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2|回复: 34

推荐   拗救理论之我见 学堂窝人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9-5 17: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去年9月,学堂先生发在理论版的文章。有两个观点非常好,一是避讳为前人的错误“给出一个合理的名称”,二是后人沿着这条错误的路线“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像我和潭版都应从这两条去反省,不要钻牛角尖。
——------------------
唐诗早期,有过一些不合律的句子,本来,不合律就是不合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后人为古人、名人讳,便给出一个合理的名称:联间失粘,就称之为拗体,句内平仄失替则称之为拗句,并找些例子,说拗是可以救的,于是又出现了拗救理论。就如古人、名人也难以避免出现错别字,为了给足面子,后人便说作为书法,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捺属于书法艺术,别字嘛,是通假!
王维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崔峒 清江曲内一绝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联间失粘,后人称之为折腰体。如果说唐朝律诗已经定型,人们想为他们避讳,那么,
陆凯 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南北朝时律诗尚未定型,就是全然不合律也无所谓,有为之避讳的必要吗?
绝句有这现象,五律、七律也有,人们同样称之为折腰体。颔联、颈联失粘,自然也未尝不可,可是,你看: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除了尾联,其他都失粘,人们还说是折腰,腰竟然长在脖子上了,腰竟然那么多!
再看拗句,诗论中有大拗、小拗之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出句平仄失替,称之为大拗,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声,称之为救。这些出句,人事有代谢,极为自然,无法更改,野火烧不尽可以改为,毕竟不如到位,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能不顾实际去改。一首律诗,个别句子尤其是出句,有所出律本无可厚非,也不会因此被人们认为不是律诗。它们的对句,往来成古今不用还能用什么?春风吹又生不用又能用什么?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用又能用什么?作者真的是为了救吗?!
再看所谓小拗,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称之为孤平,王力教授认为尾字为平声的句子,中间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句。有人说是两仄夹一平就是孤平,于是王力教授说的是孤平以外,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之类都是孤平,甚而至于提出什么孤仄也是病,也得救。于是还有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的既救大拗,又救了本句孤平小拗,简直就是灵丹妙药!什么是小拗,小拗有的可救可不救,有的必须救,理论家们意见都无法统一,作者如何适从?理论,本来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有利于后来者创作的东西,像这样蹩足的理论要它何益?平平仄平仄本来不合律,人们喜欢,用的很多,用就是,何必说成是准律句、小拗?何必规定不能是仄平仄平仄,昔闻洞庭水,杜甫能用,后人就不能用?李杜都有孤平句,后人出于压力,视为畏途,孤平必救,宁可第三字或第五字用得不顺畅也要用平声去救,胆量大一点的,即使不救,也要加个说明:孤平不救。不来个画蛇添足就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是外行。
有过一定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之所以出现不合律,无论拗体诗还是拗体句,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更好的文字表达,二是粗心所致。诗不错,就当肯定,也会流传,无论拗还是不拗,大拗还是小拗,救还是不救。瑕不掩瑜就还是律诗,还是好诗,为古人、名人讳,其心情可以理解,为之能圆其说也无须否定,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且不能自圆其说,有必要吗?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5 22: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本唐大曲,体制本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5 22: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拗救的本质乃稳顺声势,上句仄多平少则下句以平承之,调声术中的相承,虽无拗救之说,却已有拗救之实,平衡平仄之术也

点评

清人的【拗救论】,并不等于唐朝的【相承术】!即便【拗救】等于【相承】,官方认定的试律诗,也不去刻意讲究【相承】的! 唐朝留在文苑英华的458首试律诗,七个所谓的【大拗句】,实际是一救六不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7:05
学堂窝人:"之所以出现不合律,无论拗体诗还是拗体句,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更好的文字表达,二是粗心所致。诗不错,就当肯定,也会流传,无论拗还是不拗,大拗还是小拗,救还是不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5 2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5 22: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5 22:27
拗救的本质乃稳顺声势,上句仄多平少则下句以平承之,调声术中的相承,虽无拗救之说,却已有拗救之实,平衡 ...

学堂窝人:"之所以出现不合律,无论拗体诗还是拗体句,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更好的文字表达,二是粗心所致。诗不错,就当肯定,也会流传,无论拗还是不拗,大拗还是小拗,救还是不救。"

点评

也不一定,格律不是法律,不是死的教条,拗救本非大碍,出宽对紧,平衡平仄,稳顺声势耳。诗体来说,沈宋约句准篇,未免单调,诗法求变,自古皆然,钱钟书就曾说过李商隐喜作诗体探索,则是有意求变 千诗一体,也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5 2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5 22: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5 22:35
学堂窝人:"之所以出现不合律,无论拗体诗还是拗体句,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更好的文字表达,二是粗心所致 ...

也不一定,格律不是法律,不是死的教条,拗救本非大碍,出宽对紧,平衡平仄,稳顺声势耳。诗体来说,沈宋约句准篇,未免单调,诗法求变,自古皆然,钱钟书就曾说过李商隐喜作诗体探索,则是有意求变
千诗一体,也是乏味,偷春体,顺风调,折腰体等叠出,又安知不是诗人求变之心态使然

点评

声律,就是一个【死板教条】的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7: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07: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5 22:27
拗救的本质乃稳顺声势,上句仄多平少则下句以平承之,调声术中的相承,虽无拗救之说,却已有拗救之实,平衡 ...

清人的【拗救论】,并不等于唐朝的【相承术】!即便【拗救】等于【相承】,官方认定的试律诗,也不去刻意讲究【相承】的!
唐朝留在文苑英华的458首试律诗,七个所谓的【大拗句】,实际是一救六不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07: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5 22:55
也不一定,格律不是法律,不是死的教条,拗救本非大碍,出宽对紧,平衡平仄,稳顺声势耳。诗体来说,沈宋 ...

声律,就是一个【死板教条】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7: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所谓小拗,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称之为孤平,王力教授认为尾字为平声的句子,中间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句。有人说是两仄夹一平就是孤平,于是王力教授说的是孤平以外,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之类都是孤平,甚而至于提出什么孤仄也是病,也得救。于是还有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的“成”既救大拗,又救了本句孤平小拗,简直就是灵丹妙药!什么是小拗,小拗有的可救可不救,有的必须救,理论家们意见都无法统一,作者如何适从?理论,本来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有利于后来者创作的东西,像这样蹩足的理论要它何益?平平仄平仄本来不合律,人们喜欢,用的很多,用就是,何必说成是准律句、小拗?何必规定不能是仄平仄平仄,“昔闻洞庭水”,杜甫能用,后人就不能用?李杜都有孤平句,后人出于压力,视为畏途,孤平必救,宁可第三字或第五字用得不顺畅也要用平声去救,胆量大一点的,即使不救,也要加个说明:“孤平不救。”不来个画蛇添足就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是外行。
"

点评

出宽对紧是个大原则,遵从此原则之下,全仄都可不论,管甚小拗大拗,对句收紧就是了,这不很简单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08
出宽对紧是个大原则,遵从此原则之下,全仄都可不论,管甚小拗大拗,对句收紧就是了,这不很简单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08
三羊用元競四声25定律,解读秋谷和王力著作中的39个大拗句 【1】《汉语诗律学》32个大拗句 1 有法【入】知不染【上】,无言谁敢酬?(裴 迪) 2 行苦【上】神亦秀【去】,冷然溪上松。(崔兴宗) 3 落日【去】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08: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6 07:55
"再看所谓小拗,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称之为孤平,王力教授认为尾字为平声的句子,中间只有 ...

三羊用元競四声25定律,解读秋谷和王力著作中的39个大拗句


【1】《汉语诗律学》32个大拗句

1
有法【入】知不染【上】,无言谁敢酬?(裴  迪)
2
行苦【上】神亦秀【去】,冷然溪上松。(崔兴宗)
3
落日【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4
士有【上】不得志【去】,栖栖吴楚间。(孟浩然)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5
送客【入】飞鸟外【去】,城头楼最高。(岑  参)
6
草木【入】岁月晚【上】,关河霜雪清。(杜  甫)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7
二月【去】频送客【入】,东津江欲平。(杜  甫)
8
孤雁【去】不饮啄【入】,飞鸣声念群。(杜  甫)
9
蔼蔼【上】花蕊乱【去】,飞飞蜂蝶多。(杜  甫)
10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11
况有【上】台上月【入】,如闻云外笙。(刘禹锡)
12
流水【上】如有意【去】,莫禽相与还。(王  维)
13
正月【入】今欲半【去】,陆浑花未开。(岑  参)
14
且复【去】伤远别【入】,不然愁此身。(高  适)
15
相识【去】仍远别【入】,欲归翻旅游。(高  适)
16
对酒【上】不觉暝【去】,落花盈我衣。(李  白)
17
致此【上】自避远【去】,又非珠玉装。(杜  甫)
18
待月【去】月未出【入】,望江江自流。(李  白)
19
常恨【去】言语浅【上】,不如人意深。(刘禹锡)
20
本欲【入】云雨化【去】,却随波浪翻。(吕  温)
21
高阁【入】客竟去【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22
肠断【去】未忍扫【上】,眼穿仍欲归。(李商隐)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23
闲赏【上】步易远【去】,野吟声自高。(许  棠)
24
野兴【去】宜独往【上】,春愁无定端。(刘  敞)
25
落日【入】含古意【去】,高台多远心。(刘  敞)
26
翳翳【去】陂路静【上】,交交园屋深。(王安石)
27
数里【上】踏乱石【入】,一川环碧峰。(苏舜钦)
28
木落【入】山觉瘦【去】,雨晴天似高。(刘  敞)
29
之子【上】固绝俗【入】,少年甘寂寥。(周  孚)
30
池面【去】过小雨【上】,树腰生夕阳。(周紫芝)
31
素月【去】自有约【入】,绿瓜初可尝。(周紫芝)
32
畎亩【上】意不适【入】,出门聊散忧。(陈与义)


【2】《诗词格律概要》中6个大拗句:

33
远送【去】从此别【入】,青山空复情。(杜  甫)
34
孤雁【去】不饮啄【入】,飞鸣声念群。(杜  甫)
35
野火【上】烧不尽【去】,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
向晚【上】意不适【入】,驱车登古原。(李商隐)
37
渐与【上】骨肉远【去】,转于僮仆亲。(崔  涂)
38
人事【上】有代事【去】,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3】秋谷《声调谱》总计6例,与王力重复5例,见上。
39
苒苒【上】——迹始去【去】,悠悠——心所期。(杜  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6 09: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6 07:55
"再看所谓小拗,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称之为孤平,王力教授认为尾字为平声的句子,中间只有 ...

出宽对紧是个大原则,遵从此原则之下,全仄都可不论,管甚小拗大拗,对句收紧就是了,这不很简单么

点评

"出宽对紧"那不就成了发现错误懒得马上改,留到后面再说的烂尾工程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28
【出宽对紧】,这是无知者杜撰的歪理邪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6 09: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6 07:55
"再看所谓小拗,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称之为孤平,王力教授认为尾字为平声的句子,中间只有 ...

出宽对紧是个大原则,遵从此原则之下,全仄都可不论,管甚小拗大拗,对句收紧就是了,这不很简单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6 09:08
出宽对紧是个大原则,遵从此原则之下,全仄都可不论,管甚小拗大拗,对句收紧就是了,这不很简单么 ...

【出宽对紧】,这是无知者杜撰的歪理邪说!

点评

这个有前人说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9-6 09:12: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6 09:11
【出宽对紧】,这是无知者杜撰的歪理邪说!

这个有前人说过

点评

"有人说过,就是正确的吗?" 三羊说。我也这样认为。古人说过的东西多呢,不能以此为根据,我们追究的是合理不合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32
有人说过,就是正确的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23
这只羊打着红旗反红旗,就着元兢反元兢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元兢雄文在,光芒万丈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9-6 09:16: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纪昀:“此篇后半不佳。前拗后谐,亦是古法。前谐后拗,则非法。”

点评

这是清人的说法,不是唐人的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6 09: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羊打着红旗反红旗,就着元兢反元兢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元兢雄文在,光芒万丈高

点评

这只羊打着红旗反红旗,就着元兢反元兢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元兢雄文在,光芒万丈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09: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过,就是正确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09: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9-6 09:16
纪昀:“此篇后半不佳。前拗后谐,亦是古法。前谐后拗,则非法。”

这是清人的说法,不是唐人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09: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6 10:04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6 09:17
这只羊打着红旗反红旗,就着元兢反元兢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元兢雄文在,光芒万丈高
元兢的理论,唐近体只采用了换头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9: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6 09:08
出宽对紧是个大原则,遵从此原则之下,全仄都可不论,管甚小拗大拗,对句收紧就是了,这不很简单么 ...

"出宽对紧"那不就成了发现错误懒得马上改,留到后面再说的烂尾工程吗

点评

不是这个意思,格律有正有变,求正容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6 09: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6 09:37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6 09:28
"出宽对紧"那不就成了发现错误懒得马上改,留到后面再说的烂尾工程吗

不是这个意思,格律有正有变,求正容变
出宽对紧,收紧对句就两个意思,1,平衡平仄,2,稳顺声势

点评

说得对。既然“格律有正有变,求正容变”,何必用别扭的拗救去解释.说拗律句可以,说拗救,引争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9: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过,就是正确的吗?" 三羊说。我也这样认为。古人说过的东西多呢,不能以此为根据,我们追究的是合理不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9: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6 09:30
不是这个意思,格律有正有变,求正容变

说得对。既然“格律有正有变,求正容变”,何必用别扭的拗救去解释.说拗律句可以,说拗救,引争论。

点评

拗救,当然是后人的说法,探求原理,细致分析,为方便理解亦无不可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6 09: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6 09:37
说得对。既然“格律有正有变,求正容变”,何必用别扭的拗救去解释.说拗律句可以,说拗救,引争论。 ...

拗救,当然是后人的说法,探求原理,细致分析,为方便理解亦无不可呀

点评

对,后人的解说是为了方便人去理解。但“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更胡涂”,就是另一回事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9-6 09: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亦不过一家之言,所论亦有欠妥之处,不想一一论之。
仅说白之凤凰台上之诗,乃顺风调也,而非折腰体诗.腰为当中,律诗在颔颈联间,不该以无知论者为据来批驳.
另白此诗仅第二联顺风,换一联式即为正体

点评

“学堂亦不过一家之言,所论亦有欠妥之处”,他也不可能都对。比如折腰体就是固定的一种,他处折,如顺风等,不能混同折腰。 但他的主题——拗救说(指大拗)不对。我认为值得讨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0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9: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6 09:41
拗救,当然是后人的说法,探求原理,细致分析,为方便理解亦无不可呀

...

对,后人的解说是为了方便人去理解。但“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更胡涂”,就是另一回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0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9-6 09:42
学堂亦不过一家之言,所论亦有欠妥之处,不想一一论之。
仅说白之凤凰台上之诗,乃顺风调也,而非折腰体诗.腰为 ...

“学堂亦不过一家之言,所论亦有欠妥之处”,他也不可能都对。比如折腰体就是固定的一种,他处折,如顺风等,不能混同折腰。
但他的主题——拗救说(指大拗)不对。我认为值得讨论。

点评

这个问题,你还是对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1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10: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6 09:52
“学堂亦不过一家之言,所论亦有欠妥之处”,他也不可能都对。比如折腰体就是固定的一种,他处折,如顺风 ...

这个问题,你还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5: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先生还有一段议论,我认为也是真知灼见:“其实,真正有稍微高一点点的乐感,你读平平仄仄平和仄平仄仄平时,体会不出它们有明显的优劣,因为节奏点交替明显,声律高低变化很明显,你读仄平仄仄平和仄平平仄平时,不会感觉后者完美而会感觉救了不及不救的和谐悦耳,大拗出句拗对句救更为明显。所以,拗救理论本身就不科学,自然也不存在科学的概念。
拗救理论,不是听觉上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而是视觉感受用来弥补心理不平衡的一种伪科学。所以,古人包括音韵学和诗词创作的权威,都有不合律的并不采取补救措施,他们知道,补救不能解决问题,句子好,出律就出律,音律上有瑕疵而句子雄奇独特或没有更好的方式表达,顺其自然就是。”

点评

拗救理论,不是听觉上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而是视觉感受用来弥补心理不平衡的一种伪科学。-------------说的是什么呀,又是可看不可读的论调的翻版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9 04:46
拗救,本身就是谬论。 唐朝根本没有这种观点,拿元兢的【相承术】来说是,纯粹就是瞎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6 15: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9-6 15: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6 15:38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9-6 15:31
学堂先生还有一段议论,我认为也是真知灼见:“其实,真正有稍微高一点点的乐感,你读平平仄仄平和仄平仄仄 ...

拗救,本身就是谬论。
唐朝根本没有这种观点,拿元兢的【相承术】来说是,纯粹就是无事生非的瞎掰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6: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又说:"相传,师旷为了心无旁骛,把自己弄成瞎子,琴技果然大增,成为一代名家。江湖上八字先生,人民币能准确判断其数额,触觉特别灵敏。有人失去双手,脚趾夹着笔写字画画,比正常人还强。这次里约残疾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大获全胜,奖牌名列世界第一……有所失便有所得,这是常见的现象和规律,但是,失去健康未必就会延长寿命,失去左手不会延长右手,就如律诗出现拗句,可以给人新颖峭拔的感觉,但不会产生更加优美的平衡感。残疾人可以身残志不残,某些器官残了别的某种器官的某种功能会增强使机体功能得到补偿,但是,残疾人就是残疾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拗句其本身或整首诗可能在某方面更奇特,但对句平仄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弥补其格律上或者说声乐上的缺陷,违律就是违律,就像残疾人能获得世界金牌,但不能因此认为他就是健全人一样。"

点评

鳖脚的比喻造就蹩脚的结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9 04: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2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