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7-2-11
威望844
金钱6700
贡献5681
金牌会员
 
威望- 844 点
贡献- 5681 次
金钱- 670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7-9-16 10: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17-9-16 18:19 编辑
艺文类聚曰,唐初体,唐初犹袭齐梁之体。又,冲高柄曰:“唐兴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观其音响和浑,浑然有平大之意,若公输氏当巧而不用者也,故能掩沈宋之靡韵,抑沈宋之新声。”以此可见,唐朝初年,诗律承袭了齐梁但又渐趋严密,有取有舍,加之四杰文风自然,前荡齐梁宫廷风气,后掩中唐靡绯之意韵,袭旧韵而致中唐新声晚出,诗人呈群体性,诗作呈多量性而带一代风气,可以说,初唐就已经是格律之滥觞了。从声律上来说,初唐声律理论纷呈,四声四用简约为平仄二元之趣势明显,粘对合度,仗对森严,与中唐的区别只剩用韵的法定性和体式的稳定性了。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以调声三术观之,唐初就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二元已经明显化,音步也是双音节音步交替明朗化,粘对具有了一定之规,文用而言,仗对森然,所有这些都具备了格律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是体无定体,所以初唐时期,二韵、三韵、四韵、五韵、六韵而至百韵频出,初唐风气使然,七言律不多见,四韵之七言律不成气候,七言之律带有永明遗风,呈其所谓半古半律的现象多见,如崔灏之黄鹤楼体之类。初唐诗律,即所谓“七言律詩,五言八句之變也。唐初始專此體。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餘氣猶存,至盛唐聲調始逺,品格始髙,如賈至、王維、岑參,早朝倡和諸作,各臻其妙”是也。顺提一下,唐人省试皆用排律,本六韵,这也是与近体止二、四韵是不同的。用韵方面,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唐人孙愐著成《唐韵》,《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韵,因分韵过细,诗人宗韵甚感烦苛,唐则天年间,许敬宗奏请“同用”,即把音读相近的韵部归于一部,可见切韵在初唐就成为官方科考用韵了,现有据可查的是至天宝年间,科考始规定用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