文为诗的诗例,跟这些折腰句是不同的



五字句以上二下三为脉,七字句以上四下三为脉,其恒也。有变五字句上三下二者【如元微之   庾公楼怅望,巴子国生涯,孟郊藏千寻布水,出十八高僧之类】变七字句上三下四者【如韩退之   落以斧引以墨徽,又  虽欲悔舌不可扪之类】皆蹇吃,不足多学


大屁股能占宝座,二师兄己入汤锅。-------刚看到,大道无人的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8 08: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18 07:34
不反对23顿读。当只是粗分。3还是可以细分。
孔雀/  东南/飞,
五里/  一/徘徊。

细分是后人的分法,而粗分是前人的分法,如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 《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09: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病之说是指导永明体写作,,而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为汉诗。这就有如指责诗经的诗咋多是四言句一样穿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8 10: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18 10:19 编辑

‘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沈约这样的粗分法,从汉魏古体到永明体到近体,全部适用,咋就弄不明白呢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庾公楼怅望,巴子国生涯,藏千寻布水,出十八高僧

大屁股能占宝座,二师兄己入汤锅。

要是按意节而辩声律,以上那些句式怎么划呢,近体的声律节奏和意义节奏不完全是等同的,咋就搞不明白呢

点评

按意节而辩声律,肯定错。但有一批人是这样分的,虽然不是主流,但他们有书有文为依据,因此要他们放弃观点是很困难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0: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病之说一是指导永明体写作,二更主要是归纳总结以前的所以完全可以批评以前的作品

点评

有点搞笑,就好象批评古人诗不合新韵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8 10:10
‘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沈约这样的粗分法,从汉魏古体到永明体到近体,全 ...

按意节而辩声律,肯定错。但有一批人是这样分的,虽然不是主流,但他们有书有文为依据,因此要他们放弃观点是很困难的

点评

怎么老想别人与你成-言堂呢?信则信,不信则罢,不必求同,大可存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7: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16: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8 10:50
八病之说一是指导永明体写作,二更主要是归纳总结以前的所以完全可以批评以前的作品 ...

有点搞笑,就好象批评古人诗不合新韵一样。

点评

就怕搞笑的是自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6: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16: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沙河先生写过一篇杂文。言文革时一军代表在主席台向群众宣讲主席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军代表声如宏钟:“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了表正确,军代表有力地将拳头一挥,大有一锤定音的架式!众旨愕然。军代表慢慢翻到下页,大声念道:“吗?”众皆哄堂大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6: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18 16:11
有点搞笑,就好象批评古人诗不合新韵一样。

就怕搞笑的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16: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诗云:近寒食雨草萋萋,若按223读,近寒/食雨/…食雨?还喝风哩。哪有按这等音节诵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17: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诗不受永明体约朿,你指责他,他还要指责你乱扣帽子哩.就如今无知之人指责唐人诗不合新韵一样搞笑.

点评

和你说不清,简单的道理,你转不过弯来,不和你谈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7: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18 17:31
汉诗不受永明体约朿,你指责他,他还要指责你乱扣帽子哩.就如今无知之人指责唐人诗不合新韵一样搞笑. ...

和你说不清,简单的道理,你转不过弯来,不和你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17: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8 10:54
按意节而辩声律,肯定错。但有一批人是这样分的,虽然不是主流,但他们有书有文为依据,因此要他们放弃观 ...

怎么老想别人与你成-言堂呢?信则信,不信则罢,不必求同,大可存异.

点评

谁要你赞同?就是懒得与你们争论了。表达了观点就结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8: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8 18:04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18 17:43
怎么老想别人与你成-言堂呢?信则信,不信则罢,不必求同,大可存异.

谁要你赞同?就是懒得与你们争论了。表达了观点就结束。
此文是给你参考的,看看对你有反面的参考价值么。我对它是不感兴趣的。

点评

简单的道理,你转不过弯来,//谁说的?不再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8: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18 18: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18 18:01
谁要你赞同?就是懒得与你们争论了。表达了观点就结束。

简单的道理,你转不过弯来,//谁说的?不再复。

点评

什么办法呢,不答复吧,又不礼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8: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8: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18 18:04
简单的道理,你转不过弯来,//谁说的?不再复。

什么办法呢,不答复吧,又不礼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18 18: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平仄不能形成节奏——古典声律研究之一》    孙则鸣(2012-06-14 14:34:22)
这是一个伪命题。平仄是汉字音的一种属性,而节奏是乐理学一个名词,本身是两个领域的问题,孙逐明混为一谈。律诗有乐感和节奏感,古风和现代诗就没有节奏感和乐感吗?可见原则上平仄和节奏无关。但在律诗中由于平仄双换和音步交替一致,平仄就和节奏产生了关联:这是平仄就等于节奏。所以有关和无关只在人为:叫他有关就可以有关。
    孙逐明的研究有个毛病:创造的新概念词汇特别多,一般人容易被他绕入五里雾中不能自拔。只要看他结论即可。

点评

【平仄就等于节奏】,此说无力更无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8:32
平仄是汉字音的一种属性,而节奏是乐理学一个名词,本身是两个领域的问题----------对呀,作者正是要分清二者关系,怎是混淆呢?请细加分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8 18: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