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9-12 12:56 编辑
理论不是臆测
我得出近体诗的形式和用韵都来源于永明体,唐人并没有什么发明,唐人只是选择提倡永明体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这一种形是而已!(金筑子《关于理论》)
------臆测:主观地推测、猜测、凭想象揣测。这位先生和三羊这一点相似:叛逆心理。只要王力王渔洋赵执信等提倡的,他们就反对。这不是反对几个人的问题,而是否定诗史。在诗歌文学史上唐近体诗是中华诗词的一个顶峰。但金筑子始终贬低唐代诗人的功绩。他说:唐代沈宋创造了什么?不过是从永明体中找出几首七言八句诗,认为最好,就利用他们考官的身份,让大家照着写就是。拼命诋毁沈宋的作用。不只是因无知,还是故意诋毁。三羊也跟着起哄说:“唐近体诗就是近似永明体”
金筑子说:“唐人只是选择提倡永明体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这一种形是而已”,-----又一次用了“选择”,意思还是沈宋是选种专家。------但金筑子这里故意混淆概念:说‘’永明体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约句准篇、迴忌声病”是“永明体”的吗?谁都知道“约句准篇、迴忌声病”是新唐书赞誉沈宋的,金筑子却安到永明体上。这不是故意混淆概念之诡辩法吗?
唐人于近体诗上没有创造吗?
一,声律,确定了平仄二元化,
二,句法,确定了律句的结构和声律
三,篇法,确定了律绝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粘对律
四,确定了对仗,流水对等修辞方法
五,确定了押韵规则和韵律。韵书已经成型(基本符合后来的平水韵)。
----这些,都是永明体中没有确定的。金筑子说永明体是“江东韵”,是胡诌。
近体诗是以永明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不等于是“近似永明体”。比如永明体也有五言八句符合平仄粘对律的,但完全是出于偶然。也即在不讲约句准篇和平仄粘对规则情况下,顺其自然几率而可能产生的一种结果而已,沈宋也不是选种专家,认为“这种形式最好”,而是他们在创作实践和互相唱和中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永明体的一个重大进步。沈宋的功劳不是金筑子一句臆测所能否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