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9-9 20:51 编辑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作者: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两水夹明镜”:就应是指敬亭山前的那条河在山前所形成的那块比较开阔一些的水面。是那条河在山前的一个“洄环”,也是在暗喻谢公的人格如明镜一般清澈,智慧如明镜一般明察秋毫。
“双桥落彩虹”:就是指敬亭山前的那座桥加上天上的彩虹而构成的“双桥”。
此诗首联已经交代了是“山晚望晴空”,既山晚又能看见晴空,所以应是傍晚,太阳快落山之前。并且很可能是在雨后。因为“望晴空”,作者特意交代了是“望晴空”,那么这潜台词应是指雨后的“晴空”。首联都是在眺望,作者看完了“江城如画里”后,顺便看到了天空上的雨后的彩虹。
随后又向下俯望了一下,敬亭山前的那座桥在“人烟寒”(秋雨后的雾气缥缈)中与此时天上的彩虹融为一体而构成“双桥”。所以此时的“双桥”是一虚一实,在雨后的雾气中分辨不出哪个为实,哪个为虚了。
什么把“两水”解释为“宛溪、句溪像是两块明镜相夹一样流经宣城外”,把“双桥”解释为是宛溪、句溪上的两座桥啊都是胡解释。作者在谢脁楼上根本看不到那么远,那么清晰。
作者是在远眺呀,“两水”是一条长带呀,只是在山前水面稍宽而形成了“湖”,桥也只能看见山前的这座,看不到太远的。如果按照上述的解释,那么这“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句就成了疑似病句的俗句,李白好歹也是“大诗人”呀,再不济也不至于写出按照那种解释出来的那样的“俗句”吧?不太可能。
所以此诗全篇应为纪实,都是即时实景,没有把作者在此处看不到的景物写进去。
所以这“两水”实际上是一水,这“双桥”实际上为一桥,就是指敬亭山前的那座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