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2

清代诗谱文法方面的新探索(蒋寅)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9-2 14:1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图书府吏 于 2017-9-2 14:55 编辑

清代诗谱文法类著作也较历代数量为巨。此类法式规则性质的文字,一般自然都是后出者转精。其中较有创意的,似为清初诸家对于古诗声调规律的研究和揭示。
自唐代律诗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随之产生了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但唐宋时尚无人自觉探索这方面可能存在的规律。惟明人始留意于此。如李东阳《麓堂诗话》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傃》都曾继续论及这方面的问题。这是明人论诗讲究格调的自然归宿。但是都讲得较为含糊。尚无具体成熟的结论。据记载,清初钱谦益、程孟阳、封班、吴伟业等人已经开始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见清人仲是保《声调谱序》),至王世王世王世祯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之后,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意见。但当时还未见诸文字。只在同道、弟子之间传授。后由赵执信率先著成《声调谱》一书,接着王世祯门生又整理出《律诗定体》、《王文简古诗声调谱》,二家之说开了清代论诗好究声调的风气。终清之世,此类著作层出不穷,从而古诗的声调规律探讨得极为具体细致,并连类而及六朝初唐时期的古律诗。盛唐以后的拗律等体的声调特征,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声调谱著作的形式由最早问世的赵执信《声调谱》设定,该著遍列五七古、五七律、五七绝、乐府、及半古半律的齐梁体、半格诗、柏梁体等各种形式,各举一首较为典型的唐人诗例,在作为声眼的字上一一标明平仄,并予以说明,如此即形成谱式,显示出古体、律体声调的异同。按《四库提要》的归纳,略可视为规则的约有如下几条:五古重第三字,七古重第五字,都以每句的下三字为主;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四平切角或二平切角便为落调;而柏梁体与四句转韵之体则不受此限。律诗以本句平仄相救为单拗,两句平仄相救为双拗,而起句、绝句不相对偶者则不在此例。又特为标出芩参《登慈恩寺塔》与韩愈的《陆浑山火》两首,分别为五古、七古平韵的范式。他的这些意见及其创立的谱式,成为后来继起的同题之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基础。到了晚清董文焕的《声调四谱图说》,许印芳的《诗谱详说》,郑光朴《声调谱阐述说》,等著,所论较之初起的赵谱更是大为精密了。朱庭珍《筱园诗话》曾总结道:“声调谱所论平仄,即天地元音,唐宋大家无一不合,唐宋诗人无一不知,”“迨元明诗人,始有知者不知者。”则清人的此类著作,一方面是对于唐宋古体诗规则的发覆,使之首次成为人们有据可按的自觉的认识,可供阅读鉴赏前人之诗的参考,一方面也可垂示当时之人,以便新的创作活动能在故调不坠的条件下进行,是不无其意义的。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5 13: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无论诗词还是理论都是一个高峰。尤其诗词数量创历代之最,水平也是宋后最高的。这和清初皇帝重视学习汉文化有关。由于时间距今也近,文献存留也全。唐代及宋元明文献留存较少和战火破坏也有关系。如唐代一些曲子词留在敦煌石室才得以保存就是一例。


(注:敦煌曲子词,为唐人写本。自敦煌石室发现后传世,但多有散佚,其中大部分先后为伯希和、斯坦因所劫走。分别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和英京博物馆。王重民从伯希和劫走的17卷,斯坦因劫走的11卷,还有罗振玉所藏3卷及日人桥川氏藏影片1卷中,集录曲子词213首。经过校补,去掉重复的51首,编成《敦煌曲子词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