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五十一法: 铸梦 沉醉春光秀可拈,垂杨飘絮扑轻帘。 若为化作双飞蝶,采蜜花间铸梦甜。 寒夜 寒夜难眠望远天,伊人去后杳如烟。 若为化作双凫恋,不羡金山不羡仙。 ...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51法: 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 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宋·苏轼《菡萏亭》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 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五十二法: 避痴 友问归田何所之,且将笑语告君知。 等闲学得养生法,无事寻诗避老痴。 无事寻诗避老痴--自信诗心益寿,长吟可避老年痴呆症。 ... 旧句 春雨落花游子梦,秋风归雁故园心。 等闲翻得旧联句,缀入新诗感慨深。 春雨落花游子梦,秋风归雁故园心。--此原为旧作联语。 ...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52法: 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如: 唐·令狐楚《少年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 宋·俞桂《江头》 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 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五十三法: 山花 天涯落拓几时归,故里山花已久违。 正是愁心无释处,谁家翻唱雁南飞。 ... 彩蝶 青山妩媚艳阳天,几处儿童放纸鸢。 正是春来花烂漫,双双彩蝶舞蹁跹。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如: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唐·杜牧《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五十四法 : 晴岚 渔村夕照袅晴岚,远浦归帆秋月涵。 如此风光如此画,教人能不忆江南? 渔村夕照袅晴岚--瀟湘八景之渔村夕照及山市晴岚。 远浦归帆秋月涵--瀟湘八景之远浦归帆及洞庭秋月。 ... 杏腮 天涯逐得燕归来,一树春风映杏腮。 如此佳人如此夜,叫侬疑梦到瑶台。 ...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 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 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 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 … 清·孙原湘《题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 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着尘氛。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五十五法: 沉吟 岳麓山青湘水深,凭谁传语诉沉吟。 不堪连夜梨花雨,又写相思一寸心。 … 风物 雨打疏窗秋夜长,旧时风物总难忘。 梧桐落尽人消瘦,又谱怀君九曲肠。 ...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如: 唐李涉《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 … 宋陆游《夏日杂题》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 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 明陈献章《得廷实书》 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 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 学《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五十六法: 薛涛 琵琶花发年复年,荒草孤坟生野烟。 斑竹难书离别恨,薛涛井浣薛涛笺。 1.琵琶花--寄蜀中薛涛校书(唐·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柳亭诗话》云:骆谷中有琵琶花,与杜鹃相似,后人不知,改为枇杷。 2.孤坟--薛涛墓,位于成都望江楼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清﹒郑成基诗句:“昔日桃花无剩影,到今斑竹有啼痕。” 3.薛涛井旧名玉女津,“水味甘冽,异于江泉。”乃因井傍锦江,源出江泉,又经砂滤过耳。传涛造笺系自此井取水, 4.薛涛笺--薛涛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后世流行之红色小八行纸,薛涛笺也。多用于写情诗情书,表达爱慕思念之意,在当时及后世极为流传。 … 吟秋 醉染群峰入画屏,两三鸥鹭绕沙汀。 如今携梦吟秋处,橘子洲连爱晚亭。 ...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如: 唐白居易《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黄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 宋陆游《梅花绝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 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小引·周振甫 广西北流冯师振心著有《七言绝句作法举隅》,《自序》里说 “大匠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冯师讲七言绝句的各种作法,有“示人以规矩”的意思。看来这本书有三个好处。我们讲究诗歌的艺术性,喜欢讲比较,比较文学已成为一门为人们爱好的学问。讲比较文学要有可供比较的作品。冯师这本书,列举了不少七言绝句的作法,对每一种作法,列举了不少的绝诗。这些同一作法的绝诗,就是可供比较的作品。这样,冯师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供比较研究的七言绝句。这是一。要对作品作比较,还需要有丰富的可供比较的作品。冯师这本书,对每一种作法,提供的七言绝句,不限于一个朝代,有唐朝宋朝的,有的还包括明朝清朝,也有兼及金朝和元朝的,有历代传诵的名篇,有不大著名的 其中反映的生活,有丰富多采的,有简约朴素的 所表达的情思,有深沉的,有平淡的。这样,便于我们作深入的比较探索,通过它们所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情思,来探索作者的艺术构思。这是二。冯师这本书,只讲各种作法,至于怎样结合这些作法来探索它们的艺术构思都不讲,这就留下了我们可以作比较研究的领域。要是在这方面都讲了,就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研究了。这正如古人讲诗,认为作品的妙处,贵在读者的自得,如食品甘美,只能让人自己去品味,自会得到甘美的味道,反对嚼饭喂人。这是三。 那么怎样结合本书所讲的作法,就冯师所指出的规矩引出巧来,即怎样结合本书所讲的作法,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同一作法的七言绝句,怎样反映不同的生活,表达不同的情思,具有不同的艺术构思呢!这里来作个小引。语云“熟能生巧”,读了本书所讲每一个作法的绝诗,熟悉了同一作法中所列举的绝诗,按熟能生巧来说,就能通过比较,体会这些诗的艺术性。可是我对这些绝诗还不够熟悉,对结合作法来体会这些绝诗的艺术性还很不够,只能作个粗浅的小引。 结合本书中所讲的作法,可以看到同一作法的绝诗,其中有创作,有摹仿,或在摹仿中又有创新,探索诗人的构思,探索诗人的艺术技巧。如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这样写法的诗,如本书所选的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表达归心的深切。在唐诗中写思乡的诗不少,这首诗结合他的作法看有创造性,他在并州作客十年不归,现在却要渡桑乾水远去,连并州也回不去,用衬托法,来表达更深的思归感情。这首诗的成为名作,跟它的特殊的作法分不开的,这种作法是创造。再看本书选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作法看,第四句开头用“却”字,“巴山夜雨”同上文呼应,跟贾岛一首相同,但他反映的生活却不一样。他不用衬托法来写自己想念妻子,也不说妻子在家中想念自己,却抛开现在的情况,,设想将来和妻子相会时,在西窗剪烛,谈到巴山夜雨两地相思的情境。这样的构思就跟贾岛一首不同,所以它的作法虽和贾岛的一首相同,但由于它所反映的生活更为丰富,它的构思是新颖的,更富有情味,所以不给人以摹仿的感觉,即使是借用了贾岛的作法,还是创作,所以成为名作。再看张耒的《夜闻风雨有感》:“留滞招提未足归,卧闻秋雨响疏篱。何当粗息飘萍恨,却诵僧窗听雨诗。”这首诗说自己滞留在庙宇里,相当于李商隐说的滞留在巴山 说自己在夜里闻币,相当于李商隐的听夜雨 说“何当”回乡后再诵今天的僧窗听雨诗,相当于李商隐的“何当”剪烛西窗共话今天的巴山夜雨。这首诗摹仿的痕迹太显露,诗中所表达的情味又不如《夜雨寄北》,所以不是成功之作。这里说明结合作法,我们可以对同样作法的诗作比较研究,探索何者为创造,何者为摹仿,何者为借用前人的作法而仍为创作。也可以探索何者为成功之作,它的艺术构思,往住是反映具有深切情思的独特的生活感受。 再就最后一法说,“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在同一种写法中,有两物相联的,有人与物相联的,有两地相联的,有人与人相联的。就两物相联的来说,如本书所选的李商隐《日射》:“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回廊里挂着碧鹦鹉,院子里开着红蔷薇花,极写色彩的鲜艳。但“回廊四合掩寂寞”,鲜艳的花鸟反衬女主人寂奥的心情,透露出女主人二波关在回廊四合的庭院里的苦闷心情,不光写鲜艳的花鸟,所以好。再看本书选的陆龟蒙《邺宫词》:“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用白樱桃和紫纶巾来衬托千骑女,色彩鲜明,但没有李商隐一首的深刻含意,就显得不如。再看陆游《水亭》:“一片风光谁画得,红蜻蜓点绿荷心。”用个“点”字更显得生动。这首诗,诗中有画,可以同陆龟蒙的一首相比,写了红蜻蜓的动作显得胜过陆的一首,但也不如李商隐的一首有思想性。用人和物相联的,象白居易《直中书省》:“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部。”这是说只有紫薇花来陪伴自己,显得寂寞。但这个寂寞,是做官的在中书省值班的寂寞,同被关在庭院里妇人的寂寞不同,所以也不能和李商隐的一首相比再象郭震《题龙华山》:“最好寺边开眼处,段文昌有读书台。”究竟读书台有什么好处,没有写出,这就意义不大了。再就人和人相对说,蒋之奇的《和兄之翰宠换苏郡印》:“自古风流诗酒地,韦苏州后蒋苏州。”韦苏州指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蒋之翰“侍宦向长洲”,长洲即苏州府治所,因称为蒋苏州。但蒋之翰的诗名远远比不上韦应物,这样跟韦应物并称,显得不相称。王士祯的《叹老口号寄宋牧仲巡抚》:“谁识朱颜两年少,王扬州与宋黄州。”宋荤的诗与王士祯齐名,称“王扬州与宋黄州”比较恰当。再象乐钧《江行杂诗》:“好是诗人埋骨地,浪仙坟傍滴仙坟。”浪仙是贾岛,贾岛坟靠近李白坟,是以李白坟为主,这样说也是恰当的。这里显出同一种写法,白居易是创作,写的是人对物。李商隐改成物对物,有变化。更重要的是李商隐的一首所反映的生活不同,表达的情思不同,更有思想性,不仅是创作,还胜过白居易的一首。再看陆龟蒙的一首,用“白樱桃下紫纶巾”来衬托,既有摹仿,在摹仿中也有新意。陆游的一首也一样,从中可以看到在摹仿中的变化。但都不如李商隐的一首,说明思想性的重要。王士祯的一首超过蒋之奇的,又说明人和人并称的是否恰当。 这里就本书中首和末两种作法中所列举的诗看,可以作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同样作法的诗,由于反映的生活不同,表达的情思不同,可以看到其中有创作,有摹仿,有幕仿而兼新创的,可以探索他们不同的艺术技巧。这样,冯师这本书虽自称“示人以规矩”,我们正可从这种规矩中探索它们的巧拙,探索它们在艺术上的所以成功,或在艺术上所以失败的原因,供我们的借鉴。我们现在要对作品作比较,通过比较探索有关作品的巧拙,这本书讲的七言绝句作法,由于同一作法选了不少的诗,正好供我们作比较,由于同一作法的诗有巧拙的不同,更可以用来探索它们的艺术技巧。这本书里可以供我们作比较和探索的地方一定很多,这里只能作为举例谈谈,谈得也比较粗浅,远远没有接触到这本书可供我们作深入探索的种种好处。希望这篇引言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对这本书甲列举的作法作更深入的探索,探索到七言绝句在艺术构思上所具有的多方面的艺术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