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2|回复: 10

律诗语言,句中读音的节奏、节点、节奏符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11 08: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11 08:44 编辑

律诗语言,句中读音的节奏、节点、节奏符

【1】、节奏、节点、节奏符号
    《乐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乐记的节/奏,即是读音的顿/读。【节】是乐记的无声;【奏】是乐记的有声;【顿】是读音的无声,【读】是读音的有声。

    为了书面语言的行文或视觉,三羊杜撰了节奏符号:无声之【顿】,用“—”来示意;有声之【读】,用“〇”来示意。节点就是节奏的声律点,节点用“⊙”来示意。例如,王之涣《鹳雀楼》诗句:

依据明代真空的24平仄律理论标准,则示意标注为:
〇⊙—〇⊙⊙,〇⊙—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节奏和节点的层次性
    “〇〇”或“〇〇〇”表示【顿节奏】,顿节奏的节点,在第二字。“〇〇〇〇〇”或“〇〇〇〇〇〇〇”表示【句节奏】,句节奏的节点,在句尾字。
    依据王之涣《鹳雀楼》诗篇来说,“白日依山尽”,是【句节奏】,句节奏中的“白日”和“依山尽”,分别是【顿节奏】。“白日”,是两个字的【顿节奏】;“依山尽”,是三个字的【顿节奏】。【句节奏】与【顿节奏】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个【句节奏】,包含者两个【顿节奏】;两个【顿节奏】,构成了一个【句节奏】。【句节奏】是【顿节奏】的上层节奏;【顿节奏】是【句节奏】的下层节奏。
    节奏,因为有了层次性;节点,必然也有层次性。【句节点】,是【顿节点】的上层节点;【顿节点】是【句节点】的下层节点。

【3】、节点的相对相替
    格律诗中的【句间相对】,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两句之间顿节点的平仄相对;二是,句节点的四声相对。句节点的四声相对,也即韵脚与白脚的声律关系是:平不犯平、上不犯上、去不犯去、入不犯入(首句连韵除外)。
    格律诗中的【顿间相替】,所指的是两个顿节点的平仄相替。由于句节点和顿节点的不同层次,所以句节点并不掺和顿节点的平仄交替。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第四字的顿节点,与五字句的句节点,是平仄不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第四字的顿节点,与五字句的句节点,是平仄相同!

【4】、构成节奏的因素
    语言的节奏,不是语法片段。
例如,我爱——北京城。主语谓语,合并成一个两字顿节奏。宾语北京城,独立为一个三字顿节奏。三羊——爱北京。主语,独立为一个两字顿节奏,谓语宾语,合并成一个三字顿节奏。依据主谓宾三分法:我爱北京城,是113;三羊爱北京,是212。但是,语音的顿读,都是23节奏。
    语言的节奏,不是声律片段。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221),平平仄仄平(221)。是221的片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平平仄仄(122),仄仄仄平平(32)。但是,语音的顿读,都是23节奏。
    语言的节奏,是读音的断续。
    语言的节奏,是以二为主以三相辅的先二后三。例如,并列短语,工农商学兵,读为:工农——商学兵,不读:工农商——学兵。
    一般说来,单音字与单音字,极易合并为一个两字顿节奏。双音词语,既可以独立为一个两字顿节奏,又可以与相邻的单音字合并为一个三字顿节奏。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三字顿节奏,既可以独立,也可以分解。例如,三字顿节奏“从海外”。
【例1】
我从海外归来,节奏为:我从——海外——归来。
【例2】
小三羊从海外归来,节奏为:小三羊——从海外——归来。
【例3】
三百六十天,节奏为:三百——六十天。
【例4】
三百六十五天,节奏为:三百——六十——五天。

    由以上又见:【例2】加俩字,整句还是三个节奏;【例4】加一字,即可变为三个节奏。

    我从北京来,语法的片段,是131,也即【我来】两字的主谓短语,插入了一个三字介宾短语【从北京】。但是,语言读音的节奏,依旧是:我从——北京来。两字的顿节奏【我从】,没有任何语法结构的意义;同理,【北京来】也没有任何语法结构的意义。在【北京来】这个顿节奏中,构不成语法结构的主谓短语。因为,在【我从北京来】这个五字句中,【北京】,是介宾短语【从北京】的宾语,而不是谓语【来】的主语。
大清王朝不大清的拗救谬论
纯属伤天害理的狗皮膏药!!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1 08:3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这些理论能从唐人理论中得出吗?

点评

节奏理论,文镜秘府论里也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8:36
【24平仄律】,到明朝才见到最早的记载,唐朝哪里能见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11 08:37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1 08:32
三羊这些理论能从唐人理论中得出吗?
声律理论,【24平仄律】,唐朝没有,唐宋时期也没有!
【24平仄律】,到明朝才见到最早的记载,唐朝哪里能见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8: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1 08:32
三羊这些理论能从唐人理论中得出吗?

节奏理论,文镜秘府论里也有!沈约的【上二下三】

点评

上二下三是沈约的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1 08:43: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11 08:36
节奏理论,文镜秘府论里也有!沈约的【上二下三】

上二下三是沈约的理论?

点评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8:47
是的,秘府论有记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8: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1 08:43
上二下三是沈约的理论?

是的,秘府论有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8: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1 08:43
上二下三是沈约的理论?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点评

这个沈氏不是沈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1 09:0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11 08:47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 ...

这个沈氏不是沈约。

点评

【这个沈氏不是沈约】,那应该是谁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09: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9: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1 09:06
这个沈氏不是沈约。

【这个沈氏不是沈约】,那应该是谁呢?

点评

查了一下,沈氏即沈约,是刘善经引沈约说,以前印象弄错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1 12:0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11 09:10
【这个沈氏不是沈约】,那应该是谁呢?

查了一下,沈氏即沈约,是刘善经引沈约说,以前印象弄错了。

点评

是的,应该是沈约。道理在于,假设如果没有【上二下三】的节奏理论 ,不可能有【25是诗律学】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1 15: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5: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1 12:01
查了一下,沈氏即沈约,是刘善经引沈约说,以前印象弄错了。

是的,应该是沈约。道理在于,假设如果没有【上二下三】的节奏理论 ,不可能有【25是诗律学】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8: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