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9-15 07:24 编辑
一、名称 十七字诗的名称多多:无赖体、瘸腿诗、吊脚诗、掉脚诗、翘脚诗、跷脚诗、俳句体、偷声诗。今人通称三句半。 . 偷声诗,原名“瘸腿诗”,因恶其名而有人改之。把绝句的第四句减半,即是偷声诗。 . 又叫俳句体,“俳句”乃日本古体短歌名。每首亦十七字,故借以称掉脚诗。其实日本俳句句式为五、七、五共三句,十七诗则是五、五、五、二共四句,中日的俳句字数虽等而体式并不相同。 . 二、历史渊源 这是诗歌的变体,是把四句诗的最后一句砍去一部分的破体式。这一诗歌变体早在唐末五代即已出现,盛行于宋代元丰、元佑年间。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一书的卷二记载,十七字诗是由民间曲艺艺人发明的,写瘸腿诗最负盛名的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浑话艺人张山人。本名张寿,山东兖州人。约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至十年(1027~1032)间,约卒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至京城汴梁(今开封),在瓦舍中说诨话,颇受欢迎,蜚声于宋神宗熙宁至宋徽宗崇宁间。据说当时有人用瘸腿诗影射朝廷,官府怀疑是张山人所为,曾抓他审问,可见其写的瘸腿诗影响之大。张山人的诗诙谐滑稽,意含讽刺,观众在开怀大笑中获得启示,领略褒贬之意。张山人的这种诗体“鬻钱以糊口”。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泽州的孔三传、元佑年间的王斋叟、政和年间的曹组等人也都成了写瘸腿诗的高手。流传最早的是南宋时无名氏作《临安十七字诗》。 . 洪迈在《夷坚乙志》卷十八《张山人诗》中,对张山人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说张山人以作十七字诗而著名,他的诗虽然脱不了俚俗之气,但是蕴含机智幽默于其中,且又长于讽刺。所以,他所到的地方,达官贵人总是馈之以酒食钱帛,以免遭讥。到老年时,张山人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已是力不从心,就打道还乡,可是还没到家就死在了半道上。幸亏道边有人是他的老相识,知道张山人无儿无女,没人收尸,就买了一叶苇席,将他葬在了道边小店旁边的高处,并用木牌标明此墓葬的乃是有名的说话艺人张山人。后来,据说有个路过的年轻人,听人说起张山人倒毙道侧、苇席下葬的事,很是感慨,也模仿张山了作了一首十七字诗: 此是山人坟, 过者尽惆怅。 两片芦席包: 敕葬! . 这首诗显然有明显的讽刺意味,是对张山人一生风光、处处嘲说他人、老来潦倒的反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艺人的悲惨境地。 . 正是由于张山人的这种善于作嘲达官贵人的十七字诗的风格,所以他也免不了招风惹草。据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十中的记载,说有一个朝廷大臣死于任上,有人作了一首十七字诗进行嘲弄。官府悬厚赏捉捕作诗人当时就有人怀疑这首诗是张山人所作,地方官就将张山人捕来讯问。倒霉的张山人倒是从容不迫,在府尹面前坦言道:“我在都城已经谋生三十多年,作十七字诗是为了挣钱糊口,怎么能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去嘲笑朝廷大臣呢?况且就这个题目让我去写,我也不会写得这么糟糕啊!”听了他的辩解,府尹大笑,放他而去。 . 三、特色 ①结构上,最早是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 . ②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十七字体多用于嘲谑讥讽.末句二字要求尖新峭刻,故而难免油滑轻佻,因此难在严肃场合通行。 . ③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十七字诗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又往往在协调中增加不协调的成分,增加了趣味性、通俗性,极具幽默诙谐的韵味。它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二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具“画龙点睛”之妙。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 四、实例 临安十七字诗 宋朝皇帝崇奉道教,常驾临景灵宫祭神,淳佑间,据《西湖游览志余》:“车驾飧(祭献)景灵宫(皇家的宗庙)。太学、武学、宗学(太学: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武学: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宗学:皇家宗室子弟学校)诸生,俱在礼部前迎驾。临安府有人作十七诗: 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 头乌身上白:米虫。 盖讥其幞头襕服,岁糜廪禄,不得出身,年年迎驾耳。”按头乌身上白,指头上戴黑幞头,身上穿着白襕衫。米虫,蛀米虫也。(意即:这些诸生,白吃官府发给的粮米及津贴,得不到做官的机会,年年所干的活就是迎驾)。 . 此诗又被收进小说《西湖二集》中:“那时圣驾飨景灵宫,太学、武学、宗学诸生都在礼部前迎接圣驾。甄龙友闻知圣驾到来,诸生迎接,特特走去一看风景。那太学中有的诸生,年久岁深,不得出身,终年迎接圣驾,岁靡朝廷廪禄。龙友又做了十七字诗以讥诮道: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头乌衣上白,米虫。 此诗传闻开去,人人说甄龙友轻薄,都称他为永嘉狂生。” . 起復援例 坚瓠集 淳佑(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公元1241-1245年)间,史嵩之入相,以二亲年耄(年过七十),虑有不测,预为起复之计。(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称起复。这里是说史嵩之,因为双亲年老,担心会随时去世,因此为自己起复预先做安排。)时马光祖未卒哭,(指丧事未办完),起为淮东总领。许堪未终丧制,起为镇江守臣。里巷为十七字谣曰: 光祖作总领,许堪为节制, 丞相要起复:援例。 . 宋元二帝盛德 坚瓠集 元順帝。為明宗子。文宗忌。連竄海南。詔書有明宗在北之時。自謂非其子。虞伯生筆也。文宗晏駕。寜宗復崩。國人迎順帝立之。帝入太廟。斥去文宗神主。命毁舊詔。伯生時在江西。以皮繩拴腰。馬尾縫眼。夾兩馬間逮至。嫉之者為十七字。詩曰: 自謂非其子。如今作天子。 傳語老蠻子。請死。 至則呈文宗親改詔稿。帝曰。此朕家事。外人豈知。遂得釋。然兩目丧明。不能復書。 又见《西湖志余》:虞集在文宗时草诏,有曰“明宗在北之时,自谓非其子。”及顺帝立,捕集赴大都,以皮绳缚腰,以马尾缝眼,既至,集以文宗亲改诏稿呈上,遂得释。时有人作十七字诗嘲集曰: 自谓非其子,如今作天子, 传语老蛮子:请死。 . 饶次守十七字诗 宋 王直方(约宋仁宗至和中至徽宗崇宁中之间在世)《王直方诗话·饶次守十七字诗》:“龟父先归,作一绝题于余书室曰:“再为城南游,百花已狂飞。更堪逢恶客,骑马风中归。”次守既醒,作十七字和云: 当时为举首,满意望龙飞。 而今已报罢,且归。 盖龟父是年自洪州首荐,自今上初即位,无建试也。” 祷雨 明人冯梦龙撰《古今谭概》、郎瑛撰《七修类稿》和清人褚人获撰《坚瓠集》、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等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一则内容大同小异的十七字诗故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一人好作十七字诗,且才思敏捷,触目成咏。时徽郡天大旱,太守不思兴修水利,却率人下跪祈雨,连求几天,仍是晴空万里。这个人便作十七字诗嘲之: 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笑笑录》所载的前两句作“太守求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明月。”) . 太守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他捕至衙门,说:“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好!我现在就罚你以我的别号‘西坡’当堂题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否则,要用大刑。” 话音未落,其人已出口咏到: 昔人有东坡,今人有西坡。 若将二人较,差多! . 太守听后,勃然大怒,将其重责十八大板。没想到,板子还未打完,其人又诗兴大发,吟诗一首: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打杀。 . 太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最终以诽谤、侮辱朝廷命官罪将其发配郧阳充军。其人的舅父闻讯赶来给其送行。甥舅相见,抱头痛哭。其人触景生情,又作诗一首: 发配到郧阳,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 原来这个人的舅舅一目失明。 来到发配之地,郧阳县令听说他是个作诗奇才,想见识见识,令他吟诗一首。这时县令的太太刚好从后堂走过,这个人见县太爷妇人虽然颇有几分姿色,但却是一双大脚,便即兴吟道: 环佩响叮当,夫人下画堂。 金莲三寸小,横量。 . 县太爷听后,感到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 类似有一个《讽县太爷求雨》的故事: 从前有个喜欢做三句半人称吊脚诗的,一天进城买东西。走到较场坝,看见县太爷顶着烈日在法坛上求雨,他于是诗兴大发,大声即兴赋诗: 大人求雨泽 万民沾恩德 站在雨坛下 非热 . 县太爷听见了,很生气,叫人把他抓了起来,重打四十大板。在挨打的过程中,他又做了一首诗: 大人把怒动 板子不歇空 一五又一五 精痛 . 县官以为他是精神病,就叫他滚,他马上叩头又做了一首诗: 谢过大人恩 屁股还在疼 冤枉挨一顿 气人. 县太爷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人把他关进了监狱。他独眼龙舅父来看他,二人抱头痛哭,他的灵感又来了: 见舅如见娘 珠泪洒胸膛 两人热泪流 三行 . 潘郎与陆嫂 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所编的《广笑府》中还记载有另外一则有关十七字诗的故事:有个姓潘的儒生赴京应举,途中上酒店喝酒。酒店女主人姓陆,人长得很漂亮,见客上门,态度和气,并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 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 一举登高第,做官。 .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到: 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 念我客窗寒,同宿。 . 店女好意相待,没想到却遭恶意侮辱,自然是不愿意,就去告。路遇一老人,老人听说此事后,也作十七字诗一首,劝女子不要将此事诉于官府,以免却许多烦恼。诗曰: 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 若还到官府,不好。 . 《幽默大王》刊有十七字诗趣话一则。与此类似: 一姓潘的儒生赴省城应试,途中住在一家小店。店里的女主人姓梅,长得很漂亮,且有文才。见客上门,热情招待,边给姓潘的儒生倒茶水,边笑着吟了一首十七字诗: 贵客本姓潘,应试到长安。 一举登高第,做官。 . 儒生见女老板相貌出众,又如此有才,误认为爱上了自己,使高声回赠道: 大嫂本姓梅,容貌赛贵妃。 念我今夜孤,相陪。 . 店主人好意招待,却遭恶意侮辱,很生气,马上回击道: 奴家尊敬你,你却起歹意, 白读孔孟书,无礼! . 大嫂吟完,气得要到官府告姓潘的儒生,被另一个人拉住劝道: 潘郎与梅嫂,无事寻烦恼。 见官更不好,拉倒(算啦)! . 这时儒生已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立刻赔礼道歉: 大嫂别生气,都是我不对。 你若不恕罪,下跪! 店主人一看他的狼狈相,转怒为喜地说:“你知错就行了,快起来吧!” . 黄菜叶 《笑笑录》:元朝末年,张士诚占领江浙后,自封吴王,任胞弟张士信为相。士信与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狼狈为奸,凌虐百姓。明朝建立后,把他们治成死罪、枭首示众,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有人作了首诗: 张王做事业,专用黄菜叶; 一夜西风起,干瘪。 盖明太祖破苏州诛三人,刳其尸悬于竿,干焉。 . 梁上生芝草 《古今诗话》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皇帝赐给大臣一座房宅,这个大臣以房梁生长出一棵灵芝上奏皇帝,皇帝车驾临幸,正赶天降大雨,房梁漏水,灵芝脱落下来,京城里有人作诗嘲弄他: 相公新赐第,梁上生芝草, 为甚脱下来,胶少。 敢情这位大臣房梁上的灵芝是用胶水沾上去的。 . 象娘 某文士一日在朋友家闲聊,忽报友妻生一女孩,全家甚喜,文士为表示庆贺,当即作诗一首。诗道: 全家喜洋洋,太太生儿郎。 吟至此,众人大惑不解,以为文士弄错了,把生女错为生男了,大家惊奇而望之,而文士不多辩,继续吟道: 掰开两腿看,象娘! 众人大悟,笑之。 . 状元岭 我们抚州也有个十七言诗的故事: 临川樟源岭,又名状元岭。位于桐源乡岭下村西南,是桐源与展坪两乡的分水岭。横穿岭中有一条宽七尺的条石路,里通往来城县境内的大路。 这里原来无路,是后来开拓出来的。樟源岭为何又叫状元岭?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清代道光元年(1821),有广东省秀才叶某,回乡赶应省城,路过樟源岭,恰逢天下大雨,他入亭歇脚,正遇一个看相卜卦的道人也在亭中。这个道卜一见叶某,大喜。向他左看看,右望望,然后起身整整衣衫向叶某深深一揖,说:“贵人!请受山人一拜。请问尊姓大名,府居何处?” 叶某一见忙三还礼,一一实告。并问:“道长何故如此称呼,又何行此大礼?”道人说:“贫道幼学麻衣相法,今见先生天庭饱满,地角雄厚,此乃大贵之相也!”叶某本是个自命不凡的人,经道人这么一捧,更觉飘飘然了。 当日叶某因雨大没有下岭,便宿于庙中。夜晚问及庙内斋公:“此岭何名?”斋公告诉他说:“这里是樟源岭”,因语不同,叶某误听为“状元岭”,认为这是自己中状元的吉兆,即向神前路拜许愿。及应试,得中头名状元,更自认为“才高八斗”,又有神灵保佑,今科状元是稳稳中的。 第三年春三月,入京会试和殿试,他特弯道至樟源岭,出资先修凉亭,并亲写“状元岭”匾额一块,旁书“皇清道光三年粤秀才大叶××敬书”几个字。匾额于亭中,叶某走时告诉斋公说:“状元头上一点要我中了状元后再来加上。” 从此以后,叶某一去杳无音信。有人说,进士未中上,而是“名落孙山”了,所以无颜再来了。但樟源岭从此又叫“状元岭”了。 清代末年,有个私塾先生由此而过,听了这个传说后,曾在石壁上题诗道: 叶氏恃才过自矜,江山前代有奇英。 状元待点匾犹在,留得遗谈诲后人。 还有位无名氏写了首“吊脚诗”,讥笑道: 叶子雄才屉,相士功不浅。 状元金榜挂,未点。 . 十七字“感时诗” 民国贡少芹 时髦政治家,志大而言乏, 满口讲法理,肉麻。 . 将领拥貔貅,气势猛如彪, 临阵未开战,先溜。 . 奸商心计工,一味用欺蒙, 混将外国货,冒充。 . 游学更西洋,趾高又气昂, 姘合华英字,外行。 按《新式滑稽丛书》载,原诗八首,现择四首录如上。贡少芹为民国初年作家,曾任小说新报主编。所编丛书,多为伤感讽刺时事之作。 . 厨师腌人 昔有一厨师叫黄阿新,烹饪下盐特重,使人难以下咽。有人以诗讽之: 厨师黄阿新,手艺特别精, 煮个样样菜,腌人! . 通过上面所举,我们不难看出:十七字诗虽像“打油”,但是,因为它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两个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有“画龙点睛”之妙趣。所以,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小说家说书人都喜欢用它。 . 五、发展 十七字诗后来发展为许多形式,字数也不止十七字一种,一般把十七字的“三句半”叫十七字诗,把不是十七字的最后一句为半句的叫瘸腿诗。因为它与五言七言诗相比不平衡,俗又称“吊脚诗”,又称跷脚诗。瘸腿诗也就是打油诗,只不过形式不一样罢了。 . 1、最后一句字数不定的瘸腿诗 说起瘸腿诗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有一饭店老板为招徕顾客,在门楣上悬挂“明天吃饭不要钱”的招牌一块,第二天果然有一土郎中、一穷秀才和一乞丐来一饱口福。他仨大吃一通,刚想一走了之,店主把手一拦说:“明天可以吃饭不要钱,但今天不交钱休想走。”见这三个穷汉确无油水可榨,店主只好变个法儿来刁难他们,说:“谁能用上、下、左、右、前、后、天、地、三、五、心十一个字作一首瘸腿诗,谁就可以免交饭钱。”店主哪里知道这三个人常在街头听民间艺人说诨话,对瘸腿诗都能哼上几句。没用一会儿,土郎中先吟诵起来: 上有天王补心丹,下有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右亏丸,服用前后不一般。 三时用药半月止,心放宽。 . 店主只得任他离去。秀才作瘸腿诗更不在话下: 上懂天文,下通地理,读过左传、右传, 看过前汉、后汉,三五月后夺魁首, 手心攥。 . 秀才也大摇大摆地走了。乞丐抓耳挠腮,把手一摊,无可奈何地说: 上不能登天,下不能入地, 左不能投河,右不能跳涧。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本是三人喝了你五壶酒, 独留一人不放还,偏心眼。 . 店主也只好作罢。 . 又有一种后一句字数不定的: 《野史传记·唐祝文周四杰传》中有一段: 钱秀才道:“我姓了钱,有人要我吟诗非钱不行。我的卖诗润格是每字一文钱。有人赠给我百文钱,我便赠他一首古风;有人赠我五十六文钱,我便赠他一首七律;有人赠我二十八文钱,我便赠他一首七绝。计字酬钱,划一不二。一天,有一个尼僧赠我十八文,我便送他一首一十八字诗道: 美貌一尼僧,何人伴锦衾? 红菱初出水,角先生。 . 又有一个妓女赠我十七文,我便赠他一首十七字诗道: 美貌一佳人,风流体态新。 调脂还弄粉,观音。 . 又有一个和尚赠我十六文,我便赠他一首十六字诗道: 和尚剃光头,上下都光净。 睡到五更时,挺。 . 又有一个寡妇赠我十三文,我便赠他一首十三字诗道: 有寡鹄兮孤,伊何人兮杞梁妻。” 钱秀才讲得起劲时,来了一位孙秀才。这是钱塘县学生员中的孙秃子孙秀才,年纪不满四十岁,头上早已牛山濯濯,他便丢给一文钱在钱秀才的怀中道:“钱世兄,我赠你一文钱,你也送我一首一字诗。须得确切不移,才见你的本领。”钱秀才随口道了一个“脚”字。孙秀才道:“这是什么解?”钱秀才道:“你忘记了《论语》上的朱注吗?‘有皮无毛叫做鞹,’把这‘鞹’字形容你这秃子可谓确切不移。” 《坚瓠集》作:和尙剃光頭。葫蘆安箇柄。睡到五更時。硬。 . 2、一句半的掉脚诗 川剧中有一出戏,开头由一个扮丫环的女演员出来吟道:“奴家生来就不丑,——粉头。”这是一句“吊脚诗”,前面说出一层意思,后面吊两个字加以否定或说明,极富幽默情调。你听她接着又说: 脑壳梳得光溜溜,——擦油。 吃的美味与珍馐,——残留。 穿的绫罗与绸缎,——三丢。 常在闺中不远走,——伺候。 幕后有人喊:“春香!”丫头赶紧说:“耳听一声叫丫头,急忙答应有有有!”跑进幕后去。这一组吊脚诗,把古代丫环服侍人的可悲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在笑声中品尝出一种辛辣的味道。 . 再举点这种一句的吊脚诗的例子: 若要一夜不安宁———喝醉酒 若要一月不安宁———请装修 若要一年不安宁———造新楼 若要一生不安宁———轧姘头 . 末句有些老“黄”的口吻,俗了点,但机智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态度。有个湖南人,好几年以前,因事牵连坐了牢。三个月后出来后,对人说三个月坐牢经验,有诗一首。是特别体裁的吊脚诗,七个字一句,下面加三个字的注解。 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 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 交了多少好朋友———烟酒茶 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 每行之尾的《三字经》,一针见血,充分保持了民间语言的辛辣与鲜明。 . 3、二句半 再短些的可以是二句半: 辣酒啤酒酒酒喝,大场小场场场到———酒精(久经)考验。 这是北方厂长经理的一肚子苦水,哪方的神仙都不能得罪,否则,买卖就砸了。 . 4、三句半 民间通俗称为“三句半”,多用于嘲讽,也有一段时间是舞台上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军队的文艺活动中流行。这种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甲乙丙丁四人,手里各持镲,小锣,鼓,大锣等击打乐器敲打登场。乐器停,甲高声朗诵第一句,并根据此句意思做出一个造型动作。下面乙第二句,丙第三句。丁的第四句是“戏眼”,关键就在于这半句。半,其实只有一个字或两个字。字多则味淡了。这一两个字要求很严,必须压韵,简捷,诙谐,合意,并出乎意料。一经丁喊出,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才行。观众大笑,台上四人敲打乐器转场,转一圈或两圈,之后接着表演第二段。如 发请柬看地位,坐位子看职位。 请上台看价位——校友会。 最后半句就是诗眼,如相声里的甩包袱,将酸文人的势利,剥得一丝不挂,活脱脱一只南京光板鸭。 . 十七言诗与三句半的关系 十七字诗类似现代民间文艺节目——“三句半”, 只不过“十七字诗”只是吟诵,而“三句半”在吟诵的基础上加了表演成分而已,“三句半”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种文艺演出形式。4人化妆上台,锣、鼓、镲、铙各持一件,每人诵诗一句,尔后敲一下所持乐器。因前三人所诵之诗,皆五言句,唯第四人只诵半句(二字),故人们给这一形式取名“三句半”。 . 同异比较 因为十七字体多用于嘲谑讥讽.末句二字要求尖新峭刻,故而难免油滑轻佻,因此在严肃场合一般不用,但在民间娱乐场所却很受欢迎,并被定格为曲艺演唱形式之一,名曰“三句半”。 1、结构上都是四句,最后一句都只是半句。 . 2、风格相同 主要特点是风趣、幽默,从诗的角度说就是打油诗味十分浓烈,故深受民众的喜爱。最后的半句是诗眼。 . 3、首数上不同 十七言诗每首是独立的。“三句半”是一个轮次,一次表演多少轮次无定规,完全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进行。它是组诗。 . 4、字数的规定不同 十七言诗固定17个字,5552结构,三句半字数灵活。前三句可五字也可七字,最后一句也不限于2字。 . 5、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所不同 十七言诗用语讽刺,“三句半”的核心在诗句。或叙述,或歌颂,或讽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