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之帆 于 2017-10-19 11:56 编辑
我的学联历程 话说学联的历程接近尾声,一年的时光倏忽而过,回头望去,虽然充满艰辛却也有更多的感动。一群素昧平生,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师,为了传承古典文学,把自己贡献给古风十一期。他们没有薪水,不图回报,走过春夏秋冬,将自己闲暇的时间献给了我们。如今我们即将毕业的这一刻,感念之情诉说不尽,只能说:老师,你辛苦了! 在联班的最后一份作业,就是毕业论文,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术论文,而是对我们这一年学习的一个心得总结,算是对老师们的一点小小的回报吧。
以我个人的经验, 我认为学联分几个阶段:
【一】,初期 1,对仗练习,掌握平仄入声字,积累词汇,识别每个词在诗词中的意象和色调。如:明月平仄,月入声字,在诗词中代表的意象是相思,相思苦就是冷色调了;折柳仄仄,折入声字,在诗词代表的意象是送别,也是冷色调;春风平平,春风吹醒了大地,吹红了桃花,给大地带了生机暖暖的,不用说就是暖色调了…… 2,对联的六要素,分别有: 字数相等 词性相当 结构相称 节奏相应 平仄相谐 内容相关。要说最难的莫过于结构相称和内容相关。。结构相称说难也不难
先说结构相称,对联中的词组结构包括:主谓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 A、主谓结构:(名词+形容词或者动词)。前词是主语,后词是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如何来判断呢?教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我们可以插入“怎么样”去判断。如:面熟:面怎么样?面熟;性子怎么样?性急;天怎么样 天冷;头怎么样?头痛;春风怎么样?春风得意。如果说得通就是 说不通就不是。 B、 并列结构:一般是同类词性组成。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等。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所构成。举 如何来判断并列结构?我们可以插入“和”“与”字去判断:飞和腾 ,日和月, 土和地,沉与浮,红男和绿女,山明与水秀,春与秋,。能插入的就是,否则就不是。 C、偏正结构:一般是名词或形容词+名词或动词为多。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前是偏义(修饰词),后是正义(中心词)。。 是不是这结构,我们可以插入“的”、“之”或者“地”字去判断。一般来说,名词性偏正结构插入“的”,动词性偏正结构插入“地”。如:飞花 飞着的花; 落日,将落下的日(太阳);疏星,疏朗的星;天边,天之边;天涯,天之涯;微笑,微微地笑 ;艰苦创业,艰苦地创业。应注意,动词性的词组 如果在实际使用中, 插入“的”字,那就叫动词名物化,变成名词性的词组了。 如 艰苦的创业,这里的“创业” 就是名词性的词了。快速推进:快速地推进,动词性;快速的推进,后一“推进” 在这里名物化了。但他们都是偏正结构。 D、 动宾结构:(动词+名词)。 前后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如动词谓语, 表示动作或行为,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如宾语。我们可以插入“什么”去判断。 ,打什么? 打字; 铺什么?铺金;合什么? 合璧;司什么?司令;联系什么? 联系实际。 E、动补结构:(动词+形容词)。 就是将后词来补充前词。动补:又称补充式。与“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比较而言,也叫“前正后偏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 是不是动宾词组,中间加(得或不)即可分辨举例:鼓足、提高、答的好、交代清楚、看清、费尽、喝完 看清、等等。看清: 看得清、看不清;耗完: 耗得完、耗不完;飞高: 飞得高、飞不高; 放大,放不大; 做足,做不足; 扎紧。 扎不紧;交代清楚: 交代得清楚、交代不清楚。
F,内容相关 内容相关,在我看来六要素中的其中五要素皆属于硬件,唯内容相关才是软件,无论是正对联,反对联,婚联,寿联,春联,题赠联,意境联等等,都必须内容相关。常常听老师们说,合掌了,指的就是思路没宕开,上下句使用了相同的物象或意境,就 像左右掌,看起来是二个不同的东西, 合起来却是一模一样。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 果还意思重复,那这副对联就失败了,如: 洁如菡萏能超俗 清似芙蓉不染尘 洁=清, 如=似, 菡萏=芙蓉,能超俗=不染尘, 每个字词都相通, 整句意思也等于一 样,标准的合掌。 但如果说远了,又会出现隔的问题;隔又分为“隔景”跟“隔意”。 首先讲第一种:“隔景”,根据上面的定义,如果上下句的景物能同时存在的就是不隔, 反之就是隔了,另外还有同景不同时间也算隔景,举例如下:。 秋月云端见, 春花风里拾。 这副对联大家看,我们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云端忽隐忽现。那么下联你,意境是在春天的花园里摘花。这两幅对联首先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也不能融合在一起,除非春月还差不多。这就是隔景。我们再看一副: 出句,清荷听雨碧波醉 对句,枫叶吻霜霞岭羞 在这副对联中对句的秋霜能和夏天的清荷碧波相互依存吗?不可能啊,也不能同时存在啊。大家可以试试画一幅画,能画出既有荷摇碧波又有霜染枫林的画吗?除非幼儿园的或者是神经病能画出来。要想在诗词对联里面既想写明月又想写冷雨,那么这中间必须拉长时间,过度好上下的关系。上面讲的是“隔景”。下面我们讲“隔意”。 隔意就是后面内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样。如果是对联,那么上下联所表达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样,就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那就是隔意, 上面讲的是“隔景”。下面我们讲“隔意”。 隔意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情(志向、品 格)不一样,没有延伸出句的意象,那就是隔意。 再如: 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上联是喜气洋洋,而下联却是悲悲戚戚,这种情况就是隔意,因为上下联的气氛不能融洽。至于“隔”与“不隔”必须要认真审明前面的意思,后面的要连贯,一脉相承。才能不隔。
3,个人觉得初级班大多数同学有个通病,我也不例外,就是拿到联就对,这样对法无非是对平仄,对而不联,速度快有什么用啊,又木人同你抢,你把联分析清楚去对,就算不出彩也不会跑题。一联在手重在于审题,析联,审题析联不清犹如夏季穿棉衣,冬季穿凉鞋,出洋相。只有认真的审题,析联才能对出像样的句子来,如: 出句:世味一杯宜细品【联友】
1.析联:从出句上来看,作者要我们说的是可以细品世味,那么说明这个应该是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 当端起这杯酒时,,眼前呈现的是他这一身走过的路,和看到的人情百态。
所以他要细品,细品他曾经的风风雨雨,细品人生道路上沟沟坎坎,细品人世间悲欢离合,细品世间的人情百态…… 2.色调中性 3.勉励联 当然,审题完成了,我们就可以构思,立意,对联了 出句: 世味一杯宜细品【联友】 对句:人生大道莫迟疑【云帆】
出句:秋窗露冷啼莺少=白衣
1.析联:自古逢秋悲寂寥,秋窗前,落叶纷飞,风寒露冷,莫不是莺儿也知道返乡时间近了,也听见亲们的召唤了,都不约而同的飞走了,耳边也很少听见他们的啼叫声,可我的那个他,此时此刻你能听到我的呼唤吗?什么时候才能走近我的窗前,,,,,,,,,, 2.冷色调 3.白描手法 出句:秋窗露冷啼莺少【白衣】 对句:浊酒频增睡意无【云帆】
出句:秋窗露冷啼莺少(白衣) 对句:长夜风寒玉簟秋(云帆) 【二】中期 中期,也就是由初级班进入了中级班以后,而这个时候是精进时期,有了初级班的基础,我们还需要精进,其中包括练字,互评,瓶颈 1,练字,一副联出彩与否重在于练字,如: 蕊寒春(尚)浅==积木 香细蝶(先)知==云帆 我们看看出句第四字(尚),换成别的字如何,却,尽,正……对比一下哈 蕊寒春(尚)浅=积木 蕊寒春(却)浅=积木,语境生硬了吧 蕊寒春(尽)浅=积木,同上 蕊寒春(正)浅=积木,语意直白,没给对句留下对应空间,一句话就说完了,还对什么啊
我们再看看对句 香细蝶(先)知=云帆 对句第四字(先),我们依然换成别的字,看看效果如何,如:初,才,方 …… 香细蝶(先)知=云帆 香细蝶(初)知=云帆,蝴蝶对花香最为敏感的,如果才知道,就失去对花香的敏感 香擎】 绝顶孤松(擎)落日【联友】 平湖小棹(拾)红云【相忘】 我们看看先看看出句第五字(擎)字,我们换成别的字看看效果如何,接,触,抱…… 绝顶孤松(擎)落日【联友】 绝顶孤松(接)落日【联友】,失去了拟人修辞手法,变夸张了 绝顶孤松(触)落日【联友】,语境生硬了,不协调 绝顶孤松(抱)落日【联友】,失去了温柔之势
再看看对句 平湖小棹(拾)红云【相忘】 依然看第五字,我们同样换成其他的字看看效果如何,如:犁,握,染……
平湖小棹(拾)红云【相忘】
平湖小棹(犁)红云【相忘】,拟人手法对上了,可三评委了,犯对联大忌
平湖小棹(握)红云【相忘】,表面看可以啊,可是小棹是游走的,怕弄丢了(
平湖小棹(染)红云【相忘】,也太平淡无奇了
2,互评,互评也是要在六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 a看平仄对应位置的字是不是失替了 b看节奏点是否一致 c看词性是否相当(注意,词性随意境而变换) d看词组结构是否相同(注意,词组结构也是随意境而变换的) e看内容是否有关联,对联对联,如果内容无关联直接咔擦了 f字数不用看,数数即可 作为互评,个人觉得应该算是学研,学习和研究别人的过人之处,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可以增长自己的鉴赏能力,别人受惠自己也受惠,如果说上联用了修辞手法,而下联没用或是忽略了,在我这算失对,举个例子哈,如: 绝顶孤松擎落日【联友】 平湖小棹近山门
我们占时抛开六要素来看,上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下联忽略了吧
绝顶孤松擎落日【联友】 平湖小棹系红裙【云帆】
我们对比一下,哪个好,哪个不好,非常明显吧
3通常在中期会出现瓶颈状况,较突出的是脑子空白,不敢应对的状况,这个时候我应该恭喜你,进步了,已经脱离见联就对的坏毛病,因为你懂得析联后的难度,能看出出句的端倪,不会冲动下手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没有,使劲读古诗词,在那里可以取经,也可以读东风校长,听琴老师,七米老师,相忘老师的对句赏析,在前辈的作品里也可以取经哦,这是本人秘籍,说漏嘴了(
【三】流水对(后期)
古风联的特色就是流水对,流水对简单的说就是把一个意分成两句话来说,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流水对又分八种关系 ①连贯关系, ②递进关系, ③条件关系, ④假设关系, ⑤转折关系, ⑥选择关系, ⑦因果关系, ⑧目的关系
安居草舍拥诗酒【朵朵】 闲种梅花忘姓名【东风】
这里运用了第一种,连贯关系,即上下联按时间顺序或意义上的承接关系说出事件。上联我们的朵朵老师说【我】省略了主语,住在草舍,悠闲时题诗喝酒,而下联,我们幽默风趣的校长接着上联说,得闲时还可以种种梅花,浇浇水,施施肥,给这段悠闲舒适的日子锦上添花,何乐而不为呢
如: 锦瑟空弾多少次【梦曦】 相思又集百千回【云帆】
这里运用递进关系,即下联比上联更进一层意思,或范围上由小而大,或程度上由浅而深。
如: 须读五车书,方知千古事
即上联提出条件,下联说出结果。
如: 若是春常在【梦曦】 何愁你不来【云帆】
这里运用了假设关系,即上联提出一种假设,下联推论出结果,如果……就,我们套上关联词来看看
(如果)是春常在【梦曦】 (就)何愁你不来【云帆】
如: 每是伤怀轻撂笔【东风】 焉知对月又生情【云帆】
这里运用了转折关系,即上下联中的字词存在反义关系或上下联意思相反。 如: 未许沧桑埋句里===东风 直将烦恼散风中===云帆
这里运用了选择关系,即上下联表示两种意思选择其一,表示一种取舍。
如: 爱此湖山无墨染(东风) 任其岁月有多长(云帆
这里运用了因果关系,即上联是原因,下联是结果,因为……所以……,我们依然套上关联词来看看
(因为)爱此湖山无墨染(东风) (所以)任其岁月有多长(云帆)
如:
为贪雪色归来晚===东风 不枉今生等候长===云帆
这里运用了目的关系,即上联和下联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
【四】作品呈现 1,出句 秋深愁满目【云帆】
秋鸿过尽青山老【云帆】
挤破春篱初溅绿【云帆】
窗前粉菊香诗案【云帆】
忍听窗前花煮雨【云帆】
素手摘花簪鬓角【云帆】
一夜朔风梅抱雪【云帆】
始信寒门无远客【云帆】
2,对句 蕊寒春尚浅==积木 香细蝶先知==云帆
青旗半卷山郭外[沧漠] 快马直奔酒窖旁【云帆】
桃花每在愁中落[洛神] 人面不知何日来【云帆】
秋雨前头花带泪====[白衣 心灵深处你无踪===【云帆】
珠帘隐隐人深坐【古风相忘】 离恨绵绵梦不成【云帆】
月勾云袖徐徐上[对月 风拨柳弦慢慢弹【云帆】
斟我千杯酒【联友】 酬君一世情【云帆】
一笔春风才着绿==z 谁家紫燕已衔泥==云帆
久望青山浑不语【立雪】
可知明日就离开【云帆】
一桥间隔青青柳(落尘) 两岸相望处处春[云帆】
借酒三分添笔力(白衣) 成诗一首镇群英【云帆】
湖山与我无宾主【弯儿】 朝夕和他称弟兄【云帆】
收云一担入诗篓【落尘】 泼墨三斤换酒钱【云帆
欲思忘却偏无计[对月 且待重逢再续缘【云帆
3,成联
借东风云海扬帆 趁东风起,培桃李三千,笑看联花绽放 至云海航,跨峰峦无数,喜听流水欢歌。
学联有感 学海无涯勤是岸,虽平仄难攻,词性难分,当可过关斩将;
古风有路友同行,用诗词做底,名联做引,便教出口成章。
题灯
点滴微光,照亮他人终不悔 古今一志,牺牲小我尽无言
胡杨 尽天职,守荒沙,历经千百载 抗旱灾,护土壤,忍弃一家人
父亲 不因风雨茅庐歇 常为儿孙腰背弯
通过一年的学习,个人认为:学对联即是学研,学习和研究每个字词的含义,引申意,词与词的关联。动与静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
书山有路勤为径 联海无涯苦作舟 联坛的大门终究为勤劳者敞开,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聆听,来与不来只在你的一念之间。有志者事竟成,恒心,信心,耐心,不忘初心,只要你抱有一颗决心,没有学不好的 虽然我还不算有所小成,还是要在这里特别感谢东风校长和寒江雪校长给予了我们这个学的平台 ,谢谢台前幕后的老师,孜孜不倦的辅导,谢谢评阅团的老师们,谢谢班委的每一位老师,蓝天老师,化蝶老师,尘世老师,艾柯老师,杨柳老师,天香老师,天真山人老师,月照花林班长。。。。。。,谢谢各位老师的付出,你们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