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浅草 于 2017-10-14 20:18 编辑
浅谈习联中诗家语的特点及运用 ——古风楹联十一期惊雷09-浅草
在古风学院习联近一年时间,回想起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自觉感悟日深,收获颇丰。真正接触了对联,果真是“一入联门深似海”,联道之森罗万象,精妙幽微,以及流水对行云流水般的意态、浑然天成的自然贯通,令我痴迷不已;其中最让我惊叹欣赏的,莫过于诗家语在联中的运用了。在此结合自己学流水对的感悟,粗略地谈一谈对诗家语的认识。其中观点不免拾前人牙慧,没办法,只因前人总结得太好啊。 诗家语一说,最早见于《诗人玉屑》,王安石提到: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简单理解,所谓诗家语,就是运用细打精磨、最具感染力或表达力的字词,来完成我们诗词联的创作。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语言,才称得上是诗家语?总结起来,诗家语具有含蓄、形象、精当、音乐性四个特点,下面行文,将一一阐述。 第一,诗家语是含蓄的。清代大学者袁枚曾说:“诗如果没有言外之意,几等同于嚼蜡。”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突出说明了诗家语含蓄这一特点。 例如,杜甫的诗:“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全诗无一奇语,没有出现漂泊、凄凉之类描述境况的词语,更没有悲、叹、泣之类表达情绪的字眼,然而,那种山河破碎、身世飘零的深沉感慨与悲凉感跃然纸上。读到此,你仿佛看到了在江南暮春时节,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于颠沛流离中偶遇,形成了大离乱时代一幅典型的画图。正像后代人所评:“落花时节”,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苦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正是”和“又”两个虚词的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没多说,显得蕴藉之极。 反之,浅草初学对联时曾对过一个联:明月楼头横笛客(转),梨花院落泣残春。指导老师直批:用语太直、太浅、无韵味可言。(汗!)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改为:明月楼头横笛客,梨花院落叹离人。稍觉可看。可见,所有使用诗家语创作的句子,都是读之有余味,久而更新的好句,越品越觉得有味。 第二,诗家语形象,无理而妙。姜夔在他的诗中曾写到:“看着不通,其实是通的(碍而实通),是为高妙;写出幽微之意,如清潭见底,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就高妙”。讲到诗家语的这一特点,不得不提我国伟大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因为实在太经典!虽千百人引用,然理意常新,浅草亦不能免俗哈!在红楼梦中,曹公借香菱之口,巧妙地说出这样一段话:“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看到王维《塞直》那首诗,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想啊,烟如何直?日当然是圆的,但细想,直字好像是无理,圆字似乎是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过这景一般,再要找两个字来换,竟是找不出的……” 这就是诗家语的形象之处:初读不通,细品逼真,不可替换,无理而妙。 我自己曾在一个群玩临屏对句。出句是:惊鸦时绕树。我当时就想:为何是惊鸦呢?一定是遇到了某物或听到了某种声响,受了惊动。很快地,我对了一句:惊鸦时绕树,小径夜归人。老师回复:不错,流畅,合理,还可以更好,试着再合围造境。于是,我又发动大脑思考:晚间,除了夜归的人,还有什么能惊到林鸦?忽然,我想到了月这个物象,一句经典的诗蹦出脑海:月出惊山鸟。旋即,三国时期另一超级牛人的诗也浮现出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看来,月亮升起,天地一片皎洁,渐暗突明的天色,确实可以惊动到已经栖枝的鸦雀。想到此,我略略组织了一下,随即对出:惊鸦时绕树,冷月复穿林。 结果,辅导老师给我点了个大大的赞,并评说:月光穿过树林本没有声音,但是这样写,多了一份幽静之中的动感。无理而妙,非常好。 看来,形象的描述,是学诗词联的必要条件啊。 第三,诗家语贵在精当。理解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凝炼、深刻、独到,用最少的字,造最深的境。还是清代大才子袁枚的诗:“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如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那样的大才子,诗都不厌千番改,没写好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何况平庸如众者?诗、词、联囿于字数、音韵、平仄、对仗等要求,如果不讲精当,很难承载起邃密的思想,容纳深沉的感情。精,是语言精练;当,是运用恰当。惟精且当,诗词的艺术秉性才能充分显现。 以杜甫的《旅夜书怀》为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首二句,细草、危樯、独夜,用字无不精当凝练,寥寥几个字,就把诗人当时那种凄苦无依的境况描述了出来: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其中垂、涌二字用得极绝妙,集中体现了诗家语精当、凝炼兼形象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关于写联运用诗家语精当的例句,很惭愧,浅草水平太浅,还没有像样的联句拿出来显摆举例哈!要举例,仍是前人的句子,在此就不罗列了。伟大诗圣杜甫的用字遣词,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四,诗家语具有“音乐性”,即兼具“声”、“色”之美。所谓“声”,指诗词的声调和音节;而 “色”,指诗词的文采与藻饰。诗与调是分不开的,诗词联正因为它的音乐特征而令人赏心悦目,读起来,感觉像是有音乐在心中缓缓流过。 唐代诗坛另一大咖王维的五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奠定了全诗空灵澄净的基调。诗文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诗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我们闭上眼,就能想像到一幅有声有色、恬淡幽远的初秋晚景图,同时,《山野幽居》(古筝曲名)的旋律很自然地在耳边回荡。把诗、词、联构想成一副画,进而联想到一首曲,带给人美的愉悦与感受,这或许就是诗家语最大的魅力吧! 有声有色的文字,才是好文字。这一点好理解,也稍微容易做到,掌握了对联的平仄规律,就能从格律上领悟、效仿诗家语音律的特点,选取不同的角度设景造境,比如上联听觉,下联视觉;或者上联植物、下联动物,再配合使用一些写联的技巧、修辞方法等,经过长期的揣摩练习,自己的对联就会活色生香,如音如画,妙不可言。浅草在习联过程中,就曾对过“羞见梨花因发白(转);忍听杜宇怕春深。”、“四野青林合;平湖白鸟还。”、“借得松风调素管;邀来竹月试新茶。”等联句,并无新雅之处,只是作为一个楹联初学者,符合了老师有声有色、兼具音律美的特点。 絮叨至此,诗家语的四个特点及运用谈完了。拙文一篇,了无新意,然确实有浅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悟。整理出来,期待看到大家更好的妙文,共同探讨学习,取长补短,以求在习联的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最后,用十一期最后一节课的成联来作结吧!真心感谢神奇的互联网,让我得以学习对联,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更要感谢古风学院,感谢东风校长、各位老师、诗友的教悔、指点、陪伴及鼓励: 古风学联感触 此网太神奇,咫尺接天涯,八方师友齐相聚; 古风真博雅,千年兼海内,历代文章得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