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笑 于 2017-9-2 17:33 编辑
《七律 除夕》札记 多次想写点关于诗词的简析,但囿于一孔之见,难免误析误断,终未能成文。今以拙作《七律除夕》试析之,权为札记。 七律 除夕 过尽千车都不是,村翁拄杖渐生凉。工钱或者还须讨,年饭依然只待尝? 风送鞭硝烟入眼,影移蒿径泪盈眶。欲呼老妪聊相慰,却见愁眉倚灶旁。 为文者自古以来意在文先。拖欠农民工工钱的报道时有所闻,时近年关,我途经一村,一老者拄杖村头,翘首似有所待。尔后便挥之不去,心系之矣,立意写实,写留守老人年关之盼、之忧、之凄凉。这只是生活的个案,当我们生活优裕阖家团圆之时,或许应该想一想还有这样的一些“村翁”。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 诗者根乎情,无情则非诗。有诗友点评:“读来鼻酸。”写作此律,我一直是酸着的,可能我联想得更多的是我在外务工的侄儿和他年迈的父母。 从写法上谈,把这件事情放在年关来写,以乐境衬凄凉,更让人心酸。 从遣词造句描写手法上看,“过尽千车都不是,村翁拄杖渐生凉”,首句借用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表现“村翁”之盼,“皆”改“都”,口语化,适合村翁身份。次句,“渐生凉”,由盼而失望,而生凉,身凉心更凉。“凉”字为全诗之眼,为全诗之感情基调。 颔联“工钱或者还须讨,年饭依然只待尝?”是对村翁的心理描写,也是这首诗写实的主要事情,“或者、还”“依然、只”,暗含工钱曾经讨要,年饭曾经等待,同时也含有村翁的些许期盼:拖欠农民工工钱,如今应该有所好转,今年或许不需要讨了,应该能全家在一起吃年饭了。这两句自认为语言平实,比较符合村翁身份。 颈联“风送鞭硝烟入眼,影移蒿径泪盈眶”,终于等不回来了,别人家已经开始吃年饭了,村翁孤单的影子在长满杂草的小路上移动,禁不住老泪盈眶,其情何其可悯! 尾联“欲呼老妪聊相慰,却见愁眉倚灶旁”,儿在何方?孙在何方?翁媪相对,泪眼愁眉,情何以堪!写到这里,戛然而止,我努力想留一些想象的空间,今日再读,似乎有些许余味。 “风送鞭硝烟入眼,影移蒿径泪盈眶”,“眼、眶”多少有小合掌之嫌,“鞭硝烟”三字连用,亦似累赘,若改为“风送鞭硝声入耳”,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入笔,觉得好些,但还不大中我意,只好留待日后斟酌。 以为札记,亦以自励,同时以就教于方家。 2015-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