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5

逆挽诗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16 10: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6 10:34 编辑

又叫逆转诗  抑扬诗  陡转诗  雅俗诗逆挽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蜂之势,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所谓“将军欲以巧胜人,盘马弯弓故不发”、“化腐朽为神奇”、“化板滞为跳脱”、“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亦宜乎。这种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其诗构思之巧妙。这种诗很多,可分为五小类:铺垫式、巧补式、波浪式、解疑式、扬抑式。
一、铺垫式
    所谓铺垫式(拨叶寻花),是指故意先用数字等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眼前突然为之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之妙。

    隋朝著名诗人、官员薛道衡出使南方陈朝,久不得归,遂于人日(正月初七)作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陈人嗤笑说:“这是什么话?谁说北方佬会作诗?”而当他写出了后两句:“人归雁落后,思发在花前”,陈人不由地惊叹道:“真是名不虚传!”

       鸡叫    宋·赵匡胤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云与残月。  
    有人对此诗作过评论,说前面两句淡而无味,让人看之昏昏欲睡,转之后两句忽然豁然开朗,蓬勃而出,大气毅然而至。

        鸡叫    明·朱元璋
    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  
    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  

       沱雨献寿   明·朱元璋 (或说是清朝郑板桥)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咏麻雀    清·李调元 (或说是徐文长)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一上   佚名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或说是明代唐伯虎〈一上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 万里江山都一望。

    据传是清代才子郑板桥作《咏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或  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皆不见。)

    徐珂《清稗类钞·巡幸类》有《高宗南巡赋诗》云:“沈文殷公尝扈从高宗游幸西湖,严冬大雪,高宗戏吟曰: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沈鞠跽而前曰:‘请皇上赏与臣续。’高宗许之。 沈吟曰:
    ‘飞入梅花都不见。’高宗击节称赏,且解貂裘赐之。”

         不留姓名    清·纪晓岚
    一爬爬上最高楼,十二栏杆撞斗牛。
    纪昀不愿留名姓,恐压八闽十二州。   

         杨柳树    清·纪晓岚
    东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
    西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  
    任你柳丝千万条,怎么系得行人住?
    或说是相传古时候,一群考生在长安灞亭设宴饯别.一位童生高声吟道:
    东边一带杨柳树,南边一带杨柳树,
    西边一带杨柳树,北边一带杨柳树……   
    众人一楞,这算什么诗 众人嘲笑之余,那童生却用缓慢声调吟道:
    愿借碧丝千万条,绾住斯人心不走.

       疾风骤雨    薪火融冰
    东一阵疾风骤雨,西一阵疾风骤雨。
    南一阵疾风骤雨,北一阵疾风骤雨。
    任尔风雨千万处,奈可吐尽凭栏苦?

       咏枇杷    佚名
    路旁一株树,两个大丫杈。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咏鹅    佚名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白毛分绿水,红掌踏清波。
    [说明]以上两诗的后两句,传为宋欧阳修所续。

     集句逆挽诗    佚名
    一二三四五六七(罗  隐),昨夜今宵又明日(白居易)。
    河低月落五更时(储光赣),吴歌楚舞欢未毕(李  白)。   


    “逆挽诗”常以前面的“平铺直叙”,衬托后面诗意的“奇峰突起”。明代著名诗联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作的《树!树!树!树!》,尤为人所乐道。那年春暖花开,祝枝山偕唐伯虎遍游杭州风景名胜,竟把杭州太守也惊动了。太守久仰祝之大名,很想附庸风雅,便托人邀祝枝山为其珍藏的一幅古画题诗。祝枝山看那古画:萧索的古渡,参差的垂杨柳,待发的解缆商船,还有一位忧伤的送客少女……一幅离愁别绪相送图。祝枝山心知那画是太守巧取豪夺得来,决定“放他一把血”,遂说润笔费二百两白银。太守听了,心痛之极!不想出资,却极想得祝之墨宝以炫耀于同僚,便还价一百两白银。祝枝山笑笑不语,挥毫醋畅,泼墨淋漓,写了四句诗:
    东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
    西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
    然后抛下狼毫。太守很是生气,心想:这算什么狗屁诗?枉你个诗书名流!眼看太守要动怒了,与祝枝山交换过眼色的唐伯虎笑嘻嘻趋前:“太守息怒。祝兄的诗是只题了一半,可太守的润笔费不也只给了一半吗?”太守无奈,只得奉上两百两银子。他心知,糟蹋了名画,更得不偿失!祝枝山与唐伯虎相视一笑,又笔走龙蛇,把余下的诗句写完:
    树!树!树!树!系不得郎舟住。
    太守读了,连声称妙。 呵!这首题诗反复铺陈四次“一棵树”,兼之一连渲染四个“树”,诗中柳丝般的千丝离情已束满蕴盈,简直呼之欲出了。一句“系不得郎舟住”,更冲开了心绪的闸门,升华了诗意。少女难舍情郎,却又不得不分的愁绪,真个一抒无余!

         世传解缙学士题长亭四柳图送薛尚书致政云:
    东边一株杨柳树,西边一株杨柳树,
    南边一抹杨柳树,北边一株杨柳树,
    纵有柳丝千万条,也绾不得征鞍住。
    南山叫鹧鸪,北山叫杜宇;
    一个叫行不得哥哥,一个叫不如归去。

          又尝题画松云:
    磨尽—锭两锭墨,画出一株大枯树;
    夜深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
    首二句起语平庸,后二句一出,便见不凡。用“逆挽法”。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得到一幅《百鹅图》后,特邀翰苑近臣为此画题诗.翰苑大臣们惟恐所题诗句不合圣意,迟迟不敢动笔.可近臣纪晓岚却毫无顾忌,上前挥毫疾书道:
    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
    众大臣看到纪晓岚连书这么多的"鹅"字,不觉掩口窃笑,乾隆皇帝望着这么多"鹅"字也不得其解.而纪晓岚目不斜视,继续写道:
    食尽皇家千钟禄,凤凰何少尔何多。
    乾隆皇帝看罢,拍手连声叫好,而刚才讥笑纪晓岚的众大臣位,个个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或相传明代有人请诗人伦文叙为其珍藏苏东坡所绘的《百乌归巢图》配诗,伦文叙在审视此图良久后,挥毫写道:
    天生一只又一只,  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  啄尽人间千万石。
    人皆称其妙。

    明代冯梦龙《古今笑》中载:“钱塘有数衣冠士人游虎跑泉,饮间赋诗,以泉字为韵。中一人但哦‘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曳杖而至,问其故,应声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砍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惊问曰:‘公非贯酸斋乎?’曰:‘然、然、然。’遂邀同饮,尽醉而去。”(此于江西《吉安县志》载为东坡事)。

        惡角索韵
    一人生子。眾賀之中。有能詩者。眾以惡角索字為韵求詩。皆非吉語也。其人賦曰:
    昨夜天庭雷雨惡。蛟龍絣斷黃金索。
    六丁六甲無處尋。卻在君家獻頭角。
    主人大喜。

       《还珠格格》"送别诗"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微江南出巡,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微露一手。  
紫微便吟道:
    你作诗来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 谁知紫微笔锋一转,又续诗道:
    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后两句通过比喻,把离别之情渲染得登峰造极,众人赞不绝口。其实这是抄袭下面的《太監吟詩》。

         太監吟詩    坚瓠集
    嘉隆間。內官薛某。採辦江南。喜言詩。因與士紳欵洽。臨行。諸公以詩酒餞別。薛連道:
    你也做詩送老薛。我也做詩送老薛。
    眾揶揄之而止。將解維。眾促吟畢。乃云:
    溪塘兩岸蓼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
    眾乃歎服。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1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6 10:41 编辑

二、巧补式
      犹如续字联。就是命题写诗或作联的条件、背景一变再变,使得写诗人或题联者穷于应付,这是要考考咏诗或题联之人的应景捷才。
    “妙补诗”,巧补式。逆挽诗之一。先写违背常理的事物现象,给人以逻辑错误的印象,如传为金冬心诗句的“柳絮飞来片片红”,或《阅微草堂笔记》小说黑鹅是“朱砂为顶雪为衣”,说红梅是“玉质亭亭清且幽”,说白鸡冠花是“鸡冠本是胭脂染”之类,都是有悖事理。然而以下的诗句又恰为这种悖谬说法补上合乎逻辑的环境或原因,将先前的不合理置于特设环境中变为合理,从而显示出诗人随机应变、善于圆说的巧妙思维。比如为“片片红的柳絮”设置“夕阳方照桃花坞”的环境,不仅合理,且意境甚美。为“朱砂为顶雪为衣”的黑鹅补上“误落羲之洗砚池”,为“鸡冠本是胭脂染”的白花补上“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犹带一头霜”等原因即是。

                              吟黑鹤
    乾隆皇帝下江南,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当即要随行的文人赋诗。一个叫冯诚修的吟道: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乾隆皇帝听后摇摇头:“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瞠目结舌,只见冯诚修不慌不忙,顺势吟出: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
    将吟白鹤的诗变成了吟黑鹤的诗,补得天衣无逢,不留痕迹。

                                吟鸡冠花
    明代才子解缙,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一天,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
    鸡冠本是胭脂染,
    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吟出:
    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
    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
    曹尚书听罢,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此事本见明代郎瑛《七修类稿》:
    又一人召乩。題雞冠花。乩即書云。雞冠本是臙脂染。人曰。要白者。乩又書云。
    雞冠本是臙脂染,洗却臙脂似雪籹。
    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猶帶一頭霜。


    又见《堅瓠集》:
    乩詩改紅白
    有人召乩仙。請作梅花詩。仙遂書:
    玉質亭亭清且幽。
    人云。要紅梅。仙又書云:
    玉質亭亭清且幽,著些顏色在枝頭。
    牧童睡起朦朧眼。錯認桃林欲放牛。
    此事又见明代郎瑛《七修类稿》。

                       救诗
    《解学士诗》言解缙面对明太祖偏要在解诗中寻出破绽的种种刁难,句句妙补,更显出极尽随机应变的巧思。即解诗本贺生男:“吾王昨夜降金龙”,太祖刁难云:“是公主”。解补云:“化作嫦娥下九重”,遂改男为女。太祖又刁难云:“天折了”、解补云“料是人间留不住”。太祖又出难题:“丢在金水河”,解又补云“翻身跃入水晶宫”。

                       补诗
    相传,清代金农寓居扬州时,曾于平山堂上宴客,乃以“飞”、“红”二字吟诗为酒令。有个商人功底很浅,下笔写了一句讲不通的诗:“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是白的,怎么成了红的?
    金农马上为其掩丑,前补三句成七绝一首: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相传,现代演唱家马如飞才思敏捷,善于应变。一日,他在弹唱《珍珠塔》时,一不留神,把“丫环移步出了房”误唱成“丫环移步出了窗”。听众大哗。马如飞发觉念错了唱词,接着补上一句:“到阳台上凉衣裳。”于是“起死回生”,听众马上报以掌声。唱着唱着,又不慎将“六扇长窗开四扇”误唱成“六扇长窗开八扇”,这更糟,一般说来是“不可救药”了。可是马先生并不惊慌,他灵机一转,接唱道:“还有两扇未曾装。”听众大加喝彩,台下一片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10: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6 10:49 编辑

三、波浪式
      据说明代名士解缙给一位老太太祝寿,吟诗以贺,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点气死,众宾客个个大惊失色。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弄紧张了。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亲。”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至亲。


    清初褚人获《坚瓠集》十集卷四《无边风月》条有云:“又伯虎对门一富翁之母七十寿诞,求诗于伯虎。伯虎授笔书曰:对门老妇不是人。富翁见书而惊。        
   又书曰:好是南山观世音。意稍释。第三句曰:两个儿子都作贼。见之又不觉失色。续更书曰:偷得蟠桃献母亲。富翁怏怏,持之而去。”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纪文达谐诗》条云:“纪文达才调宏敏,尤善诙谐。一日为某词林太夫人寿,纪往贺。词林以祝诗请,纪即席应之曰:这个婆娘不是人。      
    一座大骇,纪乃从容续曰:九天神女下凡尘。众始莞然。及其转句,又曰:生下儿子去做贼。众复愕然。纪曰:此子却好,偷得蟠桃寿母亲。一时传为佳话。”   

    某次帝宴群臣,命解缙以“天子”为题即席吟诗助兴。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
    当今天子不是人,
    帝欲动怒,缙续道:
    乃是上天紫微星。
    皇帝化怒为喜。谁知第三句竟出入意科地吟出
    唯愿小臣万万岁,
    皇帝勃然大怒,汝竟敢自称万岁,置朕于何地?命推出斩之。缙申辩曰:“万岁息怒,臣诗未完,还有下文:
    忠心辅主掌太平。
    群臣乞情,暂时虽然告免,后来终以“无人臣礼罪”下狱!
    被杀时,年仅四十六岁。

               为道士画像题词    明•解缙
    贼贼贼,有影无形拿不得,
    只因偷去老君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明代浮白主人《雅谑》载“贼盗”云:“寿春道士,以小像乞解学士(解缙)题咏,解书‘贼贼贼’,道士愕然。续云:“有影无形拿不得。只因偷却吕仙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图写禽兽    《快园道古》
    解学士七岁时,友人持其父影至,解横写“图写禽兽”四字于上,友人大恚怒。解取笔续之云:
    图公之象,写公之形,
    禽中之凤,兽中之麟。
    友人笑而奇之。

               诞日优语     坚瓠集
    苏郡侯诞日。所属一州六县牧尹。皆称贺在座矣。惟崇明尹后至。值闭门不得入。彷徨无计。乃密召一优谓之曰。汝能使郡公延我入。必重赏。优诺之。乃于筵前发科。高吟曰。
    黄堂太守不是人。
    座宾闻其所吟。俱失色。又一优问曰。是甚么。答曰。
    却是天上老寿星。
    座宾皆解顺。优续吟曰。
    今日八仙来庆会。眼前只少吕洞宾。
    一优答之曰。洞宾因在东海中。采度索桃来献。故此来迟。如今已在门外了。郡公闻而悟其意。亟启门延崇令入席。恰成八仙。郡公喜甚而厚赏之。盖崇明县治在海中。故优及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10: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6 10:53 编辑

四、解疑式。
      先自己有意设疑后再释疑,形成新奇的意境。与巧补式相似,巧补式是别人故意设障碍,解疑式是自己故意设障碍。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一次酒宴上曾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这使得主宾愕然,因为本句诗有悖常理,显得很荒唐。但是就在众人惊疑之际,金农不动声色地续出下句:“夕阳返照桃花坞。”众人听了不由齐声叫好——映着夕阳的柳絮不是带着红色的霞光么?

           柳絮飞来片片红    清•金农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一树梨花万朵红    唐•裴说
       师生别离终相逢,酒楼对酌诉苦衷。
       人逢知己千杯少,不觉微醉眼朦胧。
       夕阳映出晚霞景,一树梨花万朵红。
    裴状元返乡省亲,众亲友欢聚。第二天,宴老师薛延圭于酒楼叙师生之谊。老师兴高发诗兴,望窗外景致脱口吟道“一树梨花万朵红”。红字刚出,引得周遭客人哄堂。有得甚至说,“这老头糊涂了。”弄的薛延圭诗思卡壳,窘在当时。裴说敏捷机变,即席吟出前诗,入理和情,众人纷纷点头。
    此诗或作:
        一出酒家路向东,两眼醉意上朦胧,
        夕阳反照深山内,一树梨花万朵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10: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6 10:55 编辑

五、扬抑式
    以上都是先抑后扬,打油诗中还有一种先扬后抑的,前面写得很文雅,富有诗意,后面忽然粗俗,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另外记载了张打油的两首诗,一首是咏雪,诗云:“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另一首诗咏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一事:“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两首诗的特点是“一半打油”。以第一首诗为例,你看,头两句还煞有介事,一板一眼的,“六出”呀,“九霄”,“琼瑶”呀,何其典雅,富有诗意啊,三四句却突然来了180度的急转弯,由雅入“俗”,正是这种“急转弯”,创造了一种“打油味”,令人解颐。这类打油诗,后世称之为“逆转诗”。

    大雪天,县衙大厅上士绅们喝酒赏雪,秀才诗兴来了,吟道:“大雪纷纷如舞起,”县官接道:“尽呈皇上吉祥气,”绅士接道:“再下三年也不妨,”一仆人正端菜进来,不由接了一句:“放他奶奶的驴屁。”

               渔人尿江
         独卧夜半又惊醒,遥闻滔滔江水声。
         推窗趁月向江望,原是渔人尿江中。

       附  层递式

               題西湖    坚瓠集
    正德間。日本使者經西湖。題詩云:
        昔年曾見此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
        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還欠着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10: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6 10:59 编辑

                   附  抑扬诗酒令故事    刚刚
    六一节,又聚于芙蓉酒家。跃跃问道:“今天的酒如何喝?”刚刚说:“听说你的逆挽诗有几下,今天我们就来考你,我们吟前面几句,你续,全诗要显得合乎情理。若我们都输,由我们做东,否则---嘿嘿”跃跃爽快的说:“成交。”
    自然是刚刚先做示范。刚刚说:“听着:春风昨日客姑苏,游子泛舟观瀑布。”吟到此,他停下来,吸了一口酒,大家推他快说下文。刚刚意味深长地拉长声音说:“柳絮飞来片片红-----”,孤鹤故意赞道:“奇景奇景,柳絮本绿,此处变红,恨不得插翅一观。”大家都盯着跃跃,看他怎样说,只见跃跃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酒,说:“那是因为-------夕阳返照桃花坞。”一阵掌声。又是夕阳又是桃花,柳絮怎得不赤?
    日西晒念道:“春风昨日客姑苏,游子泛舟观瀑布。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返照桃花坞。-------好诗,好诗,刚刚,你敬跃跃一杯。”
    孤鹤说:“下面我来,-----白鹤白衣白似雪,白云相伴娶娇妻。”说到此,他忽然拍着脑袋对跃跃说:“哎呀,你看我多胡涂,本来是吟黑鹤的,怎念成白鹤了,你帮我一把吧。”   
    跃跃说:“这好办,你先罚一杯酒吧。----听我的-------谁知觅伴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不消说,孤鹤也败了。
        白鹤白衣白似雪,白云相伴娶娇妻。
        谁知觅伴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
    此诗真的不错。
    最后寄希望于日西晒了。日西晒说:“我先举几个大家熟悉的抑扬诗的例子。清代李调元咏麻雀诗,也有人说是徐文长写的,管他是谁写的,诗道: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清代纪晓岚有首杨柳树诗,也有趣:
        东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
        西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
        任你柳丝千万条,怎么系得行人住?
    宋代的赵匡胤也吟了篇鸡叫诗: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云与残月。
    据传是清代才子郑板桥所作的《咏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下面我也来效颦一首,题目是百鸭图:
        一卧二蹲三四歌,五游六斗七八跑。
        十梳翅膀八潜钻,----接吧。”
    刚刚赞了一声:“西晒夫子,看来你小学的算术学得不错嘛,一只不少,还真的是一百只呢。”西晒道:“别打岔,跃跃快接。”
    跃跃搔搔头说:“这,这-----”
    “这什么呀,快接呀”西晒洋洋得意地催道。
    “让一让,红闷鹅肉来了。”那个风骚的女老板亲自为他们送菜来了。跃跃眼一亮:“有了,----尽化天鹅朝尔笑----丑小鸭变天鹅啦。”
    女老板大声叫好,忙给跃跃满斟了一杯酒,娇里娇气的念起来:“百鸭图:
        一卧二蹲三四歌,五游六斗七八跑。
        十梳翅膀八潜钻,尽化天鹅朝尔笑。
    喂,这一百只是怎样算出来的?”大家齐笑了。
    诸位看客,不用我说吧刚刚这家伙请客。可惜我隔远了,没赶上。下次喝酒,别忘了你的无意兄弟罗。
    另外请诸位看客帮帮忙,看是否是一百只鸭子,没有一百或多了,下次罚西晒做东。

                           逆转联与逆转诗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逆转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添字、减字、调序、断句和对句、续句等方式,使原来对于事物的描写或感情的传达向其对立面转化。逆转的成功运用,能够形成一种前后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妙趣横生而又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逆转应用于对联,就是逆转联。例如:明末大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常以忠节自命。他曾在厅堂门框上亲自撰写一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屈膝降清。当时有人十分鄙视他,在其自撰联后各添了一个虚词——“矣”与“乎”,于是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一叹一问,内容逆转,成为洪承畴的“自供状”,意味深长,堪称妙绝。这是添字逆转。
    相传古时候有一人家,目不识丁,请人写婚联,因招待不周,写联人竟为主人写了副丧气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
    新娘是个才女。她一下轿,进门,上台阶,猛见此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将对联尾字撕去,于是成了“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两字一减,“千古”“百年”,喜气洋洋,巧绝!这是减字逆转。
    还有调字逆转。黄埔军校原是国共合作创办的,培养过不少英才。当时学校的大门联是: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可是蒋介石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篡夺了领导权,学校变质。有人巧妙地改联嘲讽:“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此门。”只是把原上下联的第五个字一交换,就联意大变,耐人寻味。
    再来说说断句逆转。“言之无标点,在现今等于人而无眉目”(郭沫若先生语)。标点的作用不容小视。相传清代戏曲家李渔,曾给某酒坊老板写过一副春联: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
    老板念道:“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不由气得浑身发抖。他叫来李渔,严厉指斥他的不是。李渔却不慌不忙,他有板有眼、顿挫有致地念道:“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老板听了哈哈大笑。这样一字未易,一经标点顿时化抑为扬了。
    逆转是一种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法,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表达艺术。诗歌中妙用逆转,欲擒故纵,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能振聋发聩,引人入胜。逆转在诗歌中的运用,按其特点主要分为四类,即解疑式、巧补式、铺垫式和波浪式。
    解疑式。先设疑后释疑,形成新奇的意境。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一次酒宴上曾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这使得主宾愕然,因为本句诗有悖常理,显得很荒唐。但是就在众人惊疑之际,金农不动声色地续出下句:“夕阳返照桃花坞。”众人听了不由齐声叫好——映着夕阳的柳絮不是带着红色的霞光么?
巧补式。随机应变,因势而补,可以绝处逢生。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天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鹤。乾隆命学士冯诚修即兴赋诗。冯随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领雪为衣。”乾隆听后又进一步考他:“朕要吟的是黑鹤。”冯接着诵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将吟白鹤的诗,补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才思之敏捷令人赞赏。
    铺垫式。先作铺垫、渲染,藉以蓄势,然后奇峰突起,陡出新意。相传郑板桥有一次应朋友之请,冒雨赴宴祝寿。他还写下一诗:“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开头两句叫人迷惑不解,后两句则翻出新意,并巧应祝寿主旨,这样妙用铺垫,兼用顶真修辞格,使整首诗气势酣畅,读来玩味无穷。
    波浪式。起伏多姿,意向莫测,令人叫绝。明代名士解缙给一位老太太祝寿,吟诗以贺,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点气死,众宾客个个大惊失色。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弄紧张了。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尊。”顿时主宾欢呼,击节叫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4: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