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8-21
威望521
金钱7451
贡献6693
金牌会员
 
威望- 521 点
贡献- 6693 次
金钱- 7451 枚
|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7 08:38 编辑
格律诗的声律,六朝、唐朝、明朝,三朝的继承与发展
五言格律诗,共有三种。一是,六朝时期的格律诗;二是,唐朝时期的格律诗;三是,明朝时期的格律诗。
六朝时期的格律诗,是四声律。通篇声律理论体系是:平头的【鹤膝】四声的联间相换、【平头】四声的句间相对、【蜂腰】四声的顿间相替、【上尾】四声韵间相变。
唐朝时期的格律诗,是六朝永明体的继承与发展。所谓继承,就是完全照搬了五声四元化的【蜂腰】和【上尾】。所谓发展,就是元兢的平仄换头理论,换头理论包含:联间相换的【联头】、句间相对的【句头】。由此,讲究平仄律的【联头】和【句头】,分别取代了六朝永明体讲究四声律的【鹤膝】和【平头】。对于五言格律诗来讲,唐近体和永明体的【蜂腰】,是一样的四声律。也既是【25四声律】,至于单句的律化,由【25四声律】,转变为【24平仄律】,则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事了。
明朝时期的格律诗,明朝中期,真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单句律化理论的出现,唐近体和永明体的【蜂腰】法则,才由四声律转化为平仄律,于此同时,节点也由25转化为24,也即【24平仄律】。
唐朝时期的单句律化,只有沈约【25四声律】的理论,并无真空【24平仄律】的说法。只有今人24同平或同仄的拗句,在唐朝是不存在的。因为,【25四声律】的唐近体,其节点或声点,在25不在24字。所以,24俩字的同平或同仄,也就无所谓拗与不拗了!研究或探索唐近体的声律,务必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是元兢诗髓脑;实际,当为科举试律诗。
六朝时期,沈约声律理论体系的体格律诗:
【鹤膝】、【平头】、【蜂腰】、【上尾】,是四声律。
唐朝时期,元兢声律理论体系的格律诗:
【联头】、【句头】,是平仄律。
【蜂腰】、【上尾】,是四声律。
唐朝时期,真空声律理论体系的格律诗:
【联头】、【句头】、【蜂腰】,是平仄律。
【上尾】,六朝唐朝明朝,三朝原老四声律。
元兢,继承了沈约的四声律的【蜂腰】和【上尾】;
真空,继承了元兢的平仄律的【联头】和【句头】。四声律的【上尾】,是元兢继承沈约,真空继承元兢。四声律的【上尾】,属于永久不变的继承再继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